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6]杜甫研究西南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28 13:10:57浏览次数:6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杜甫研究【0066】A 卷大作业满分:100 分1、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50 分)2、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50 分)3、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50 分)4、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50 分)5、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50 分)要求(包括格式、字数、字体等):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二个题目作答,每题 50 分。2、格式须合乎学术论文的标准,包括题目,关键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注释等基本要素。3、每题字数不低于 1500 字。4、题目用黑体四号字,正文为宋体五号字。5、文章须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严禁抄袭。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摘要:自然情怀是杜甫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杜诗的解读,探究杜甫的自然情怀。关键词:情怀;自然;感受一、物与情怀杜甫自然情怀的核心“民胞物与”一词最早出自宋代大儒、理学家张载的《西铭》一文。刘明华师用这一词来阐述杜甫的仁爱思想,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西铭》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继承了前代关于天、地、人三才的思想,认为天好比人的父亲,地好比人的母亲,而人是天地的产物,正如《易经》所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易序卦传》)。人生长于天地之间,世间所有的人都应是同胞,自然界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万物即一切自然物都应是人的朋友。“民,吾同胞”,阐释的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物,吾与也”,阐释的则是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民胞物与”一词虽出自宋儒之口,但究其思想渊源,却甚为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墨子也提倡“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的兼爱思想,这些都成为“民胞物与”思想的渊源。二、《独立》一诗,杜甫关于自然和人事的思考。诗曰:空夕一鸷鸟,河间双白鸡。飘飘搏击便,容易往来游。草露亦多湿,姝丝仍未收。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此诗颇像一首寓言诗,诗歌大意是说天上一只雄鹰,河中两只白踏,鹰从天上冲下来捕捉白踏,可是白鷗却还没有发现,仍在河中悠游。草上的露水还未干,柳蛛布置好罗网等待捕捉小昆虫小虫和白踏一样,都处在危险之中,却毫无警惕之心。白瞎相对于河中的鱼而言是掠食者,但它相对于空中的莺鸟来说又是受害者,正所谓幢螂捕蝶黄雀在后。这描写的是自然现象,诗歌第四联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结合起来:自然界有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社会往往也是这样的一个食物链,都在算计别人,又都被别人所算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同样危险,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应该怎么办?诗人独立无言,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仇兆鳌为“此诗托物兴感,有忧博畏之意”大抵不错。杜甫不但是诗人、情圣,更是一个思考者,经常在诗歌中通过自然现象思考社会人生,如在《古柏行》中他想到“材大难为用”的道理,在《病桕》中想到盛衰变化之巨。杜甫从庄稼的生长看到上天的无私和人类的爱憎,“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人情见非类,田家戒其荒”(《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从天空中浮云的变幻、感受到世事变幻无常、人情的险恶,“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可叹》;从自然界气候之反常,体会到社会治乱兴衰之不常,“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互。茫茫天地间,理乱岂恒数”(《宿花石戍》)等等。杜甫的很多咏物诗不仅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受,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普遍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蕴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剖析。正如萧涤非先生所言,杜甫的诗歌“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形象化体现”气正是这种思考使杜诗充满哲理,更具思想性、更有深度。三、对轿健、雄强之物的歌颂赞美杜甫喜欢自然界中强健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他早期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马、鹰等矫健雄强 、充满生命力之物的歌颂和赞美之情,对这些动物杜甫“格外喜欢,他常常倾注炽热的感情,视它们为可共生死患难、可寄托豪情壮志的朋友”。杜甫善于骑马,也很懂马、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如《房兵曹胡马》一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1-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烧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当作于玄宗幵元二十八九年间,此时杜甫年近而立,正处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时期,心中充满理想抱负。杜甫笔下的胡马出身不凡,骨豁奇特,嶙峋食峙状如锋棱,双耳如刀削之竹,尖锐劲挺。此马奔跑起来四蹄生风,一往无前,能助人逾越一切艰难险阻,立功万里之外,托以生死之命。老杜此诗即是对房兵曹宝马的由衷赞美,更有“年少气盛时作,都为自己写照”之意。此诗既是写马又是写人,既咏物又借物以扦情,表现了青年杜甫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参考文献:〔1〕林继中.“布衣感”新论〔J〕.文学评论,2014(6).〔2〕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萧涤非.杜甫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15.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在《咏怀五百字》的第三段中,杜甫怀着“庶往共饥渴”的迫不及待来到奉先县,却见到“幼子饿已卒”的悲惨景象。老年丧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悲痛的事情,但是杜甫的悲却与别人不同,他由自己丧子之事,联想到天下百姓都在遭遇与他相同的痛苦。杜甫能够推己及人,由“抚迹犹酸辛”想到“平人固骚屑”,还未从丧子之痛中缓过气来,就“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胸襟,千载历史中有几人能做到?无怪乎清人叶燮在《原诗》中几次盛赞杜甫,“千古诗人推杜甫”、“千古诗人惟推杜甫为能”、“杜甫,诗之神者也”。杜甫爱民,同时也爱妻,爱子。“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无论在哪都对家人十分地牵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羌村三首》),刻画了一幅儿子害怕父亲再次离去,不愿离开父亲膝头的温馨画面,令人悱恻。杜甫借儿子的纠缠,从侧面衬托出自己对家人的依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百忧集行》)。贫贱夫妻百事哀,难能可贵的是杜甫的妻子始终与他同心同德。在战乱之中,杜甫总是担心自己的家小,想方设法也要让家小和自己在一起。但是杜甫却总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幸福而把自己的家庭暂搁一旁。“杜甫逃出长安,要是从个人情感出发,他本可以先到羌村看看家小,再往凤翔也不迟,但他没有这样做。当他做了左拾遗之后,也未尝不可以请个假去探亲,但他还是没有这样做。”浦起龙在分析此段时说:“恋国而不顾家,非情也。此虽一己之忧端,而后文复转到民穷上,仍然稷契之存心也。”杜甫并非无情,而是感情太深了。对人民的爱占据了他所有的心思, 即使是百病缠身,行将就木之际,杜甫仍然担忧“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黎民百姓将继续受苦。因此,虽然杜甫也爱自己的家人,但是在他心中,人民始终摆在家人之前。杜甫并不是高呼拯救苍生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伪君子,也不是为了完成大我决不顾惜小我的权谋者。杜甫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处于社会中的人,一个内心充满了矛盾却忧生忧世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人。他也惭愧身为人夫,不能尽丈夫的职责,让老妻跟着自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身为人父却使小儿子“无食致夭折”。杜甫难道不想过着“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闲适生活吗?但是他不可能无视黎民百姓的艰苦生活,独善己身与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是相违背的。因此,杜甫同范仲淹一样“先天下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家人的爱总是让位于对人民的爱,对他而言,首先是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然后才是丈夫和父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大夫文人几乎都是按照这种作法来平衡自己的情与志。但是杜甫却不然,他穷困潦倒却要兼济天下,这就是杜甫的诗歌感人至深的原因所在。杜甫身上充分表现了儒家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弘毅,因为它展露了儒家学者以天下为家的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林继中教授说:“人的基本属性有二,一为自然属性,一为社会属性,二者形影相随, 互相依存。”社会属性以自然属性为基础,又对自然属性进行了引导与规范。而儒学的创建者就是以“自然属性的心理情感,`酶'也似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内化为人性自觉的道德情感”。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甫正是以这样的道德情感引导自己一生的行为。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一开头,杜甫以一个平民老头的形象出现,“拙”、“愚”透露了杜甫对自己当下生活状态和心境的一种埋怨之情。杜甫自嘲“窃比稷与契”是愚蠢的,但是他却愿为此“白首甘契阔”,并表示“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可见杜甫的自贬绝不是后悔自己“致君尧舜上”的抱负。莫砺锋教授说杜甫在此段中“用坦率的语句把自己的心事一一道出,忧郁的感情中蕴含着坚毅,自嘲的口气中透露出自豪”。既然是自豪,为何要以自嘲的口气说出,其实这之中饱含了杜甫矛盾辛酸的感情。林教授在《生存焦虑与情志离合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力探源》中说道所谓“情志合一”是指个人情感与追求能同“对社会的关怀”融而为一。作为儒学的坚守者,杜甫早已将自然属性的“情”与社会属性的“志”相融并重新整合为他独特的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怀。杜甫一直引以为豪的就是“诗是吾家事”,并以“奉儒守官”作为自己人生的守则。萧涤非先生认为:“儒学存在若干可取的优点,主要指入世有为的积极精神,虽主张忠君,也主张节用爱民,杜的思想处于忠君与爱民的矛盾之中,而在特定条件下,`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有其统一性,`思朝廷'是为`忧黎元',`忧黎元'所以`思朝廷'。”爱民与忠君在杜甫的内心中是一致的,杜甫希望通过辅佐君王来间接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杜甫的情是“忧黎元”之情,杜甫的志是“思朝廷”以“忧黎元”之志,二者是统一的。但是十年旅食京华的艰辛使杜甫意识到“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悖谬。对于一个“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的儒者来说,知识分子的清高是他的本性,他怎能忍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他也曾想过放弃这样丧失自尊的干谒生活,学习李白,浪迹天涯,“潇洒送日月”。然而他却因“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