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024]《书法》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9 07:07:11浏览次数:48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教育 ) 课程名称【编号】:书法【002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答题要求:在下列论述题中,任选其中两题进行作答,不少于 600 字。(每题 50 分,共 100 分)二、简述《兰亭序》的技法特点(50 分)楷书的笔法历来被认为是各体书中最为丰富的、最具法度的,如“永”字八法。因为几乎每一笔都讲究起承转合,都要体现抑扬顿挫。就折笔来说就有内搌与外拓之别,所以楷书用笔的丰富性,似乎是无以复加的了。行书为适应快速书写,在用笔的丰富性上自然要加以削弱,主要是以转笔代折笔。而王羲之晚年的改体在体现行书用笔的同时丰富了其用笔的内涵,这在他的《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重侧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用蚕茧纸、鼠须笔,道媚劲健,绝代更无。”可见是一种弹性极好的笔,属硬毫。用笔中锋的概念,似乎形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时用笔趋软,执笔较正,之前无用笔中侧之说 ,只讲顺逆、藏露。这是因为晋人斜执笔、重运腕、硬毫侧锋取势。在运笔使转过程中,自然会有一种中侧的变化。因为晋人笔力强劲,不存在点画软弱之病。正如羲之《书论》所云:“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对晋人而言,用笔八面出锋不单指行笔的方向,也包括了对笔毫各个面的运用。后来方笔与圆笔之争,也是因为不明白晋唐用笔的特点而产生的。侧势用笔有刷掠的意味,使点画产生振动感,显得生动而有姿态,也使笔力得以充分地体现。因为若用硬毫正锋写字,那是很难有变化可言也是难以成字的。重侧势也使行书的起笔丰富而生动。其次,用笔牵引并多用翻笔。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出现点画的牵引是很自然的。牵引使点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多变。《兰亭序》点画的牵引既复杂多变又出以自然,这在其后的书法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用羲之自己的话说就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用笔赋》)当然,单有牵引还不能极其变化,同时还需增加用笔的翻转。这就是唐虞世南《笔髓论》中所说的:“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这种旋毫翻转使笔锋能不断凝聚在一起,使笔力得以增强。最后,用笔多露锋。用笔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东汉蔡邕《九势》云 :“藏锋,点画出人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其实,用笔的藏露是相互转换,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笔锋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节奏转换的过程。露锋取势,点画多生动而见性;藏锋蓄势,点画多含蓄而生情。用锋的藏露转换在《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羲之自己也说:“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书论》)尖笔落锋混成需要极强的笔力与自信,这也是晋唐行草笔法的精髓。三、北碑和碑学的关系(50 分)- 1 - 答:北碑,是北朝碑刻的简称,北朝是与南朝相对的朝代,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碑与碑学不是一个概念。碑学概念出现在清朝晚期,与帖学相对,而不是象北碑一样有着时间的限定,它是从书法的风格而言的。要区分二者,不可混淆。北朝碑刻是楷书的第一个高峰期,碑学是清代对北朝碑刻的复古。北碑与唐碑、清代碑派可谓楷书发展史上的三大高峰。 北碑与钟王楷书有区别。钟繇与王羲之的楷书,是楷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但他们的字多是小楷。而北碑的字有中楷、有大楷、有硕大无比的摩崖题字,在形式上比钟王要多。与北碑相比钟王的小楷大多是文人在书斋里把玩的东西。当代一些旅游胜地景点托名为王羲之的大字楷书作品,多半为假。 北碑是楷书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北朝碑刻在写法上与钟王相比较有相当的突破和发展。北碑的代表作品主要以北魏迁都为限,分为平城和洛阳时期的碑刻。平城时期的碑刻书写还有很多的隶书意味,而迁都洛阳以后的碑刻,字法用笔都有许多变化,从平画宽结变而为斜画紧结。北魏早期的碑刻,不全是楷书,但是以楷书多见;主要的作品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司马墓志》等。北魏洛阳时期的楷书代表作品有洛阳邙山元氏墓志、龙门造像记、云峰诸山石刻等。碑学概念出现在清朝晚期,与帖学相对,而不是象北碑一样有着时间的限定,它是从书法的风格而言的。要区分二者,不可混淆。-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