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本科)任务二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1 08:07:28浏览次数:49公共管理学(本科)丰都电大工作站任务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 14 道试题,共 42 分。) 1.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 B)。A. 合理性B. 合法性C. 操作性 D. 强制性2.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A. 保罗?萨巴蒂尔B. 本尼?杰恩C. 丹尼尔?马兹曼尼安D. J.佛瑞斯特3. 以下不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的是( D )。A. 导向性作用 B. 调节性作用 C. 制约性作用D. 凝聚作用4. 以下不属于工资的是( B )。A. 奖金 B. 福利C. 津贴D. 补贴5. 以下属于公共政策制定间接主体的是 ( B )。A. 执政党 B. 智囊专家C. 立法机关
D. 行政机关6. 以下不是常见的政策手段的是( D )。A. 行政手段 B. 经济手段 C. 思想道德手段 D. 文化手段7. 政策科学的主要创立者是( A )。A. 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亚伯拉罕卡普兰 B. 伍德罗威尔逊C. 托马斯戴伊D. 卡尔弗里德里奇8. 将职能部门和项目小组进行组合,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的新型组织结构被称为(B )。A. 直线式结构 B. 职能式结构C. 矩阵式结构D. 扁平式结构9. 在公共组织变革中,( B)是公共组织的灵魂要件以及公共管理活动的动力资源和理性后盾。A. 环境 B. 价值观 C. 专家D. 组织成员10. ( C )是指对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人员进行规划、录用、使用、培训、保障等管理活动的总和。A. 科学管理 B. 公共资源管理
C.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D. 政府职能管理11. ( B )是调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重要控制工具,是政府会计管理的基础。六A. 单式预算 B. 国家预算C. 资源循环 D. 财政平衡12.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也称( D )。A. 行政组织部门化 B. 管理层次C. 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D. 管理幅度13. 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组织的中层管理机构和人员数量将大大减少,因素改革组织将会向(B )的趋势发展。A. 组织功能分化和重合 B. 组织结构扁平化 C. 管理取向的人性化D. 工作方式的弹性化14. 在公共组织的结构行驶中,优点是领导隶属关系清晰,权利与责任明确;缺点是权利高度集中的公共组织结构的类型是( A )。A. 直线式结构 B. 职能式结构C. 直线—职能式结构 D. 矩阵式结构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0 ? 单项选择题 ? 判断题 ? 简答题 ? 论述题 二、判断题(共 9 道试题,共 27 分。) 得分:27A1. 认知和能力缺陷是政策执行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AA. 错误B. 正确B2. 立法机构对行政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质询权、调查权、弹劾权和不信任表决权来实现的。A. 错误B. 正确A3. 公共政策的执行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政府实验和全面实施四个环节。A. 错误B. 正确A4. 大众传媒是公共政策规划的直接主体。A. 错误B. 正确A5. 公共政策执行的起点是物质和组织准备。A. 错误B. 正确A6.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就越宽。A. 错误B. 正确B7. 政府组织具有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和系统性的特征。A. 错误
B. 正确B8.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除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再生性、时效性、高增值性以外,还具有政治性和道德性两方面特殊性质。A. 错误B. 正确A9. 在某一特定规模的行政组织内,行政组织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正向关系。A. 错误B. 正确三、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18 分。) 得分:01. 公共政策评估的功能 。答:(1)有利于提高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有利于优化政策实施的进程。(3)有利于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2.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1)有利于提高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有利于优化政策实施的进程。(3)有利于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3. 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 答:(1)政策本身因素 (2)政治因素 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 (3)行政因素分析 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政策执行的资源。 (4)沟通因素分析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3 分。) 得分:01.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认识。 答: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及变革过程: (1)环境;(2)技术;(3)目标与价值观;(4)职能;(5)组织成员的心理;(6)专家 变革需求的认知;组织现状的诊断;变革目标和方案的确立;变革方案的实施。 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和消解对策:阻力:(1)认知;(2)利益;(3)成本;(4)组织惰
性;(5)变革的不确定性;(6)习惯性 消解对策: (1)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 (2)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 (3)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 (4)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5)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 (6)强化革新行为; (7)折中妥协;(8)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 (9)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的冲击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