《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一节 概 述
发布时间:2025-01-06 09:01:50浏览次数:4第一节 概 述单元 细目 要点概论健康教育(1)影响健康的因素(2)健康教育的概念(3)健康素养的概念健康促进(1)健康促进的概念(2)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3)基本策略及核心策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1)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措施(2)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3)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4)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 目录 01 健康教育 02 健康促进 03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意义 健康教育 影响健康因素 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就个人而言,健康是个人能力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活幸福的基础,就国家而言,国民健康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当今社会,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不同国家、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健康指标的差异明显。分析这些健康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必将有助于制定更为有效的改善健康策略,全面推进人类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分类方法亦不完全相同。从健康教育
的角度,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以下四类: 1. 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这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药物依赖、驾车与乘飞机不系安全带等。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极为密切,改善行为可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感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也与行为密切相关。 1992 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说明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 环境因素 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说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气候、地理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健康的根本。在传统上,人们对于室外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认识较多,如大气污染、基本卫生设施缺乏、没有安全饮用水等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社会环境又称文化——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也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疾病的发生和转化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环境因素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例如国家间和一个国家内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影响到人们获得卫生保健的机会及能力,从而影响健康。 环境因素中的以下因素对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①收入和社会地位;②社会支持网络;③教育文化;④就业和工作环境;⑤社会与自然环境;而且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已被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所证实。 3. 生物学因素 包括病原微生物、遗传、生长发育、衰老、个人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形态和健康状况等)。这一组因素与个体的遗传基因、胎儿期的生长发育状况等有关,如基因特点、性别、年龄等。遗传与生物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典型的遗传疾病外,还表现为现已查明的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等的家族遗传性。 此外,20 世纪初人类已经开始逐步发现了引起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也可以归为生物性致病因素。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利用遗传与生物因素的特点,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的手段,如疫苗的研制与使用,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等。 4. 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因素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卫生经济投入以及合理的公平的卫生资源配置,均对人群健康有促进作用。 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它追求的是“知 - 信 - 行”的统一,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教育”对于增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提升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注重使“受教育对象”产生内化的过程,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健康教育的概念突出了教育对于改变行为的价值以及个体在改变行为方面的自愿性。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健康教育对象的需求评估,提出科学的健康教育计划,制定教育目标、确定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健康教育≠卫生宣教 健康教育:既有调查研究又有计划、组织、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 卫生宣教: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通常指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卫生知识、倡导健康观念与行为的活动。 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的概念(health literacy)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人们获取、理解、实践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一概念在早期健康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扩展,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康素养可以分为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与评判性健康素养。 功能性健康素养 功能性健康素养(functional health literacy)主要指读写、交流、识数等与获取健康信息或服务等密切相关的基本能力,如能看懂体检预约单、顺利完成检查和看懂 24 小时制时钟。 互动性健康素养 互动性健康素养(interactive health literacy),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积极寻求获得健康信息并应用新知识改变健康状况的能力。 评判性健康素养
评判性健康素养(critical health literacy),主要指对获取的健康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健康知识运用到日常事件和生活中的能力。 2008 年 1 月原卫生部发布了第 3 号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提出了中国公民必须掌握的 66 条健康素养要点,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预防疾病与伤害、自我保健等方方面面。 健康素养无论是相对狭义的概念还是 WHO 给出的更为广义的概念,都与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同时还会受到健康教育的影响。毫无疑问,健康教育是提高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利用卫生服务,更能够从公共卫生的视角,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预防疾病能力,促使对预防保健服务的合理利用。 另一方面,健康素养可以作为衡量健康教育效果的指标,也丰富和发展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美国的《健康人民 2010》已经将健康素养作为主要指标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6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既是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各项指标最终实现的基本保证。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教育,是调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些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 从狭义的角度讲,健康促进强调了在改变个人和群体行为过程中环境、政策支持的重要意义。 从广义角度讲,环境、政策等对健康的贡献不仅表现为促进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形成,还会表现在环境条件改善本身对健康的贡献,政治承诺、促进健康的政策对健康的直接影响。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 ( 1 )健康教育要求人们通过自身认知、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改变而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和生活方式。因此,从原则上讲,健康教育最适于那些有改变自身行为愿望的人群;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上提供支持环境,它对行为改变有支持性或约束性。
( 2 )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康促进一样,不仅涉及整个人群,而且涉及人 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 3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教育必须有环境、政策的支持,才能逐步向健康促进发展 , 否则其作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 4 )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支持与主观参与于一体,需要健康教育推动和落实。 健康促进概念 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 关于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WHO 专门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并发表了政策性文件,对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进行了认真的探讨。1986 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宪章》明确指出了健康促进的5 个活动领域,奠定了健康促进的理论基础。 1. 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促进超出了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的影响并承担责任。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政策、法规、财政、税收等)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抉择。 2. 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 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的、满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要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3. 加强社区行动 健康促进强调发动社区力量,确定问题和需求是社区能力建设最佳的起点,社区人民有权、有能力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其目标。因此,提高社区人民生活质量的真正力量是他们自己。充分发动社区力量,挖掘社区资源,积极有效地让社区群众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 发展个人技能 通过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增强节约资源的意识。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健康知识,积累经验,有准备地应付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并很好地预防和应对慢性病和外伤。学校、家庭、工作单位等功能社区和居民社区都要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 5.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卫生服务机构要不断改革,适应广大群众新的需求。卫生服务的责任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工商机构和政府等共同分担。他们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职能重复。同时,调整卫生服务类型与方向,将预防理念和健康促进服务作为提供卫生服务模式的组成部分,让最广大的人群公平受益。 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及核心策略 1.健康促进基本策略 基于健康促进的概念和活动领域,《渥太华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包括倡导、赋权和协调。 ( 1 )倡导 (advocacy):主要强调的是针对政策决策者运用倡导的策略,促进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此外,倡导的策略还可用于说服和动员多部门关注健康,激发各部门和人群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造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与环境。 ( 2 )赋权 (empowerment):开展社区及人群的能力建设,使其具备维护健康的意识、掌握科学的知识和可行的技术;激发社区和个人的潜能,最终使社区、每个家庭和个人具备承担起各自的健康责任的能力,并能付之于行动。 ( 3 )协调 (mediation):健康促进涉及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社区、个人,
使各方面力量有效发挥作用,并能互相支持、配合,需要运用协调策略,关注到各自的利益与行动,形成促进健康的强大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努力实现维护和增进全社会健康的共同目标。 2.健康促进核心策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在开展致力于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的实践中提出社会动员(social mobilization)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旨在充分调动社会各相关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其在促进健康中的作用,强调各种活动的整合与持续,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1)社会动员的概念:社会动员是通过一系列综合的、高效的动员社会的策略和方法,促使社会各阶层广泛地主动参与,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目标转化成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社会目标,并转变为社区成员共同的社会行动,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社会动员应贯穿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的全过程,并建立起有效的执行和技术管理体系。 (2)社会动员的对象:包括领导层、社区社会力量(居民委员会、社区非政府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社区家庭和个人。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意义 1. 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项目之一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全民提供,而且健康教育作为重要手段在其他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也有重要体现。可见,把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放在防治疾病的核心地位具有战略意义。 2. 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 《阿拉木图宣言》把健康教育列为初级卫生保健八大任务之首,并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要充分注意到健康教育对实现卫生目标的重要性;认识到健康教育技术、行为研究及战略和资源的潜力,并紧急呼吁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纳入卫生发展战略。 3. 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健康教育引导人们自愿放弃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自身制造的危险,追求健康的目标,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促进在促使环境改变中虽需要有一定的资源保证,但它们所需的资源投入与高昂的医疗费用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节省大量的社会财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4. 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 2020 年要使全民族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健康素养是提高健康素质的基础和前提。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也明确到 2020 年要使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20% , 2030 年达 到 30%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进展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推进,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健康不公平持续引发关注。WHO 主导了深入探讨导致健康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健康不仅受到生物、环境、卫生服务及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而这些原因背后的原因,包括教育、社会阶层、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条件等,是决定健康状况与健康公平的深层次社会因素。 2013 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健康促进大会明确提出“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该理论的前提是:良好的健康能够提高生命质量,增强学习能力,加强家庭和社区,改善劳动生产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应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提高健康水平和实现健康公平的重要策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公共政策制定部门的一项策略,旨在将公共政策可能的健康影响系统地纳入决策过程,通过系统地考虑决策将给健康带来的后果、寻求协同效应,避免对健康的危害,进而促进公众健康和健康公平。 【例题】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 A.环境保护
B.社会动员 C.健康教育 D.疾病控制 E.开发资源『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 【例题】关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 B.健康促进对健康教育起着维护和推动作用 C.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D.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深化与发展 E.健康促进要以健康教育为先导『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深化与发展,D 错误,符合题意。 【例题】与健康教育相比较,卫生宣教的特点是 A.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 B.无针对性、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C.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D.系统的干预活动 E.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卫生宣教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例题】下列不属于健康促进活动领域的是 A.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策略 B.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 C.加强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制定卫生制度『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健康促进活动领域包括: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 (3)加强社区行动。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