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458]《中国文化史》机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8-18 13:08:58浏览次数:47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历史学 课程名称【编号】:中国文化史【0458】 A 卷提示:本作业共 6 题,请学生根据题干任选其中 4 题,学生所选题目总分必须满 100 分,多选题无加分。1. 简述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基本特征?(20 分)答: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近几年来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以往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有两大学说,一是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新石器时代的六大文明区域文化都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二是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在中原地区。近年,有的学者得出两项结论:一个是中国境内有好几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各自独立发生发展;另一个是这些文化在发展途径上和在地理空间的扩张中而彼此发生接触,产生互动关系。中国范围内的许多地区文化彼此之间构成一个大的文化系统,中原文化只是这个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这是一个中国文明起源的多源一体说。以往关于中国文明形成的动力和模式的探讨有七种说法:社会分层或社会分层和战争双重作用说;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说;政治程序说;贪欲说;血缘集团征服或族群间战争说;宗教祭祀与王权说;洪水说。近年有研究者对洪水说做了新的论证,认为正是洪水造成的环境变迁对中国文明首先在中原形成起了关键作用,这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其一,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洪水问题的记载及大量考古发现方面的材料;其二,夏部族以治水为契机,又通过治水及战争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国家机器,这是中国文明形成的直接原因或动力,也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特点或模式;其三,中国文明在其形成的最后阶段,社会矛盾冲突的最高表现形式为族群矛盾的不可调和,这和中国文明的本质特征即血缘关系的长期存在及其在中国文明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关。2. 试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0 分)答:1)社会基础上,私学的发展与士人阶级的崛起。孔子时推广私人授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使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促进士人阶级发展。2)春秋战国去古不远,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因而“处士横议”尚未如后世那样被视作大逆不道。当时政治的及观念的权威尚未树立,故士子普遍富于批判精神。- 1 -
3)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诸侯国为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百家诸说极容易在列国诸侯中找到拥护者和实践者。4)经济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井田制渐趋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使有些人成为有闲阶级,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5)科技发展上,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如天文、数学、医学等,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3. 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20 分)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原来并不专属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也一变而为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七经”。 西汉统治者既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复立五经博士,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天下学士多靡然风从,传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但是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出今古文之争。汉代今古文经学的区别,最初起于文字之异。今文经学的典籍是用当时的隶书书写的,而古文经学的典籍则是用先秦的文字书写的。在西汉经学思潮泛滥时,朝廷曾多次下令在民间寻求古籍,全国各地都向朝廷和各诸侯王献出大批古籍。其中有不少的儒家经典是用先秦文字书写的。这些古文经与今文经相比较除了字体不同以外,篇目的多少和用字也不同。这些不同是两派分析和斗争的基础,但是今古文经学形成长期对峙的两大学派,最主要的原因还不在此。而在于双方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上,在依据的材料上,在对史实的解释上,以及在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分歧。 第一,对孔子的态度:今文家认为,孔子是一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具有帝王之德,是“为汉制法”的圣人。古文家则认为,孔子是三代文化的收藏者和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圣人,是古代文化传承继往开来的显圣,儒林的祖师。 第二,对六经的认识:今文家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是王道- 2 -
之大纲,其中有许多深奥的微言大义,孔子以六经教弟子,所以六经的次序是按教育程度排列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家则认为,六经是三代文化的典章制度以及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忠实记录,所以六经的次序应按时代的早晚排列:易、诗、书、礼、乐、春秋。在对于六经的来源上,双方也存在严重分歧,今文家认为,古文经来源不明,没有本师,且改乱旧章,有作伪痕迹,是异端之学;而今文经学皆出自孔子,师承关系明确,传授系统清楚,是孔学嫡传。古文家认为,今文经经秦火之余而“朽折散绝”,“学残文缺”,今文家信口说,是末师,是抱残守缺之学;古文经则是先秦旧藏典籍,完整无缺,应当“扶进微学,增广道艺”。 第三,研究方法的不同:由于两派对孔子和六经的认识不同,因此影响到他们对经学研究的方法也各异其趣。今文家注重微言大义,所以发展为章句义理之学;古文家注重于对经文本义的疏通、训解和典章制度的阐释,所以发展为名物训诂之学。 由于今古文两派学术思想立场、观点、方法各异,所以他们对六经的解释存在很大分歧,对先秦的官制、封建制、宗庙祭祀、税制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分歧。以上所讲是他们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分歧,而两派之势不两立,形同水火,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今文学为朝廷所承认,置有博士,设弟子员,为官学。博士官俸为六百石不仅能参与朝廷的议论,且内迁可为奉常、侍中,外迁可为郡国守相及诸侯王师傅等。弟子员年考一次,能通一经者,就可以补文学、掌故的缺,优秀者可为郎中。而古文学晚出,为民间流传的私学,未得立于学官,置博士,设弟子员,利禄之路完全被今文家垄断。古文争立博士,实质上是争利禄之路,争政治地位,理所当然的要受到今文家的拼命反对了。 4. 试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若干特点及其世界意义。(30 分)5. 分析汉代尊儒政策的形成过程?(30 分)答:当西汉王朝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后,统一思想的课题便再次被提出。其倡导者就是汉代大儒董仲舒。他向汉武帝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以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 3 -
董仲舒的这番话就对六艺的态度而论,与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焚书截然相反,但就禁绝异端,发扬帝王一统意志而言,董仲舒与李斯可谓异曲同工,前后映照,他们两位都是在统一的专制帝国建立后设计大一统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的主要智囊人物。不过,与鼓吹“以吏为师”的李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高举崇儒更化的旗帜,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政体比较吻合的文化形态,其独尊儒学的主张因而不仅被汉武帝所采纳,推行于当世,而且在汉至清的两千年间行之久远。6. 试总结清末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30 分)答:中国文化的几代华从 19 世纪林则徐主持变异的《四洲志》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就开始了。但直到 60 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这个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这个思想可以追溯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而最先对此作比较系统的理论说明的是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冯于 1861 年写成《校邠庐抗议》一书,论述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就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发表了原则性的意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意见成为 30 年洋务运动的纲领,它后来被概括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更简明的说法。这个纲领在政治上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图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儒学的不足。所谓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它产生于 15 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自然科学,以便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更新技术,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它既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反应新兴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变化。因此,近代科学技术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不属于封建主义和贵族、地主阶级,它是世界近代化的根本动力。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这就不自觉地把中国文化引向了近代化。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兴建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与之相联系,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大量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中国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据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统计,到 1895 年,共翻译西学书籍354 种(不包括宗教类),其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也有少量史地、政法类书籍。- 4 -
所翻译的自然科学书籍已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医学等门类,所翻译的技术类书籍包括兵工、造船、铁路、化工、矿山、冶金、纺织、印刷等部门。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及传播,冲击和动摇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近代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