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3《古代文学作品选》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20 08:11:50浏览次数:600483《古代文学作品选》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是针对本科生开设的原著精读课,以作品研读为主,所选作品主要为唐宋诗词。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是每种体裁的代表性作品及具体内容,难点是每种体裁的体制特点,尤其是近体律诗的格律特点。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艺术感觉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 (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题型二:判断题 (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题型三:简答题 (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题型四:论述题 (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律诗**掌握律诗的体制特征:1、唐人创造了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密限定的格律诗。为了与向来没有严密格律的诗体相区别,时人称这种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称以前的诗为“古体诗”。律诗就是格律诗、近体诗。2、律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为八行体,绝句为四行体;狭义的则指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类,五律、七律是八行体,排律是十行以上的长篇体。3、律诗最根本、内在的要素有两项:一是修辞上讲究对仗,一是声调上讲究平仄。**掌握五律的格律特征1、每首诗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五律有四种平仄格式。须遵守黏对规则。忌犯孤平、忌三平调。2、在固定的位置上使用对仗。五律由八句四联组成,对仗一般要求用在第二、三联。3、用韵有固定的规定。表现在: (1)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除有首句押韵的形式外,其余押韵的位置均须在对句的句尾。 (2)只用平声字做韵脚,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 (3)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掌握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互文见义是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使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掌握宋代的昭君诗和唐代的有何不同。唐代的昭君诗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为代表。这首诗除了艺术表现上的高超
外,它的主要意思是表达对昭君远嫁、不能回归故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这也是宋以前的昭君诗的常见主题。另外还有指责毛延寿的、指责元帝薄恩寡义的,大体是这些意思。而宋代的昭君诗则发生变化,诗人各出己意,争先发表不同于他人的独到见解。如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和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二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等宋诗的典型特征都在他们的诗中有突出体现。他们找各种机会发表自己对政治、历史社会生活的看法,所以诗歌其实是借题发挥,同时表现出一种士大夫的情操。这几首诗都有生动的形象、浓郁的情感,但作者又善于用理智的态度来控制感情,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反思色彩,反映出学者型诗人的见识,正是典型的宋诗特色。**掌握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诗中写情的艺术特色。李商隐以无题写别恨相思,往往是纯粹的抒情,没有任何叙事,这样的爱情诗就舍弃了生活本身的大量杂质,只从情感本身着笔,从而写出最刻骨的深情;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被具体的叙事所限定,诗歌就有了多方阐释和解读的可能。人们对有些句子的阐释甚至可以跳出爱情的范围,做更多义的理解。李商隐的七律对仗精整,善于用典,意境朦胧凄艳,在杜甫之后,将七律的创作推上另一个高峰。**掌握李贺诗作风格。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往往注重主观感觉的表达。**了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用乐府旧题所写的边塞诗。**理趣诗是指诗歌中含有一定的哲理。如朱熹的理趣诗《观书有感》。第二章 绝句**掌握绝句的体制特征 1、近体诗里的绝句指律化的绝句,绝句还包括古绝,所以并非所有绝句都是近体诗。 2、绝句分五绝和七绝,分别起源于汉代和西晋的民间歌谣,到了齐梁时期开始律化,律化开始的时间也并不一致,五绝律化始于齐,七绝律化始于梁中叶。由于五绝和七绝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不同,所以五绝调古、七绝调近。**掌握王维的《渭城曲》高适《别董大》都属于送别题材。**掌握王维“辋川”诗如何以类名塑造意境,形成其五绝山水诗的独特风貌。类名是泛指的名称。在王维的辋川诗中,人、鸟、山、花、夜、月,都是没有没有修饰的名词;或者虽然有修饰如空山、明月、深林、白云,但也只是指明时空而不限制范围王维这组辋川诗全部用五绝的形式,五绝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字数最少的一种体式,一共二十个字,不能展开、无法展开,所以它最要求凝练、含蓄而余味不尽。它需要作者有敏捷的才思和超越的风格,它是适宜于写意而不适宜于写实的。王维正是通过使用类名,在简单自然的语言意象中,形成富有无穷的言外之意的意境,从而形成其五绝山水诗的独特风貌。**掌握绝句“三一格”的特色在第三句或第四句的位置,大多使用了祈使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多采撷)、问句(古来征战几人回、花落知多少、何当共剪西窗烛)或否定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商女不知亡国恨),从而形成一个结构上的突转。而且,第三句或第四句在结构上的突转,和语义上由景入情的转换亦是同步的,从而实现了绝句在形式与内容、情感之间的一致性。写好绝句的功夫,全在第三句位置上的这一转,转得好,绝句就能如顺流之舟,非常流畅,而如果没有这一转,有时就难免滞涩。后人把这种诗法形象地概括为
“三一格”。第三章 乐府**乐府诗最初指从两汉到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入乐的歌诗,到了后世,文人仿作的不入乐甚至不用乐府题,但仿效民间乐府诗的基本精神和体制上的某些特点的作品,也称为乐府。**古乐府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对新乐府而言。后人袭用旧题,有时也称“古乐府”。** 新乐府“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了解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爱情诗。**掌握“游仙诗”的特色如何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游仙诗分为两类:一类出于屈原《远游》,实际上是因为不得志而抒写愤世之情,后一类起于秦代,内容是求仙访药、追求长生。李白的游仙诗,是对两种游仙诗传统的融合打上了他鲜明的个人特色而使游仙诗的境界获得一种提升。这两类游仙诗融合在李白诗歌中,表现出的独特意义是李白在入世的同时追求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寻仙和放情山水使李白一生漫游了无数的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布中国。大自然的陶冶,加上浪漫主义精神,使他具有豪迈、开廓的胸襟,对他诗歌风格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对于大自然既有长时的观察,又有深沉、热烈的爱好,因而就能够揭发自然美的奥秘。他在自己的诗歌作品里,不仅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表现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而更多的是以豪放壮浪的风格表现了它的阔大雄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通过跳跃性的手法加以表现,有一种流水奔放的特点。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掌握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创变杜甫的新题乐府往往是从一件具体的史实出发,比起汉乐府来,带有更鲜明的时代色彩,但他从不停留于对史实本身的描述,而是尽可能将他选取的场景片断典型化,以时事作为背景映衬,使之包含最大的历史容量,展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这些历史内容又是通过身处历史灾难中的人们对生存境遇的强烈感受表现出来的。所以杜甫的时事乐府绝不仅仅是用诗的形式实录的史,而是以史实为背景观照人生的诗。杜甫的这些“诗史”,就往往能够超越具体的史实,上升到从伦理上反映人类社会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样一个高度。所以,杜甫的新题乐府是对汉魏乐府的继承和大大的发展。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第四章 古体诗 ** 掌握“古体诗”的体制特征 1、每首的句数没有限制,可以是八句,也可以多于八句或少于八句。唐以后的律诗一般限定为八句。 2、一般不对仗,即使出现对仗句,也由作者自由把握,无严格要求。律诗则每篇必须有对仗句,对仗句的位置也有规定。
3、不讲求平仄,律诗则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虽然也押韵,但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一韵到底,也可换韵。律诗则必须押平声韵,且不能换韵。**掌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研读要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叹人生短暂、宇宙无垠、时光流逝的主题,与“远游”篇一脉相承,但艺术表现更加出色。诗歌突破了一时一事的限制,以无限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为背景,刻画出一个伟大而孤傲的形象,同时也隐含着生命短促的悲哀。这短短四句之所以千古传唱,在于它写出了全人类共有的情感感受,写出人在面对浩渺无垠的天地时空时深刻的孤独感和不断追索的宇宙意识。诗歌突破了一时一事的限制,以无限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为背景,刻画出一个伟大而孤傲的形象,同时也隐含着生命短促的悲哀。作者没有给出什么具体的答案,没有导入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只是在感慨最浓烈、情绪最饱满时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最多的想象空间诗歌完全以情绪贯穿始终,写景是极为粗线条的勾勒,省去了一切细部的描写,因为毫无雕饰之感反而别具朴拙之美;诗歌正是用这种粗线条的勾勒烘托着形象主体情绪的表达和宣泄,这种表达和宣泄因为直指人心而动人心魄。第五章 小令**词与小令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文艺。词的原名是曲子词,又叫长短句,它是配合音乐而形成的。其音乐为胡夷里巷之曲。据明代顾从敬《类编草堂诗余》,词按篇幅大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种分法有其简便之处,但过于绝对。词的区分本质上在于音乐的不同。词的曲调,按照音乐上的不同,分为令、引、近、慢。令词一般调短字少,慢词一般调长字多,但不可认为凡短调都是令曲,凡长调都是慢曲。词乐是由“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组成。**士大夫之词是文人抒写个人身世经历,以寄托感慨、忧国伤时之词。如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如陈与义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派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熟读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色辛弃疾以散文、辞赋的方式组织词境,从而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词境。他常常将经史子集的大量语汇和融入词中,还大量使用典故,丰富了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传统词语言的一大变革。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语言因多有故实而趋于骈散,但并未违反词的格律规范。又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模仿汉赋中《解嘲》、《答客难》的宾主问答体,让人与酒杯对话议论纵横,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体现着作者率真的性情,是词的创作艺术史上的新变。**了解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属于豪放词风。**了解王安石《浪淘沙》(伊吕两衰翁)属于豪放词风。第六章 慢词**掌握慢词的特点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
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掌握俗词与雅词的判断标准俗词与雅词相对,主要有以下几个判断的标准:一是语言上比较俚俗;二是题材上多写市井儿女和市井生活;三是不讲求含蓄,抒情多比较直接率真。柳永这首《定风波》就是一首代言体的表现市井恋情的典型的俗词。**掌握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掌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的研读要点《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李清照词体现出“闺中秀”与“林下风”所谓“闺中秀”,指李清照以女性之笔写女性之心,细腻传神,而又是自然而然的,既不须像男子要揣摩女性心态而“以男子而作闺音”,也不须故作男性之声;“林下风”则是指李清照词有士大夫的风神、气质、格调。前者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对少女娇憨可爱、青春萌动的传神表现,后者如《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以饮酒表达秋日怀乡、故国之思和自我解脱之意,《渔家傲》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等。将“闺中秀”与“林下风”结合起来,从而成就了一流的词人李清照。**熟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声声慢》(寻寻觅觅)。其中《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不属于婉约词。**掌握李煜如何“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从而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以今昔对照写亡国之痛,写出永不停歇、不可断绝之深愁,明白如话而凄婉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掌握周邦彦的《兰陵王·柳》,理解其词在结构上的创变。全词共 130 个字,分成三片,层次很多,如果没有驾驭长调的才能,没有把零丝碎线织成锦绣的深功,对这样的长调是无法展开铺叙的,也无法融铸成统一的艺术整体。周邦彦正是在这些方面显示出他的艺术才能和纯熟的技巧。可以看出,周邦彦发扬了柳永以来创制长调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层层铺叙,始终不懈,一笔到底,而且还致力于结构的严整与富有变化,呈现出一种回环曲折、前后呼应、疏密相间和不即不离的特点。补充知识:**试贴诗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诗体,常用于科举考试。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于唐代,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
生。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唐玄宗开元时始规定韵脚。**掌握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属于题画诗。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以下属于律诗的有( ) A、拗体诗 B、五律 C、七律 D、排律2、具有“一句一绝”特征的诗是( ) A、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B、杜牧《泊秦淮》C、白居易《问刘十九》 D、元稹《行宫》3、以下句子出自王昌龄《从军行》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D、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 )的《蝶恋花》。A、冯延巳 B、柳永 C、晏殊 D、苏轼(二)、判断题( ) 1、与律诗只能押平声韵相对,古体诗只能押仄声韵。( ) 2、杜甫《望岳》是对仗工整的五律。( ) 3、晏几道擅长以小令写爱情,并在其中寄寓身世之感。(三)简答题1、简述五律的体制特征。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如何体现出“游仙诗”的特色?(四)论述题1、结合作品,比较宋代的昭君诗和唐代的有何不同。2、结合作品,试论王维“辋川”诗如何以类名塑造意境,形成其五绝山水诗的独特风貌。四、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仅供参考)(一)选择题1. ABCD 2. A 3. AD 4. B答题指导:选择题属于难度较低、覆盖面较广的客观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题的时候,如果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记得很准确,可以迅速从选项中将准确答案选出,这样可以节约做题时间;如果记得不是很准确,可以采取比较法和排除法进行选择,比较法就是具体比较各个选项和题目之间的关系,看哪个更靠近题目的意思,是题目要考察的知识点,排除法就是先将与题目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选项排除,在剩下的选项中再进行甄别。比较法和排除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做题的时候应灵活掌握运用。 (二)判断题1.错 2. 错 3.对 答题指导:判断题主要考核文学常识、文章基本特点、古诗词句等,属于客观题,难度较低,但覆盖面较广。答题时一定要回忆已学知识,做到知识的准确完备。(三)简答题1、简述五律的体制特征。
答题要点:第一,每首诗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五律有四种平仄格式。须遵守黏对规则。忌犯孤平、忌三平调。 第二,在固定的位置上使用对仗。五律由八句四联组成,对仗一般要求用在颔联和颈联。 第三,用韵有固定的规定。要点需结合作品展开说明。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如何体现出“游仙诗”的特色。答题要点:第一,游仙诗分为两类:一类出于屈原《远游》,实际上是因为不得志而抒写愤世之情,后一类起于秦代,内容是求仙访药、追求长生。第二,李白的游仙诗,是对两种游仙诗传统的融合,打上了他鲜明的个人特色而使游仙诗的境界获得一种提升。第三,这两类游仙诗融合在李白诗歌中,表现出的独特意义是李白在入世的同时追求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要点需结合作品展开说明。答题指导:简答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具体诗词的分析、对作家作品风格特征的把握,涉及到诗词运用的典故、艺术特色等问题。在具体答题的时候,要冷静思考,给出的答案要观点明确、逻辑通顺、重点分明、条理清晰。(四)论述题1、结合作品,比较宋代的昭君诗和唐代的有何不同。答题要点:第一,唐代的昭君诗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为代表。这首诗除了艺术表现上的高超外,它的主要意思是表达对昭君远嫁、不能回归故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第二,宋代的昭君诗则发生变化,诗人各出己意,争先发表不同于他人的独到见解。如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和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二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诗歌其实是借题发挥,同时表现出一种士大夫的情操。要点须结合作品展开论述2、结合作品,试论王维“辋川”诗如何以类名塑造意境,形成其五绝山水诗的独特风貌。答题要点:第一,王维这组辋川诗全部用五绝的形式凝练、含蓄而余味不尽。第二,通过使用类名,在简单自然的语言意象中,形成富有无穷的言外之意的意境,从而形成其五绝山水诗的独特风貌。要点须结合作品展开论述答题指导:论述题主要考察的是对于书本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和理解,以及重点作家、重点作品的梳理和把握,还有重要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的是考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因此,全面理解和把握书本知识,弄清章与章之间的脉络关系,对重要作家和重要文学现象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和把握,就成了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具体答题的时候,要冷静思考,从整体着手,给出的答案要思路明确、逻辑通顺、重点分明、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