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6 09:05:24浏览次数:26我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行政化管理手段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同时也逐步显现出其违背高校教育先行发展的弊端,影响了高校学术自由、自治管理的权利发挥,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行政化越权管理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就其消极影响因素给予充分重视,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关键词:高校管理 行政化 发展 一、高校行政化的历史根源我国高校行政化现象的产生根源,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可分割。我国近代大学是由政府创建,完全归政府管理,行政权力在我国大学发展中一直是主导力量。这种状态随着时局的动荡一直保持不变。等我们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种状态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客观事实已经形成,并且根深蒂固。从大学自身角度出发,大学发展的物质资源,完全由行政权力控制,鉴于此,我国的大学发展一直不能从政府管理中跳脱出来,逐渐形成了政府按照自身的意识对全国大学统一主导和管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把行政、权力与教育混为一谈。我国大学这种政教合一的理念,在不断的历史沿袭中,对国人的影响从外入内,难以磨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模式",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了中央集聚资源和全权分配资源的"集权型"体制。当时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模式的不成熟,教育发展也不得不采取计划教育的方式。比如招生人数,招生专
业,资源分配等方面完全是国家调控。大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单位,从来没有机会实现独立、学术、自治方面的发展愿望。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经济不断发展,财力增强,但是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掌控程度也在加大。为了实现我国也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望,国家加大对高校的资源投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做法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行政干预。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国家有更多的资源对高等院校进行分配,高校行政化的倾向越发明显。二、我国高校行政化产生的问题(一)行政化导致大学使命的迷失首先对国内外大学使命与大学体制进行研究。大学使命应该是大学作为精神家园和知识产出地在社会发展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使命可以解释为自身的重大责任,大学使命即是大学的重大责任。大学将人类文明的成果转化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通过培养青年人,间接为社会创造出社会财富。北京大学举行过一次大学校长论坛,主题是“面向 2l 世纪的高等教育”, 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说:“引导社会向前发展是大学应予完成的使命。”“大学应当是一个社会思想成就的顶峰”。 大学使命的实现,大学精神的重建能够填补浮躁社会人类灵魂的空虚。我们可以从中世纪、 19 世纪、20 世纪中前期和 20 世纪后期四个时间段,对国内外大学的使命和体制进行对比,进而总结出我国高校行政化的发展趋势。(二)组织机构行政化产生的问题1.高校组织缺乏机动性高校的行政化,使得高校的职能变得模糊,忽略了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
社会的使命。政府对高校的管制过多,事情的准则都以行政为先、学术靠后的顺序建立起来。学校单纯的服从上级命令,在招生规模、人才培养、学科的开设等方面难以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高校的组织机构执行上级的命令,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层层上报,部门职能僵化。不能灵活应急。公众视角里的高校变成了为政府培养人才,为政府创造知识,为政府服务,大学成为一个听从命令的政府机构,高校的公信力在逐渐下降。命令式的高校管理方式违背大学使命,阻碍校园的活力。2.高校发展方向偏离轨道高校行政化造成高校的学术力量薄弱,教授、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缺乏应有的权力,在学校的重大决策上没有话语权。高校教师为了得到更优厚的待遇,希望走仕途、当官。大学使命本来应该是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但是当教授无心学术的就是大学使命被抛弃的时候。这种风气会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人生观,本应是最没有功利心的象牙塔,变成了功利熏心的地方,学生对这种现象见怪不怪,甚至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追求,这些现象严重偏离大学使命。对于高校内部来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个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组织,最后发展成以行政管理为宗旨的机构,发展方向喧宾夺主。(三)管理体制行政化的问题1.高校内部权责不清我国高校内部党政关系权责不清。高校内部党委现阶段的权力不仅限于党的事务,学校党委对行政和学术的领域的权力渗透,造成组织机构行政化,政治化。学校沿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方式,无形中约束了学术的自由。我国高校的各个基层领导都是校长任命,这些基层权力只对上层权力负责,
对下层的学术关注相对就减少,造成高校的权力集中于上层,基层的自主权受到很大控制。2.高校内部机构臃肿高校内部的行政部门过多,层次太多。每一个层级管理事务的幅度太小,而且各个部门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以哈市某高校为例,该高校设置的处级行政部门 44 个(不包括各教学院系),其中机关部门 34 个,直属部门 10 个。每一个部门下面还有更细化的分工。比如宣传部下设办公室、电视台、校报编辑部、网络宣传中心。教务处下设 6 个科室。人力资源处下设 7 个科室。基建处下设 5 个办公室。资产管理处下设 6 个办公室。后勤管理处下设 5 个办公室。保卫处下设 5 个科室。这些部门的设置,这样的机构设置有利于分工明确,但是传递信息的反射弧过长,繁多的管理层级造成工作繁琐复杂 ,影响效率和效果。机构设置累赘重复,职能交叉重复,造成重复的及边延化的一些管理工作存在互相推诿,不愿承担责任的情况。据调查,该校师生人数总计 2.5 万余人,其中专任教师只有 1700多人。如此多的行政部门的设置,这样的规模下是远远多于学术力量的行政人员。这些行政部门中,有职能交叉的部分,层层传达,办事拖沓。3. 高校的市场概念模糊我国高校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出生,多年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与社会、市场脱节。之前的高校不需要从自身考虑自己在市场中的生存环境。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自己为科研成果寻找出路。之前高校的科研成果是否市场化全看国家是否需要,与高校本身的利益关系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高校的这种思想,明显给经济转型大环境下高校的生存带来了问题。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转化成生产力,也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对于市场来说,这样的科研成果就是无用的。
这样会大大的打击高校科研、学术领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应该放弃那种埋头苦干,等着国家来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动力的方式,要有科研成果,要有转化成动力的方案,自己有能力创收。三、我国高校去行政化可行性分析(一)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内在需求1.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的经济领域国有企业的去行政化改革跟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国有企业的体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是相似的,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国家拨款国家直接管理。我国国有企业的去行政化的改革已经取得成效,可以给我国高校的去行政化提供宝贵的经验。当时的国企一直是沿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级别,国有企业内部按照党政机关的级别分别给予管理者不同的行政级别和待遇,当时社会上流行把国企当做 “铁饭碗”。正是这样,让企业、员工失去进取心,整个国企处于“寄生”状态,不求发展,不想进步。2000 年,国企开始去行政化改革,国家经贸委出台政策把国企行政级别统统取消,不再用党政机关的标准来垄断管理企业经营,实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办法,把企业自主发展的权力交还给熟悉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者,让国企参与市场自主竞争。之后的国有企业大大提高了行业内的竞争力,一改之前国家垄断管理时的羸弱模样,在国际上的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国企走出国门,跻身世界 500 强,在国际市场扬名立万。到今天国企改革仍然在继续,但是不得不说去行政化是国企迈出的最有力的一步。国企改革的成功用实际行动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放开手脚让非行政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参与竞争是寻求发展的最好环境,时势才能造英雄。去除非行政组织行政化,还给非行政组织自主权,这是国企重生的经验。
2.大学发展的必然需要随着我国高校行政化的弊端逐渐显现,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声音越来越强。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回归。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行政权力领导学术权力的局面能够有所缓和。去行政化能为高校争取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高校内部去行政化有利于学术自由发展,不受功利和行政的约束。但是高校的学术不端的根本不是高校行政化,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去行政化就能消除。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是一个学校的软实力表现,一个国家高校的总体学术水平,就成就了国家的软实力表现,学术研究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振兴。3.高等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关于教育民主化的说法,是上个世纪 60 年代开始提出,之后就被广泛的提及。各个国家的教育文件和学者的文章中都反复用到这个说法,这种思想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地方的需要,而是整个教育界的走向问题。1998 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主要议程就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民主化,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话题。所谓的教育民主化,就是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民主的要求安排学校一切事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体现民主精神,从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公民的民主性。基于这样的目标,高校的行政化就与民主这层含义产生冲突,行政化成了教育民主化的拦路虎,妨碍了教育民主的进程。行政化的存在导致了行政管理效率低下,高校内部学术和行政权力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用民主的精神改造教育,需要去行政化。(二)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外部动力1.去行政化的支持力量
时势环境。我国所有的改革都不能没有政府的支持。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迫切的需要一流的大学和学科。国家开始为了这个目标进行宏观调控,从上个世纪开始,国家就着手发展这个目标。具体表现在扩大办学规模,增加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增加,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在众多的院校中,挑出一批重点培养的大学和学科,实施“211”和“985”计划。等这一步逐渐完成之后,国家把注意力转向教育质量上来,高等教育始终在寻求出路,始终在改革。在这个过程中 ,行政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教育公平性受到公众质疑。2.去行政化的民众诉求高等教育在我国可以解释成“为民办学”,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高校连年扩招之后,中国的高校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高等教育成为我国社会的公共事业。为民办学,当然是依附于社会,离不开人民,社会、民众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看,去行政化的社会呼声已经很高。中国的学生家长,是高校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长群体对教育的投资是最心甘情愿的,特别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学生家长希望高校都有自主招生的权力。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选择的时候,能够有多种选择,有特质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高校,发展自身的特质。在国家统一招生的条件下,一部分学生就丧失了继续求学的资格。参考文献[1] 魏文彪.人大代表监督“去行政化”才能收到实效[N].法制日报,20081014:(3)版
[2] 龙 耀,黄 崴.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研究综述.现代大学教育[G].2011(3):27~44[3] 王 凤 秋 , 刘 俊 花 . 论 新 公 共 管 理 理 论 视 野 下 我 国 教 育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J]. 黑 龙 江 高 教 研究.2007(11).48~50[4] 陈首义.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J].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华章.2010(33):81~82[5] 崔岐恩,张晓霞,姜朝晖.解析我国高校去行政化[J].北京师范大学,咸阳师范学院.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2):59~63[6] 周川.关于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的思考[J].苏州大学.阅江周刊.2011,03(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