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833]《歌词创作与鉴赏》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8 09:07:07浏览次数:56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音乐 课程名称【编号】: 歌词创作与鉴赏【0833】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完成如下作业。一、二、三、四、七题必做;五、六题任选一题做,总分值 100。 一、必做题:试论述我国歌词与音乐结合的几种关系。(10 分)二、必做题:歌词内容大抵包含了哪些方面?试谈谈你对歌词情、理、美内容与社会、人生、自然三大层面关系的理解。(10 分)三、必做题:什么是灵感?创作艺术要发现什么?创作艺术发现途径有哪些?(10分)四、必做题:试举例理解教材中讲到的以下几种关于歌词语义的修辞手法。 (10分)1.比喻2.拟人3.借代4.象征5.通感6.设问五、选做题:爱国歌词创作可以考虑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写作?满怀激情地创作一首爱国歌词。(30 分)六、选做题:什么是少儿歌词的寓教于乐?根据理论指导,创作一首低幼儿歌,不限题材。(30 分)七、必做题: 《××××××》赏析(30 分)一、必做题:试论述我国歌词与音乐结合的几种关系。(10 分)答:我们把歌词与音乐的结合称为词曲之约。歌曲是诗与音乐的共同表达,缺一不可,不分先后,不论轻重。它们结合的关系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三种: - 1 - 1、词曲同生 这种歌曲词与乐天生就在一起,是一种词曲与生俱来就为一体而不分彼此的歌,比如我国古代早期时代的诗歌和今天信口而唱的民歌等。 2、以词待曲 今天的词曲之约,往往是词作在先,曲作在后,这就是以词待曲。相对独立的词作好后,必须考虑后续工作的谱曲。入乐为词,出乐为诗,一首优秀的歌词应该就是一首优秀的诗,歌词不是音乐的附庸(虽然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它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艺术价值。即使它是为谱曲而专门创作的。当然,歌词终究不是独立的艺术,它只是半成品,需要配上音乐,才算完成。绝妙好词,配上绝妙好曲,才能成为经典之作。 3、倚声填词 倚声填词,这在宋词元曲时代大致是通例。词牌、曲牌就是现成的乐谱,歌词作者只须选一个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诗情相吻合的曲调,倚声填词就是了。今天的歌词作家则是为自己的心仪的乐曲填词,或者应征应约,以诗的语言阐释某一音乐旋律。 词曲之约在今天主要指后两种形式。二、必做题:歌词内容大抵包含了哪些方面?试谈谈你对歌词情、理、美内容与社会、人生、自然三大层面关系的理解。(10 分)答:(一)歌词的内容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则不过是“三要素”:关于情的、关于理的、关于美的。歌词的内容可分为社会的情、理、美,自然的情、理、美,和人生的情、理、美。 (二)歌词作家(以及一切文学家、艺术家)所关注的世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社会的层面、自然的层面和人生的层面。 作为社会的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兴奋点常常在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层面。这是形而下的层面。在这一层面,我们关注时代,关心政治,关切民生,情系之,思萦之,审美的目光也不时打量之。 作为自然之子,我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我们的情思会跃入生命的自然存在这一层面。这是形而上的层面。在这一层面,我们情系生命和自然,思考生命和宇宙存在的意义,感叹生命和自然造物之美。 关于人生的情、理、美,则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之间,作为二者叠印的部分,既是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也是关于人的自然本质的。三、必做题:什么是灵感?创作艺术要发现什么?创作艺术发现途径有哪些?(10 分)答:(一)灵感就是渴望创新的人们,突然产生的一个创造性的思路,是渴望创新的人们,由知识和经验积累到零界点,或思考角度的变换,而突然产生的新思路,是长期寻求而偶然得之。(二)艺术发现途径有①源于生活、源于艺术。艺术发现途径除了源于生活,还有一部分源于艺术。 ②身临其境、神游其境。艺术发现途径除了要身临其境外,也可以神游其境,对于描写的‘’境”,词作者不一定非得亲临不可,而是可以“神游”其境。 ③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艺术发现的途径每每采用习惯性的顺向思维,其实不妨也可以逆向思维。四、必做题:试举例理解教材中讲到的以下几种关于歌词语义的修辞手法。(10 分)1.比喻:作为诗歌创造艺术形象的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将不同事物,取其相似的一点进行对比,使本体形象更为鲜活突出,更富于感染力,或者使抽象的本体变得具体可感。被比喻的事物为本体,比喻的事物为喻体。比喻有明喻、暗喻、博喻、借喻、撇喻等。- 2 - 2.拟人:拟人就是将事物比拟为人,所谓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赋予事物以人格,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言行。3.借代:就是不把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说出来,而用与之有关系的人或事物代替。可以用部分代全体,以专称代通称,以特征代本体,以具体代抽象。 4.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于以象征意,以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情感。5.通感: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特定的审美心境中,经过联想发生的互相转移的现象。 6.设问:是为强调某种观点,引起听众注意,增加感染力,而有意提问。往往是作者自问自答。六、选做题:什么是少儿歌词的寓教于乐?根据理论指导,创作一首低幼儿歌,不限题材。(30 分)答:答:(一)寓教于乐:少儿之歌究竟需要寓什么“教”,于什么“乐”呢?   ① 少儿之歌所寓之“教”,简而言之,不过是德育、智育和美育。德育是首要的,适宜于一切少儿之歌。德育的内容很广,如情操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包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传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意志,真诚坦荡、仁爱宽容的胸襟,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等等。将这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寄寓到快乐的歌唱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智育的内容,适宜于低幼儿童的歌,大致是一些知识性的东西通过歌唱让儿童在娱乐中轻松地掌握。这也是孔夫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余,其功能还在于传授知识。  美育的内容,包括培养孩子对自然美、文化美和人生美的认识,培养孩子的审美兴趣和能力。  ② 儿歌之教所寓之“乐”,简而言之,不过是童趣。歌中的童趣包括:   A.孩子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好奇心和种种新鲜的感悟。   B.歌词的适应儿童审美心理的意象和语言特征。   C.歌曲的适应儿童审美心理的旋律、节奏特征。七、必做题: 《××××××》赏析(30 分)《义勇军进行曲》赏析    《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聂耳,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    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部不朽的音乐名篇,是聂耳的代表作。它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并于 1949 年 9 月 27 日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为代国歌;歌曲开始是进军号角似的前奏,其三连音节奏立刻把人们带入战斗的气氛中去。歌曲从后半拍起句,上行的旋律走向,表现出亿万人民群众面对民族危亡的严竣形势而发出急切呐喊,和立即行动的昂奋情绪。歌词第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前两句昂奋情绪的进一步发展,是全部歌词中最重要的警句。当出- 3 - 现全曲中最高、最强音和突然休止时,即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像发出最后的警报一样,提醒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而突出了形势的严重性。接着引出第四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于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进发出来了,既是更响亮的号召,又是立即行动起来的决心!连续三个“起来”处理得一个比一个高,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歌曲也逐渐推向高潮。坚定有力地唱出三个“前进”,并且在最后又以十分肯定的语气,画龙点睛地添上了一个“进”字,从而加强了进行曲的战斗性和勇往直前感。 - 4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