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学前卫生学》西南大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16 15:09:51浏览次数:66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课程名称【编号】:学前卫生学【030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答题要求:1.第一、二、三、四题选做三题,第五题必做。2.认真审题,按要求回答。3.表明要点、阐明理由;每个要点要用番号标明。一、什么是学前卫生学?其研究目的、内容是什么?该课程对你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有什么意义?(20 分)答:学前儿童卫生学是研究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和目的是:研究学前儿童人生理解剖特点, 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儿童的生长发育与教育活动、 教育方法、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制订出相应的措 施,提高符合该年龄儿童的卫生要求,为儿童的健 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该学科的意义是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学前卫生学的知识、技 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学前 儿童的健康领域和健康主题的课题设计、培 养学前儿童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形成良好的 态度、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把所学的知识 和相关技能、技术运用于幼儿园实践。 二、什么是健康和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的目标是什么?(20 分)答: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现象。以卫生开学为主要内容,以健康为目标的教育。 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目标: 2001 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标为:①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②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③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④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2012 年教育部颁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对学前儿童健康发展做- 1 -
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制定了不同年龄学前儿童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有哪些规律?(20 分)答: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和顺序都遵循一定规律进行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并非等速进行,具有阶段性。一般体格生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生后 6 个月内生长最快,周岁后基本稳步成长,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1)生长发育是一连续过程,又有阶段性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期不断进行,但不是等速进行的,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所谓阶段性是指每个发育阶段都有鲜明的特点,而连续性则是指前后发育阶段间规律地交替衔接,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趋势。(2)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儿童各器官、脏器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遵循一定的规律。发育最早的是神经系统,脑在生后 2 年内发育较快;发育最晚的是生殖系统,淋巴系统在儿童期生长迅速,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降达成人水平;心、肝、肾、肌肉等系统的增长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而下、由远而近、由粗糙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比如,孩子出生后运动发育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走,这是由上到下;先会挥动手臂,然后才会做手指的运动,这是由近而远。先会抓东西,然后才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东西,这是由粗糙到精细;先会发单音,后是词组、句子,这是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和判断,这是由低级到高级。(4)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儿童生长发育有许多共性,但由于先天遗传以及先天、后天环境条件的差异,个体发育不可能一致,必然呈现高矮、胖瘦、强弱以及智力高低的不同。有些孩子是先会说- 2 -
话,后会走,有些孩子刚好相反,先会走,后会说;有些孩子生性活泼,好动,有些孩子则比较内向;有些孩子生来和别人好相处,有些孩子则比较难接近,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每个人生长的“轨道”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评价时必须考虑个体的不同影响因素,才能作出做正确的判断。五、儿童活动学习时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根据儿童活动学习时大脑皮层活动特点和规律制订一个合理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40 分)(1)优势法则 当外界事物(上课、游戏、看电视)引起幼儿兴趣时,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产生优势兴奋灶,表现注意力集中。优势兴奋灶可以将大脑皮层其他区域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的兴奋程度;同时也可使其他部分呈抑制状态。处于兴奋状态的区域反应能力最好,条件反射最易形成,学习效率高。据此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幼儿兴趣和好奇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须注意,幼儿的优势兴奋灶容易消失,因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 (2)镶嵌式活动原则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执行着不同的任务,因此,在进行一种工作时只有相应的部分处于兴奋状态,而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状态,在大脑中形成复杂而有秩序的兴奋、抑制点。随着工作性质的转变,兴奋区和抑制区不断转换,出现一些新的兴奋点和抑制点。大脑皮层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工作就是因为兴奋区和抑制区常在轮换的缘故。多种活动互相轮换,可以使皮层各区轮流休息。这一特征是合理组织幼儿各种活动、课程交替安排以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安排幼儿活动时要注意脑力和体力劳动适当轮换,而且持续时间不能太长根据镶嵌式活动特性,我们安排活动时,使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活动与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活动相互轮换,劳动和休息轮换,这样就可以使大脑皮层在一日、一周、一月一年之中自始至终都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和较高的工作效能。 ( 3)动力定型 当内外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的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区也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形成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在行为上形成所谓的习惯”。(4)保护性抑制人在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活动时,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步加强,血液量和脑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脑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5)始动调节 在工作和学习开始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然后逐渐提高。这是由于神经细胞和机体的其他组织都有惰性- 3 -
的缘故。一天内,学前儿童工作能力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早晨 7~8 时起,神经系统经过一晚的休息,能力逐渐上升,早操和晨间活动可使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克服 “惰性”。到上午 9~10 点达到最高峰,这时精力充沛,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为最佳用脑时间,可安排学前儿童用脑量大的活动。上午 10 点至 11 点,儿童神经系统兴奋性逐渐降低,此时应安排轻松的游戏。午睡后形成第二高峰,但不如上午旺盛,可安排集中教学。晚上睡觉前可为儿童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勿使他们过分兴奋而影响入睡。-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