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发布时间:2023-05-18 16:05:16浏览次数:35论管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经济学的思维视角及其调整变化社会实践决定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自人类从大自然中分化出来的那天起,人类就是通过自己的社会性活动去改造自然条件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的有限性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客观现实。经济学就是在人类认识这种矛盾及其规律、并通过实践努力解决这种矛盾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一方面,人类经济活动要解决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另一方,面人类经济活动就是一种选择行为。因此,经济学家们分析经济活动所选择的思维视角是基于机会成本的理性选择。(一)机会成本。由于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人们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权衡取舍,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而人的每一种选择都是以放弃其他选择机会为代价的,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在做出一项选择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选择机会所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或可能给主体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这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二)理性选择。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是站在人自身的立场去审视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本质就是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面对稀缺资源的约束,在权衡各种机会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这种理性既体现在人确立自己的行为目标中,又体现在其追求目标的过程之中。二、经济学思维视野及其扩展主流经济学主要是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背景的。作为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视野市,场经济一开始是被假定为完备的。然而,纯粹的、完备的市场经济机制并不现实。完备市场经济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藉此能抽象出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理想的参照系,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反思和分析经济现实,为人们提出更深入的解释现实的理论奠定基础。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经济学在推进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突破原有的理论视野。(一)从微观市场经济到宏观国民经济,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其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的自由选择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秩序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它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促使每个人去实现并非属于他原来意图的目的。但是,发生于 20世纪 30 年代初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学家们去反思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且认识到微观经济分析并不能代替对宏观经济活动的研究。于是,经济学的理论视野重新从微观市场经济扩展到宏观经济层面。而且,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作为对看不见的手的有力补充政府不再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守夜人”,而是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政府也有自己的目标 ,
也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化。(二)从理想的完备市场到现实的市场。在以完备市场为基本理论视野而揭示出一些基本经济规律之后经济学开始逐步放宽完备市场的假设条件而不断逼近现实,从而扩大了自己的理论分析视野。三、经济学的思维模型为了研究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总得在思维中以某种方式简约地将这些活动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把握经济关系的实质、深入地研究和揭示经济规律,以形成研究经济问题的规范的思维模型。经济学思维模型,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活动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用来描述和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规范的经济学模型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演绎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或步骤组成:界定经济环境;刻画经济现象;设定假设前提;逻辑推演与理论假说;逻辑结论及其检验阐释。我们建构经济学理论模型,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事实找到一种理论解释,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其内在的一般规律,预测经济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理论假说和逻辑结论都必须接受经济实践的检验,在经济学中,一般有两种检验途径;一种是直接检验,即检验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描述是否有合理的现实依据;另一种是间接检验,即检验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和逻辑结论是否与实际经验相符。如果理论模型解释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至少应该初步肯定这个模型 ,并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形成经济学理论;如果模型解释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则应检查这个模型,或者修改原来的前提假设和理论假说,甚至放弃这个理论假说,重新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四、经济学思维的方法论意义(一)理论参照系问题。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它导致理想的结果。正如有了零海拔才可以比较各个山峰之间的高度一样,有了参照系,我们才能够比较各种制度安排的经济结果,看到现实经济制度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一般均衡理论就是经济学家最为常用的经济理论参照系,首先,人们可以放宽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假设条件,使之更合乎实际的经济制度安排,然后将所得的结果与理想状态下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比较,从而评价一个经济制度安排的资源配置效率,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例如,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就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研究不同产业结构的经济结果,评价所给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从而改进政策建议,给出更有效的经济政策建议。所以,参照系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只要它本身准确无误地描述了它所刻画的经济环境,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它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二)“经济学帝国主义问题”经济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处理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探
索出一套成熟的、规范的、甚至是定量的分析人的选择行为的方法。在本质上,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决策者的理性选择为思维视角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其核心是最优化分析和均衡分析。因此,虽然人的选择活动不限于经济活动,但经济学在研究经济活动中人的选择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却可以分析社会其他领域中人的选择行为。这就是说,经济学思维方式具有一般性的方法论意义。人类选择行为的共性,为经济学思维方式跨越经济领域提供了客观基础,而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成熟规范本身则为实现这种跨越提供了技术保障。20 世纪 50 年代,经济学思维方式越过自己的领域,向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等学科扩展。有人将这种扩张现象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其实,如果真要称这种现象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倒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经济学理论“版图”的扩张,而更多地是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意识形态入侵。参考文献:〔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2〕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 2011,(4).〔3〕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 2010,(1).〔4〕许成钢,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J].比较,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