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发布时间:2024-01-07 20:01:13浏览次数:52《西方经济学》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概论案例: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制约;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 ;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发生变化。 (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1994 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汇率制度对外宣称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从现实运行看,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实际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突出表现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美国经济波动的不一致所可能带来的宏观冲击 。在美国经济上行、美元保持升值的条件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相应升值,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影响,如果这一阶段中国国内经济尚处在内需不足的经济波动下行阶段,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必然加剧宏观调控的难度,中央银行刺激经济的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货币贬值的压力。这就是 1997 年经济进入紧缩期后货币政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此同时,利率调整的独立性也是有限的。1994 年以来,尽管外汇管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短期性资本的流入,但在国内实行宏观紧缩、维持较高利率的政策环境下,国内外利率差趋于扩大,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货币政策所试图达到的政策目标,显著地降低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央银行在进行利率政策的决策时,被迫越来越关注国际货币,特别是美元的利率走向,在调整利率时努力维持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适度利差关系。1998 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下调人民币利率,但是美元的利率无形中成为人民币利率下调的一个限度和重要的制约因素。 1998 年 12 月美国宣布下调利率,为人民币利率的下调提供了空间,使得我国中央银行下调人民币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得以实现。1999 年美国宣布上调利率则直接制约了我国人民币利率的下调空间。 (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 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试行以 M1、M2 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6 年正式列为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希望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来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但是开放经济下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增强制约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调控的能力。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作为非独立的内生变量,被动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货币供应越来越内生于国民经济运行, 中央银行除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控制再贷款、政策性贷款外,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及其变动已经不能完全为中央银行所控制,而是取决于经济增长状况、进出口状况和资本流动状况。 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所占的比重越大,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越强,于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就越低,货币政策在控制货币供应方面的有效性也就越低。历史地看,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中,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投放所占的比重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1993 年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中,国内信贷占 93%,外汇占款占 7%。1994 年以后,外汇占款则迅速上升到 75%以上。因为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吸纳外汇储备,由此增大的货币投放是造成当年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央银行一般性再贷款占全部资产的比例已从 1993 年底的 72%降到 30%左右。这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和回旋余地大大降低。虽然 1998 年由于出口的急剧下降,导致基础货币的投放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购买外汇不再成为投放的主要渠道,但这反而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开放经济下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增强,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能力的下降。 (三)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 开放经济首先是一种市场经济。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 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直接信贷控制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供给渠道的增多、外汇占款的增加使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力不从心。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却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尚不能在宏观间接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存款准备金政策看,1998 年我国推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合并了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 13%降为 8%。1999 年 11 月,中央银行再次将存款准备金率由 8%下调到 6%。一般认为,下调准备金率之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但是,贷款是否真的增加还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决策。事实上我国 1998 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引起货币供应量 M2 增长。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属力度很大的政策工具,不能频繁使用。而且,目前准备金比率已很低,将来运用这种工具的余地不大。 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再贴现也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由于目前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商业票据使用不广泛 ,再贴现始终未能形成规模。再贴现手段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尚不能成为我国主要的货币控制工具。 从公开市场操作看,运用这一政策工具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为载体。我国国债期限较长,品种不多 ,数量较小,使公开市场业务缺乏载体;持有大量国债的商业银行将国债视为低风险、高效益的优质资产,不愿出售,市场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至于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是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地吞吐外汇或人民币,不是一种主动灵活的干预手段。 (四)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发生变化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通常有三个:信贷配给途径、利率途径和国际经济途径。这三种途径在整个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开放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变迁。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主要依赖信贷配给和利率途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经济途径在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中的作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调节国内利率水平后,一方面,国外资本的套利活动能够影响国内货币总量;另一方面,利率波动引发的国内供求状况变化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套利活动、国际收支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引起汇率的调整和国内货币供求变化。当前,国际经济途径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性趋于上升。从货币供应的扩张的角度看,开放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币资金运行“时滞”的缩短。在对外开放程度有限的宏观环境下,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从投放到扩张要经过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一系列信贷活动,以及从银行体系到企业体系的存款-贷款转化过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开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1994 年汇率并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而外汇占款能够通过银行结售汇体系将基础货币迅速转化为企业存款,这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张速度的加快和调控时滞的缩短。《西方经济学》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与调节经济学家简介1、约翰·凯恩斯简介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1883 年 6 月 5 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 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 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从师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1906 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 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31)作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1908 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至 1915 年。其间 1909 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 1921年以《概率论》(A 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1919 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同年 6 月,因对赔偿委员会有关德国战败赔偿及其疆界方面的建议愤然不平,辞去和会代表职务,复归剑桥大学任教。不久表明其对德国赔偿问题所持看法的《和平的经济后果》(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1919)一书出版,引起欧洲、英国及美国各界人士的大争论,使其一时成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核心人物。在任教同时 ,不仅撰写了大量经济学院总务长。1921~1938 年任"全国互助人寿保除公司"(National Mutual LifeInsurance Company)董事长期间,其对股东的年度报告一直为金融界人士必读而且是 抢先收听的新闻。1940 年出任财政部顾问,参与战时各项财政金融问题的决策,并在他倡仪下,英国政府开始编制国民收入统
计,使国家经济政策拟订有了必要的工具。1944 年 7 月率英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英国理事,在 1946 年 3 月召开的这两个组织的第一次会议上,当选 为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返回英国不久,因心脏病突发于 1946 年 4 月 21 日在索塞克斯(Sussex)家中逝世。因其深厚学术造诣,曾长期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和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 ,1929 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2 年晋封为勋爵,1946 年剑桥大学授予其科学博士学位。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 20 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 增长一无可取。甚至 1929 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1936 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凯恩斯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以各项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为前提,宣扬按照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既有充分就业,又享分工之利。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一前提,而却经常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 ,如果一国按照传统理论自由贸易,虽可从事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取得某些分工之利,但放弃或缩小比较优势不大或无比优势部门的和平,则必然是失业更趋严重。故凯恩斯断抗议传统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他还批评传统理论只注重分工的利益和强调对外收支均衡的自动调节过程,而完全 忽略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就业的影响。认为就一国而言,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因为顺差能增加收入,使资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资提高,就业扩大;反之 ,"若为逆差,则可能很快就会产生顽固的经济衰退。"由此,凯恩斯赞成贸易顺差,并重新推崇起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学说里含有入学真下成分。"不过在肯定重商主义某些观点的同时,他也承认"实行重商主义所能取得的好处,只限限一国,不会泽及全世界"。 在《通论》中,凯恩斯由投资乘数原理出发,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投资的乘数作用表现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而一国的总投资既包括国内投资(它决定于国内的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也包括国外投资(它决定于贸易顺差额),"增加顺差,乃是政府可以增加国外投资之唯一直接办法;同时若贸易为顺差,则贵金属内流,故又是政府可以减低国内利率、增加国内投资动机之唯一间接办法。"除此之外,凯恩斯还强调贸易顺差本身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亦犹如投资。认为出口是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如同投资 ,是一种"注入"(Injection),能使国民收入增长;而进口则是对舶来品消费的增加,如同储蓄,是一种泄露,会减弱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减少。因此,凯恩斯极力鼓吹贸易顺差,并提出应尽力扩大出口,同时藉助保护关税和鼓励"购买英国货物"以限制进口的政策主张。上述凯恩斯关于乘数理论及贸易顺差的分析,后经英国学者哈罗德和美国学者马赫洛普等人的论证而发展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除《通论》外,凯恩斯另外两部重要的经济理论著作是《货币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和《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 1930)。这两部著作是其研究货币理论的代表作,但均未能脱出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窠臼。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于是便有了 1933 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2、米尔顿·弗里德曼简介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 年 7 月 31 日—2006 年 11 月 16 日)是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 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弗里德曼是《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的作者,在 1962 年出版,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 1980 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站在凯恩斯的对面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曾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闻名于世;二战后,西方社会 20 余年的经济繁荣更让凯恩斯思想大放异彩。但正是在凯恩斯主义的鼎盛时期 20 世纪 5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主要创始人的货币学派打着对抗“凯恩斯革命”的旗号诞生了。弗里德曼的理论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坚持经济自由,强调货币作用。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弗里德曼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自然趋势,只是因为价格和工资的调整相对缓慢,所以要达到充分就业的状况可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如果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就将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荡。他还强劲地攻击凯恩斯所倡导的财政政策。弗里德曼认为,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开支将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将引起私人投资和消费的缩减,从而产生“挤出效应”,抵消增加的政府支出,因此货币政策才是一切经济政策的重心。反通货膨胀的旗手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涨”为货币学派带来了大展宏图的历史机遇。长期实施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终于给西方经济带来了恶果。70 年代之后,各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赤字越来越大,失业越来越多,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在这种经济形势下,经过 10 多年发展起来的货币学派选择了通货膨胀为主要靶子,提出了以稳定货币、反对通货膨胀为中心内容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到了政府的身上。“没有一个政府肯于承担通
货膨胀的责任,即使不是很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政府官员往往寻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诿给贪婪的企业家、刚性的工会、挥霍无度的消费者、阿拉伯的酋长、恶劣的气候以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理由。无疑,企业家是贪婪的,工会也有刚性,消费者并不节约,阿拉伯酋长提高了石油价格,天气往往不正常,然而所有这些只能提高个别商品的价格,并不能使一般物价普遍提高。”弗里德曼认为,根治通货膨胀的惟一出路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控制货币增长的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时候要“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由于这些政策主张顺应了西方经济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因此赢得了许多的赞同者和追随者,并且得到官方的特别赏识。1979 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将货币学派理论付诸实施,奉行了一整套完整的货币主义政策;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也把货币学派提出的制定一种稳定的货币增长政策作为主要项目;瑞士、日本等被认为是“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国家,自称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实行了货币学派的“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政策。货币学派一时声誉鹊起,被普遍看作凯恩斯学派之后的替代者,弗里德曼更是被称为“反通货膨胀的旗手”。“负罪”的获奖人1976 年,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颁奖典礼上,当他从座位上起立以便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一位观众突然举起“自由归于智利人民”的横幅站起来进行抗议,大喊“资本主义下台,弗里德曼下台”,会场一阵骚乱。事情的起因还要从智利的军事政变说起。20 世纪 70 年代,智利军人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阿连德政府。阿连德是社会党人,上台后推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这些政策引起智利国内经济倒退与混乱。皮诺切特上台后开始用强力手段推行市场经济改革,改革方案是由萨克斯等一批美国青年经济学家策划的,这些人中不少曾受教于弗里德曼。这种经济转型引起智利国内失业与贫穷现象严重,遭到左翼人士反对,皮诺切特对他们实施镇压,国内矛盾激化。于是,一些人指责弗里德曼同智利问题有牵连,设在瑞典的智利委员会则把弗里德曼称为“要对当前智利的失业饥饿政策负有罪责的经济学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颁奖典礼上的抗议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颁奖典礼上的尴尬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弗里德曼经济政策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影响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运行无处不渗透着弗里德曼的思想与主张。事情的两面性再一次出现: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 1980 年的 22%降到 1984 年的 4%的同时,失业人数从 100 万上升到 300 万;同出一辙,1979 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分别为 12.7%和 5.9%,4 年后,这两个数据变为 3.2%和 7.6%。物价降下来了,但人们却又承受着失业的痛苦。“坚持!”这是弗里德曼始终如一的信条。于是,奇迹出现了:1993 年~2000 年,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 8 年的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经济增长。有人说,美国的经济是里根栽树,克林顿乘凉。真的如此吗?弗老在其中的作用又有几分呢?恐怕擅长统计分析的弗里德曼自己也难以回答。3、阿瑟·拉弗简介阿瑟·拉弗生于 1941 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研究院教授,在尼克松政府时期曾担任行政管理和预算局的经济学家。也许冥冥之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在起作用,当拉弗还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时,就预言里根会在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竞选中获胜,他的同学对此颇为怀疑,但事实证明拉弗是对的。经过拉弗的努力,拉弗成为里根的“莫逆好友”,这对日后供给学派理论成为“里根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也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里根政府时期,他是总统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成员。拉弗之所以引人注目,最主要的还是他所提出的描述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拉弗曲线”,尽管这一曲线最初是画在华盛顿饭店餐巾纸上的 ,但由于其对税收政策影响经济的解释更形象、更形式化,从而确立了“拉弗曲线”作为供给学派思想精髓的地位。 1974 年的一天,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和一些著名记者及政治家坐在华盛顿的一家餐馆里。他拿来一张餐巾并在上面画了一幅类似倾斜的抛物线的图,向在座的人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的关系:税率高到一定程度,总税收收入不仅不增长,反而开始下降。这便是著名的拉弗曲线。拉弗曲线问世二十多年来,并没有多少国家的实践证明拉弗的这一假设,但经济学家们大都相信:税收会造成社会总经济福利的减少,过高的税率带
给政府的很可能不是税收增加的美好前景。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把税收造成的总福利的减少称为税收的“无谓损失”。 拉弗曲线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所以减税未必使政府税收收益减少,于是可以通过减税增加供给又不用担心会减少政府收入。如果税率为零,意味着人们可以获得生产的全部成果,政府的收益自然就为零。这样,政府对生产没有妨碍作用,生产即可达到最大化。但是,由于税率为零,政府的收益也为零,政府就不可能存在。如果税率为 100%,政府的收益仍为零,这是因为由于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征税,他们就不愿意再工作了。生产中断,自然没有什么可供 100%的税,因此,政府的收益就等于零。税率从 0—100%,税收总额从零回归至零。在一定的税率之下,政府的税收是随税率增加而增加的,而一旦税率再增加而越过转折点,政府的税收将随税率进一步增加而减少。换句话说,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所以减税未必使政府税收收益减少,于是可以通过减税增加供给又不用担心会减少政府收入。4、罗伯特·卢卡斯简介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著名经济学家,美国人,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由此获得 1995 年诺贝尔经济奖。战后大约 30 年里,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但是在本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思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便失灵了。出现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为凯恩斯学派以外的其他经济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其中包括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是其代表经济学家之一。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1)理性预期假设;2)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3)自然率假说;4)政府行为。其次,理性预期学派分析方法上主要具有个性特点:1)预期的形成本身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2)把经济活动当事者基于理性预期所可能采取的对策作为研究的对象; 3)坚持新古典的信条;4)同时在此学派的理论中,还大量运用数学方法。下面是关于理性预期的理论和主张的简要评论:第一:理性预期理论把对预期形成问题的分析纳入经济学领域,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它强调理性预期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行为,同时强调经济决策应建筑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之上,这对于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还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第二:理性预期与社会总需求,把理性预期纳入需求决定的分析,是经济理论上的进步,它把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人们的具体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的决定上,从分析具体的消费行为和具体的投资行为中推导出社会总需求,就使得对总需求的分析真正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之上。(它强调预期的理性特征,强调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人可以通过理性预期使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符合经济运行趋势。)第三:理性预期与社会总供给。这是理性预期与社会总需求的必要补充,也弥补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不足。它一方面贯彻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立足于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家的最优化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把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引申为理性预期原则,把经济人的理性预期行为作为其追求最优化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分析方法上,和在经济分析的内容上,都有一定创新。第四:货币理论。它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之间有共性,它们都表现为一种货币数量论。另外,它们之间也有区别,表现一,理性预期学派把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结合起来,以寻求货币资产与生息的金融资产(债券等)关系。表现二,中性货币理论。表现三,货币机制的分析。第五:失业与通货膨胀,理性预期学派以理性预期的理论观点和特有的分析方法,否定了菲利浦曲线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互替关系,反对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上表现得彻底,完全否认稳定经济的政策有效性。第六:政策无效论。其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政府的干预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不能实行干预的措施。另一个理论依据是“中性货币”理论,认为联邦准备当局的货币行为不能控制实际利率,也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
第七: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的经济周期理论观点只是在对时间系列分析中加进了理性预期的因素,把经济周期理论同理性预期的分析直接联系起来。它是时间系列分析的经济周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但这种理论同“有效需求”分析的经济周期理论完全不同,或者是对后一种经济周期理论的否定。卢卡斯否认凯恩斯的这种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的划分,认为不能在总的失业中划分出哪一部分是“自愿失业”的,哪一部分是“非自愿失业”。此外,按他的看法,失业是由于经济中的随机变量的变动而引起的,那么,最重要的是把政策也作为经济中的一个变量(或随机变量)发挥作用,或者把政策看成是一种经济的“投入” ,使之实现最好的“产出”(即实现最好的政策效果)。最好的政策是使经济中的随机变量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政策。5、保罗·萨缪尔森简介萨缪尔森于 1915 年 5 月 15 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 岁时,以 GPA 为 A 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 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Wells)奖。在 1947 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 40 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 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从 1940 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 .A 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ont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由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仍不失为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 、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