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0989]新闻评论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3 09:07:46浏览次数:52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课程名称【编号】:新闻评论【0989】 A 卷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3 小题,每道题 5.0 分,共 15.0 分)1.社论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2.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台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做出解释、进行分析推断的一种评论体裁。3.评论员文章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评论员文章的规格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它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常用的属于中型的重头评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喉舌的作用。它与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必要时可升格为社论。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道题 10.0 分,共 20.0 分)1. 社论的写作有什么要求?(1)选择恰当的论题,提炼在政治上明确和尖锐的主题思想。 (2)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把道理说得既深刻又透彻,让读者心悦诚服。 (3)要树立正确的文风,力求把社论写得短而精粹、质朴感人。2. 社会主义新闻评论的党性原则内涵有哪些?在新闻评论工作中,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是搞好评论工作的重要一环,又是改进和加强媒体工作,提高新闻传播质量的根本前提。 (1)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道题 15 分,共 45.0 分)1. 请列举评论论题选择的基本条件?新闻评论选题要求在于,它所评论的对象和范围应当是选择当前具有迫切意义的、有着普遍引导作用、又能配合整体的新闻宣传部署问题。为此,在选题时务必首先明确选题的根据,拓宽论题的来源。其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其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新闻性和时代感。2. 杂文写作有哪些要求?请结合必要的例子加以论述。1.选材立意要大小辩证杂文选材要着眼于人们普遍关心、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但开头却要”“小,即从一件具体的小事切入。如一个故事、典故、笑话、传说、一条新闻、谚语等,这就是大中取小,从实入手。但仅此还不够,还需小中见大,就实论虚。论虚就是说道理、发议论、亮观点,就是要揭示具体小事、实事后面的意义、实质。小和大的辩证关- 1 -
系揭示了杂文选材立意的特点,所以准确选择有思想内涵的具体小事作杂文的由头,并以小见大揭示本质是杂文选材立意的根本任务。2.议论说理要依托形象作为杂交文体的杂文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典范,它善于将形象化的描述与严密的逻辑论证结合。运用形象来说理是杂文一大特点,而比喻、拟物、联想,甚至勾勒形象、创造典型便是它的具体手法。杂文的形象说理增加了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行文措词要有杂文味杂文味是杂文审美价值所在。杂文味首先表现在标题上,除讲究精炼、形象外,要适当用点曲笔,耐人寻味。当然,杂文味主要还是体现在语言上,幽默、泼辣是核心。于平淡中提炼崇高,于荒诞中抽象理智,于可笑中揭示可悲,这就是寓庄于谐,这就是深刻。杂文味的另一个标志表现在行文上不拘笔墨,挥洒纵横,尽显个“杂”字。3. 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运用语言和修辞增加评论的文采。第一,语言要准确、简明、富有哲理。新闻评论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而准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又要借助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准确是评论语言的第一个要求。新闻评论运用的是论文语言,容易写得晦涩深奥。通俗,就是从读者的思想水平与接受俄能力等情况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使读者容易接受。 第二,善于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1)把抽象的概括同形象化的具体描述结合起来,把所要议论的事物加以描写和渲染,使其栩栩如生。(2)寓庄重于诙谐,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佣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到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可以生动地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三,讲究修辞,巧用典故和文言古语。实践表明,历史典故在评论中,不仅可以增加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还可以借其所讲述的典型事例为言论的说理论证提供典型的、可靠的事实论据。 第四,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用群众语言表达某种思想,往往能收到生动传神、简洁明快的效果,因为读者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四、材料题(本大题共 1 小题,每道题 20 分,共 20.0 分)1.要求:根据下面新闻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题目自拟,不少于 400 字。(来源:澎湃新闻)近日,各个网络平台的“大胃王”吃播们走上风口浪尖,引起热议。一名曾经的“大胃王”自曝称,业内催吐假吃情况普遍,不少主播吃的食物都是自费,没发财却为此负债累累。“吃播”这种形式最早在国外兴起,比如韩国、日本,很多自己吃饭或者处在节食减肥期的人,觉得看“吃播”是一种情绪上的陪伴和放松。看别人吃本无可厚非,美食博主在网上教大家做美食、品美食,也是丰富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但随着主播越来越多,“吃播经济”竞争激烈,有的为了流量逐渐变了味。在网络视频平台上,一些“大胃王”,一人一顿饭能吃掉十多个人的量。然而,当大胃王吃播充斥网络之际,不少粉丝也在怀疑,人的胃能不能装下这么多食物?这类视频究竟如何完成?一位美食博主就曾透过亲身实践,讲述了一支大胃王视- 2 -
频如何完成。在保证场景不变的情况下,多次间隔进食,再透过视频剪接,最终用 30 个小时实现了一次性吃完所有食物的效果。先吃后吐、边吃边吐也是大胃王视频圈中心照不宣的套路。视频里的大胃王看似吃完了摆在面前的三十份面条,而且每一口都吃进了嘴里。但另一个角度拍摄的视频中,塞进博主嘴里的面条,又被吐在了桌下的垃圾桶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反对浪费,一餐一饭皆可节约。而网络上近年来常见的“大胃王”、“吃得多”、“吃得新奇”等博观众眼球的“吃播”,与健康饮食和节约粮食的理念背道而驰,近日,这些“吃播”就被有关部门相继叫停。吃播应以更体面的方式存在所谓“大胃王”吃播展示,即短时间内吃下远远超过常规标准的食物,并借此吸引受众。当然,如果确实是胃口好,倒也无可厚非。但据不少业内人士透露,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其中不少节目效果是通过催吐实现,只不过吐食物的画面被刻意剪辑掉了。由此看来,这种极端展示确实有浪费之嫌。大胃王吃播目前已是直播、短视频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门类,参与人数众多。由此浪费的食物多少,还需要细致评估。但是直播、短视频等网络产品形态,往往具有围观效应,这种极端“吃相”,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示范、引领的效果,有意无意间影响社会文化。因而以浪费食物为卖点的吃播,具有较强的符号效应,也由此遭致网民的反感。在新华社发起“暴饮暴食、假吃真吐,吃播文化你怎么看”的调查中,有 90%多的人对吃播里的浪费表示反对。事实上,吃播存在已久,这类形式从韩国兴起,渐渐蔓延至全世界。如今之所以引发关注,也与大环境有关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也发布报告预计,2020 年全球缺粮人口或将因疫情增加 1.3 亿人,迎来近 50 年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未来世界粮食安全可能遭到进一步破坏。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美德,牢牢嵌入社会文化是理所应当的。对一些大胃王吃播的批评,不能局限于这一网络形式本身,而应将这种批评作为一种警示,提炼出更高层面的价值认知,用以廓清当前社会上的某些风气。比如之前有不少地方都热衷于组织能够形成新闻的大型聚餐,甚至创下所谓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炒饭、月饼等。而餐饮行业,更应该是贯彻节约意识的主要发力点。数据显示,2013 年至 2015 年,中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 1700 万至 1800 万吨,相当于3000 万到 5000 万人一年口粮,2018 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为 11.7%。虽然这不像大胃王吃播有着具体的展现,但数量级可是庞大多了。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也早已风靡全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四海五湖的匠心独运,油盐酱醋的烟火气息,并不是说全部要从屏幕里彻底消失,但作为一种饮食展示,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吃播应在用料、选材及制作流程中节制,以更加体面的方式存在。-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