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23 22:11:11浏览次数:29
0620《学前儿童数学教育》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和教学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是适应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开设对落实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次考试总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题型及分值一般如下:1. 名词解释,共 20 分,一般有 5 道题,每题 4 分;2. 简答题,共 30 分,一般有 5 道题,每题 6 分;3. 论述题,共 30 分,一般有 3 道题,每题 10 分。4. 活动设计题,共 20 分,一般有 1 道题,每题 20 分。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问题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① 密切联系生活 ② 以问题为中心 ③ 重视幼儿的操作活动 ④ 重视幼儿之间的交流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1)结构化的数学教育活动: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活动。包括面向集体、小组或个人的活动。(2)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以及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由教师结合偶发事件随机展开的教育活动。3、结构化的数学教育活动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活动。包括面向集体、小组或个人的活动。第二章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1、幼儿园数学教育计划 幼儿园数学教育计划是对幼儿园和班级开展的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的总体安排。2、数学操作材料数学操作材指所有可用于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来感知数学关系的材料。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原则:(1)材料应是可分离、可转换的(2)材料应涉及不同数学内容领域(3)材料的难易程度应适宜3、数学故事书指蕴含数学问题,有助于幼儿数学学习的语言故事书。4、如何评价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 ① 是否重视在生活和游戏中实施教育② 是否鼓励并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和反思③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科学,能否启发幼儿的思维第三章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学1、集合的定义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类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就是集合。2、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特点(1)对集合与元素的感知由笼统到精确(2)对集合元素共同特征的感知由具体到抽象(3)对集合之间包含关系的理解逐渐深化3、3-4 岁儿童一一对应与数量比较教学指导要点(1)选择适宜的材料:材料的外部特征;材料的抽象符号;两组材料的关联程度;需要匹配的物品的数量;各组物品数量相同或不同(2)引导幼儿探索对应和比较的方法(3)教学目标设置先掌握一一对应,然后再掌握数量比较4、4-5 岁儿童分类教学指导要点(1)选择恰当的分类方式(2)尝试按两个特征或以上分类(3)分类标准可以逐渐抽象,尝试掌握一级类概念(4)注意与情境联系,尊重幼儿自身的分类经验5、5-6 岁儿童感知集合的教学教育目标与内容:(1)引导幼儿按二维(或以上)特征进行分类(2)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把握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多种维度的分类(3)鼓励幼儿自由分类并提出逐步符合逻辑的分类标准(4)引导幼儿按照物体的用途、功能、数量等抽象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指导要点:(1)增加幼儿的分类经验,促进其类别知识的形成(2)鼓励幼儿充分探索材料并自主提出分类标准(3)讨论分类的标准和结果,感知分类标准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四章 幼儿数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学1、减法运算如果存在数 a 与数 b,数 c 与数 a 之和为 b,那么 c 是 b 与 a 的差。求两数之差的运算就叫做减法运算。2、按数取物幼儿根据口头说出的数词或出示的书面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3、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特点(1)三岁前,对数量的笼统感知阶段(2)三至五岁,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阶段(3)五岁以后:初步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阶段4、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1)从实物加减过度到符号运算 (2)从加法运算过渡到减法运算(3)从逐一加减到按群加减5、4-5 岁儿童数与运算教学教学目标与内容:(1)能正确点数 10 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2)感知 10 以内相邻两数的多 1 与少 1 的关系(3)能按给定数(10 以内)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4)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或排列等的影响,正确判断物体数量(5)理解序数含义,正确判断 10 以内物体的数序教学指导要点:(1)数的转换(2)按数取物(3)数的守恒6、5-6 岁儿童数与运算教学指导要点(1)计数教学一般先学习顺接数,然后倒数和按群数(2)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3)数的组成的教学 首先让幼儿探索数的分解与组合,以获得具体的经验。接着,在幼儿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总结规律。(4)加减运算帮助幼儿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教幼儿认识运算符号及算式引导幼儿学会自编应用题运用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练习第五章 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与教学1、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量不因其外部特征、排列方式等的变化而变化。2、测量指把待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3、幼儿量的认识与测量技能的发展(1)由模糊的、不精确到逐渐精确幼儿所能识别的量幼儿所能正确表达的量(2)由受外观知觉特征影响到按内在逻辑推理(3)由游戏和直接比较到单位测量4、5-6 岁儿童量的认识与测量教学的教育目标与内容(1)按照量的差异对 10 个以内物体进行排序(2)感知量的守恒(3)在操作和比较的基础上感知量的相对性、传递性(4)体验自然测量并表达测量的结果(5)感知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5、3-4 岁儿童量的认识与测量教学教育目标与内容:(1)通过直接比较来识别和判断差异明显的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2)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高矮词汇(3)能按量的差异对 3-4 个物体排序教学指导要点:(1)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2)所比较物体的数量应循序增加(3)比较时,注意材料的摆放方式(4)引导幼儿关注比较方法第六章 幼儿空间认知的发展与教学1、空间方位关系是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其他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2、3-4 岁儿童空间方位的认识发展特点(1)能够认识上下、前后、里外(2)以自身为中心判断空间方位(3)无法理解空间的连续性和可变性3、3-4 岁儿童空间方位的认识教学指导要点(1)认识自己身体有关部位的方位(2)利用自己的身体感知空间方位(3)感知并描述环境中物品的空间方位4、4-5 岁儿童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教学(1)发展特点能够正确认识的平面图形的范围有所扩展能理解简单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具有相似特征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开始理解图形守恒能在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2)教育指导要点在感知和比较中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提供颜色、大小、位置朝向不同的图形,感知图形守恒通过对图形分割和拼合的操作活动,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第七章 幼儿认识时间的发展与教学1、时间表征是指外部世界中的物理时间在人的心理上的一致反映,是人的大脑对时间信息的存储、加工和表达方式。2、幼儿时间认知发展的特点(1)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2)对时间顺序的认识由近及远,由短周期到长周期,先认识时序的固定性,再认识时序的相对性(3)对时间长度,从主观感受和单一维度出发判断 (4)对时间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5)掌握时间概念的发展过程逐渐把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分开3、4-5 岁儿童认识时间的教育目标与内容(1)认识并区分今天、昨天、明天(2)能运用时间词汇今天、昨天、明天正确表述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3)初步感知时间长度的变化。4、5-6 岁儿童认识时间的教育内容与目标① 初步认识星期、月、四季、年;② 进一步感知时间长度;③ 认识时钟和日历,感知时钟和日历的用途;④ 初步尝试管理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制定计划并完成计划。5、3-4 岁儿童认识时间的教学教育目标与内容:主要体现在时间顺序认识和时间词汇的掌握方面初步理解早上、中午、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教学指导要点:(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常规,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渗透时间学习(2)在与幼儿的日常谈话中帮助幼儿明确时间顺序,理解时间概念(3)在教室里提供图片和图书,帮助幼儿认识一天中的主要时段第八章 幼儿模式认知的发展与教学1. 重复模式是指组成模式的单元是由 N 个相同的、保持不变的单元构成,是模式单元的简单重复,是最简单的模式。2.4-5 岁幼儿模式认知的教学教育目标与内容(1)引导幼儿发现身边常见的重复和递增模式序列(2)能够用玩具、积木、串珠等学具完成模式扩展任务(3)鼓励幼儿动手尝试创造模式序列教学指导要点(1)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真实、具体、形象的操作环境。(2)在各种活动中渗透模式的学习。(3)教师在呈现模式序列时应选择恰当的方式(4)引导幼儿发现、探究与讨论序列中的规律3. 5-6 岁幼儿模式认知的特点(1)幼儿能够完成更多种类的递增模式的扩展活动。(2)幼儿能够创造更多的模式序列,模式描述能力开始发展。(3)幼儿能够利用一些数学知识来开展模式认知活动。4. 5-6 岁幼儿模式认知的教学指导要点(1)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生活环境中的模式(2)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描述模式序列的规律(3)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模式认知能力(4)在各种专门的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模式 三、答题技巧名词解释题:通常用一个重要概念、观点、原则等充当试题,要求应试者解释其含义。简答题:对于这种题型,需要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答出关键要点,有时可以适当论述,不能过于简单。论述题:对于这种题型,首先需要理清思路,答出所考查的知识要点,同时应结合自己的体验或者举例对题目中涉及到地知识点加以论述说明。活动设计题:要求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活动设计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将理论转化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种题型,要先分析关键经验下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设计什么目标以及活动过程如何设计与实施。四、重点习题(一)名词解释1、幼儿数学教育计划2、按数取物3、数学操作材料4、时间表征(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特点是什么?2、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发展有何特点?3、如何评价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4、学前儿童认识量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三)论述题1、在分析 5-6 岁幼儿模式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试论述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模式教学活动。2、试论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四)活动设计题请你在下面三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并设计一份教育活动方案。要求:①格式正确。② 包含以下主要环节: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主题①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大小或长短主题②中班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扩展任务主题③大班数学活动:自由分类并提出分类标准五、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幼儿园数学教育计划是对幼儿园和班级开展的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的总体安排。2、按数取物:幼儿根据口头说出的数词或出示的书面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3、数学操作材料:是指所有可用于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来感知数学关系的材料。4、时间表征:是指外部世界中的物理时间在人的心理上的一致反映,是人的大脑对时间 信息的存储、加工和表达方式。(二)简答题1、答案要点:① 三岁之前:笼统感知数量阶段② 三至五岁: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阶段③ 五岁以后:初步理解数与数之间关系阶段2、答题要点:① 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② 对时间顺序的认识由近及远,由短周期到长周期,先认识时序的固定性,再认识时序的相对性。③ 对时间长度,从主观感受和单一维度出发判断。④ 对时间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⑤ 掌握时间概念的发展过程逐渐把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分开。3、答案要点:① 是否重视在生活和游戏中实施教育② 是否鼓励并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和反思③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科学,能否启发幼儿的思维4、答题要点:① 由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② 由受外观知觉特征影响到按内在逻辑推理③ 由游戏和直接比较到单位测量(三)论述题1、答题要点:(1)发展特点① 幼儿能够完成更多种类的递增模式的扩展活动。② 幼儿能创造更多的模式序列,模式描述能力开始发展。③ 幼儿能够利用一些数学知识来开展模式认知活动。(2)如何开展① 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生活环境中的模式。② 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描述模式序列的规律。③ 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模式认知能力。④ 在各种专门的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模式。2、答题要点:① 密切联系生活② 以问题为中心③ 重视幼儿的操作活动④ 重视幼儿之间的交流(四)活动设计题答题要点: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重难点突出;活动准备关注幼儿已有经验,活动材料具有操作性;活动过程中导入短时高效,注重师幼互动,环节衔接紧凑合理,活动面向全体幼儿。说明: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 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