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课程考试[9106]城市地理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06 17:09:42浏览次数:57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 国土资源管理 课程名称【编号】:城市地理学【910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请在以下 1、2、3 号题目中选做两题:1、城市地理学知识如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25 分)2、试分析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有何重大意义?(25 分)答: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①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②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③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④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⑤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⑥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 1 -
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3、试分析“城中村”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改造对策。(25 分)答: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非完全城市化现象。(1)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为城中村的形成铺垫了“温床”;(2)城市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土地使用制度是核心;(3)规划的失误和管理的不善是直接原因;(4)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才是根本原因。在二元格局下,城市、乡村各自发展方式的缺陷是城中村形成的具体背景,而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则是城中村形成的社会因素。改造措施(一)提高认识,深化理念城中村改造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二)完善规划编制,分布实施,突出重点规划是城中村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改造和管理城中村的基本依据。建设好城中村,首先要把城中村改造的总体规划编制好,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使用土地。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将城中村改造统一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体系中,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年度住房建设计划编制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建成区与城中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中村所在地的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燃气、垃圾收集等设施系统。针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区块,将其列入先期改造重点,使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在改造过程中采取积极、稳妥、有序的方法推进,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尽量减少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三)选择适当的改造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由于我国各城中村的文化、地理、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中村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以多种改造模式对城中村进行改造。选择整体改造模式能使城中村与城市快速融合,但所需资金量大。启动困难。选择局部改造和调整改造所需的资金量小,但不能彻底改造城中村。无论采用哪种改造模式。都一定要慎重,要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论证后再决定实施。而强大资金的保障又是城中村改造建设顺利实施的坚实后盾。在融资渠道尝试多元化,探索成立城中村改造融资平台,有条件的可以用拆迁平整出来的土地先期抵押,以保证工程资金的及时到住;对城中村改造的出让地块,在明确土地出让金用途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挂牌出让,以求尽快平衡资金;健全建设经营机制,采取 BOT、BT、TOT 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城中村改造。实现多方的共赢局面。(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城中村规划的关键,城市作为三维空间,土地利用既要做到平面的合理布局,也要考虑到各类建筑的用地要求。充分发挥单位面积效能,合理确定不同地段的建筑高度及容积率,防止浪费土地,做到科学、高效的利用土地。根据土地利用的圈层机构,把村划分为若干个圈层。规划、设计城中村土地布局。为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对整理出来的土地不能单纯地进行商品住宅建设,拿出其中 30%~40%的土地搞商业开发,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这样做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五)加强对城中村建房的监督和管理,依法控制违章建筑目前,城中村内违法违建现象较为普遍,村民在宅基地上抢盖、加盖的现象较为突出。对违章和抢建、加建房屋的拆迁赔与不赔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上难以把握。倘若赔偿了违建,那么私搭乱建,投机乘风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有背于拆迁补偿政策;倘若不赔偿。拆迁工作就会举步维艰,难以开展。要想彻底扼杀村民的投机心理,就必须开展农居普查,建立详细的房屋管理登记档案,并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时建房的监督和审查,务实管理工作责任,打消村民套取拆迁补偿金的念头,做到补偿公平,最大程度上地保护村民的合法利益。(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城中村的改造应该做到“以人为本”。要从解决被拆迁人生活出路的深层次问题入手,在扶持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多做文章。(二)请在以下 4、5 号题目中选做一题:4、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以你所了解的某城市为例,简述其大、中、小位置特点。(50 分)答:(1)巴朗斯基认为: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2)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3)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表面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而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这是因为:①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异常丰富;②城市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又千变万化;③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④即使是变动相对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发生的作用过去、现在和将来也不断有所变化。(4)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例如:①矿业城市(如大同等)一定邻近大的矿体;②大的工商贸易港口城市如武汉、广州、上海、天津等必定滨临江河湖海;③城市腹地的大小、条件和城市与腹地间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大,而不可能颠倒过来;④深圳是大陆通向香港的口岸,长久以来它- 2 -
不过是只有数千人口的边陲小镇,现在已是一座全新的大城市,这种巨大变化归之于深圳政治地理位置的质变也并不为过。5、试运用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论述某城市成长发展的机制。(50 分)(1)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如何划分的?(2)何为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3)联系实际,以你所熟悉的某城市为例论述城市成长发展的机制。-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