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题库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5-11 18:05:20浏览次数:35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题库及答案【单项选择题】1.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答案】A【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内容有:“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2.“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句话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答案】B【答案解析】:创造性指教师必须根据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3.每年的 9 月 10 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 )。A.1985 年B.1989 年C.1993 年D.1995 年【答案】A【答案解析】:1985 年 1 月 21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 9 月 10 日为中国教师节。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教师资格证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答案】C【答案解析】: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它提供目标与结论,得出结论的过程与方法由学生自己组织、探究、研究。5.最早提出并研究道尔顿制的教育家是( )。A.克伯屈B.柏克赫斯特C.道尔顿D.布鲁纳【答案】B【答案解析】: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女士(1887~1973),于 1920 年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因其创始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而得名,又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道尔顿制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废除班级授课制和年级制,特别注重个别教学。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强调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一C.启发性原则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答案】C【答案解析】:《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启发式教学。7.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练习法【答案】A 【答案解析】: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巧妙地加以解决的能力。它是教师个体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创造性结合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60.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答案】D【答案解析】:教育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为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科学知识。61.下列哪项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 )A.哲学B.心理学C.教学论D.社会学【答案】A【答案解析】:教育学首先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研究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间包括构成课程的理论基础。6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育评价中的宏观范围?( )A.教育目标B.教育结构C.教育管理体制D.办学条件教师资格【答案】D【答案解析】:依据评价对象的范围,可将教育评价分为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教育的宏观评价是以教育政策及教育事业的总体状况为评价对象,它涉及大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体制、教育性质、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标、教育行政管理及教育的内容)。而微观评价是指对某一学校或某些学校内教育工作的运行状况的评价,如办学条件等。6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A.“四书”“五经”B.“六艺”C.“七艺”D.“八股文”【答案】A 【答案解析】:在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科举考试,教育内容和考试依据为“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64.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反映的是( )的德育原则。A.知行统一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C.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D.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答案】D【答案解析】: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过程应当遵循“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集体”的原则。在他看来,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因此,教育个人和教育集体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个人和集体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65.在封建社会,主要采用( )的教学组织形式。A.个别教育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答案】A 【答案解析】:在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一直采用个别教育的方式,办学规模小、入学人数少、学校制度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体系。当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些官学、书院以及欧洲教会学校,宫廷学校中也出现了群体教学的方式,但没有形成制度,而且组织不严密,没有形成系统,只能视为集体教学的初级形式或班级授课制的萌芽。66.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答案】D【答案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创设”、“熏陶”、“感染”,并依据情感陶冶教育法概念可得。67.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是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中的( )。A.自由管理B.民主管理C.常规管理D.平行管理【答案】D 【答案解析】:所谓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68.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 )。A.学校精神B.学校制度?C.学校文化D.学校传统【答案】C【答案解析】: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由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69.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A.复式教育B.分组教学C.个别教学D.道尔顿制【答案】D【答案解析】:“道尔顿制”由美国道尔顿城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按照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班级被打乱,教师不再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指定一些参考书并布置一些作业,学生独立学习教材然后向教师送交作业,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学习。70.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 )。A.教育B.德育C.教学D.智育【答案】C 【答案解析】:教学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也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71.备课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备课内容不包括( )。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课外辅导D.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答案】C 【答案解析】:由教学基本程序部分可知,备课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等。72.哪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 )A.布置课外作业B.组织教学C.检查复习D.讲授新教材【答案】B【答案解析】:一般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而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创设一种有利的课堂情境或气氛。【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 学校教育 。2.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_教育理念 _。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_前习俗水平 _ 到_习俗水平 _,再到_后习俗水平_的发展过程。4.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_科学知识 _来武装学生,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_思想道德教育 _ 。5.在 19 世纪初期,英国学校中出现了“_导生制_”,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6.标志个体心理方面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具有_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_ 。7.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所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都要以_课程_为中介才能实现。 8.在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中,“序”一是指学科的逻辑顺序,二是指_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 _。9._班级 _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10.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_德鲁克 _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_自我管理 _为中心的管理。 11.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_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_ 、_CIPP 评价模式 .1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_领会知识 _ 、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3._教学 _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14.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_培养人 _的社会活动。15.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_特征。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_层次结构 _的按年龄分级 的教育制度。 17.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 _延时_的功用。 18.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社会实践 _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具有鲜明的主观能 动性 。19._马卡连柯 _曾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20.在教师的新角色中,_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_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21.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_学校课程 _三种类型。22.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_学、思、行 _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23.备课的内容包括_了解学生 _、_钻研教材 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24.中学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_抗拒腐蚀的能力 _和_自我教育的能力 _。25.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_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_;二是_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_。26.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就是追求美德,_追求理性 _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27.17、18 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一现象被称为_科学的体制化 _。28.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说中的_外铄_论。29.因材施教就是教学除了要适应个人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要_适应全体学生的水平 _。30.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做_两难问题 。31._课程评价 _ 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3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_生产劳动_。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的两种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_雅典_教育。33.人力资本是相对_物质资本 _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力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34.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_成熟势力说 _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35.学生具有_向师性 _ 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36._夸美纽斯 _ 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_赫尔巴特 _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__杜威 _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37._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_ 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38.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_认识活动 _ ,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39._《学记》 _ 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_朱熹 _ 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_ 夸美纽斯 _ 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40.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_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_ 。 41.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_删订六经 _ 。42.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了_终身教育 _ 的理论。43._西周 _ 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乡学。 44.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_组织者 _ 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45.在欧洲中世纪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即 _教会_教育和_骑士 _教育。46.通过_培养人才 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47.人对环境的反映是_能动_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_主导 _作用。48.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_应试 _教育向_素质 __教育转变的思想。49.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_个体与环境 _ 之间的相互作用。50.课程的设计不仅要体现社会、学科的要求,也要体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这说明了课程设计要符合_发展性 _ 的基本要求。51.学生以学习_间接_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_直接 _ 经验为基础。52.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赫尔巴特 __。53.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_品德评价法 _,是对品德发展的手段。54.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_彼得•麦克费尔_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55.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 _基本事实_、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56.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_学校教育_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57.CIPP 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_输入评价_ 、过程评价、成果评价。58.泰勒在 1949 年出版的_《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_,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59.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_基本组织形式_ ,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60.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_要素教育_的代表,被称为 19 世纪中期以后到 20 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其教育代表作是_《林哈德与葛笃德 》。61.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是_终身教育 _。62._社会主义制度 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_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_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63._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_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_ 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6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_内发论 _ 、_ 多因素 _外铄论、_相互作用论 _ 。65.所谓_人的价值 _,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66.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_提高民族素质 _ 为根本主旨。67._目标评价模式 _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68.一般说来,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_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_ 、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的环节。 69.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由_班杜拉 _ 创立的。 70.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二是_课堂组织环境 _。 71.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_个体主观能动性 _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7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_动力_ 作用,其次能为教育指明方向。73.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外在的力量 _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_苟子_ 。 74._课程资源 _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简答题】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答案解析】:(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解析】:(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答案解析】: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4.简述学生评价的功能。【答案解析】:(1)诊断功能。 学生评价的诊断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评价能有效地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一是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了解其发展中的优势、不足及存在的问题;二是能够协助教师判断教学目的实现的程度,并发现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表现方式和困难所在。(2)导向功能。 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的价值判断。因此,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评价,就必然要了解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并倾向于依据标准来调整其发展状态,以期获得好的效果。(3)发展功能。 它是指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评价制度,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实施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强调学生评价的形成性作用。(4)管理功能。学生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客观上能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和发展水平给予鉴定并做出一定的区分,有益于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同时,学生评价的结果也可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之一。5.简述经济与教育的相互作用。【答案解析】:经济对教育的影响:(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教育对经济的影响:(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6.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答案解析】:(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5)提出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论。7.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答案解析】: 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8.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答案解析】: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 (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9.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案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10.简述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答案解析】:(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11.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答案解析】:教育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1)教育目的(2)学生年龄特征(3)学科的特性(4)教学的时空条件。12.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答案解析】:(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13.简述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涵义及其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答案解析】: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贯彻原则的要求是: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14.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解析】: (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1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答案解析】:.(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16.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答案解析】: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有:(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答案解析】:(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18.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答案解析】: 赞可夫是 20 世纪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对前苏联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实验,他提出以下五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班上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9.初中教育个体发展的任务是什么?【答案解析】:初中教育个体发展的任务是:(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20.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答案解析】:(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21.什么是直观性教学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案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2.简述素质教育及其基本内涵。【答案解析】: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3.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答案解析】: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24.简述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及其种类和基本要求。【答案解析】: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25.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答案解析】:(1)原始教育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2)原始教育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原始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适应的。(4)原始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26.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解析】:(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案解析】:(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28.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其基本作用是什么?【答案解析】: (1)遗传因素。它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因素。它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3)学校教育。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发展的一种活动,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们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9.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音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0.教师应如何备课?【答案解析】:(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论述题】1. 试述师生关系的性质。【答案解析】:(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2)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首先,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获得自主发展。其次,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应该互相尊重。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要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第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 人一人关系。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互动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后一方面甚至会对学生产生持续终身的影响作用。2.论述 21 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答案解析】: (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21 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及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 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 【答案解析】:演示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通过呈现实物、模型、图片等主观教具或通过示范性操作实验和电教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常与讲授法、谈话法等结合使用。8.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实施的评价是( )。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静态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D 【答案解析】: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它可以在学开始前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9.学校的(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A.精神或观念文化B.物质环境文化C.建筑与设计文化D.自然生态文化【答案】A【答案解析】: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而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哲学,它决定着学校的性质、发展方向和发展高度。10.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属于班级( )。A.民主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松散管理【答案】B【答案解析】:所谓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11.德育学家( )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创立了德育的体谅模式。A.柯尔伯格B.班杜拉C.皮亚杰D.彼得.麦克费尔【答案】D【答案解析】: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关。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1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答案】A【答案解析】: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课程的现代化问题。13.我国( )时期的学校教育目的是“明人伦”。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国民党统治时期【答案】C【答案解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所谓“明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封建社会,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两伦。要求子对父孝,弟对兄悌。家庭中的“孝“和 (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 60 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3.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答案解析】:(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科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4.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以及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答案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师在人类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5.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分析。【答案解析】: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教育理论对教育工作者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它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它有助于藉立科学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取得成效; (3)孔子是一位买践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它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都是他总结经验后提出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6.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答案解析】:(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二者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7.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认为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答案解析】:(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老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二)对策: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实施对人、事、物等因素的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对班级的预先期望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 体地位。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所以要从人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8.教育的发展历史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答案解析】:教育的发展分古代教育(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1)原始形态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4)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9.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意识到了要平等对待学生,但在实际中并不能很好的做到。教师会不自觉得更加关注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而忽视了大部分的成绩一般的学生。请论述教师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答案解析】: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虽然意识到要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但会不可避免的只对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关注和鼓励,而忽略了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就产生了不公平的现象。因此,要想消除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1)削减班级人数,推行班级规模小型化,改换座位排列方式。教育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班级规模会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行为,而只有小型化班级才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买现。因此,改换学生座次的排列方式也是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2)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下,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学习可能的差异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有效课堂组织形式就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可能性大致相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班内形成若干个分层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师生问答式、对组式、4 人小组式、小组集体式、全班式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以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师评价。传统的“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教师评价,把学生考试成绩同学校对教师的奖惩、评聘直接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实行“末位淘汰”。教师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从而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公平。课堂的教学内容难度、教学方式都以优秀生为参照,全然不顾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显露出课堂教学的极端不公平。因此,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应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劳动,使教师评价体现出教师劳动“育人”的根本特点,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以及教师劳动成果的集体性、滞后性等特点来,希摒弃那种唯学生考试成绩是举的片面的教师评价方式。 (4)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精神境界。一方面,我们不能脱离人生命的本质而奢谈人精神境界的提 升,应切实保障教师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并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为良好的师德和师风的确立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有了合理的物质利益保障,并非意味着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还应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一个对教育有着坚定的事业心和对育人满腔热忱的教师,自然会对学生充盈着满腔喜悦,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5)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理应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应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发展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然,由于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 之某些主观因素的难以控制,这就决定了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将是一项艰巨的事情。不过我们仍然坚信,随着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增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将会逐步得到纠正,将会最大可能地保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10.如何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答案解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悌”应用到社会上,便是臣对君要忠,民对官要顺。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14.古代( )的教育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答案】C【答案解析】:斯巴达是古希腊奴隶制最大城邦国之一,为镇压奴隶的反抗和异邦的侵袭,斯巴达把每个城邦变成了一个大军营,每一个斯巴达人都将通过长期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而成为士兵。就连斯巴达的教育也以培养凶悍的军士著称于世。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名言说明教师应该具备( )。A.忠于职守的品德B.团结协作的精神C.人际交往的能力D.良好的道德修养【答案】D【答案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16.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是( )。A.赞科夫B.巴班斯基C.苏霍姆林斯基D.凯洛夫【答案】B【答案解析】:“教学毽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17.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答案】C 【答案解析】: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买施的测定。形成性评价指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前一阶段教学成果及时评价以改进教学方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等的测评。发展性评价是 8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百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18.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叫作( )。A.自我教育法B.说服教育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答案】B【答案解析】:说服教育法主要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届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其思想觉悟和培养其道德品质。具体的教育方式有课 J 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19.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资格证考试B.培养和组织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答案】A【答案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 )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方法。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情感陶冶法D.锻炼法【答案】B【答案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它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方法。21.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答案】C 【答案解析】:教育(狭义的学校教育)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青少年生活其中的一种特殊环境;同时它又把环境的影响有效地转化为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所以与遗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教育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2.下列哪位教育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编写《教育学》?( )A.夸美纽斯B.杜威C.凯洛夫D.赫尔巴特【答案】C【答案解析】:凯洛夫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起源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人以及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论断出发,明确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并指出“在劳动过程中,教育也发展了”。凯洛夫 1939年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前苏联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教育经验。23.教育史上,系统的课程理论诞生于( )。A.20 世纪 30 年代B.20 世纪 20 年代C.19 世纪 30 年代D.19 世纪 20 年代【答案】B【答案解析】:系统的课程理论诞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4.升学考试一般是典型的( )。A.标准参照性测验B.学能测验C.成就测验D.常模参照性测验【答案】D【答案解析】:常模参照性测验是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性测验,如高考。25.下列哪项主张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答案】C【答案解析】:《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却,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种教学思想充分凸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对学生所实行的启发性原则。26.“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主张构成了( )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A.实验主义B.经验主义C.实用主义D.进步主义 【答案】C 【答案解析】: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和“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原则,他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27.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 )三个阶段进行。A.导人、详述和汇总B.导人、分析和汇总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答案】A28.我国最早规定“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性文件是( )。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案】B【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资格和任用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29.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由本文部分和( )构成。A.后记部分 B.原则部分 C.说明部分 D.序言部分【答案】C【答案解析】: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直接标准。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个基本部分构成:一是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建议等。二是本文部分,它系统地安排了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了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是大纲的中心部分。此外,有些大纲还列出了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教具等。30.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A.特朗普制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制D.班级授课制【答案】A 【答案解析】: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叫特朗普制。即实行大班上课,就是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盼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 20 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31.( )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研究方法。A.调查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答案】C【答案解析】: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研究性学习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学生搜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32.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主旨的教育是( )。A.高等教育B.素质教育C.职业教育D.特殊教育【答案】B【答案解析】: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33.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构成了( )三维互动方式。 A.教师--计算机--学生B.学生--计算机--学生C.教师--计算机--教师教师资格证D.计算--学生--计算机【答案】A【答案解析】:由于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这就表明缺少不了计算机,顾名思义利用计算机在进行教学,所以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样就构成了教师——计算机——学生三维互动方式。3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答案】B 【答案解析】:授人以渔,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35.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环境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德育方法【答案】C【答案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36.“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回的话反映了德育的( )。A.知行统一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以身作则原则【答案】B【答案解析】:此句意思是“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力也不能停止学习。老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37.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乎方式,不包括( )。A.班级环境布置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C.班级制度与规范D.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答案】D【答案解析】:班级文化是集体问题,不包含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38.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育B.分组教学C.个别教学D.道尔顿制【答案】D【答案解析】:“道尔顿制”由美国道尔顿城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按照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班级被打乱,教师不再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指定一些参考书并布置一些作业,学生独立学习教材然后向教师送交作业,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学习。39.( )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A.班级授课制的出现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C.学校的产生D.教育制度的建立【答案】C【答案解析】: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 4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洛克 D.席勒 【答案】A 【答案解析】:19 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9 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41.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B.过程评价模式C.成果评价模式D.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答案】D【答案解析】: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42.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组合形式是( )。A.传授—接受教学B.传授—发现教学C.问题—发现教学D.问题—接受教学【答案】A4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答案】C【答案解析】: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导向、协调、激励、评价。4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应该包括( )。A.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B.正规教育、业余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答案】C【答案解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45.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性因素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措施D.教育内容【答案】A【答案解析】: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它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所以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因素。4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 教【答案】B 资格证考试【答案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买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 文件,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47.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 )的特点。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D.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答案】C【答案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反映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的规律。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不能把教学的教养作用(知识涵养)与教学的陶冶品性的作用分割开来,应该把知识涵养与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48.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能力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答案】C【答案解析】: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本的教学理论体系称之为中小学的“双基”教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49.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A.道德行为习惯教育B.政治态度和立场教育C.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答案】C 【答案解析】: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50.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C.实际锻炼法D.品德评价法【答案】D【答案解析】:品德评价法,即班主任依据学生守则、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51.在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 )。A.教研组B.年级组C.班级D.班级小组【答案】C【答案解析】: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52.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自由发展B.自主发展C.自愿发展D.自动发展【答案】B【答案解析】: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学生在多样性教育中学会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53.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答案】C【答案解析】:古代罗马杰出的教育家和演说家昆体良,著有《雄辩术原理》(或译《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此书反映了罗马帝国的教育实践。也总结了他长期从事学校教学的经验,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的论著。54.下列属于考试的核心环节的是( )。A.选择题型B.命题C.确定评分方法D.阅卷【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编写基本流程如下:明确测验目标一设计测验双向明细表一确定题型和试题难度一命题。命题是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55.提出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教育家是(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麦克费尔D.班杜拉【答案】B【答案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56.下列哪项不是运用奖励和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C.发扬民主D.注重宣传和教育【答案】B【答案解析】:B 项是陶冶法的要求,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公平合理、切合实际;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57.以下属于道德讨论中深入提问的策略是( )。A.突出道德争端B.询问“为什么”问题C.澄清与总结D.使情境复杂化【答案】C【答案解析】:ABD 是引入性提问的策略,只有澄清和总结是属于深入性提问策略的范畴。58.洛克的代表作( )中反映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A.《人类理智论》B.《论信仰自由书》C.《教育漫话》D.《教育学纲要》59.【答案】C【答案解析】:《教育漫话》是 17 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它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性、有才干的绅士或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59.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A.示范性B.连续性C.复杂性D.创造性 【答案】D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