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9115]《语文教学方法论》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1 13:07:49浏览次数:57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 语文教学方法论 【9115】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大作业题目:1、根据教材,谈谈对“作文教学三法训练模式”基本原理的理解。(30 分)答: 核心观点:思想语言靠逻辑语言支撑,靠艺术语言表现。形成背景:该模式是在多年写作实践中、在富有特色的“文学与美”兴趣活动中形成的。由于课外活动轻松的氛围,学生得以自由畅谈“想法”。在语文教师鼓励下,他们学习“章法”和“手法” ,即使一些以前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写得很精彩。基本模式:诱导想法→强化章法→丰富手法2、根据教材,谈谈对“语文教学时空结构”的理解。(30 分)答: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最直观的就是时空结构,即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和空间组合状态。课堂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是时间规定性,课堂教学时间一般是 40 分钟,所谓“向 40 分钟要质量”已经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常见口号。无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 40 分钟之内需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并借此实现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但课堂上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即使事先设计得很周密,“时间不够”或者“时间空余”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处理好课堂教学时间,实在是极其高妙的教学技艺。4、根据教材,模仿第六章中“我的空中楼阁”格式,为杜甫《绝句》设计 1 课时教案。(40分)答:课题:《绝句》一、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二、教学过程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习中国 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三、了解杜甫生平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平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 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 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 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 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 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一)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 点。 1、分析动词入“情” 鸣: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泊:通过此字体会作者思绪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分析形容词入“境” 可以根据四个形容词制成四幅图画,在引导学生给四幅画命名、调配画面 色彩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 ,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 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近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近处的却 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 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 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 “扁舟不系与心同” ,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 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二、大作业要求:1、在 1-3 题中任选两题作答,第 4 题必做。2、所有答题都必须以本课程教材内容为依据。3、文字表述要求逻辑清楚,言之成理。4、所有答题均要求抄题后再作答。5、页面竖排,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 2 厘米。- 1 -
6、字体均采用 5 号宋体,题目加粗,单倍行距。附: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