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有害因素评价
发布时间:2025-02-22 08:02:26浏览次数:50第九节 职业有害因素评价 职业环境监测 职业环境监测是对劳动者的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监测对象的确定 1.查阅生产工艺过程、检查原料使用清单:适用于用料单一、生产过程简单的企业; 2.参考其他企业类似的监测; 3.现场查看以及倾听作业者的反应; 4.化学物的毒性资料。 >>空气样品采集 1.主动采集 通过动力系统,主动收集一定量的空气,富集其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有几种类型 (1)液体吸收法:用液体吸收、溶解或过滤被测物质,用于气体、蒸气和部分气溶胶采集。因携带不便,主要用于定点采样。 (2)固体吸附法:将固体吸附物装入一定粗细和长短的玻管中,空气通过玻管时,被测物被固体吸附剂吸附、阻留。该法适用于气体、蒸气态物质的采集。常用定量滤纸。 (3)冷冻浓缩法:又称冷阱,是将采集器置于冷冻剂中,在低温下采样。适合于采集空气中低沸点、易挥发性的物质。常用的有干冰、液氮。 2.被动采集 是依靠被测气体分子的扩散进行空气样品采集的一种方法,所用的仪器有徽章式和笔式两种,体积小,重量仅几十克,可佩戴于作业人员领口或胸前,适合于个体采样,可以采集一个工作日的样品。 3.集气法 是将被测空气收集在一特定容器(如大容量注射器、铝箔袋、球胆和输液袋等)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一般用于采集气体或蒸气态物质。 4.直读式检测仪 可直接显示空气中被测化学物浓度,有的还可自动记录浓度变化并进行报警。光学气体检测仪,如 CO 检测仪。热化学气体检测仪,如可燃气体甲烷、乙炔、汽油等测爆仪。电化学气体检测仪,如 SO2检测仪。检气管和比色试纸等。 >> 采样方式(★重点掌握) 1.个体采样 又名呼吸带跟踪采样,是反映工人接触水平的最佳方式,但对采样动力要求较高。因采样流量或被动扩散能力受限,个体采样不适用于采集空气中浓度非常低的化学物。 2.定点区域采样 是将采样仪固定在车间某一区域,可直接反映该区域的环境质量。由于采样系统固定,未考虑作业者的流动性,难以反映作业者的真实接触水平。但可以结合工时法,即记录作业者在每一采样区域的停留时间,估算作业者的接触水平。 >> 监测策略(★重点掌握) 为全面了解同一车间工人接触水平,或同一车间不同工作区域的环境质量,必须考虑环境监测策略问题。 1.个体采样 同一车间若有许多工种,则每一工种的操作工都要监测。同一工种若有许多作业者,应随机地选择部分作业者作为采样对象,最好是全部作业者。若班组人数少于 8 人,应每人都要采样 ;若班组人数多于 8 人,则根据下表确定应采样人数。 同一班组(工种)中不同作业者数应监测的作业者数班组人数 8 9 10 11~12 13~14 15~17 18~20采样人数 7 8 9 10 11 12 13班组人数 21~24 25~29 30~37 38~49 50 50~ 采样人数 14 15 16 17 18 22 2.定点区域采样 可以参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通常监测点应设在作业者接触有害物质的代表性地点,尽可能靠近作业者,又不影响作业者的正常操作,在作业者工作时的呼吸带采样,一般距地面 1.5 米 。凡有待测物质逸散的作业点,都应分别设点。 一个车间内若有 1~3 台同类生产设备,设 1 个监测点;4~10 台设 2 个点,10 台以上则至少设 3
个点。仪表控制室和作业者休息室内一般设 1 个点。 定点区域一次采样时间一般为 15 ~ 60 分钟 。最短采样时间不应小于 5 分钟 ;一次采样时间不足 5分钟时,可在 15 分钟内采样 3 次,每次采集所需空气样品体积的 1/3 。 在每个监测点上,每个工作班次(8 小时)内,可采样 2 次 ,每次同时采集 2 个样品 。在整个工作班次内浓度变化不大的监测点,可在工作开始 1 小时后的任何时间采样 2 次。在浓度变化大的监测点,2 次采样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 1 次在浓度最大时进行 。 3.监测频度 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最少每年 1 次 。对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监测点,每 3 个月要 复查 1 次 ,直至车间空气中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的现况评价要连续监测 3 次。 个体采样结果可以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限值比较,定点区域采样结果可以与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比较。 长期监测结果分布特点描述,并估计班组中每一位作业者的暴露水平。 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是指定期(有计划)地、系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血、尿和呼出气等)中化学物及其代谢物的含量或由它们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将测得值与参考值相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程度及其对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 >>生物标志物与生物监测 生物标志物是指反映生物系统与外源性因素(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可测定指标。根据生物标志物代表的意义,又可将生物标志物分为接触性标志物、效应性标志物和易感性标志物。 接触性生物标志物反映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性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或外源性化学物与某些靶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产物的含量,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两类标志物。 内剂量表示吸收到体内的外源性物质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包括细胞、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原形或者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生物效应剂量是指到达机体效应部位(组织、细胞和分子)并与其相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或代谢产物的含量,包括外源性物质或代谢产物与白蛋白、血红蛋白、DNA 等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或者蛋白与 DNA 交联物的水平。如 DNA 氧化损伤标志物 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易感性标志物主要用于筛选发现敏感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生物监测的特点 1.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 生物监测可反映不同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和不同来源(职业接触和非职业接触)机体总的接触量和总负荷,能更好地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 2.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生物监测强调定期(有计划地)对接触者进行监测,才能评价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达到控制和降低其接触水平的目的。
>>生物接触限值(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是指接触有害化学物劳动者生物材料(血、尿、呼出气等)中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或其引起生物反应的限量值。 我国颁布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化学物已有 17 种 (铅、镉、一氧化碳、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二硫化碳、三氯乙烯、甲苯、三硝基甲苯、苯乙烯、正己烷、有机磷、铬、汞、苯、酚、五氯酚和二甲基甲酰胺)。 主要用于保护绝大多数劳动者健康,不能保证每个劳动者在该限值下不产生任何有损健康的作用。 生物监测结果的解释及局限性 1.生物监测结果的解释 个体监测所得的结果与生物接触限值或合适的参考值进行比较。群体的监测数据可通过统计分析做出评价。 2.生物监测的局限性 (1)有些化学物不能或难以进行生物监测:化学活性大、刺激性强的化合物,不需做生物监测; 有些吸入体内后不易溶解,如石英、炭黑、石棉等,沉积在肺组织中,不易在尿液或外周血液中检出; 对于外源性化合物代谢产物与正常代谢产物同属于一类物质的,其参比值波动范围一般较大,作为生物监测指标的意义也不大。 (2)生物监测方法学有待完善:生物监测不能反映车间空气中化学物瞬间浓度变化的规律。目前真正有价值、能反映实际接触水平,特别是反映生物效应剂量的监测指标不多,有关生物监测指标与外暴露水平及生物学效应的指标则更少。 生物监测所用的方法应不给监测对象带来不便和痛苦,更不能损害健康。 (3)生物监测指标个体间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由于生物监测综合了个体间接触毒物的差异因素和毒物代谢过程的变异性,个体间的生物多样性必然会影响代谢的各过程。 此外,监测结果还受生物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等条件影响。 因此,生物监测结果的解释远比环境监测结果的解释复杂。 职业卫生调査 职业卫生调查是在工、矿、企业等职业场所进行的调査,通过听取介绍、现场观察和查看有关资料、口头询问、环境监测、健康检査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种类、来源和职业人群接触状况以及对职业人群健康损害情况等资料,以了解作业场所劳动条件及其对职业人群安全、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为改善劳动条件、提出预防措施及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职业卫生调査是识别、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 >>职业卫生调査形式 根据调査目的不同,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査、专题调査和事故调查三大类。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査是对工矿企业有关职业卫生基础资料的全面详细调査。目的是建立工矿企业职业卫生档案。调査内容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等情况、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接触人数、作业环境及接触者健康状况、劳动组织及班次、生活福利和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情况、工作会议、活动情况等。 职业卫生专题调査是针对某种特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特殊的职业危害或其他具体问题(如早期监测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和卫生标准研制或验证)等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专项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职业卫生专题调查常常是职业流行病学现况调査研究或队列调查研究。 职业卫生事故调查是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中毒的有害物质以及事故所致人员损伤情况等进行的现场调查。目的在于尽快有效地抢救病人,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 一般属于计划外应急性调查。
>>职业卫生调査步骤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专题调査安排得更周密。完整的专题调查可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明确调査目的,设计调查方案,组建调查人员等,具体内容包括制订计划、査阅文献、拟订调查表格,以及进行试点调查。 2.实施阶段 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计划,全面展开工作。 3.总结阶段 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收集到的定性和定量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挖掘信息,形成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结报告或论文。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指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并将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对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最终做出客观、真实的预评价结论。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是指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在竣工验收阶段对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及确定,并将其对工作场所、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最终作出客观、真实的验收评价结论。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参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2007)编写报告书。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是指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在正常生产运行阶段,存在和(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等进行综合的阶段性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的主要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和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提供依据,并为监管部门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有害因素接触评估与危险度评价 1.职业有害因素接触评估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估是研究职业人群健康效应的基础,包括接触人群的特征分析、接触条件评估(接触途径、方式等)以及接触水平的估测。 其主要目的是估测职业人群接触有害因素的程度或可能程度,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和危险度评价提供可靠的接触数据和接触情况。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2.职业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 职业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即有害因素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对人体造成损害的预期或实际的发生概率。其目的是确定可接受的危险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有害因素的不良作用,也为预测职业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制定安全接触限值及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依据。危险度评价的要素包括所需研究资料、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三大部分。 (1)危险度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部分。评价方法包括危害性鉴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估和危险度特征分析四个步骤。 1)危害性鉴定:主要是危险度的定性评价,确定要评价的职业有害因素能否引起接触人群职业性损害及其发生的条件;接触与职业性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对职业性损害进行分类并估计其危害的程度,以确定对该职业有害因素进行危险度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是危险度评价的核心,属于危险度的定量评价,是通过对职业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定量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阐明不同接触水平所致效应的强度和频率,确定剂量-反应关系。 3)接触评估:根据化学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及人群的可能接触途径,估算出每种途径的接触量,再得出总的接触量。对于接触量的估算既要有一般人群,也要有特殊人群(高危人群),对于不同接触情况的人群经常需要分别进行评估。 4)危险度特征分析:通过对前三个阶段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获得接触人群的反应率,即该人群由于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某种健康后果的危险度。 (2)危险度管理:是根据危险度评价结果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和技术水平,对危险度进行利弊权衡和决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 【例题】关于定点区域采样,叙述正确的是 A.又名呼吸带跟踪采样 B.未考虑作业者的流动性,难以反映作业者的真实接触水平 C.是反映工人接触水平的最佳方式 D.对采样动力要求较髙 E.不适用于采集空气中浓度非常低的化学物『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定点区域采样:是将采样仪固定在车间某一区域,可直接反映该区域的环境质量。由于采样系统固定,未考虑作业者的流动性,难以反映作业者的真实接触水平。但可以结合工时法,即记录作业者在每一采样区域的停留时间,估算作业者的接触水平。 【例题】若班组人数是 8 人,则个体采样选择 A.4 人 B.5 人 C.6 人 D.7 人
E.全部 8 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同一班组(工种)中不同作业者数应监测的作业者数班组人数8 9 1011~1213~1415~1718~20采样人数7 8 9 10 11 12 13班组人数21~2425~2930~3738~4950 50~ 采样人数14 15 16 17 18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