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中国文学批评史》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6 13:11:31浏览次数:800114《中国文学批评史》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为大学中文系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提高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文学发展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了解我国历史上各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情况。学习这门课,不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也会对我们欣赏和评价现代文学以及建设现代文论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题型一:写出词语的出处和含义 (共 2 题,每题 15 分,总计 30 分)题型二:简答题 (共 2 题,每题 15 分,总计 30 分)题型三: 论述题 (共 1 题,总计 40 分)二、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了解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目的和意义,通过中西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差别掌握中西文学理论在体系、形态上的区别,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中西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第二章、先秦儒家的文学思想了解孔子的主要文学观,了解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以及荀子的“明道、宗经、
所谓的“事”是指社会上的不平之事;而“情”是指哀怨悲愤的感情。这就是说,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的形成,主要是现实的黑暗使作家产生了遏抑不住的悲愤的结果,这种观点,虽然前代和唐代都有人提出,但是白居易的观点却更为鲜明、更为激进。正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白居易才非常重视诗歌的“救失、“补缺”的社会功用,特强调诗人反映生活、批判现实黑暗的必要性。2、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作用。白居易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并不是简单地回到《乐记》、《毛诗序》等早期的观点上去,而是对它们进行扬弃。第一,白居易并不是笼统地提诗歌的政治作用,而是特别强调诗歌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他反对以诗歌来粉饰太平的“谄成”之风,而主张用诗歌来讽刺朝政,达到“救失”和“补缺”的作用。第二,白居易在倡导诗歌应该批评政治的同时,又十分强调诗人担负着宣泄民情、表达民间疾苦的任务。3、关于“新乐府”体的形式的风格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问题上,白居易主张对作家的作品首先要注意其“风雅比兴”的内容:“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虽雕章镂句,将焉用之?”白居易在总结前人乐府诗歌的基础上,创导出一种泼辣的、自由的诗歌形式新乐府。他在提到他的“新乐府”的诗风时说:“其辞质而迳,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实而核,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布于乐章歌曲也。”第七章、宋代的文学批评掌握苏轼“随物赋形”的文论观点,掌握其对“辞达而已矣”的阐释和作用。了解其他文论观点及其理论价值。掌握黄庭坚的“点铁成金”说、了解陆游的“诗外功夫说”、李清照“词别
是一家”等宋代作家的主要诗论、词论。了解诗话这种文学批评形式的特点。掌握严羽《沧浪诗话》中的主要诗歌批评理论。掌握二程兄弟的“作文害道”说。 **“随物赋形”:这是苏轼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苏轼主张文章的形式要顺从内容的需要,做到充分自由活泼。他曾把文章的形式比作流水,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正像文章不能有固定的格式。水装到不同的器皿里形状就不同,流到不同的道路上,就会翻出不同的浪花,此谓之“随物赋形”。好的文章也应当是这样,应根据所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文采。**苏轼对“辞达而已矣”的重新阐释:苏轼走上文坛时,西昆派彻底被打垮,文学家也就用不着针对内容贫乏的倾向而强调“道”所以,苏轼主要强调的是文章的技巧和文学性。在这方面苏轼最著名的论点就是对“辞达而已”(语出孔子)的“达”字的解释。**“点铁成金”说:黄庭坚很推崇韩愈和杜甫,因为“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他所谓的创新,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命意来把古人的话加以改造、点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点铁成金”。**严羽《沧浪诗话》中的主要诗歌批评理论:南宋初的严羽在重要诗论《沧浪诗话》中总结了宋诗的教训,批评了“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倾向,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是针对江西派以才学为诗,以书本为诗来说的。意思是说作
诗需要有一种独特的才能,这才能和书本没什么关系。真正有诗才的,会写诗的、能写出好诗的,并不在于他书读的多少。这给诗歌与书本学问划清了界限。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是针对苏、黄及道学家以议论为诗来说的。意思是说,诗歌有一种独特的意趣,和抽象的道理不相干。这给诗歌和抽象议论划清了界限。**“作文害道”说:“作文害道”说是宋代道学家反对文学创作、否定文学价值的典型言论。因为道学家眼睛就盯着一个道,所以他们否定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他们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人们闭门修养道德,道德修好了,说的话、写的文自然就好,不必学写文章的技巧。他们甚至认为,一个人道德修养得好,根本就不必学什么了。道学家吕大临曾有一首诗:“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传颜氏得心斋”,这首诗很能表现道学家对学问文章的极端态度。在他们看来,一个人有道德就够了,什么也不必学了。学了,会怎么样呢,道学家认为,学作文是对道有害的,这就是道学家有名的“作文害道”论。程颐和他的弟子有这样一段对话:“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作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哉!书曰:“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他认为,作文对道是有害的,因为作文若不下功夫,文章就做不好,但是一下功夫,就会影响自己对道德的修养,所以人作文就像玩物丧志一样。道学家的这种观念对同代和后世发生了不良影响。** “诗外功夫说”陆游曾写诗给他的儿子,教他写诗的方法,其中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就是客观生活。这两句的针对性是很明显的,就是针对江西派闭门读书,不接触客观实际,
只在诗歌的词句上下功夫的倾向来讲的。**“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论词》中所谓“以诗为词”,从而把词做成了诗。她认为,诗是诗,词是词,二者不能混淆。第八章、明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了解明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概况。掌握李贽“童心说”等主要文学批评观点,掌握“公安派”袁宏道等提出的“独抒性灵”说,了解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以及晚明小说论者对小说中虚构与真实关系的论述。掌握汤显祖的主要的戏曲理论。**“童心说”:李贽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苟童心尚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如果一个作家的童心还存在,没有被蒙蔽。那么他即使没学过道理、知识,他也是无时无刻不能写出好的文章,他创造的任何一种体裁都是好文章。**“独抒性灵”: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汤显祖的戏曲理论:汤显祖是著名的戏剧作家,他的戏曲理论核心就是一个“情”字。他认为“情”是人们行动的根源。他在《牡丹亭题辞》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戏曲的任务就是表现“情”,也就是表现人类的真实感情。
第九章、清代的文学批评掌握王夫之《姜斋诗话》中关于诗歌“情”和“景”关系的论述。了解王夫之 “以意为主”在内涵上与前人的不同。熟悉王国维《人间词话》,掌握其“境界”“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主要文论观点。**王夫之关于诗歌“情”和“景”关系的论述: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他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清初三大家。他是我国思想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世界是物质的,并坚持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的观点,对宋、明以来在思想界泛滥的唯心主义理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王夫之的文学理论主要是诗论。而他诗论的主要著作就是《姜斋诗话》,它在理论的深度和系统性上、于清代诗话中都比较突出,在很多问题上有不少超出前人的见解。在《姜斋诗话》中,王夫之精辟地总结了诗歌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精辟的总结了诗歌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提出了“境界说”。他认为,严羽提出的“兴趣说”,王士禛提出的“神韵说”,都没有探到艺术的根本,只有他提出的“境界”才是探本之论。1、“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王国维在境界说的理论基础上,详细地考察了作品的艺术境界,从多种角度对作品的境界进行了分类。他从抒情的主人公和客观形象的关系上,把作品的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为了说明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举了两个人的词句作例子。前两句是五代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里边的句子:“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写一个女子伤春的词。三月底的时候,春天快过去了,在一个黄昏时节,刮着风,下着雨,把花都吹落了。抒情者心情很难过,她想让春天留住,但是时间无情,所以没有办法,此所谓“无计留春住”。她含着眼泪问那些在风雨中飘扬的花为什么凋零的这么早?但花并不回答,依旧任凭狂风把花瓣卷过秋千。这两句词所描写的意境是表现出抒情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它写的是花,但在花之外,分明有一个怀着感伤情绪的人存在,她是把自己的感情放射到花上去的,使花上染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后两句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踏莎行》的句子。句中的“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也都是染着抒情者的感情色彩的,所以王国维管它们叫“有我之境”。下边王国维又举“无我之境”的例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这前两句是大家都熟悉的陶渊明的《饮酒诗》中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中写自己在采菊时向南山眺望,看见南山黄昏中升起了云气,飞鸟也都回到山中去了。在这景物描写中,作者是很客观地表现自己眼前的景物的,中间没有什么明显的感情色彩,所以王国维管这种境界叫作无我之境。后两句是元好问《颖亭留别》中的句子,写他在和朋友分别之际所看到的景物:“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使人看见颖水河上翻着寒浪,水鸟很悠闲地飞下来。这两句的写景也是很客观地写出目中所见,
没有抒情者的感情色彩,这也是无我之境。举完了具体例子,王国维又加以总结,指出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他说,有我之境,是抒情者站在自己主观感情的角度上,从自己的心情出发来看景物,所以眼前的景物都被染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抒情者看落花、听杜鹃声,从自己的愁苦感情出发,所以景物也被染上愁苦之色。无我之境,是看景物者把自己的主观因素抛开,只从这个景物本身出发来对它进行客观的关照,这就是以物观物。这样看物的结果,就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叔本华在他的《意志世界和表象世界》中讲过,如果一个人超脱了一切主观的欲望和功利,对某个事物进行客观的欣赏,那么他和这个事物之间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好像没有了主观和客观的区别,没有了物我的区别。从观物者来说,他已经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完全使自己成为映照面前这个事物的镜子。在他的感觉里,好像世界上只有这个事物存在,并没有人在观察它,所以根本感不到还有物和我的区别。这就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说法的来源。王国维是深受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的,这里可以看出明显的痕迹。王国维加以总结,指出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抒情者站在自己主观感情的角度上,从自己的心情出发来看景物,眼前的景物都被染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是看景物者把自己的主观因素抛开,只从这个景物本身出发来对它进行客观的关照,这就是以物观物。
2、王国维认为,境界除了有“有我”和“无我”的区别之外,从表现的题材和画面上分,它还有“大”与“小”的区别。3、从创作方法上看,王国维又把作品的艺术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是作家根据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虚构出来的境界,而“写境”则是根据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现实的实写。境界有造境和写境之分,这是从创作方法上的分类。二者的区别是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分别。浪漫主义诗人所写出的境界虽然是一种理想,但不能脱离现实;现实主义诗人所写出的境界虽然是描写现实生活,但不能是机械的模仿,而对现实生活总是有自己的理想,有总结,有提高。王国维不但在西方的文艺思潮的启发下,明确认识到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而且还正确地指出这两种创作方法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写实主义作家离不开理想,理想主义作家也离不开生活现实。三、练习题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出处和含义1、发愤著书2、“以意逆志”3、“无我之境”4、“立隆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兴盛的原因何在?2、简述汉以来对“六义”说中的“比、兴”的内涵的不同认识。三、论述1、评李贽的童心说。2、试评白居易诗论及其进步性。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出处和含义1、发愤著书答案要点:由汉人司马迁提出来的,“愤”只悲愤,注意司马迁列举的历史上的诸多优秀著作的产生原因,指出它们毫产生于现实的压迫和作者心中的悲愤。2、“以意逆志”答案要点:是孟子关于如何从诗中体会诗人的意旨的观点。3、“无我之境”答案要点: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把诗中的景物描写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是看景物者把自己的主观因素抛开,只从这个景物本身出发来对它进行客观的关照,这
就是以物观物。4、“立隆正”答案要点:所谓“隆正”,就是为人们的言论树立的最高的、最正确的准的,就是“道”、“圣”、“经”。答题指导:这一类型的题目在作答时,要回答两个要点,第一是词语的出处,第二是作者对这个概念的内涵的诠释,所表达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然后要对这个观点所表达的内容进行说明。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兴盛的原因何在?答案要点:(1)社会历史的原因的:玄学占了统治地位(2)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3)是与当时文坛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良倾向作斗争的产物。2、简述汉以来对“六义”说中的“比、兴”的内涵的不同认识。答案要点: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阐释:其一是汉代郑众的阐释;其二是六朝时钟嵘的说法;第三种有特色的说法,是唐僧皎然的;第四种是宋人朱熹的说法。答题指导:
征圣”等文论观点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基础,了解《易传》中“取象说”的内容和理论意义。**孔子的主要文学观孔子没有论文艺的专门著作,他对文艺的一些看法多见于他的《论语》之中。他关于文艺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2)关于文艺和政治、道德的关系(3)关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孔子提倡在不违背礼教的前提下,文艺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兼顾。**“以意逆志”:“以意逆志”,是孟子关于如何读《诗》的论述。“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中孟子和弟子的对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的“意”指读者的意,“志”指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志,所谓“以意逆志”,汉人赵岐注为“以己意逆诗人之志”,是正确的。就是说,读者在读诗的时候,要想透过外表的言辞而得到诗人之本心,就要设身处地,以自己的心意去体会诗人的心,使自己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达到契合。讲得明白一点,就是“将心比心”。孟子的“以意逆志”,虽建筑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上,但在文学欣赏这个特定的范畴内,却有着它深刻的合理性。文学欣赏过程,是读者对作家所创造的艺术情境进行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艺术情境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而所谓体验,就是读者设身处地,入乎情境之中的意思。熙载说:“读书须切己体认,方觉有味”(《艺概》),如此等
简答题一般提问的是某一个主要文论家或者是某一重要的文论著作的主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在作答时首先要阐明这个人的主要文学理论批评观点或者是这些观点包含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基本的观点和内容要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理解和阐述。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要点突出。三、论述1、评李贽的童心说。答案要点:(1)李贽的《童心说》,是他的进步思想在文学理论上的突出体现。(2)李贽所谓“童心”,是与封建礼教相对立的人类的自然情感。(3)《童心说》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学从封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由抒发人们真情实感的工具。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还批判了明代文坛上的复古之风。2、试评白居易诗论及其进步性。答案要点:白居易的诗论内容有三点:(1)关于诗歌产生的根源(2)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3)关于“新乐府”体的形式的风格。 各点请扩充分析答题指导:
论述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于重大的问题和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整体的阐述能力。和简答题不同,论述题的题目一般是包含多个层次的,需要我们首先进行分析,要找准答题的要点,围绕要点进行详细地论述,要把握好问题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这是回答论述题的主要思路。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材料进行分析,要注意条理清晰、要点突出。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等,都讲的是欣赏时设身处地、入乎其中的体验过程。没有这种体验,即不能得到切身的审美感受,也就谈不到欣赏。没有这种体验,即不能得到切身的审美感受,也就谈不到欣赏。**“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关于读古人之诗的方法的论述,出自《孟子·万章》。孟子认为了解古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知人)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论世)。“知人论世”是从外部来探讨作品,了解作家、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这是正确研究作品的前提。《孟子·万章篇》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认为,人们的交通友善,不仅限于活人之间,也可以在活人与死人之间进行。与古人交友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他们留下的诗与书。而要想了解他们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知人)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论世)。这个见解,放在现在来看也许觉得很简单,可在当时提出来却是个创举。第一,在先秦,人们虽然也念《诗》,说话的时候也引《诗》,但都把《诗》看成是一种既定的东西,很少有人想过,那一首一首的诗是一个一个的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所以也就很少有人想到要通过诗来考察那个作者和他所处的环境,还没有“作家论”这一说。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后来汉人论屈原,从他的作品讨论他的思想和人格,讨论他生前的处境,这就是成形的作家论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论更加成熟,《文心雕龙》与《诗品》之中都有很深的探讨。而这方面的开创之功要归于孟子。第二,孟子首先把“诵其诗,读其书”与“知其人,论其世”联系起来,特别是把创作和时代联系起来,这在当时也是很重要的见解,因为他实质上是看到了文学作品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反映。
这是一种朴素的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见解。**“立隆正”:战国后期,全国统一的形势已经十分明确,荀子力图建立一种为地主阶级统一天下并达到长治久安的理论准则。与建立中央集权的历史趋势相适应。荀子在思想上提出了“立隆正”:“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辩讼不决。”所谓“隆正”,就是为人们的言论树立的最高的、最正确的准的。这准的,就是“道”、“圣”、“经”。**“取象说”:《易传》在谈到文的产生时这样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第三章、先秦道家的文学理论批评理解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评论的观点,了解老子的“大音希声”说、庄子的“得意忘言”说等文学理论观点。**“大音希声”说:《老子》四十一章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谓最高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最高的形象是没有实际形状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这段话指出:“言”之于它所要传达的“意”,就像荃之于鱼、蹄之于兔,都只是一种获致的工具。使用工具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但因为工具毕竟不是目的本身,人们对于工具必须凭藉之后而又超离它,才能最后达到目的。**“虚静”说“虚静”是道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论是庄子还是老子,都主张“虚静”。所谓“虚静”,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虚”,空也,指内心排除外扰,即“天地万物不入于胸次”。“静”,止也,指心灵停息内动。道家把精神的虚静看成是获致大道的前提。第四章、汉代文学理论批评掌握《毛诗序》中对先秦诗歌创作经验(“六义”)的总结和评诗观点(美刺)。了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理解并掌握汉人关于屈原的争论情况并思考其意义。了解王充所主倡的“真美”的美学意义及其他的美学观点。**美与刺:《毛诗序》论到诗歌对统治者自身的作用,那就是它的“美”和“刺”。**六义: “六义”中的第一、第五、第六义,亦即“风、雅、颂”,是《诗经》中的诗在体裁上的分类,即《诗》之三体;而第二、第三、第四义,即“赋、比、兴”,则是《诗经》中所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即《诗》之三用。汉以来,人们对这《毛诗序》中所提出的“六义”中的“赋比兴”,一直有不同的理解。比较起来,对“赋”的意见还算基本统一,分歧主要集中于“比兴”。对于“比兴”,历史上主要
有以下几种阐释:其一是汉代郑众的阐释,“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它基本上可以代表汉代经生、包括《毛诗序》在内的意见。他们虽把比兴看成为两种修辞手法,但这两种手法是与诗要表现的政治内容不可分的,郑玄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誉之”(《周礼•春官》注),就是说,诗人之所以用比兴,是出于政治讽喻的需要。故汉儒的比兴说,是与他们的政治解诗密切相连的。其二是六朝时钟嵘的说法:“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诗品序》)钟嵘于诗主要倡导艺术韵味,他对比兴的论述也是从韵味说出发的。第三种有特色的说法,是唐僧皎然的,他在《诗式》中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他认为比和兴都是比喻,所不同的是,“比”是取事物的外在形象来比喻,如《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蜩螗沸羹,与饮酒作乐的吵闹之声是外在形象的相似。而“兴”是取内在精神来比喻,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君子之美德,与金锡圭璧之美,是在内在特质上相通。第四种是宋人朱熹的说法:“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认为“兴”只是“起”的意思,要描写一件事,先以别的东西作为起兴,然后把本题引出来,起兴之于本题,或只在声韵上有引起之作用,并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朱熹对兴的解释,较符合民歌的实际,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发愤著书”: “发愤著书”,是由汉人司马迁提出来的。这一观点,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不止一次地阐述过。他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汉人关于屈原的争论:汉人关于屈原的作品有不同的批评:1、司马迁对屈原作品的肯定。2、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3、王逸对班固批评屈原的反驳。**“真美”:王充说,自己之所以要写《论衡》,是由于当时“虚妄之言胜真美”(《论衡•对作》),可见他想树立的正面的东西就是“真美”。王充所主张的“真美”,即事物的真实的美。现实事物,不必用华丽的东西去涂饰它,自有它本色的美,这就是“真美”。第五章、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了解本时期文学理论和批评兴盛的原因。掌握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气”论和其他观点,掌握陆机《文赋》中的创作论和对文学的构思过程的论述,了解《典论 ·论文》和《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了解《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价值,对前代批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及其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掌握《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及其对陆机《文赋》创作论的继承和超越。掌握《文心雕龙》中的文学史观,了解其关于文学文体、创作、批评的观点。了解刘勰提出文学批评的六项内容的“六观”说。掌握钟嵘《诗品》诗歌创作的起源的主要观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兴盛的原因**“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开始讨论作家作品的风格问题。曹丕首次提出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个性的见解,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可以移子弟。**陆机《文赋》中的创作论:《文赋》是陆机对他本人和当时的文学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观念的总结。《文赋》的出现,把对文学的考察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第一,它标志着对文学的探讨更加理论化,第二,更重要的是,《文赋》标志着人们开始深入文学创作过程中,透过文学的表面去探求它内部的思维规律。**《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文心雕龙》对作家创作重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都提出了相当深刻而精到的见解。**《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系统地从历史上来考察文学,并自觉的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是从《文心雕龙》开始。第一,勰通过文学史的考察,总结了文学发展的外部规律。第二,刘勰也接触到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诗品》论诗歌创作的根源:钟嵘把诗歌创作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四候之感诸诗”,即四时景物对诗人的刺激;二是“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即社会生活的不同境遇对诗人的感召。钟嵘在诗的
“亲”与“怨”二者中,更强调后者。**论诗歌的滋味对诗歌艺术特点的认识,钟嵘比前人更进一步,他从诗的外部形式深入到它的内部,提出诗应当有“滋味”。第六章、唐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了解刘知己《史通》中的文论观点,掌握其“用晦”说的来源及主要内涵。掌握韩愈“不平则鸣”等主要的文论观点。了解柳宗元的文论,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把握司空图诗歌批评理论的特色,理解其提出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至”等范畴,了解其《二十四诗品》中对诗歌风格和意境的归纳和划分情况。 **“用晦”说: “用晦”并不是晦涩,而是语言精练而含义深刻,内容丰富而完整。**“不平则鸣”:所谓“不平则鸣”是说作家心中有了不平时才写文章,这一点是韩愈在文学的创作根源上的一个进步见解。**白居易的诗歌理论:1、关于诗歌产生的根源。文学创作的源泉是什么?怎样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只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释,直接决定着文论的理论倾向和创作主张。白居易认为诗歌是诗人“感于事动于情”的结果。而他所谓的“事”和“情”都是有特定含义的。白居易诗文中的大量例子说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