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2《实用心理学》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21 12:11:27浏览次数:60532《实用心理学》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试包括以下三种题型:1、单项选择题(包括 10 个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2、简答题(包括 4 个小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3、论述题(包括 1 个小题,共 30 分)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 心理学导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 年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3、近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心理学:主张用内省法,来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强调意识的组织元素。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张用内省法来分析意识的内容(2)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强调心理的实用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3)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要抛弃意识,直接去研究行为。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主张心理学要抛弃意识,直接去研究行为(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人的心理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4、当代心理学的发展(1)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5、是什么影响了研究的客观(1)被试方面的原因被试反应性:人们由于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而引起的效应(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社会赞许性:人们希望呈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公众形象(好被试心理)默许反应: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人,默许(同意)要比不同意在心理上产生更小的压力(2)主试方面的原因观察者效应:人们总是观察到自己想要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而非正在发生的全部期望效应:研究者无意中流露出的对被试的期望,会导致被试表现出选择性行为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略)第三章 感觉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
痛觉:是一种报警系统,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2、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对比:是指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例如: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3、最小可觉差:刚刚(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第四章 知觉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是不同的。2、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2)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有选择地将外来刺激物中的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以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人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从而可以获得对知觉的对象的最佳解释。(4)知觉恒常性:指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3、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4、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5、社会知觉: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 判断的过程。6、自主运动: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这个光点不停地动。7、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第五章 注意与意识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根据有无目的,有无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三类:(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已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3)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它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方面的某些特点。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注意的动摇: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3)注意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4)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4、精神类药物:酒精不是兴奋剂,是一种抑制性药物。2
第六章 学习1、经典条件反射: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非条件刺激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应,且不需要经过学习,非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则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初始中性刺激,这是需要学习的。2、操作性条件反射(1)人们是通过行为与其带来的后果之间关系的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的,即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R = f(S,A) 式中 S-环境,A-行为。(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四种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 R→S(积极)↑→R(促进)。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 R→S(消极)↓→R(促进)。如,因为牙痛去看牙医。消退(extinction):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积极)↓→R(减弱)。惩罚(punish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 R→S(消极)↑→R(减弱)。3、忽略在组织中的运用忽略用于减少无助于组织目标的员工行为。忽略(消退)关键过程包括:(1)识别拟减少或消除的行为(2)识别支持行为的强化刺激(3)停止强化刺激第七章 记忆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以识记、保持、再现的方式在头脑中积累或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外显记忆:有意识的回忆或表述(2)内隐记忆:意识不到,但通过行为表现;或受到其影响3、遗忘(1)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2)艾宾浩斯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过程是不平衡的,开始时较快,而后渐慢,趋于平稳。第八章 思维1、思维:人脑借助于动作、表象或语言,对客体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2、根据思维的方向,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根据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2)发散思维: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重新组织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的思想。如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3、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3
4、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英语有利于学习德语是一种正迁移作用,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也是一种正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5、判断决策中的偏差(1)证实偏差 (2)后视偏差 (3)锚定偏差 (4)代表性偏差 (5)易得性偏差 第九章 智能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2、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3、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智力中等的人占多数。4、比率智商:比率智商=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例如,一个 12 岁的孩子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她的智龄是 15 岁,那么他的智商是 125。第十章 情绪1、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这是最早提出生理反应能够影响情绪的理论。第十一章 压力管理1、压力引起的生理反应(1)紧急应激:血管收缩、排汗增加、气管扩张、消化道减少蠕动、膀胱放松(2)长期受压:高血压和心脏病、失眠、长期疲劳、头痛、消化系统紊乱、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2、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易怒,消沉沮丧,缺乏性欲,丧失幽默感,无法集中精力,记忆衰退,遇事迟疑不决无助感和失败感,感到无能、自卑与没有价值第十二章 人格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别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大五人格:外向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责任感、开放性。3、梅耶—布里基斯类型指标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 8 种类型为基础,加以扩展,形成四个维度: (1)外倾(E)-内倾(I):心理能量关注的方向(2)感觉(S)-直觉(N):收集外界信息的方式(3)思维(T)-情感(F):决策的依据4
(4)判断(J)-知觉(P):适应生活的方式四个维度如同四把标尺,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那个端点,就意味着个体就有哪方面的偏好。如在第一维度上,个体的性格靠近外倾这一端,就偏外倾,而且越接近端点,偏好越强。4、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员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会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整体感觉,它使个体处于一种较高的动机和操作水平之上。从学习角度看,自我效能感在三个方面影响学习。(1)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选择将要进行的活动和达到的目标。自我效能高的员工会给自己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和目标。(2)自我效能感影响员工对工作的努力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努力学习新知识,并坚信付出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成功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无论如何都可能失败,因而为之付出额外努力是徒劳的。(3)自我效能感影响员工在完成复杂任务时的持久性。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会有出色表现,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坚持。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动机水平较低,因而也较容易放弃。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1、从众(1)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2)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3)谢里夫的群体规范形成研究2、责任扩散: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3、群体思维(1)也叫小集团意识,它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群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群体的一致,而导致群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2)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首先,领导者应该鼓励每一个成员踊跃发言,并且对已经提出的主张加以质疑。其次,领导者在讨论中应该保持公平,在群体所有成员表达了观点之后,领导才能提出自己的期望。最好先把群体分成若干个小组独立讨论,然后在一起讨论以找出差异。邀请专家参与群体讨论,鼓励专家对成员的意见提出批评。在每次讨论的时候,指定一个人扮演批评者角色,向群体的主张挑战。4、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开始于 1961 年。实验由一个指导者(权威)、一个扮演学生的实验同谋和一个扮演老师的被试所组成,指导者先解释这是一项有关学习与记忆的研究,目的想了解体罚对学习的效果。要求两人一组,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其中一人当学生,另一人当教师。 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关联词,学生的任务是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这些词,让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二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了,教师就通过按电钮给学生以电击作为惩罚。事实上,指导者事先已经安排了每次抽签的结果总是真正的被试作为教师,而作为学生的却是实验者的助手。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的假被试和当教师的真被试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并被绑在椅子上,以便在记忆词汇发生错误时被教师惩罚。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通过声讯的方式进行联系的。教师的操作台上每个电键都标明了电击的严重程度,从5
15V 的“轻微”到 450V 的“致命”,由 400V 开始,仪器表上贴着“危险,强烈电击”的警告。这些电击实际上都是假的,最后实验的结果令人吃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表现出非常高的服从性。后来米尔格兰姆将实验在许多不同团体的人和不同的情境重复好几十次,所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大部份的人会去顺从来自外部的权威,当被权威人士命令做某事时,即使这样做会违背其良心,或这服从是错误的,大多数人还是会服从;米尔格兰姆认为,这研究结果解释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人的残暴行为。5、人际吸引吸引汇报理论(埃利奥特.阿伦森) (1)接近 (2)相似 (3)自我表露 (4)外表吸引力 第十四章 心理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2)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3)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4)同化和顺应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婴儿前期(0―2 岁):信任-怀疑;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 岁):自主-羞耻;意志品质。(3)幼儿期 (4―7 岁):主动-内疚;目标品质。(4)童年期 (7―12 岁):勤奋-自卑;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 岁):亲密-孤独;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 岁):繁衍-停滞;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 岁以后):完善-失望;智慧、贤明品质。 3、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卡特尔将智力形态分为两类: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1)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认知能力,流体智力面对不熟悉的事物,能对信息准确地进行反应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晶体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晶体智力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6
三、答题技巧1、单项选择题:能够根据题干从备选项中再认正确的答案,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2、简答题:是对于学科中的基本问题与概念的理解和思考;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按要求与现实适当展开论述。3、论述题:根据题目描述寻找相应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然后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并对问题开展论述。四、重点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2、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选择性知觉 B.晕轮效应 C.期待效应 D.刻板印象3、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 )。A.完整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4、昨天的组织行为学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让同学难以回忆今天心理学考试有关的内容,这与哪种遗忘有关( )A.正向干扰 B.逆向干扰 C.痕迹衰退 D.动机性遗忘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 12~18 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6.刚刚(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是( )A.感觉对比 B.绝对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阈下刺激7.由于你近期看了很多暴力录像,当你夜晚 11 点走在路上时,突然很害怕被打劫,而以往从未产生这样的感觉。你的判断受到了( )的影响A.证实偏差 B.锚定偏差 C.代表性偏差 D.易得性偏差8、根据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的研究,下列哪个陈述是错误的( )A.你与某人交流越多,你就可能越喜欢他B.我们会因为别人的背景以及所持的态度与我们相似而与对方交朋友C.就初次印象而言,令人愉快的人格比外表更重要D.如果你愿意忍受某人施加给你的痛苦或艰难,你很可能会比以前更喜欢他9、人在注视暗室内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属于(7
)A.动景运动 B.自主运动 C.诱导运动 D.双眼视觉线索10.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 )A.社会干扰 B.群体影响 C.群体一致性 D.责任扩散11、如果你在经过一次痛苦的电击后学会了害怕电插座,这一过程中的条件刺激是( )A.电插座 B.痛苦的电击 C.害怕 D.看见电插座和电击之间的时间间隔12、记忆哪个部分的容量最小( )A.感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二)简答题1、简述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2、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员工的学习?3、什么是从众?请以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为例给予解释。4、简述由于被试方面的原因导致研究的客观性受到影响的常见情形。(三)论述题1、请介绍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并谈谈你从该实验中获得的启发。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B 3、B 4、A 5、C 6、C 7、D 8、C 9、B 10、D 11、A 12、B(二)简单题1、答案要点:首先,领导者应该鼓励每一个成员踊跃发言,并且对已经提出的主张加以质疑。其次,领导者在讨论中应该保持公平,在群体所有成员表达了观点之后,领导才能提出自己的期望。最好先把群体分成若干个小组独立讨论,然后在一起讨论以找出差异。邀请专家参与群体讨论,鼓励专家对成员的意见提出批评。在每次讨论的时候,指定一个人扮演批评者角色,向群体的主张挑战。2、答案要点:自我效能感会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整体感觉,它使个体处于一种较高的动机和操作水平之上。从学习角度看,自我效能感在三个方面影响学习。(1)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选择将要进行的活动和达到的目标。自我效能高的员工会给自己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和目标。(2)自我效能感影响员工对工作的努力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努力学习新知识,并坚信付出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成功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无论如何都可能失败,因而为之付出额外努力是徒劳的。(3)自我效能感影响员工在完成复杂任务时的持久性。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会有出色表现,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坚持。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动机水平较低,因而也较容易放弃。8
3、答案要点: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可用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谢里夫的群体规范研究解释4、答案要点:被试反应性:人们由于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而引起的效应(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社会赞许性:人们希望呈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公众形象(好被试心理)默许反应: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人,默许(同意)要比不同意在心理上产生更小的压力(三)论述题1、答案要点: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开始于 1961 年。实验由一个指导者(权威)、一个扮演学生的实验同谋和一个扮演老师的被试所组成,指导者先解释这是一项有关学习与记忆的研究,目的想了解体罚对学习的效果。要求两人一组,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其中一人当学生,另一人当教师。 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关联词,学生的任务是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这些词,让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二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了,教师就通过按电钮给学生以电击作为惩罚。事实上,指导者事先已经安排了每次抽签的结果总是真正的被试作为教师,而作为学生的却是实验者的助手。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的假被试和当教师的真被试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并被绑在椅子上,以便在记忆词汇发生错误时被教师惩罚。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通过声讯的方式进行联系的。教师的操作台上每个电键都标明了电击的严重程度,从 15V 的“轻微”到 450V 的“致命”,由 400V 开始,仪器表上贴着“危险,强烈电击”的警告。这些电击实际上都是假的,最后实验的结果令人吃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表现出非常高的服从性。后来米尔格兰姆将实验在许多不同团体的人和不同的情境重复好几十次,所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大部份的人会去顺从来自外部的权威,当被权威人士命令做某事时,即使这样做会违背其良心,或这服从是错误的,大多数人还是会服从;米尔格兰姆认为,这研究结果解释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人的残暴行为。启发:可以谈心理学对于重大社会问题的价值;基于实验结果对于人员管理、学生教育等方面的现象解释或应用等;对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问题。要求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逻辑性强。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