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课程考试[1098]《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02 14:09:20浏览次数:46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 汉语、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语文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1098】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 2 题做答,每题 50 分。(答题要求:每题字数不少于 600 字;要密切联系教学实例或教学实录进行阐述;答案要以小标题形式分条阐述,切忌含混笼统。)一、 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论述黄厚江老师是如何实现其“本色”阅读教学。(50分)答: 《我们家的男子汉》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请一个同学说说是怎样预习的。生:我把课文通读了两遍,查了一些不懂的词语。师:同学们的预习习惯很好。不过,预习除了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高质量的预习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生:课文中“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这句话,我不太理解。师: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说明他预习的时候在用心思考。现在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还有难度;在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之后,我想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解决。黄老师自己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有许多问题。首先我对课文的题目就产生了疑惑:“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的家?生:作者的家。师:对。是作者的家。可是,既然是作者王安忆的家,作者为什么不说是“我家的男子汉”,而说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呢?生:课文中提到的这个小孩是王安忆姐姐家的小孩。师:哦,原来这个家不是作者的“小”家,而是一个比较大的家,还有作者的姐姐姐夫等其他家庭成员。除此以外,大家再想一想,从表达效果上看,“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生:“我们”有一种亲切感。师:对。表达出作者和孩子的亲切,可是除了亲切感呢?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个题目读一读。想一想,如果要在标题后面加上标点,加什么标点好?生(齐):感叹号。(师在题目后面加上感叹号)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一学生读)师:他读出了什么感情?生:自豪感。师:很好,同学们品味出了其中的自豪感。确实,作者在同外人讲述他们家的男子- 1 - 3、在诵读活动中加深理解本课例在传讲的过程中,结合了文言文教学的诵读传统,使得机械的文言讲解多了学生的体验和参与活动。虽然诵读的力度还不够深入,但是对后来者的串讲教学做出了实践的探索。4、改变“串讲”的具体形式本课例中以“口译”为主线,把“讲”的主要任务落实在学生身上。这一设计启示我们可以采取丰富的“讲”的方式。- 10 - 汉时充满了自豪。(教师板书:①我们②亲切感③自豪感)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生:文章除了题目外还有小标题。师:这些小标题有什么作用?生:可以总结这部分的内容。师:“总结”这个词用得似乎不太恰当。总结是相对前面的内容而言,如果是领起后面的内容,我们叫生:总领。师:是的。小标题的作用可以是总领或概括文章某一部分的内容。但有同学阅读课文时发现有些小标题不能概括一部分的所有内容,你们有没有发现不能概括有一部分内容的小标题?生:有。文章中有一个标题是“他的眼泪”,我认为部分内容有的与“眼泪”无关。师:哪些内容呢?生:当这个孩子收到作者的来信时并没有流泪。师:大家一起来看这部分内容。我要了解一下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师: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请举手,我们请一位说说你们的理由。(部分学生举手)生:我认为还是同眼泪有关系的。那个男孩看完信后跑进洗手间用毛巾捂住脸,是不想让别人看见他流泪,他认为流泪是一种屈辱。师:“男儿有泪不轻弹”,看来这部分内容还是同眼泪有关系的。应该说,本文的小标题,还是都能概括每部分内容的。同学们思考一下,小标题的作用,仅仅是概括一部分的内容吗?生:还可以使结构层次更清楚。生:吸引读者。生:使文章更生动。师:文章的生动,主要依靠语言。当然,有些小标题本身的语言也的确生动。其实小标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小标题也有不同的作用。而写人的文章用人物的语言作为小标题,就很有特点,而且有不同一般小标题的作用。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下面请同学们从文章的每一部分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合适的人物语言作为标题。我们分一下工,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负责一二两个标题,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同学负责三四两个标题,剩下的同学负责余下的标题。反应快的同学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可以兼顾其他部分。(学生思考并动手换标题,教师观察同学们都完成后开始交流)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交流。从最后一部分开始。谁先说?生 1:我找的是“外婆,你不要我了。”- 2 - 生 2:我找的也是这句,我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想法,用这句话做标题能感觉到小孩的天真。师:这个同学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理解相打通,很好。生:我把“不喜欢”作为这一部分的标题,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男子汉的气势。师:“不喜欢”三个字,语言干脆,态度鲜明,体现了小男子汉的特点。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认为“我怎么办呢?”这一句好。师:大家觉得哪一句好?生:“不喜欢”。(大多数同学齐说)师:的确是这一句好,因为最能表现男子汉特点。“他的眼泪”换成哪句话好?生 1:“不痛,不痛。”生 2:“你真臭啊!”生 3:“王安忆,你真是一个好玩的大坏蛋。”师:同学们找出了三处,可是“你真臭啊!”是人物的语言吗?生:不是,是作者说的话。师:大家说用哪一句好?生(齐答):“不痛,不痛。”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整齐,达成了共识。“他对独立的要求”换成哪句好?生 1:“不要,不要。”生 2:“你回去,回去嘛!”师:我觉得两句话不分上下,都能体现他男子汉的特点。不过我倾向于后者。“他对父亲的崇拜”这部分呢?生 1:“我爸爸会的。”他认为爸爸无所不能。生 2:“我叫爸爸打你。”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师:同意前者的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师:同意后者的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师:老师本人认为前者更好,小男孩崇拜爸爸是因为爸爸很能干,希望自己能成为什么都会的男子汉,用前者更加切题。第一个标题大家怎么换?生 1:“用肉汤拌饭可以吗?”生 2:“那么棒冰可以吃吗?”师:当和尚,不能吃荤,退一步,吃肉汤,最后是棒冰,小男孩的提问层层深入,说明他对少年英雄的向往。老师认为“那么棒冰可以吃吗?”这个最低要求更能体现人物的心理,将他对食物的强烈欲望表现得更到位。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换成人物的语言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呢?生:(大多数同学)使人物的特点更突出。师:的确如此。现在请同学再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对人物不同角度的描写概括“我们家”的这位男子汉的特点。生:好吃,崇拜父亲,向往独立,不爱落泪。- 3 - 师:“好吃”有点贬义色彩,就说是“能吃”罢,不爱落泪也就是坚强,老师简单板书一下。(教师板书“能吃”、“能干”、“独立”、“坚强”)师: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但是少了最后一部分,这部分的概括确实有一定难度,让我们一起来思考。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生:不能自立,依赖大人。师:这还是男子汉的特点吗?生:(摇头)不是。师:他认为这部分是写小男子汉的缺点不成熟。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一个学生举手)师:还有人支持你,说明你不孤独。生:我认为是一种追求。师:追求什么?生:一种他喜欢的生活。师: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怎么办?生:沉着应对。师:很好。小男孩虽然不想回去,虽然对外婆和阿姨十分不舍,但还是果断地选择离开,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这可以说是一种理智。有时候我们出于感情不想做某件事,但道理告诉我们必须去做,我们还是去做了。这就是理智。有理智,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男子汉的一种品质。(教师板书“理智”)师:刚才我们一起归纳了“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的许多可贵的品质。请大家从这些品质中挑出你认为作为最重要的一点。生 1:坚强,男人都比较坚强。生 2:理智。生 3:独立,男子汉不能依靠别人。师:不光不能依靠别人,还要让别人靠着你。对吗?生:对。生:我认为理智最重要,他能改变你不够坚强和独立的缺点。师:如果一个男子汉光是坚强和勇敢,如果不理智,那也不行,甚致很可怕。生:没有理智的强人可能会成为草莽英雄。师:对,所以相比之下老师也认为理智最重要。学了这篇课文,大家对男子汉应该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位。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写上一句话,说出你心目中的男子汉应该是怎么样的,可以用文中的原话,也可以是自己的话,语言可以生动形象,也可以富有哲理。(学生在纸上构思书写,然后交流)生:男子汉不流泪,不喊疼。师:虽然通俗,但很具体,很形象。师::理智第一,能干第二,坚强第三,独立第四,理智与能干并肩,坚强与独立同行。- 4 - 师:结构工整,富有诗意,也很有哲理。生:男子汉是家中的顶梁柱。师:男子汉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而且是民族的顶梁柱。用了比喻,很好。生:男子汉的胸怀宽如海。师:非常好。老师最不喜欢小肚鸡肠的男孩子。生:男子汉,不蛮干。师:精巧,有意思。同学们都写得都很好,就不再一一交流了,大家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有位同学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写了一首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既能概括课文的内容,也能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现在,老师把小诗中的一些内容空了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看怎么填。(展示投影“小小男子汉宣言:我是一个男子汉,自己的事情_______;我是一个男子汉,男儿有泪_______;我是一个男子汉,男子汉_______困难;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挑战_______;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责任_______。”)(学生尝试填写并交流)师:现在老师公布答案,看看大家和那位同学想的是不是一样。(展示投影”)小小男子汉宣言我是一个男子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是一个男子汉男儿有泪不轻弹我是一个男子汉男子汉不怕有困难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挑战敢直面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责任我承担师:下面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出男子汉的气概。(学生齐读)师:读得很好。现在我想问开始有个句子不懂的同学,那个句子懂了吗?生:懂了。师:你能说说对“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这句话的理解吗?生:从性别看,从年龄看,他还是个小男孩,可是他已经具有了男子汉的品质,所以又是一个男子汉,一个男人。师:非常好。文章有很多句子,都有深刻的寓意,大家都要能够理解。有没有还不能理解的句子?生:没有。(有的摇头)师:好。那我要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中“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生:生活比文学更能塑造一个男子汉。师:还能深入一点吗?“这”指代什么?文学和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上- 5 - 下文的内容加以揣摩。生:文学和艺术的特点就是创造和创新,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种最了不起的创造和创新。师:有自己的理解,也很有深度。同学们看前一个句子:“看着他那样的一点一点长大……这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这是一个男子汉的在长大,这是一个生命在成长,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在介绍他们家中的一个小小男子汉,而且在歌颂一个健康生命的成长。健康的生命,成长的生命,是最最美丽的!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和黄老师读这篇文章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大家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愿望吗?生:(女生)希望男同学都成为男子汉。师:不错,但还不全面。男子汉不是一个性别上的属性,而是一种精神和品格的体现。我,作者,你们的父母,都希望你们,希望我们所有孩子都能成为男子汉,都具有男子汉的可贵的品质,成为你们家庭的,也成为我们民族的顶梁柱!好,下课。本色阅读教学: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的实践形态黄厚江的语文教学是有所追求的、有理念支配的。解读本课例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黄老师“本色教学”的“阅读教学策略”:1、以文本理解为基础2、以问题探讨为引导3、以语言活动为基本形式出于对传统机械讲授、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局限性的清晰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例很好的诠释了“本色教学”观下语文探究学习的操作要点。 (一)语文探究学习的对象:文本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学习”,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语文本色:文本理解的内容和方法。比如本课例中探究的主要内容为:课文的题目、文章的内在结构、人物的语言、概括男子汉的特点。探究内容紧扣、不蔓不枝,全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家常菜”。没有无限发挥延伸的人文主体讨论,没有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花样迭出的教学方法,没有看到环环相扣的过度和讲解,也没有密不透风的追问。(二)语文探究学习的载体:问题引导像所有的探究学习一样,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学习必须以问题为指向展开探究。 “本色教学”的阅读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参考。以本课例为例解读如下:1、问题一定来自于文本;问题一定来自于学生视角;问题一定来自于教师的亲自阅读。- 6 - 比如本课例中的提问,“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等问题都是学生文本解读绕不开的基本问题。2、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本课例中关于“小标题作用”“人物语言做小标题”“男子汉的特点”等难度较高的问题,均是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虽然过程中没有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形式,但是学生在课堂的参与过程比较充分,研究的效果比较明显。3、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有效帮助。本课例中教师的有效帮助很精巧。比如:在探讨“标题‘我们'与‘我'的区别时”,教师提醒学生“加标点”“读读看”。(三)探究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语言活动的创设语文阅读的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借助具体的语言活动创设。本课例中多处探究活动借助了语言活动的设计,效果比较好。如 “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写上一句话,说出你心目中的男子汉应该是怎么样的,可以用文中的原话,也可以是自己的话,语言可以生动形象,也可以富有哲理。”、“有位同学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写了一首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既能概括课文的内容,也能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现在,老师把小诗中的一些内容空了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看怎么填。” 等。 五、举例分析文言文如何融合现代教育理念进行“串讲”教学设计。(50 分)答:《岳阳楼记》预习提纲  一、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 二、熟读并口译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三、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这是什么体裁?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第二,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线索句,你能找出来吗?它是如何贯穿全文并引发出作者的伟大抱负的?第三,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洞庭湖的风光?这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吗?第一课时一、介绍学习本课的目的- 7 - 1.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抒发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理想抱负。2.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和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3.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则”、“然而”、“乃”的用法二、介绍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检查预习效果  我们在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的基础上,主要靠熟读、背诵与口译课文的方法,来进行自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下三个步骤可以试行。1、熟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在朗读中校正读音,并查找出生字;第二遍朗读时画出在初读中发现的疑难语句;第三遍朗读时逐步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并最后画出通过查阅注释与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疑难句段,将这些问题用红笔标出,或者去请教老师同学,或者在课堂上注意听讲,进行对照,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点。这样学一定会迅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检查预习首先由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由大家指出听读中发现的读音方面的问题。第二课时师:我们在上一节课已阅读并口译了第一、二部分,但作者的“异”还没有看到。难道这篇文章也只是一般地描写洞庭湖风光吗?作者定有他的深刻思想安排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我们一齐来朗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后)体现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句中。理直气壮的串讲:文言文教学的“重兵器”一、传统“串讲”教学设计要领及局限(一)传统“串讲”教学设计要领“串讲”作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元朝的程端礼已给它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释一句之意,相接续作出。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其核心在于:逐字、逐句“训”“释”;相接相续;“理”(思想内涵)“文”(语言文字)兼具。由是观之,本课例地地道道的遵循了“串讲”的经典要义:1、逐字、逐句“训”“释”“串讲”之所以是“串讲”,就是要紧扣文本的语句,把字、词、句的意义、修辞等逐个进行解释。这种教法,有人总结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颇有道理正因其“逐字、逐词、逐句”的落实,所以串讲模式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句表层意- 8 - 思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课例很突出的采用了这种串讲的教学设计,整篇文章由学生逐一口译,关键字词一个不拉,所有的文言知识点全部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2、“相接相续”“串”的本意就是用一个主线贯穿零散的事物。用在“串讲”这一教学方法中特指以“文本本身”为线索来贯穿其所有要教学的内容,包括字词释义、贯通上下文句、阐明段落关系、理清思想脉络等等。用现代的术语表达就是:课堂教学思路要以文本本身为逻辑顺序。本课例就采用了典型的以“文本本身”为主线的思路设计。执教者组织学生按照文本逐句逐段口译、概括段意,在此过程中随机点拨穿插立体交叉的教学内容。3、“理”(思想内涵)“文”(语言文字)兼具“串讲”以文本本身为线索“串”起了所有的教学内容,为“讲”开辟了自由灵活而又井然有序的空间。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文本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文本思想内涵理解的矛盾。 本课例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典型,既对文本的“理”有着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也对“文”有着细致入微的学习和经验总结。(二)传统“串讲”教学设计局限然而,传统“串讲”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有其局限: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缺失了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二、本课例对传统“串讲”的改造本课例主要采用的是串讲法,但又不拘泥于照搬传统的串讲,而是融合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串讲进行了有益的改造:1、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点成为本课例的一道亮色,使其有别于传统的串讲:比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批注”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2、进行了“艺术化”的教学设计本课例虽然沿袭的是串讲的思路,但是非常擅长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抓住题眼,以一字带动全篇”。比如课例中对“异”的教学设计异常精彩。2、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本课例还注意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打破了传统串讲一位依靠教师讲解的沉闷局面,赋予了传统的“串讲”以现代的“敞讲”品质。- 9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