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23年9月《测量学》复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16 12:09:13浏览次数:19 1 / 7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测量学 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 与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向陆地延伸形成的封闭的曲面2、偶然误差:其符号和大小呈偶然性,单个偶然误差没有规律,大量的偶然误差有统计规律的误差。3、闭合水准路线:起止于同一已知水准点的环形水准路线。4、等高线:地图上地面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曲线。5、直线定向:确定地面直线与标准北方向的水平角。二、 填空题 1、地面点到( 假定水准面 )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2、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是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 )。 3、坐标方位角的取值范围是(0°~360°)4、距离丈量是用(相对 )误差来衡量其精度的,该误差是用分子为 1 的分数形式来表示。5、地面点的标志,按保存时间长短可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标志。6、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传递高程 ),在同一转点上,既有本站前视读数 ,又有下站后视读数。7、一测站的高差 abh为负值时,表示( A 点 比 B 点)高。8、竖直角就是在同一竖直面内,(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9、闭和导线的纵横坐标增量之和理论上应为(零 )。10、在同一幅图内,等高线密集程度表示地形的起伏情况,坡越陡 ,等高线越(密集)。三、 单选题1、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 C )。课程名称: 测量学
2 / 7 A. x轴,向东为正 B. y轴,向东为正 C. x轴,向北为正 D. y轴,向北为正2、光学经纬仪水平盘与读数指标的关系是( C )。 A. 水平盘随照准部转动,读数指标不动 B. 水平盘与读数指标都随照准部转动 C. 水平盘不动,读数指标随照准部转动D. 水平盘与读数指标都不随照准部转动3、水准器的分划值越大,说明( B )。 A. 内圆弧的半径大 B.其灵敏度低 C.气泡整平困难 D. 整平精度高4、下列( C )属于随机(偶然)误差。 A. 起算数据误差 B. 钢尺长度误差 C. 水准尺读数估读误差 D. 经纬仪度盘偏心误差5、下面误差中,( D )不是衡量精度的指标。 A. 中误差 B. 极限误差 C. 相对中误差 D. 系统误差6、下面对地形图比例尺描述正确的是( D )。 A. 分母大,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B. 分母小,比例尺小,表示地形概略 C. 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地形详细 D. 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7、水准测量时,尺垫应放置在( B )。 A.水准点 B.转点 C.土质松软的水准点上 D.需要立尺的所有点课程名称: 测量学
3 / 78、在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的误差是( C )。 A.视差的影响 B.视准轴误差 C.地球曲率差和大气折光差 D.度盘刻划误差9、某点的经度为东经 127°30′,该点位于高斯平面投影 6°带的第( D )带号。 A. 19 B. 20 C. 21 D. 2210、在水准测量中,仪器视线高应等于( A )。 A. 后视读数+后视点高程 B. 后视读数-后视点高程 C.后视读数+前视点高程 D.前视读数-前视点高程11、中心十字丝交点与物镜中心的连线称为望远镜的( A )。A . 视准轴 B. 横轴 C. 竖轴 D. 水准管轴12、水准测量中,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 A )。A. 竖轴竖直 B. 视准轴水平 C. 十字丝横丝水平 D. 十字丝竖丝竖直13、已知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412.09,594.83)m,B(371.81,525.50)m,则A 到 B 的坐标方位角为( B )。A. 59°50′38″ B. 239°50′38″ C . 149°50′38″ D. 329°50′38″14、粗等高线是指( C )。A. 首曲线 B. 间曲线 C. 计曲线 D. 助曲线15、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公式D=12ct2 D,式中t2 D为( D )。 A. 温度 B. 磁波从仪器到目标传播的时间C. 光速 D. 电磁波从仪器到目标往返传播的时间16、水平角测量中,( D )误差不能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的方法消除。A、照准部偏心差 B、视准轴误差 C、横轴误差 D、竖轴误差17、在( D )为半径的圆面积之内进行平面坐标测量时,可以用过测区中心点的切平面代替大地水准面,而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距离的投影。A、100km B、50km C、25km D、10km18、直线 AB 的坐标方位角为 190°18′52″,用经纬仪测右角∠ABC 的值为 308°07′44″,则 BC 的坐标方位角为( A )。A、62°11′08″ B、-117°48′52″ C、242°11′08″ D、-297°11′08″19、在地形图上有高程分别为 26m、27m、28m、29m、30m、31m、32m 的等高线,则需加粗的等高线为( D )m。A、 26、31 B、 27、32 C、 29 D、 3020、某段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为 100m,其往返较差为+4mm,其相对误差为( A )。A、1/25000 B、1/25 C、 1/2500 D、 1/250课程名称: 测量学
4 / 721、经纬仪对中误差所引起的角度偏差与测站点到目标点的距离( A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有关系,但影响很小四、 多选题1、光电测距成果的改正计算有( ABC )。A、加、乘常数改正计算 B、气象改正计算 C、倾斜改正计算D、三轴关系改正计算 E、测程的检定与改正计算2、设 A 点为后视点,B 点为前视点,后视读数 a=1.24m ,前视读数 b=1.428m,则( ABD )。A、 hAB=-0.188m B、后视点比前视点高 C、若 A 点高程 HA=202.016m ,则视线高程为 203.140m D、若 A 点高程 HA=201.016m,则前视点高程为 200.828mE、后视点比前视点低。3、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有( ACE )。A、等高线平距大,等高线密 B、地面坡度小,地形平坦 C、等高线平距小,等高线疏D、地面坡度大,地形陡峻 E、地面坡度小,地形陡峻4、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的测站限差有( AB )。A、归零差 B、2C 误差 C、测回差 D、竖盘指标差 E、阳光照射的误差5、我国使用高程系的标准名称是( BD )。A、1956 黄海高程系 B、1956 年黄海高程系C、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 D、1985 国家高程基准6、在测量内业计算中,其闭合差按反号分配的有( ABC)。A、高差闭合差 B、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C、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D、坐标增量闭合差 E、导线全长闭合差 7、一般来讲,下面的比例尺中属于中比例尺地形图的是( CE )。A、 1:500 B、1:1000 C、 1:25000 D、1:5000 E、1:10000五、 简答题1、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从整体到局部测量控制网布设时,应按从高等级向低等级的方法布设,先布设一等网,二等网为在一等网的基础上加密,三等网为在二等网的基础上加密,四等网为在三等网的基础上加密。先控制后碎部测量地物或地貌特征点三维坐标称为碎部测量,碎部测量应在控制点上安置仪器测量,因此碎部测量之前,应先布设控制网,进行控制测量,测量出控制点的三维坐标。课程名称: 测量学
5 / 72、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后—后—前—前”观测时,每站观测顺序是什么?答:照准后视标尺黑面,直读视距,精确整平,读取标尺中丝读数;照准后视标尺红面,读取标尺中丝读数;照准前视标尺黑面,直读视距,精确整平,读取标尺中丝读数;照准前视标尺红面,读取标尺中丝读数。上述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后—前—前”。3、相位光电测距仪为何要采用两个以上的调制频率?答:相位式光电测距仪使用相位计测量相位移,它将测距仪发射镜发射的正弦波与接收镜接收到的、传播了 2D距离后的正弦波进行相位比较,测出不足一个周期的小数ΔN。相位计测不出整周数N,这就使相位式光电测距方程式D=C2 f( N +ΔN )=λs2( N +ΔN )产生多值解,只有当待测距离小于测尺长度时(此时N=0)才能确定距离值。为了解决多值解问题,需要在相位式光电测距仪中设置至少两把测尺,使用各测尺分别测距,然后组合测距结果来解决距离的多值解问题。4、视差是如何产生的?消除视差的步骤?物像没有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望远镜照准明亮背景,旋转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十分清晰;照准目标,旋转物镜调焦螺旋,使目标像十分清晰。5、简述高斯投影的基本性质。答:1)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一直线,且投影之后的长度无变形;其余子午线的投影均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曲线,且以中央子午线为对称轴,离对称轴越远,其长度变形也就越大; 2)赤道的投影为直线,其余纬线的投影为凸向赤道的曲线,并以赤道为对称轴; 3)经纬线投影后仍保持相互正交的关系,即投影后无角度变形;课程名称: 测量学
6 / 74)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投影相互垂直。6、转点在测量中起何作用。转点由前视点变为后视点及仪器搬至下一站的过程中,为什么不容许发生任何移动。答:1)转点起传递高程的作用。2)若发生移动,则前、后两站所测的不是同一个点,就达不到其传递高程的作用。7、简述图根导线点选择应注意的问题。答:1)相邻点间必须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3)视野开阔,便于测图或放样;4)导线各边的长度应大致相等,除特殊条件外,导线边长一般在 50m~350m 之间;5)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六、 计算题根据下图所示水准路线中的数据,计算 1、2 点的高程。答:1)计算高差闭合差:fh = ∑h-(HBM2-HBM1 )= -0.003m = -3 mm 2)分配闭合差,计算改正数∑L = 11.2km课程名称: 测量学
7 / 7v1 = - (L1/∑L) * fh = 0mmv2 = - (L2/∑L) * fh = 2mmv3 =- (L3/∑L) * fh = 1 mm 3)计算改正后的高差的高程H1= Hbm1+ h1 + v1 = 160.75mH2= H1+ h2 + v2 = 156.012m课程名称: 测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