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1章 商品与货币

发布时间:2023-10-25 11:10:17浏览次数:7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货币银行学既研究货币、信用、银行活动的一般规律,现代金融、经济运行一般形式规范、原则、操作程序,又着力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规律、原则和形式规范,其内容既有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又有微观性、个别性、策略性、适应性的特点。 这门课程既是政治经济学的具体和深化, 又是金融、 经济本身运动规律和运行规律规则、金融方法的概括与升华。 本章第一节的内容:货币的起源,人类社会最初并不存在货币,货币的起源是和商品、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然产物。理解货币的起源,必须从商品、价值、商品交换等基本概念出发。 一、何谓商品和商品交换 (一)商品 所谓商品,就是指用于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判断一种产品是不是商品,一要看它是不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是不是有用的物品;二要看它是否通过交换满足社会的需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即两重性。 作为使用价值, 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作为价值,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能满足人们交换商品的需要。一切商品都是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的产物,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就是价值,它构成了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商品交换 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同一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商品的价值从它本身来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无法表现其价值,只有在交换中才得以体现。 商品交换就是指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彼此让渡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 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取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的过程。 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要通过交换体现出来, 是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存在。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过程中, 必然要求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一种特殊商品,专门作为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要想弄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必须明白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等三个问题。 二、商品怎样成为货币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经由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商品价值的完成形式货币形式,这时出现了货币。 1 货币还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工具。 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必须以货币作为共同的尺度,来计算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质和量,并据以取得应得的物资资料。 5、 货币在反映、监督、提供信息中的作用。 1) 货币反映出市场供求矛盾,进而对商品生产和流通发挥监督作用。 2) 人们用货币购买商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生产和流通进行检查监督的过程。 3) 企业单位间经济往来所引起的货币运动,绝大部分要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银行的计算和监督之下。 4) 国家财政也利用货币对生产流通及其他经济活动发挥监督作用。 6、货币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无论是宏观经济中哪种调控手段和措施,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等等,无一不是借助货币的功能来实现的。 第五节 有关货币本质、职能.... 一、货币本质方面的学说 关于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古今中外学者的观点有很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货币本质方面的学说 学说 对应时期 产 生 背景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主张 简单评价 实物货币说 中国古代 社 会 生产 力 低下,自然经 济 占统 治 地位 梁朝的沈 约 主张以谷帛等实物作为流通媒介,彻底废除货币 这一观点与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要求 是不相适应的。 金属货币说,又称货币金属论 在资本主 义向上发展时期 当 时 贵 金 属 以执 行 货币 职 能为主 托 马 斯·孟、 亚当·斯 密、李嘉图 认为金银天 然 就 是 货 币,金铸币 是最理想的货币,极力反对用符号代替金银货币。 这一 观点 显 然 与“货币并不是自然界产生的,而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的产物”相矛盾。 名目货币说,又叫“名目主义” 盛行于 18 世纪以后 其 产 生与 当 时出 现 不足 值 货币 或 货币 符 号 (德)彭 迪 生 (德)艾 思 德 (英)贝 克 莱 认为货币仅、 仅是便利交 换的技术工、 具,是商品 价 值 的 这种主张适应商品 货币经济的发展, 但它没有揭示出货 币反映生产关系的 性质。 10 有关 (法)孟德斯鸠(英)凯恩斯 符、 号,是观念 的 计 算单、 位,是一个 票券。 固定货币说,也叫“货币法定说” 18 世纪以 后 其 产 生与 资 本主 义 的发 展 和垄 断 有关 (古代) 亚里斯多 德 、( 现 代)德国 的克纳普 认为货币十 法 定 的 产 物,是由国 家政府创造的。 这个观点显然是片 面的。 劳动货币说,也叫“劳动券说” 19 世纪末 其 产 生与 空 想社 会 主义 理 论的 出 现有关。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认为劳动应 是自然的价值标准,而货币则是人为的价值标准。他们幻想用劳动券取代货币。 这种学说显然是片 面的,因为历史事 实证明,货币在社 会主义社会不会消 失。 货币本质说 19 世 纪末,20 世纪初是 与 马。 克 思 揭示 的 资本 主 义生 产 关系 的 实质相关。 (早期) 托 马 斯·图克 马克思 认为货币的本质是起一、 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揭示了货币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带当今世界各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这一主 张需要新的理解。 第五节 有关货币本质、职能.... 二、货币职能作用方面的学说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货币面纱论, 货币极端重要论、中立货币论和马克思主义货币职能作用说等四种学说的主要观点。 学说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主张 货币面纱论 早期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来 认为 “商品-货币-商品” 的实质是商品交换,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便利交换的媒 介,因此他们把货币的职能归结为流通手段,11 是萨伊、约翰·穆勒、斯密、李嘉图、魁奈等 认为货币经济只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 一层薄薄的“面纱” ,对实物经济不发生实质 性影响。 货 币极端重要论 纯 货币 经济 危机说 英 国 的 R·G·霍特 里 认为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是一种纯货币现象, 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货币信用因素。 因为总需求本身就是一个货币现象,因此,中央银行通过控制信用, 调节货币供给, 就可以防止经济危机。 现 代货 币数 量学派 美国的米尔 顿·弗里德 曼 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 式, 货币当局能够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生活,避免经济危机或周期波动。 中立货币说 威克塞尔、哈耶克 认为: ①货币供给对经济过程保持中立, 即对经济既不起积极作用, 也不起消极作用; ②要保持经济均衡, 必须保持货币供给不变; ③要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必须实行货币非国家化,或货币自由化。 马克思主义货币职能作用说 马克思 认为: ①经济决定货币和信用, 而货币对经济起重大的反作用;②既要重视货币的重要作用, 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 ③货币对社会经济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 关键在于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抑制消极作用。12 (一)简单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一只羊=两把石斧"这一简单等式,反映两方面的重要内容。 1、 等式两边商品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不同。等式左边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等式右边处于等价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等价形式的上述特点,也是货币形式的三个特点。 2、 这一等式还反映了这两种商品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 在这一阶段,一种商品只是简单地、偶然地与个别商品相交换,商品价值的表现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是不充分的。 (二) 扩大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分别由许多不同商品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偶然的交换变成经常的交换。这时,一种物品不只是偶然地才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而是经常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是简单价值形式的扩大或总和。 扩大价值形式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没有质的变化,同属于物物直接交换。但是交换能否成功,对后者无关紧要,对前者却至关重要。 然而, 对于不断发展的交换来说, 物物直接交换的局限性就日益暴露。 用于交换的商品,只有在品种、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等各个方面都符合对方的要求时,交易才能成立。 (三) 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所有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表现自己的价值。 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价值形式相比,似乎只是一个形式上的颠倒, 但实际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时,商品交换已经不是物物直接交换,而是通过一般等价物或者说通过媒介所进行的间接交换。这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起着货币作用的商品,是货币的原始形态。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获得了充分的表现,大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这时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因此,价值形式仍需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四) 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 是指在商品的价值关系中一般等价物较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充当。 这时,一般等价物就转化为货币了。 货币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的区别。如果说有区别的话,只是原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不固定的,后来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最后固定在贵金属身上。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高级阶级,最终完成了商品向货币的转换,货币成为商品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劳动的一般表现或等价物了。 三、 商品为什么成为货币 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分析由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所造成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 要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途径即是商品交换。在长期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了货币这一价值表现形式。这时,货币实际上是作为社会劳动的化身,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来对私人劳动进行评价、判断和认可。 只要商品换成了货币, 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意味着私人劳动已经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商品为什么要成为货币,概括一句话,就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存在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使得货币作为社会劳动的化身而与商品(私人劳动的产物)发生关系。 四、 商品通过什么成为货币货币是通过商品交换而从大千商品世界中脱颖而出的。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对应时期、一般公式及相应特点等的概括,可以印证这一结论。 五、 一般结论: 商品怎样成为货币,是从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阐明货币的起源;商品为什么成为货币,是从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角度阐明货币产生的根源;商品通过什么成为货币,则是从商品交换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阐明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 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货币形成过程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商品内在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发展过程和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三者的统一。 六、 货币产生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货币产生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货币的产生大大地克服了物物直接交换所具有的局限性, 使得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交换的效率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世界分为两个极端和两种运行系列,这时商品流通和货币运行就隐含着买卖脱节、导致危机的可能性。 七、 商品货币经济是不同社会的共有经济形式 (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都是商品货币经济 货币产生后,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所以商品货币经济很不发达。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同点:他们都是商品货币经济。 (2) 商品货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经济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而资本主义则以私有制为基础。两种制度下的商品货币活动反映出不同的经济关系,对商品货币机制的具体运用也不完全相同。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两个层次的选择:在经济制度上是选择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在经济体制上是选择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有四种组合形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所以要从第一种模式转换为第二种模式, 就在于在原来的第一种模式中,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虽然能够保证社会公平,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3 的社会制度,但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存在的经济利益矛盾。因此,解决上述矛盾,处理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只能采取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办法,或者说采取现代市场经济的方法。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 一、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首先,货币是商品,与普通商品存在着共性,具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其次,货币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具有独特个性。第一,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第二,货币具有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是所有商品中的权威性商品,是一般等价物。二、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征 1、 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具有能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2、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说明货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关系,即货币既与普通商品具有共性,又有质的不同。 3、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任何社会制度下货币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4、 货币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三、马克思主义的货币本质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货币的起源时,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符合当时各国普遍实行的金本位制度,因而是深刻的、准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世界各国实行的早已不是金本位制度而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重新认识"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一概念是有必要的。 1) 货币商品(如黄金)的两种使用价值相互排斥,而这种相互排斥性正隐含着一般等价物与商品性能分离的可能性。 2) 特殊商品是一般等价物信用基础未建立时的载体。 3)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不再一定要求是具体商品,它可以摆脱 商品的躯壳,而以无价值记号、纸片、单纯的价值符号等所代替。 四、 货币反映经济关系货币不是单纯的物,是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的反映。 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够使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等价交换, 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货币在不同的社会,体现着不同的经济关系。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 货币反映着私有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关系。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货币反映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同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分工协作、既互相矛盾又互惠互利的关系。 4 五、 我国人民币的性质 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 人民币是纸制的信用货币,是货币的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1、 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人民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其面值与其实际价值不一致,但我国的人民币发行又有较为充分的商品物质作保障。 2、 人民币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是我国唯一合法流通的通货。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两个基本特征表现在:(1)货币是作为所有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2)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前者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后者体现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因此,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一种商品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从货币的这两个基本职能出发, 又引伸了货币的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职能 (一) 价值尺度的含义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其他物品的价值,就在于它本身也是劳动产品,也具有价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而只要是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非常重要。货币作为尺度、作为计算单位,减少了需要考虑的价格的数目,从而减少了经济中的交易成本。 (二)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或价格是对商品和劳务所应付出的货币金额。 既然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货币本身就不能有价格,因为货币是不能以自身表现自己的价值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上也称(作为货币金属的)黄金和白银有"价格"。其实这种价格和商品的价格完全不同,其实质只不过是以货币单位的名称来说明金银的重量。 在纸制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使纸币"有了价值",并代替金属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在当今世界各国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 各种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符号来表现。 (三) 价格标准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背景下, 一国的货币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而一国货币单位的" 值"(或币值)就是指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 所谓价格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即币值。 当黄金在世界范围内非货币化, 各国普遍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价格标准可以理解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虽然都是与货币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但它们是有明显区别的。 (四) 货币价值、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 5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不象实物的度量尺度是不变的, 作为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计量商品价值量的单位,其价值或购买力却是经常变动的。 货币价值,或者说货币购买力,是指一定的货币单位所能支配的商品数量,即许多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倒数。 而平均价格水平又是用消费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或社会总产品中包括的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指数来衡量的。 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社会上的平均价格水平发生变化了, 就会引起货币价值的变动;而货币价值的变化,又会引起某一种具体商品价格的变化。概括起来,商品价格取决于货币价值,商品价值和供求状况三者的共同作用。 二、流通手段职能 (一) 流通手段的含义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中介或媒介作用,就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就象润滑剂,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效率。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不同,作为流通手段(交易媒介)需要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中的货币。 由于货币在这里起媒介作用,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因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足值的货币,也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或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 、纸币。 (二) 货币必要量规律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 是受货币必要量规律所支配的, 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在现实经济中,一枚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会始终留在流通中,为多次商品流通服务,于是就有了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可实现几次买或卖,通常用 V 表示。 一定时期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商品的价格;(2)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数量;(3)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总价格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货币必要量规律或货币流通规律。 这一规律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存在的条件下普遍适用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 (三) 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后商品交换的变化 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商品交换与物物直接交换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交换过程分裂为两个内部相互联系而外部相互对立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以下三个问题:1)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与物物直接交换的本质区别;2)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之处;3)这些不利之处在什么条件下会成为现实。 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的商品交换与物物直接交换的区别:1)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买卖双方对使用价值的需求不发生直接的相互关系。2)不要求买和卖在时间上相互一致。3)不要求买卖在空间上的一致性。 三、支付手段职能 (一) 支付手段的含义 6 当货币不是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最初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产生了信用买卖和延期支付。 区别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不同, 主要要看在商品交换中是否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发生相向运动。 当商品流通和商品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不仅仅指赊买赊卖,而且包括了支付地租、赋税、徭役、货币的借贷等各个领域。换句话说,凡是货币表现为价值单方面转移的地方,都是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体现。 (二) 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与货币量的变化 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必然要发生变化,因为: 1、在信用买卖存在的条件下,赊销商品的总价格在当期是不需要现实的货币的; 2、总会有一部分到期债务会用相互抵销的方法结清, 这一部分支付也不用现实的货币。 3、在本期新发生的赊销会挪到下期支付,而前期的赊销又可能在本期到期支付。 (三)支付手段职能包含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赊欠形成了借贷关系的链条。一旦某个赊销商品的债务人因商品不能及时转化为货币从而缺乏偿付债务能力,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形成支付链条的中断,甚至在严重时还会出现信用危机,并爆发经济危机。 在西方,一提金融危机,主要指支付危机,它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会爆发象西方那样的周期性危机,但出现支付危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四、贮藏手段职能 (一) 贮藏手段的含义 商品出售后没有继之以买,货币从流通中退出,被保存收藏或积累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是一个良好的价值贮藏手段,贮藏的实质就是价值形态的储存。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不能是想象或观念中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且要想使货币作为一个稳定的和完全令人满意的价值贮藏手段,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货币的购买力保持稳定。 (二) 货币贮藏形态的变化 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实质是价值形态的储存。 在历史上,货币贮藏形态及其所隐含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在现代社会中,货币并非是唯一的价值贮藏手段。任何有价值的资产都可以成为贮藏手段,如债券、股票、房产、珠宝、艺术品等。其优点是:这些资产可生一笔收入,或具有一定的用途。这些资产作为价值贮藏手段具有明显的缺陷,表现在: 1、贮藏时要支付一定的代价。 2、它们以货币计算的价值可能跌落, 3、它们不同程度上缺乏流动性。 (三)货币贮藏目的的变化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出现,人们贮藏货币的动机也随着生产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7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重要的功能。表现在: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是流通手段的蓄水池,具有调节货币流通量,从而促进市场供求平衡的作用。其基本原理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超过了货币必要量,过多的货币转为贮藏:反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足,贮藏的货币相应地进入流通。 而在现代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 货币的创造与消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货币当局来控制,因此,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蓄水池的功能。 五、世界货币 当商品流通扩大到世界范围,货币也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流通。当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职能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要求是具有内在价值的货币商品。黄金作为世界货币具有三项职能: 1、作为国际间的一般支付手段。 2、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 3、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般手段。 上述三项中,以充当一般支付手段,即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职责最为重要。 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今天, 黄金已经退出货币行列,其作为世界货币的三项职能也已经退化了。在各国经济交往的实践中,人们是通过国际汇兑这种方式在转移购买力的。 可以自由兑换成任何国家的货币,并且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货币,称为自由兑换货币或国际货币。 这实际上是在发挥着或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这些国际货币虽然为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 在我国,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银行售汇制和其他汇率制度改革措施,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这为我国的人民币将来成为可兑换货币打下了基础。 关于货币是否具有第五职能即世界货币的职能在理论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有人认为, 世界货币职能的解释只有在金本位制度下才能成立, 在目前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很难找到一种可与黄金相提并论并被各国普遍接受的世界货币了。第四节 货币在中国社会主义.... 一、货币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共同性 货币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从属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范畴,它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中。 货币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共同点。具体表现在: 1、 在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发挥的职能是相同的。即都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及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 货币的五大职能在发挥作用时具有综合性,而不是相互独立的。 3、 货币流通规律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各国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任何社会制度下,货币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8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发挥作用的特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的颁布,为我们勾画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公有制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货币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特点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依据的。 (二)货币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特点 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 生产和再生产是任何社会最基本的活动。 2) 生产力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增加却依赖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不断扩大和增加。3) 增值量的大小,盈利水平的高低,都是以货币量的多少来表现和衡量的。 4) 货币成为市场的导体,从而在促进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5) 我国货币的供应,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货币量的调控,都是以发挥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依据和特征。 6) 如果社会主义经济搞得好,就一定会比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 2、计划核算社会劳动,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核算只能通过货币来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核算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1) 从微观方面说,考核各企业经济效益时,除了使用诸如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消耗等实物指标外,还必须有价值形态的指标,即货币指标,而货币指标的取得,是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结果。 2) 从宏观方面看,往往是以货币表现宏观经济指标的。如工农业总产值、社会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等。 3) 两者的关系:微观核算是宏观核算的基础,宏观核算是微观核算的导向,两者有机结合是货币发挥核算作用的一大特点。 3、在实现经济联系、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中的作用。货币本身既是市场的构成要素,又是发展市场体系的重要工具。主要表现在: 1)在商品流通领域,货币是沟通城乡之间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之间经济联系的工具和纽带。 2)在技术和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货币实现技术发明研制的转让和流通,使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市场则通过货币解决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应聘和流动的问题。 3)金融市场是解决货币和资本的筹集、分配和流通问题的,任何一种市场的交易都离不开货币和货币的流通。 4、 货币在分配领域中的作用。货币被国家广泛用于动员和分配资金,通过资金分配来分配社会产品,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货币还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工具。 财政信贷综合平衡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力量, 都是建立在货币作为动员和分配资金的工具的基础上的。 9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