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卫生学00385》重难点资料
发布时间:2024-09-20 08:09:29浏览次数:1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卫生学》重难点资料课程代码:00385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课程的基础。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意义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幸福快乐的基石。学前儿童身心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受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及健康存在着多种可能。研究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开展幼儿保健工作、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其次,通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特点、方法的研究,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前儿童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学前卫生学以 0~6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开展砑究。(一)健康与健康促进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托幼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探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措施和方法;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健康检查。(二)疾病与预防研究学前儿童疾病的早发现及常用护理技术;研究学前儿童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探讨幼儿园体弱儿和不健康儿童的管理和护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探讨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与预防。(三)膳食与营养研究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贡献,学前儿童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及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预防;分析学前儿童的进食特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及如何保证学前儿童获取平衡膳食;探讨托幼园所集体膳食管理及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四)保护与照料研究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幼儿园安全管理及急救技术,探讨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研究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卫生保键;研究幼儿园日常保健工作内容及管理。三、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前卫生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儿科学、预防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学前个体儿童和集体儿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等诸多内容。其研究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如下。(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梳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它在学前卫生学中常用于研究某些问题,或制定某项政策、或开展某项工作前收集信息。例如,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条例,开展提高幼儿教师安全管理能力的教研活动,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工作等均需要先进行文献研究。(二)调查法调查法是调查者采用访谈、问卷、测验、座谈、测量等多种方式收集所要研究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学或理论分析(定量或定性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在卫生学中使用广泛,常用于现状研究,或比较、追踪研究等,如小班幼儿挑食偏食状况,中班幼儿洗手习惯的养成,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策略的比较研究,某幼儿园过去五年意外伤害发生状况的研究等。
断性的。肾脏过滤形成的尿液先被送到膀胱贮存,当膀胱中的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压迫刺激膀胱壁的感受器,感受器将信息上传到大脑,产生尿意、排尿。成人膀胱可贮存 350~500 毫升的尿液。新生儿出生时不具备控制排尿的能力,通常膀胱中的尿量一多就自动排出。人体控制排尿的能力随神经系统的发育而逐渐成熟。一般 2 岁左右的儿童白天能主动控制{{}尿,但夜间不一定能控制,故多有尿床现象。3 岁左右的儿童夜间能主动控制排尿,尿床次数减少。学前儿童因膀胱容量小,贮尿能力差,年龄越小,每天排尿次数越多。(三)尿道尿道是膀胱通向体外的排尿箐道。学前儿童尿道较成人短,尤其是女孩尿道更短,加之女孩尿道外口接近肛门,容易被粪便污染,使细菌上行致尿道感染。(四)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1.养成不憋尿的习惯要提醒年龄较小的儿童及时排尿,一是防止因玩耍太投入导致尿裤子,二是防止因憋尿导致膀胱排尿能力下降。幼儿如果有尿意不及时排尿,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肌肉的弹性下降,贮尿能力变差。2.多饮水、多排尿每天要保证儿童饮用一定量的白开水,每天有一定尿液排出。排尿的好处:一是及时将体内的代谢废物随尿液带出体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二是通过排尿清洁尿道、膀胱和输尿管,预防尿路感染。3.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一般不主张给幼儿穿开裆裤,不让婴幼儿坐在不干净的地上。学前儿童每天睡前要清洗外阴、换内裤,学习正确的擦大便方法(手纸从前往后擦),便池、坐便器要每天洗刷,定期消毒。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与保健内分泌系统由许多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和内分泌细胞组成(见图 2-22),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人体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胸腺、松果体及性腺等内分泌腺,内分泌腺通过分泌激素释放到血液中发挥调节作用。(一)脑垂体脑垂体位于颅腔底部,大小如豌豆,重约 0.5 克。脑垂体可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促性腺素、催乳素、促黑素细胞激素、抗利尿激素等。1.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儿童身高、体重的增长。如果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患侏儒症;但如果分泌过量,会导致生长发育过快,患巨人症。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在夜间进行,与睡眠深度有关。2.抗利尿激素脑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对水重吸收的作用,从而浓缩尿液,减少尿量。婴幼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较成人少,尿浓缩能为差,夜间排尿次数多。(二)甲状腺甲状腺位于气管上端两侧,分左右两叶,呈“H”状,由大小不等的腺泡组成。甲状腺分肿大,使患者脖子粗大,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三)胰岛胰岛是散在胰腺内的近百万个内分泌细胞团块。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人体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调节血糖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如果过多进食,容易使胰岛因疲劳过度出现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很快被分解,血糖浓度增高,患Ⅱ型糖尿病;如果胰岛素分泌过多,血中的葡萄糖会迅速被分解进入细胞,血糖浓度快速下降,出现低血糖。(四)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卫生保健1.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学前儿童要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坚持午睡,独立入睡。学前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在 11~12 小时,尤其是夜间睡眠时间要有保证,使脑垂体夜间能正常工作分泌生长激素。2.缺碘地区要食用碘盐内陆地区因远离海洋,食物和水中碘含量较少,需要适当给儿童补充碘,防止因碘不足而影响甲状腺素的分泌。补碘方法通常是选择食用强化了碘的盐。
七、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见图 2-23),是人体的管理和指挥中心。人体内的所有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便机体保持为完整的统一体。(一)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脊柱椎管内。1.脊髓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见图 2-24)。脊髓上端与脑干的延脑相连,下端抵第一腰椎,由相互连续的 31 个脊髓节组成,每个脊髓节与一对脊神经相连。来自躯干、四肢和内脏的各种感觉信息经脊髓上传到脑,同时脑发出的各种指令经脊髓下传到周围神经,指挥和控制人体各种活动。一旦脊髓损伤,损伤面以下的身体部位将失去与大脑的联系,感觉和运动能力将丧失,出现截瘫。另外,脊髓还完成一些基本反射活动,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2.脑脑是人体高级指挥中枢,分别由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组成(见图 2-25)。人脑结构精细,功能活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都无法比拟的。成人脑重 1300~1400 克。(1)脑干。位于大脑之下,分延脑、脑桥和中脑。人体呼吸、心跳、血管运动、体温等生命活动中枢均分布在延脑;吞咽和呕吐等生理活动反射中枢分布在脑桥;中脑参与维持清醒或睡眠、保持肌肉的紧张度、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等。一旦延脑受损,直接危及生命。婴儿出生时,延脑已基本发育成熟。(2)间脑。位于中脑上方,被大脑覆盖,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丘脑是入体传人信息的中转站。所有感觉信息(除嗅觉外)经神经、脊髓、脑干传至丘脑,然后转入脑的其他部位进行加工处理。下丘脑是调节植物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它控制人的食欲、性欲、感觉口渴,调节体温,平衡激素分泌,调节情感等。(3)小脑 c 位于脑干背面,大脑后方。小脑起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运动的功能。如果小脑发育不良,会导致运动协调能力差,平衡不好,走路容易摔跤。儿童在 3 岁左右小脑基本发育成熟,这时儿童的动作变得准确,身体平衡性提高,走路较稳,摔跤减少。(4)大脑。分左右半球,占据了颅腔内绝大部分空间。大脑与脑于紧密相连,又通过脑干与小脑和脊髓连接,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大脑半球表面由一层凸凹不平的皮质覆盖(凹陷部分称沟,凸起部分称回),厚度为 1—4 毫米;两半球经由神经纤维束组成的胼胝体相连,相互传递和交换左右半脑的信息。人脑是一个工作效率高、耗能高的器官(耗能占人体总热量的 20%)。大脑 24 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即便人在睡眠也在不停工作。(三)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征人脑是最复杂、功率最大的信息“处理机”。大脑每天要处理来自体内外的海量信息,并不断发出指令指挥各项活动。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大脑能始终保持杂而不乱、应对自女口,这得益于大脑皮质的功能活动特征。1.始动调节始动调节是指大脑皮质刚开始工作时效率较低,随后工作效率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始动调节。始动调节产生的原因是神经细胞、机体组织、器官在刚开始启动工作时需要一个调节和适应过程。始动调节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如一日之晨、每周一、学期初、休假后第一天等。因此,组织教学活动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时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宜过大,适应后再逐步增加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2.优势法则人们学习或工作时,大脑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相关皮质区域的兴奋度。当皮质区域兴奋性高时,工作效率则高,反之则低。机体为保证大脑集中精力高效率工作,当某一皮质区域兴奋时,就使该区域形成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内皮质兴奋性高于其他区域),以保持皮质的兴奋状态,这就是大脑优势法则。大脑优势兴奋灶的形成主要与刺激大小、兴趣、愿望、目的等因素有关。人脑每天接受海量信息,大脑只选择性地对刺激最强,或最亘要,或符合自身目的、愿望和兴趣的少数信息做出回应,激发皮质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而对其他信息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教学中引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
3.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反复多次后,这种时间和顺序在大脑皮质固定下来,形成与此刺激相关的神经环路,每到固定时间大脑就自动启动这一系列活动。比如,每天吃饭、睡觉一旦形成动力定型,大脑皮质就会在吃饭时间自动开启胃肠消化功能,如分泌消化液、产生饥饿感;到睡眠时间产生睡意等。建立动力定型的好处在于,它使神经通路更为通畅,时间和前一种活动均可成为后一种活动的条件刺激,使神经细胞以最经济的耗能,获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建立动力定型的关键是刺激的顺序、时间及反复强化。通常机体一旦形成动力定型,要改变就比较困难了,正如人们养成了坏习惯要想改变很困难一样。儿童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动作技能的习得等都可以通过建立动力定型来节省时间和能量消耗。通常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越易建立动力定型;但同时年龄越小,已建立的动力定型也容易弱化和消失,因而需要不断地强化巩固。4.镶嵌式活动人们从事菜项活动时,主管该活动的大脑皮质区域神经细胞会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和休息状态。随着活动性质的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在空间结构、功能定位、时间分配上发生相应的轮换,称为镶嵌式活动。镶嵌式活动的好处在于它使大脑各皮质区域处于轮流兴奋和休息状况,大脑劳逸结合,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故在安排一日生活和各项教学活动时,不要让幼儿长时间做一件事,否则容易引起大脑疲劳。相反,经常变换活动的内容、性质和形式可延长大脑工作时间。5.保护性抑制(四)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1.精心安排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婴幼儿大脑的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的良性刺激:正如皮亚杰所言: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①。对婴幼儿而言,外界刺激越多、越丰富,越有利于脑神经纤维的发育,从而有利于大脑皮质建立神经传导网络系统。俗话说:用进废退。人脑越用越聪明。因此,幼儿的每天在园活动应精心安排,活动要丰富多彩,并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要遵循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征,注意科学用脑。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做到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交替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活动交替进行,每项活动持续时间不要过长,一般小班教学持续时间在 15~20 分钟,中大班在 25~30 分钟。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睡眠对保护大脑,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十分重要。2.保证营养物质和新鲜的空气大脑是人体最活跃的器官,它夜以继日地工作,对蛋白质、能量和氧的需求量大。据研究,3 岁儿童的大脑活跃程度是成人的两倍。故相对而言,学前儿童大脑对营养的需求远远高于成年人。因此,学前儿童的饮食要保证热量供给,要含有优质蛋白质和卵磷脂。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要经常带幼儿到户外开展活动,保证大脑供氧。儿童脑组织对缺氧十分敏感,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一旦缺氧会出现头昏、眼花、全身无力、烦躁等症状。八、感觉器官的特点与保健人体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它们是机体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通道。(一)眼睛眼睛由眼球及辅助装置组成,是人体的视觉感受器官。1.眼的结构及功能2.眼的成像与调节物体产生的反射光,经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聚焦产生物像,并通过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经视神经传至大脑皮质。当眼睛看远处物体时,物体反射光是平行光,眼睛不需要调节即可看清;当看近物时,因物体的反射光变为辐散,折射岳聚焦在视网膜后方,物像变得模糊不清?这时眼睛需借助睫状肌收缩和晶状涔变凸采透节聚焦:物体距离眼睛越近,睫状体越收缩,晶状体的凸度也越大,折光能力毯至:娶幼儿眼南发育不或熟,因眼球前后径较短,物像不能聚焦 I 芏甄网要,多.三莲三乏≤:通常到 6 岁左右,儿童随眼球的发育视力从远视逐渐变为正视。尽管婴幼儿为生理性远视,但因眼睛晶状体弹性大,眼调节能力强,故婴幼儿仍能看清近物。但随年龄增加,晶状体的弹性逐渐下降,折光能力减弱,故老年人会看不清近物。
3.眼辅助装置眼辅助装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器(泪腺和泪道)和眼肌等支持和保护眼球的一些结、构(见图2-29)。分别具有保护眼球,营养眼球,润滑、杀菌,支配眼球运动等作用。图 2-29 眼结构模式图新生儿已具有一定的视力,但这时视物属“雾艰看花”。新生儿只能看见 25 厘米左右的近距离物品,并且模糊不清。出生盾视力发展迅速,3 个月左右婴儿眼睛能聚焦物体,9 个月到 l 岁左右视敏度(视觉辨别物体的精细程度)已达到甚至超出成人水平。在视觉发育期,如视觉被剥夺(如遮盖)、或屈光不正将影响儿童视力和视觉功能的发展。4.学前儿童眼睛的卫生保健(1)提供适宜的视觉刺激,促儿童视觉发展在婴幼儿视觉发育的敏感期(1~3 岁),给儿童提供适宜的视觉刺激,如色彩柔和的物品、读物,以及可自由探索的空间环境等,促进婴幼儿视觉发展。婴幼儿物品和读物要注意色彩鲜明、图像清晰、字体较大。(2)科学用眼,预防近视儿童不宜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看书等。长时间看近物,容易导致睫状体疲劳、痉挛,诱发近视。尤其是要控制幼儿看电视、玩电子产品的时间。一般主张 2 岁前的孩子尽量不看电视,每次看电视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以内;2~3 岁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适宜学前儿童看的电视是画面转换比较慢、情节性不太强的节目。家长切忌将电子产品作为学前儿童的“保姆”或“玩具”。同时,阅读、书写、绘画时要使眼睛与物体保持约 30 厘米的距离。不边走边看书、不坐在车上看书或躺着看书等,因为这些不良阅读习惯都会增加眼睛的调节强度,导致嚏状肌疲劳。另外,要注意阅读环境,光线最好是从左上方射入,避免强光直射眼睛和读物,防止眼损伤;注意眼睛休息,尤其是看近物一段时间后要让幼儿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或看看远处。(3)定期检测视力学龄前期是儿童视觉发育的重要时期。眼外伤、眼睛疾病、阅读环境不良、两眼视力屈光不正等因素均容易导致视觉受损,出现近视、斜视或弱视。(二)耳耳既是人体听觉器官,也是感觉器官,是人们接受外界各种声音刺激和感知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重要器官。1.耳的结构和功能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见图 2-30)。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耳廓由软骨构成,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外耳道皮肤含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鼓膜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外耳具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外耳中耳包括鼓室和咽鼓管。咽鼓管与口腔相通,维持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鼓室内有 3 块相连的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一端与耳膜连接,另一端与内耳相连,通过振动传导声波。内耳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组成。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2.听觉和位觉的形成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随鼓膜振动,将其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再将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听小骨振动频率非常高,它每秒钟可运动 2 万多次,速度。晾人。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曼器,它可感受人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处的空间位置。如前庭功能过于敏感,受到轻微刺激就会出现不适,严重者出现晕车、晕船等。人的听觉发育较早,胎儿 20 周时已能听到母亲的心跳。新生儿一出生就具有与成人类似的听觉能力,婴儿能区别出几种声音之间的差别,喜欢听母亲说话的声音,喜欢听母亲的心跳声。学前儿童的听觉较成人敏锐。3.学前儿童耳的卫生保健(1)保护听力,促儿童听力发展学前儿童听觉敏锐,音量大、尖厉、缺乏节奏感的噪音均可导致学前儿童听觉损伤。研究显示,如果婴幼儿长期处在 80 分贝噪音的环境中,听力将下降(人们平时说话的分贝是 50~60 分贝,大声喊可达 80 分贝)。所以,应注意减少学前儿童所处环境中的噪音,如看电视、播放音乐要适当控制音量。教学活动中,选择声音柔和、有节奏感的音乐,有意识地让学前儿童分辨大自然中各种细微而复杂的声音,促进幼儿听力发展。同时,在使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对听力有损伤的抗生素时要谨慎。
(2)保护外耳,防听力损伤学前儿童容易发生外耳道和鼓膜的损伤。耳屎是皮脂腺分泌的黏稠物(耵聍),具有粘附灰尘、异物,保护外耳道的作用。大部分耵聍干燥后会自行脱落,一般不主张给学前儿童挖耳屎.尤其不能用尖利物品挖耳屎,以防损伤外耳道。同时,洗头、洗澡、游戏时注意不让水进入外耳道,教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用手压住一侧鼻孔擤,然后交换压迫另…侧鼻孔擤),防止患中耳炎。(三)鼻鼻是人体嗅觉器官。在鼻腔顶端的鼻粘膜内,分布有几百万个气味感受器,接受各种气味刺激,并借助嗅觉神经将刺激传导到大脑皮质的嗅觉中枢,产生嗅觉。据估计,人可分辨上万种不同气味。婴儿出生时就具有非常敏感的嗅觉,出生一周的婴儿可以辨别母亲和其他人身上不同的气味。平时,要教育儿童不用手挖鼻孔,以免造成鼻粘膜受伤出血。(四)舌舌是人体味觉器官。舌表面分布有上万个味蕾(味觉感受器),当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味蕾可感受不同味道,并将各种味觉刺激经味觉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实验显示,人体对不同味道的敏感度不同,人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其次为酸味、咸味,而对甜味的分辨能力最差。同时,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敏感性也不同(见图 2-31),成味的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两侧前半部(3 号位置),酸味的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两侧后半部(2 号位置),苦味的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根部(1 号位置),甜味的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尖部(4 号位置)。新生儿味觉发育良好。人一出生就具有敏感的昧道识别能力和味觉偏好,能区分酸、甜、苦、辣等味道,喜欢吃甜味食品,喜吃熟悉的食物。新生儿能轻易分辨出母乳和奶粉的区别,以及不同品牌奶粉的味道区别。因此,生活中常见吃母乳的婴儿拒绝吃奶粉。但舌表面的味蕾随着年龄增长,将有约 2/3 的味蕾逐渐萎缩,味觉分辨能力下降,故老人往往吃得比较咸与此有关。(五)皮肤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体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大约分布有 4 200 个神经末梢、35 个压力感受器、280 个疼痛感受器和 17 个热感受器(见图 2-32),这些神经末梢和感受器感知来自外界的触觉、压觉、温觉、冷觉和痛觉等,并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情报网”,及时向机体传回感知到的信息。第三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第一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规律一、生长发育概念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是量变过程。如身高、体重的增长,牙齿数量的增多等。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的成熟,是质变过程。如婴儿能消化固体食物,会行走、跑跳等。生长和发育共同表达了机体质和量的变化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寓于生长之中。发展是指随时间的延续,有机体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它是指人一生中表现出的所有变化,涵盖了生长和发育两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习惯用发展概念来描述人的变化。成熟是指生长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即个体在形态、生理、心理等方面都达到成人水平。学习活动: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征:个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它始终体现着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体自身因素的相互作用=每个儿童因基因、雷天环境和个体心理条件的不同,有其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但纵观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学前『L 童又具有以下发展的共同特征。(一)生长发育按一定程序进行婴幼儿生长发育是按基因既定的发育顺序和时间进行的。首先,在发育顺序上基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的展规律。以儿童身体发育为例,婴幼儿身体动作的发育遵循“头尾法则”(见图 3-1)。.)(二)生长发育呈连续性和阶段性1.学前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呈非均衡性2.学前儿童各系统发育呈非一致性
机体各系统发育有先后之分。图 3-4 显示,身体大部分系统的生长发育速度表现为由快到。慢、再加快的发展过程。但神经系统、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则与众不同。3.学前儿童身体各部位增幅不均从图 3-5 可见,儿童身体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各部位的增长幅度不一致。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下肢(4 倍),依次是上肢(3 倍)、躯干(2 倍),头颅增幅最小(增长 l 倍)。从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看,人体从胎儿期的大头(占身体的 1/2),变为小头、长腿。(四)生长发育表现出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儿童生长发育趋势比较稳定。个体出生后,均沿着基因预设的发展轨迹生长,并在群体范围中保持有限的上下波动幅度。如果个体受到疾病、营养不良等不良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速度将放慢或停滞。但当不良因素去除后,个体表现出向原有生长轨迹靠近和发晨的强烈倾向,“赶上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该现象被称为轨迹现象。生活中,经常可见婴儿因患肠炎出现腹泻、体重下降。但当腹泻痊愈后,体重很快又恢复到原有水平。但并非所有的儿童都可以恢复到正常轨迹,它取决于不良因素影响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五)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正如前文所言,个体发展是遗传、环境及自身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每个儿童的基因、气质、兴趣、需求、动机、性别,以及家庭环境、地理环境、受教育状况、社会环境等不同,使得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都与众不同,具有独特性,表现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类型及时间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生活中个体生长发育差异性随处可见,如高矮、胖瘦、智愚;早发育成熟,晚发育成熟;快乐、外向友好,羞涩、冲动;富有运动天赋、艺术天赋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在关注群体儿童生长发育普遍规律的同时,应关注和重视个体差异。在制订和实施卫生保健工作计划时既要全盘考虑,也要因人而异。唯此,才能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三、各年龄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为了便于研究和实施儿童保育,卫生学依据儿童的发育水平,将儿童生长发育划分为七个阶段,即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本声讨论 O~6 岁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发育特点。学习活动:选取 0~6 岁任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观察。将所观察到的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加以总结,并与同学分享。(一)胎儿期生长发育特点胎儿期是指受孕至分娩这一时期,约为 280 天,40 周。因前 8 周胚胎尚未发育成人形,又称胚胎期。1.胚胎期胚胎期指怀孕前 8 周。它是器宫发生期。生命体从一个单细胞发育开始,经过快速分裂、增生和分化,到第 8 周人体各器官雏形出现。胚胎期是人类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受精卵 36 小时后即开始细胞分裂,2 周后胚胎细胞已由 1 个受精卵变为数万个新细胞;3 周后大脑、脊髓和血管开始形成;4 周时胚胎不及一只瓢虫大,但心脏已开始跳动;第 8 周胚胎已初具人形,长约 4 厘米,重约 10 克,可分辨出头、面(眼睛、嘴、鼻、耳)、颈、躯干(心脏、血管、神经)、四肢,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已分化形成。胚胎期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优生学将怀孕前三个月(0 N12 周)称为致畸敏感期,是优生保健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孕妇接触一些有害因素如病毒、放射线、辐射、某些药物(镇静剂、四环素、抗癌药、抗癫痫药等),吸烟、酗酒(酒精)、吸毒(大麻、可号因)等,容易导致胎儿流产或畸形发生(见图 3-6)。例如母亲在怀孕前三个月如果感染了风疹病毒,病毒可侵害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等。因此,怀孕前三个月规避各种有害因素非常重要。2.胎儿期胎儿期是指受孕后第 9 周至胎儿出生。胎儿期生长发育迅速,表现为身体大小的快速增长,各器官的快速发育并逐步开始工作。通常当胎儿发育到第 14 同后(孕中期)流产的危险性逐渐减少。(1)胎儿身体大小的变化。2.新生儿的生理状况新生儿具备独立生存的各项能力。①新生儿呼吸、心跳较快。平均每分钟呼吸 40~44 次(成人每
分钟 16~20 次),心率 140 次/分钟(成年人每分钟 60 次)。②睡眠时间长。新生儿平均每天睡 20 个小时左右,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③消化道和泌尿道已正常工作。可消化吸收奶类食物;新生儿出生后 6—l2 小时内开始第一次排尿和排大便,平均每天排尿 10 次左右,排大便 2—4 次。刚开始排泄的大便是胎便,颜色呈黑绿色、粘稠状、无臭味,3—4 天后胎粪即可排净。④感知觉器官功能强弱不一。新生儿能看见物体,对光反应敏感(常将头偏向亮光处),但视物模糊,仅能看见近物;能分辨不同的声音;味觉和嗅觉敏感。人一出生就具有辨别甜、酸、苦、咸等味觉的能力,能区别母乳与牛奶的差异,能通过嗅觉寻找母亲的乳头,分辨出母亲乳房的特殊气味。整体而言,新生儿生理功能较弱,出生后第一个月宝宝需要精心呵护,需要清洁、保暖、空气新鲜的环境,需要富含营养的母乳,以顺度过适应期。(三)婴儿期生长发育特点婴儿期通常指滴月后至 1 岁,也称乳儿期。婴儿期是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婴儿期的成长变化惊人,人们常形容这个年龄的儿童是“一天一个样”。1.婴儿的身体发育(1)身高体重增长显著。婴儿一年内平均身高增长 25 厘米(是出生时的 1.5 倍),体重增长 6~7 公斤(是出生时的 3 倍),1 岁时儿童身高达 75 厘米,体重达 10 公斤左右。婴儿期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阶段。(2)头围胸围变化明显。出生时,婴儿头围大于胸围,平均为 33~34 厘米,1 岁时达 46 厘米。婴儿第 1 年头围的增长占整个头围增长数的一半(反映了大脑的快速增长);婴儿出生时胸围平均为 32 厘米,l 岁时胸围接近头围大小,达 46 厘米。婴儿的身体比例仍是头大、腿短,身体重心比成人高,不容易保持身体平衡。(3)消化能力进步快。刚出生时,婴儿没有牙齿,不具备咀嚼能力,只能吃奶类流质食物,胃容量仅为 30—50 毫升;4 个月左右,婴儿唾液腺发育成熟开始分泌唾液,可消化淀粉类食物;6~8 个月开始长乳牙;7~8 个月肠道各种消化酶分泌并工作,这时婴儿可吃鱼、肉、蛋、粮食、蔬菜等食品;1 岁时婴儿胃容量达 250 毫升,可以吃软烂的各种固体食品,其消化能力已接近成人。选择正确的喂养有式,及时添加补充食品,保证婴儿的营养需要是这一阶段保健的重点。2.婴儿的动作发育刚出生时婴儿既不能翻身,也不会抬头,仅能蹬腿、挥胳膊,其活动能力非常有限。经过 1 年的发展,婴儿的动作技能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从身体运动能力看,婴儿学会了抬头、翻身、坐立、爬行、站立,开始了蹒跚学步;手部动作发育经历了无意识地挥动手臂到有目的地抓握,到用拇指和食指取细小物体。婴儿的动作发育基本遵循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发3.婴儿的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婴儿认识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婴儿一出生就具备敏锐的嗅觉、味觉及触觉。相对而言,婴儿的视觉和听力在胎内发育较慢,生后第一年视觉和听力变化明。(1)视觉。婴儿刚出生时,视力模糊,视野窄,晶状体调节能力差。生后第一年视力发育迅速,2~3 个月视觉调节能力趋于成熟,婴儿可看清近物;9 个月视力发育基本完成,能分辨不同的颜色,此时婴儿的视力可能比母亲的视力都好(见表 3-3)。同时,婴儿表现出某些视觉偏好。范茨(Fantz,1963)的研究显示(图 3-9),婴儿更喜欢人脸和更加复杂的刺激。在婴儿床上方悬挂脸谱、复杂的几何图是宝宝的最爱。(2)听力。出生时婴儿已有听觉,对声音会做出反应。2~3 个月后,婴儿听觉变得敏感,头部会随着声源转动,婴儿喜欢听轻柔的音乐,不喜欢噪音;3~4 个月能区分大人的讲话声听到熟悉的声音会表现出高兴。10 N12 个月婴儿的声音定位能力发展良好,笺茔别吉音的方向。当成年人拿着摇铃在婴儿上方和下方摇动时,宝宝会跟着吉音上下挡头、厥头二4.婴儿免疫能力婴儿出生时,尽管尚未建立起自身的免疫系统,但前半年婴儿体内储备有一定的抗体(胎儿期通过血液循环从母亲体内获得部分抗体,出生后通过母乳获得部分抗体),婴儿较少患感染性疾病。半岁后,随着体内储备抗体水平的逐渐下降,婴幼儿免疫水平低下,容易感染多种疾病,如婴儿容易患感染性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预防接种是加快婴儿体内抗体建立、抵抗常见传染病的有效途径。(四)幼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儿童 l~3 岁为幼儿期。幼儿早期仍保持辕快的生长发育速度,2 岁后身体发育速度明显放慢,但大脑、语言、认知、运动等仍快速发展。1.幼儿的身体发育身高体重发育。儿童出生后第 2 年,平均身高增长 10 厘米,体重增长 3 公斤。进入第 3 年,身体发育速度明显减慢,平均身高增长 5 厘米,体重增长 2 公斤,并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前。牙齿发育。乳牙在 6 个月左右开始萌出,2 岁左右出齐。随着乳牙的生长,婴幼儿的咀嚼能力不断提高,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明显增强,可食用的食物范围也不断扩大。2.幼儿的动作发育幼儿期优先发展大肌肉群,小肌肉群发育速度相对慢一些。幼儿从 l 岁时摇摇晃晃走路,到 3 岁时已基本掌握了走、跑、跳(单脚跳)、攀爬等基本动作技能,并初步具有系纽扣用勺吃饭等较复杂的精细动作能力。研究显示,幼儿阶段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对学习各类运动、舞蹈至关重要,它是儿童探索环境、获取周围世界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JacquelineD.Goodway,2008)①。3.幼儿的语言发育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快速发展期,常被称为语言发展关键期。1~3 岁幼儿的语言发育经历了发音与模仿、理解词汇、使用词汇等发展过程。1 岁幼儿通常只会说简单的单词,如爸爸、妈妈,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2 岁左右逐渐出现双字句、多字句,但往往话不完整,需要成人猜是什么意思;3 岁幼儿就已基本掌握口语的表达和运用,能说出完整的、简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语言流畅性较差。2~3 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高速期。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环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早期儿童语言发展与家庭抚育环境及家长的抚育观念密切相关(孔亚楠,2009),在缺乏语言刺激的环境中生长的幼儿其语言发展较慢(钱郭小葵,1995)。4.幼儿的大脑及神经发育幼儿大脑和神经系统高速发育。主要表现在:①脑重量的快速增加。脑细胞数量增多,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突触数量增多,3 岁时脑重量约为成人脑重的 80%(成人脑重为 l 400 克左右)。②大脑功能增强。幼儿在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婴幼儿通常以无意注意为主,3 岁左右有意注意开始出现;2 岁以后右意记忆开始萌芽,幼儿可记住一些简单的指令、歌谣、故事等;幼儿的思维表现为直觉行动思维,2 岁前幼儿想象力水较低,在游戏活动中多是简单地模仿,3 岁左右在幼儿的游戏中出现简单的主题和角色,想象力开始萌芽。(五)学龄前期生长发育特点学龄前期指 3—6 岁进入幼儿园学习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语言、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精细动作等方面发展突出。6 岁幼儿已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了准备。1.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年身高增长 5 厘米,体重增加 2 公斤。因体重增长速度落后于身高增长速度,儿童出现“抽条”现象(变瘦,变结实)。6 岁时,儿童身体发育比例接近成年人(见图 3-5);开始换牙,乳牙脱落,恒牙萌出。第一恒磨牙一般在 6 岁左右萌出,它是龋齿的易发部位,所以应注意口腔卫生。采取窝沟封闭进行预防性治疗,可有效减少幼儿龋齿的发生。3.学龄前儿童的动作发育经过三年的发展,学前儿童在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准确性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平衡能力增强,尤其是精细动作发展变化明显。在运动技能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走、跑、跳(单脚跳、双脚跳)、爬、跨越障碍、攀登(手脚并用)、投掷等能力;在手的精细动作方面,3—4 岁的儿童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用笔涂鸦;4~5 岁儿童能用筷子吃饭,使用剪刀;5—6 岁儿童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完成书写、绘画等复杂的精细活动(见表 3-5)。4.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进入幼儿园后,随着交往面的扩大,交往人群的增多,尤其是同伴交往的增多,加之各种游戏和学习活动,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沟通、协商、合作、分享等)、自我认知能力等方面有明显进步。6 岁儿童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6 岁是儿童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成人应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和爱运动的习惯。5.学龄前儿童的免疫
自出生后,幼儿的免疫系统快速发展,6 岁时免疫水平已达到成人水平,已具有较好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故儿童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下降,通常大班儿童已较少生病。一、生长发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开展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总结和研究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提出卫生保健工作要点,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大范围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制定国家、地区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或评价标准,同时为政府制定学前儿童保健工作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我国每 10 年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收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从而建立起国家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标准;三是通过对个体儿童或集体儿童生长发育测量,实施生长发育监测,及时了解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和发育速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保健工作;四是通过生长发育测量与评价对生长发育障碍儿童进行筛查和诊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实施保健干预。二、生长发育评价指标及测量儿童生长发育变化涉及人体的方方面面二因此,选择客观、可靠、易于测量,同时能反映机体发育水平和功能状况的指标作力生长发育监测指标尤为重要。通常卫生学采用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和心理行为四方面的指标来综合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一)形态指标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量的各种量度(如长、宽、围度、厚度及重量,又称体格发育指标)。它反映儿童身体外形的变化,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形态指标为身高、体重和头围。另外,坐高、上肢长、下肢长、足长、肩宽、胸围、皮脂厚度、上臂围和大腿围等指标也常作为评价指标。1.身高身高(身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它既是反映身体长度变化的重要指标,也是综合反映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和水平的指标。通常人体一日之内身高有一定的波动,清晨起床时身高最高,晚上睡觉前则最矮。故每次体检时间最好是安排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以减少不同时间段身高波动的影响。多数幼儿园会安排在午睡起床时量身高、体重。3.头围头围即头颅的围长:头围主要反映脑的发育状况。3 岁前因大脑发育快,头围增长变化明显,通常生长发育监测要测量头围。测量方法:采用软尺测量。儿童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将软尺“0”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弓上缘,软尺紧贴头皮绕枕骨粗隆,再经另一侧眉弓上缘回至“0”点即为头围的长庋(测量值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小数点后一位)。(二)生理功能指标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系统、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体检常用的生理指标有血压、心率、脉搏、肺活量、握力、背肌力、新陈代谢率、体温等。学前儿童常用的生理指标为脉搏、体温。1.脉搏脉搏是指浅表动脉的搏动,可反映心血管功能状况。脉搏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幼儿每分钟90~100 次,成年人每分钟 70~80 次。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测量方法:在安静状态下,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用适中的压力按于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测30 秒钟的脉搏数,所得数字乘 2,记录每分钟的脉搏数。2.体温采用体温计,测量腋温,详见第五章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护理。(三)生化指标生化指标是指反映机体内代谢活动的指标。临床上常用的生化指标有血红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尿肌酐、尿酸、尿蛋白、转氨酶、胆红素等。学前儿童常用的生化评价指标为血红蛋白、转氨酶、胆红素等。
1.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主要负责运载氧和二氧化碳。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的高低,反映机体含铁量及机体携带氧的能力。通常学前儿童血红蛋白含量应在 110 g/L 以上。2.转氨酶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脏发生损伤(炎症、坏死、中毒等),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因转氨酶是一个敏感的监测肝脏是否受损害的指标,故体检通常要查血清转氨酶浓度。需要注意的是,转氨酶升高并非一定是肝脏受损,也存在非病理性升高。如当机体过于疲劳、服用一些药物,或体检前一夭饮酒、吃过油腻的食物等也会导致转氨酶升高。3.胆红素胆红素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为橙黄色,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胆红素有毒,可导致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害。正常状况下,胆红素通过肝脏被分解、重吸收,血液中胆红素含量不高。如果血液中有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或肝脏功能下降时,血胆红素含量将升高。故临床上常将胆红素作为判断黄疸和肝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四)心理行为发育指标心理行为发育指标是指反映儿童心理活动、个性特征、行为特点的指标 c 评价儿童心理发展主要采用量表对儿童心理综合发展水平或某一单项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常用的量表有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儿童行为量表、康奈尔儿童多动症量表、感觉统合调查表、儿童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量表等。三、生长发育评价内容与方法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生长发育水平、生长发育速度及各项生长发育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生长发育评价是将儿童各项发育指标与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个体或群体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发育速度。生长发育评价的实质是标准化评价。(一)生长发育评价标准通常卫生学采用人群平均水平作为参照标准,或称正常值。目前,我国学茼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标准运用较广泛的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中国九省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等级评价法是目前幼儿园使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能直观反映个体儿童发育水平和好坏。2.百分位数法百分位数法是以第 50 百分位数为基准值,第 3、25、50、75、97 等百分位数值为离散距,将儿童生长发育划分为 5 个发育等级(见表 3-6),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凡实测值在 P3-P97 数值范围内均属正常。3.指数法指数法是根据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采用数学公式将两项或多项身体发育指标联系起来,用以评价身体生长发育的~种方法。身体质量指数(BMI),又称体重指数,是目前国际上用于衡量成人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常用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体理想体重指数是 22,指数等于或大于 25 为超重,等于或大于 30 为肥胖。同时,随着身体质量指数的增高,相关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也随之增高。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保健第-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保健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是指通过多种手段,维护与增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其目的是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众所周知,0~6 岁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受内驱力和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其认知、语言、情绪、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突飞猛进。与此同时,这一阶段儿童受各种因素干扰容易发生行为偏差,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疾病,妨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本节将重点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评价。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因素学习活动:1 岁前的嘟嘟十分可爱,见人就笑,不认生,满以为她是一个活泼的小女孩?没想到 2 岁时嘟嘟变得越来越安静,不喜欢说话,见到陌生人总是躲在爷爷奶奶或父母的背后,不愿意与小朋友玩耍。可
(三)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或预设情境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现象戎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是幼儿园保健工作中常用方法之一,常用于观察幼儿的行为、情绪变化等,如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幼儿解决冲突的方法、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识别幼儿是否患病等。录音、录像、照相等观察技术可提高幼儿园保健观察的有效。陛。(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指对单一个体、单一群体或某事件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又称案例研究。该研究的人或事可以是典型案例,也可以不是典型案例。个案研究法在卫生学中应用范围广泛,如追踪研究多动症患儿、感觉统合失调患儿、幼儿攻击行为、幼儿退缩行为等。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追踪、调查、剖析,可从中发现问题,获得有价值、有深度的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方案。(五)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严格地讲,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小范围的教育改革探索活动中,如研究改进幼儿园营养教育方法,提高幼儿营养认知能力。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一、健康概念及演变什么是健康?健康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却又很难准确回答的概念。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匮乏,人们的认识非常有限,有关健康的概念十分模糊。如中国古人认为,生命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平衡即是健康;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学说”,认为有机体的健康决定于血、粘液、黄疸和黑疸四种体液在比例、作用和数量上的平衡。进入近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深入,健康概念逐渐清晰,对健康的认识从医学领域扩大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从单一健康提升到整体健康观,演变出不同时期的健康概念和健康观。近代健康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生物一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产生于 19 世纪初: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许多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 j 昕致:人们开始以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从而形成生物一医学模式。第二阶段: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该模式认为,健康是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的一、健康内涵及标准1.健康内涵健康标准有多种表述。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 年提出了 10 条健康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工作有效率。(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较通俗的健康标准是: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良好的个性、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食得快指进食时胃口好,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身体机能良好);便得快指大小便通畅,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指上床能很快入睡,睡碍深,不容易惊醒,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睡眠质量高);说得。陕指语言表达清晰、
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嘟嘟行为的改变?了解促进和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因素是幼儿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前提。根据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众多研究,大致可将影响因素归为三类,即生理因素(遗传、发育水平、性别等)、心理因素(气质、个性、情绪、自我概念等)和社会因素(家庭、托幼机构、社会等)。(一)生理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是几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首先,遗传赋予了人们感知觉器官、大脑和中枢神系统等,它们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生理有缺陷的儿童(如先天愚型儿童)很难发展成具有健全心智的个体。其次,遗传带给人们的肤色、体型、相貌等生理特征也间接影响儿童性格和行为的发展。如长相漂亮的孩子受大家关注,往往表现得较自信。同时,个体拥有的个性心理特征、行为差异、能力差异等也均与遗传因素有关。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的,每个人拥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但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优势不尽相同,有的人表现出语言能力优势,有的人表现出运动能力优势,有的人则表现出音乐艺术能力优势,等等。这些优势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基因有关。故遗传为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优生优育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2.发育成熟度成熟度是指机体发育所达到的某种水平。个体发育成熟的快慢,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成熟水平直接影响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如婴幼儿常常走路时碰撞东西、打翻液体、吃饭时弄得一团糟、不会整理玩具、经常跌倒等,这些往住是婴幼儿小脑和大脑发育不成熟、身体协调性差、对精细动作缺乏控制力的表现。(二)心理因素1.气质气质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学认为,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类型。如常见一些宝宝见人就笑,表现得友好、活泼;也有宝宝特别爱哭、易怒,似乎总处于不愉快状态。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照看型、40 照看型和缓慢照 20 型三种类型,并指出各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容易照看型儿童占人群的 40%,难以照看型占 20%.2.情绪情绪对各种心理活动都产生重要影响:情绪通常可分为积极/愉快情绪-消极 7 不‘喻快3.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943)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序(见图 4-1),并将其分为基本需要和衍生需要。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要属基本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衍生需要。马斯洛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上述需要不可缺失,否则会出现心理问题。从生理需要来看,学前儿童需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科学合理的饮食与营养、适当的游戏与活动等。从心理需要看,学前儿童需要被接纳、被信任、被尊重,需要友’晴、亲情。T.贝里·布拉泽尔顿博士和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认为①,婴幼儿有六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①不间断的养育关系。每个婴幼儿需要和主要抚养人建立一种温暖亲密、持续多年的关系。这对婴幼儿情感和智力发展的影响大于早期认知训练或教学游戏。②身体保护、安全和调节。婴幼儿需要一个能够保证身体和心理不受伤害、不受化学毒素侵害、不受暴力影响的环境。③适合个体差异的经验。每个婴幼儿都是独特、不同于他人的个体。适合个体的早期经验获得有利于婴幼儿个性培养,从而使每个婴幼儿的潜力得刭充分开发。④适宜发展的经验。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需要适合其发展阶段的关爱和经验,不符合实际的期望会妨碍婴幼儿的发展。⑤纪律和约束。纪律可以使他们学会自我约束、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⑥稳定的、支持性的社区和文化。婴幼儿需要在一个稳定的社区里成长,使家庭、同龄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得到延续,获得完整感和融合感。如果学前儿童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儿童将产生挫折感,从而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4.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识和自尊。自我认识是对自身的看法和理解。如知晓自己的’陛别,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有能力的好孩子等。自尊是自我评价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关于自身价值的主观的和个人的判断。
(三)社会因素1.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从环境和经验中学习的。儿童知识的建构是儿童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经验是儿童建构知识的基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不同环境,从而增加和丰富儿童的经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对其人格发展至关重要,早期经验和经历是建立一个人行为模式的基础。脑成像研究发现,出生盾被忽视的儿童,其大脑神经细胞多处于低活动水平;被呵护的3.托幼机构托幼机构主要通过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发挥影响作用。教育环境通常指幼儿园园舍、家具、图书、玩教具、环境布置等硬件物质环境,以及教师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人际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和情感氛围等精神环境。其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观念、态度、师幼关系(亲密、融洽)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依从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同伴对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强大影响作用。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评价(一)心理健康标准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标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但学者们普遍认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智力正常。儿童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符合其年龄特征,能胜任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各种游戏和学习活动。·较好的适应能力。儿童能较好地适应气候、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较快融人新环境。·情绪安定愉快。情绪比较稳定,不乱发脾气,经常保持愉快及对事物的兴趣。·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愿意与小朋友合作做游戏,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关心、合作、分享、助人等。·行为统一协调。行为符合其年龄发展水平,无品行障碍和问题行为,表现为活泼、好动、好问、好奇等。·性格良好。表现为乐观、自信、热情、勇敢、善良,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二)心理健康检测工具心理学常采用量表检测和衡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一、问题行为的产生与识别(一)问题行为的产生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前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和不断尝试学习从而获得各种行为。其中,成人和周围环境的反馈对学前儿童行为的习得起关键性作用。例如每当某幼儿通过大哭大闹,爸爸妈妈就妥协满足其要求。那么,哭闹就可能成为该幼儿满足其要求的一种行为方式。学前儿童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成人和环境的各种反馈,逐步明白什么行为是有效的,什么行为是被人们接纳或许可的,什幺行为是被拒绝或不允许的,最终保留被接受和许可的行为。关于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有学者指出,幼儿表现出的某些不适宜行为,一方面是源于他们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一些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与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宜的有关。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瑞克斯认为,“儿童所有的不适宜行为都起源于四种潜在的心理需要”:即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为了权力和成人抗争;想“报复”成人;平衡因为不能达到成人某些合理的期望而产生的无助感和无能感。②(二)问题行为的界定什么是问题行为?不同学科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有所不同。本章所讨论的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又称偏差行为,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异常行为。构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异常行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为表现显著异于常态,不符合学前儿童年龄发展水平,表现为过度、不足或不适宜。如有些儿童总也安静不下来,身体动个不停;5~6 岁孩子还总是吃手指。第二,异常行为经常出现或持续时间较长,对学前儿童自己或他人带来不良影响。也就是说,问题行为应是经常发生而且发生频率较高的异常行为,偶尔出现的异常行为不属于问题行为。第三,异常行为是学前儿童自己不能控制和有效处理的行为
(三)问题行为的判断方法判断学前儿童的行为是否属问题行为须慎重。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对幼儿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其行为表现特点,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前因后果。然后,对上述特征进行甄别和初步判断。当然,也可选用儿童行为量表进行测查和初步筛查。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断问题行为时应把握好问题行为与正常行为的区别。以“好动”与“多动”为例,“好动”是学前儿童特有的行为表现。受中枢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强等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常表现为易兴奋、好动,不能较长时间专注做某一件事情。“多动”则指活动过度,超出正常范畴,属问题行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动”的程度和自我控制状况。如果儿童做所有的事都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于频繁,自己控制不了其行为,可能属于问题行为中的“多动”,但如果儿童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或做軎欢的事时非常专注,并没有表现出动作过多则不属于“多动”。二、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管理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异常行为。尽管大多数儿童的问题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发育的成熟而消失或减弱,但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问题行为往往是导致幼儿社会和生活适应不良,干扰和阻碍幼儿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预防与矫正问题行为对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学习活动:结合上述有关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影响因素的讨论,谈谈家长或幼儿教师可通过哪些措施来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一)问题行为的预防从小养成良好行为比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更容易实施。很多家长和幼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去回应、矫正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时,往往得到的反馈是挫败感。从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来看,托幼机构的重要任务是引导、指导、帮助、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其预防工作重点:围绕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儿童自律能力培养、;行为管理与指导等开展。1.环境创设(I)合理布置教室。幼儿间的许多冲突通常与班级人数、教室空间大小、活动材料投放多少、活动区设置是否合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班级幼儿人数过多、教室空间狭小、活动材料投入不足、各种玩教具随意摆放,幼儿很容易因争抢空间、物品,或彼此间的碰撞、缺乏安全感而出现攻击、破坏等不适宜行为。教室活动区设置不合理、功能区划分不清晰,如阅读区与大型积木区相邻,阅读区、表演区、科学观察等区域没有划分,往往导致幼儿活动时相互干扰、注意力分散,破坏幼儿情绪,出现冲突。(2)保持班级良好秩序。秩序感是个体生命的基本情感需要,2—4 岁是秩序感建立的关键期。秩序感的建立可使儿童内心产生愉悦、舒适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相反,一个吵闹、无序、混乱的环境,往往导致劫儿行为倾向于破坏、不配合和攻击。(3)合理安排学习及生活。幼儿大脑皮质易兴奋、易疲劳,处于高度亢奋或疲惫不堪状态的幼儿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可能出现人们期待的良好行为。为此,在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时,要做到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保证幼儿有一定的休息时间,避免儿童因疲劳、情绪失控引发问题行为;活动时间安排要合理,应依据幼儿的年龄安排集体活动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要给幼儿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利于幼儿调适心理。(4)营造安全、尊重、亲密和彼此接纳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有被他人尊重和肯定的愿望。在一个安全、被尊重、被肯定、被接纳的环境中,儿童的情感需要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因‘隋绪受挫而引发的问题行为必然减少。如果教师对幼儿苛求、挑剔,动辄训斥、惩罚,就会使幼儿的情感受到压抑,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对抗性,容易发生争吵,有的甚至故意做出一些违纪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如表现出喜欢某些幼儿,或不喜欢某些幼儿等,都会对幼儿情绪、行为产生不利影响。2.学前儿童自律能力培养研究表明,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是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的关键,而儿童自律能力是建立在“自
尊’’‘‘自我概念…‘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能力发展基础上的。(1)促进幼儿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发展。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很大程度上受父母、教师、同伴等周围人群对其评价的影响。马歇尔(1989)总结了早期教育工作者促进学前儿童自尊和自我概念发展的策略,见表 4-4。与此相反,如过多地批评指责幼儿、开展班级竞赛活动等,让幼儿遭受较多挫折,则会降低学前儿童的自尊。总之,在发展儿童自我概念和自尊时,幼儿教师应注意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充分尊重;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要合理期待,不要要求过高,允许儿童犯错误;对待儿童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低估儿童的能力,鼓励并相信儿童能做好某件事情;平等地对待每个儿童。(2)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罗德(Jillian Rodd,2008)指出①,惩罚可压制儿童的行为,但无法消除,也不能为儿童的适宜行为提供指南;惩罚会降低儿童的自尊心,让儿童产生攻击性。相反,帮助幼儿建立内在的控制能力,通过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减少问题行为则是长期有效的,也是最理想化的管理方式。心理学中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充分证明,那些善于自我控制和等待,延迟满足良好的幼儿无论是学业、行为、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优于延迟满足差的儿童。杨丽珠(2004)通过实验指出,在幼儿园开展体操活动和有规则的游戏活动,可帮助儿童发展自律性,提升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3.行为管理与指导学前儿童行为管理有别于一般的纪律教育。一方面,它通过制定各种规则(常规),如游戏活动规则、进餐规则、班级纪律等来约束学前儿童的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文化规范和成人的期待,目的是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前儿童了解什么是适宜行为,什么是不适宜行为.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沟通和合作,发展儿童的积极行为。(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在环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的。故教师一定要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自己一定要做到。比如对不良情绪的控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等。教师一定要明确行为管理不是控制和管制儿童,是帮助儿童建立内在的行为管理能力。因此,要给儿童一定的选择自由和决策权,让幼儿尝试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区域活动的选择,游戏合作伙伴的选择,游戏方式的选择等,通过自主选择来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相反,事事由成年人做出决定和选择,儿童也就不会去约束自己的行为。(2)开展相关课程活动。行为的养成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强化。幼儿园应开展相关教学4.家园合作在预防和管理幼儿的问题行为时,家园合作和教育要求保持一致非常重要,否则将功亏一篑。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家长会、家长论坛、网站、 、短信)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目的,家园相互配合,共同实施教育。(二)问题行为的矫正问题行为的矫正是幼儿教师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内容。除上文谈及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外,还需要借助一些行为矫正技术和方法来改进幼儿的某些行为。1.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幼儿问题行为矫正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行为疗法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当某种行为受到正强化时,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多;反之,行为发生频率自然会减弱或消失。故通过后天有针对性的正强化和负强化可改变其行为。该方法被广泛运用到幼儿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违纪行为、社会行为退缩、吸吮手指等问题行为的矫正,(1)实施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工作步骤,即调查评估、设计矫正方案、实施矫正、对实施效果评估等。第一步:调查评估。首先,通过观察、询问、访谈等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调查,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幼儿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结果等。一般应连续观察几天。然后,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属于问题行为,并进一步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原因。第二步:设计矫正方案。首先,确立矫正行为和矫正目标。然后,根据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矫正方案。通常矫正方案应包括:①矫正目标;②矫正方法;③消除引发问题行为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能力建设、家园配合等)的措施。第三步:实施及评估。依照矫正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要进行效果评估,看矫正目标是否实现,或实现到什‘么水平。如效果不理想,幼儿问题行为改善不明显,则需要分析原因,并重新修订矫正方案。
(2)常用方法学习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表扬和批评等方法教育儿童。请各举一实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实施效果如何?幼儿园问题行为矫正常用的方法包括奖励法、榜样法、代币法、替代法、批评法、消退法、惩罚法、隔离法等。每种方法有各自的操作要求、适用范围和实施要点。下面对部分方法进行介绍。奖励法。对儿童所表现出的适宜行为给予及时表扬和奖励。奖励是教给儿童什么是适宜行为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当幼儿做出适宜行为后,老师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触摸、一句评沦都能充分向幼儿传达什么行为是成人期望的、可接受的。当幼儿行为得到奖励和强化,教师期望的行为将逐渐稳定、内化,并保持下去。通常奖励物包括精神奖励(微笑、拥抱、摸头、拍肩、口头表扬等)、物质奖励(玩具、食品、书籍)、活动奖励(郊游、电视、电子游戏等)。实施要点:①及时奖励。儿童出现良好行为后要马上奖励。间隔时间越长、奖励荻得的强化效果越差。②讲明奖励原因。在给予儿童奖励时要让儿童明白为什么给他奖励,以起到强化刺激作用。③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奖励物应是孩子喜欢的,否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最好是将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活动奖励结合起来使用,避免儿童对奖励物形成依赖没有奖励就不做。④避免奖励不正确的行为。如幼儿通过哭闹最终达到目的就属不良行为得到了奖励。消退法。消退法是指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采取不理睐、不注意、忽视其行为的方法,使儿童不良行为因没有得到强化刺激而降低。消退法通常适用于不良或不宜行为的矫正,如幼儿频繁地告状,或为引起教师的注意而采取不正确的行为等。实施要点:①成人的情绪和行为不要受儿童行为的影响,坚持不理会、不注意、忽视其行为。②最好是将消退法和奖励法结合使用。当儿童不良行为终止后,要关注或表扬正常行为。使儿童从成人对两种行为的反馈中明白什么行为是适宜行为,什么是不适宜行为。榜样法。榜样法是指通过给儿童树立好的行为榜样,让幼儿模仿学习。班杜拉(Alb。。tBandura)认为,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儿童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学习的。儿童早期行为主要是通过模仿父母、教师、同伴和周围人秣而习得。因此,可在班级中对积极行为进行示范、演示、树立榜样,让其他幼儿模仿形成好的行为。但也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模仿榜样,如发脾气、骂人、甚至打孩子等。实施要点:①选择榜样。一般选择对幼儿有影响的人作为示范榜样,如幼儿教师、同伴、父母、电视中的人物等。②树立期望出现的行为榜样,避免成为不良行为的榜样。惩罚法。学术界对惩罚法存在一定的争议,最好是将处罚和奖励结合使用。实施要点:①及时惩罚。当不良行为出现后,惩罚越及时效果越好。②保持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不能今天出现不良行为被处罚,明天则没有处罚,或有的老师处罚,有的老师不处罚,让幼儿无所适从。③避免惩罚太轻或太重。如果处罚太轻起不到强化刺激的作用,惩罚过重会引起儿童的对抗情绪和心理伤害。④选择恰当的惩罚物。通常选择幼儿喜欢的物品或活动作为被剥夺的惩罚物,或选择幼儿不喜欢的活动作为要求。隔离法。隔离法是指当儿童出现某些问题行为时,立即停止他的一切活动,对儿童进行短时隔离。使用隔离法的主要目的是立即阻止不良行为,同时促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调整情绪。该方法常用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行为发生时,如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实施要点:①立即隔离。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成人在告诉幼儿犯了什么错误,将受到什么惩罚后,立即实施。②隔离室应是安全、单调、乏味的地方。隔离室不应有很多玩具否则隔离反而成了奖励其行为了。③隔离时间不宜太久或太短,一般选择 l 岁隔离 1 分钟,每增加 1 岁隔离时间延长1 分钟。④隔离结束后要进行教育,让幼儿白己说为什么被隔离了。代币法。代币法是采用小红花、五角星、印章图案、塑料片等物品作为计数工具,每当儿童出现一个良好行为就获得一定数量的物品,当物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可换取一个孩子喜欢的强化物。实施要点:①事先确定要奖励的行为,并与儿童沟通好。②奖项的目标难易度要合适,让儿童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③制定好代币交换规则,即用多少个物品换一项奖励。④鼓励花代币,让幼儿体验到成功,并愿意继续好的行为。⑤如良好行为已建立,要逐渐减弱儿童对代币的依赖。2.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运用游戏活动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借助游戏材料和活动,协助儿童(3—11 岁)去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困难,如恐惧、憎恶、孤独、觉得失败和自责等,从而达到治疗效
果。游戏是小朋友最自然表达自我的方式,就像成年人会透过“说话”来表达困难一样。当前运用较广泛的游戏疗法是沙盘游戏/箱庭游戏,多用于攻击行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违纪行为、社会适应障碍等问题行为的治疗。3.家庭疗法家庭疗法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治疗整体对象而实施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理论认为,儿童问题行为或心理障碍的出现与家庭密切相关,任何问题行为都是家庭成员之问相互作周的结果。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应将家庭成员都纳入治疗范围。通过改变家人的沟通方式、教育方式,成人做出好的榜样等,从而达到矫正儿童行为的目的。该方法常用于破坏性行为、攻击行为、社会适应障碍等问题行为的治疗。总之,在运用各种方法矫正幼儿的问题行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幼儿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要有足够的耐心。第二,问题行为的矫正单纯依赖矫正技术是不够的,家园配合一致,消除其影响因素非常重要。第三,选择矫正方法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等综合因素,如代币法、隔离法比较适合大年龄幼儿。三、幼儿园常见问题行为及矫正(一)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推人、骂人、冲撞他人、夺取他人东西、扔东西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发生频率较高。1.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攻击性行为分类有多种。①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身体攻击是指直接攻击对方身体,如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推人等;言语攻击是指采用语言攻击对方,如骂人、不悦、敌意。隋绪,胁迫、拒绝、恐吓等;关系攻击是指通过操纵和破坏同伴的关系或情感来控制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如背后说坏话、孤立某个小朋友等。研究显示,学前儿童以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多见。②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这一分类由美国学者(Hartup,l974)提出。工具性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权利和空间而做出的抢夺、推搡、打人等动作。此处,攻击被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敌意性攻击是指为了打击、伤害他人而做出的踢、打、骂人、威胁他人等行为。哈特普(Hartup)认为,不同年龄幼儿所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有所不同。小年龄幼儿常有工具性攻击行为,大年龄幼儿则多表现为敌意性攻击行为①。2.原因学前儿童的玫击对象可能是同伴、教师或家人。围绕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原因。如个体认知、气质特点、性格、情绪调节能力、社交技能;家庭人际关系不良(双亲冲突)、教育不当(高压管制、心理控制)、亲子沟通不良;学校环境不适宜、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不良、教师教育观念与方法不当;媒体和社会环境不好等。具体到个体儿童,常见原因有:受挫折、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交往技巧、维护正义、气质类型、父母的养育方法、缺乏安全感、受媒体影响等。其中,家长、同伴和媒体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张文新(1996)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他指出,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发生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还击报复、保护自己的物品、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活动产生纠纷、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获取他人物品(玩具、食品、图片)、争夺空间(座位、活动场所)、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②。3.预防与矫正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点是找准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从班级预防来看,首先,应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及表达想法的方式,学习情绪的释放和调节方法,如采取情境弄现、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进行实践体验。其次,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班级氛围。成人要给幼儿做出好的行为榜样,切勿以打骂对幼儿进行教育或处理家庭矛盾。不阅读不看有暴力倾向的图画书、动画片。(二)幼儿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退缩是指在社会情景中,个体不与他人交往、游戏,而只是一个人独自打发时或给予厌恶刺激,使其不良行为减少。学术界对惩罚法存在一定的争议,最好是将处罚和奖励结合使用。实施要点:①及时惩罚。当不良行为出现后,惩罚越及时效果越好。②保持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不能今天出现不良行为被处罚,明天则没有处罚,或有的老师处罚,有的老师不处罚,让幼儿无所适从。
③避免惩罚太轻或太重。如果处罚太轻起不到强化刺激的作用,惩罚过重会引起儿童的对抗情绪和心理伤害。④选择恰当的惩罚物。通常选择幼儿喜欢的物品或活动作为被剥夺的惩罚物,或选择幼儿不喜欢的活动作为要求。隔离法。隔离法是指当儿童出现某些问题行为时,立即停止他的一切活动,对儿童进行短时隔离。使用隔离法的主要目的是立即阻止不良行为,同时促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调整情绪。该方法常用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行为发生时,如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实施要点:①立即隔离。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成人在告诉幼儿犯了什么错误,将受到什么惩罚后,立即实施。②隔离室应是安全、单调、乏味的地方。隔离室不应有很多玩具,否则隔离反而成了奖励其行为了。③隔离时间不宜太久或太短,一般选择 1 岁隔离 1 分钟,每增加 1 岁隔离时间延长 1 分钟。④隔离结束后要进行教育,让幼儿白己说为什么被隔离了。代币法。代币法是采用小红花、五角星、印章图案、塑料片等物品作为计数工具,每当儿童出现一个良好行为就获得一定数量的物品,当物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可换取一个孩子喜欢的强化物。实施要点:①事先确定要让儿童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达④鼓励花代币,让幼儿体验到弱儿童对代币的依赖。奖励的行为,并与儿童沟通好。②奖项的目标难易度要合适,到。③制定好代币交换规则,即用多少个物品换一项奖励。成功,并愿意继续好的行为。⑤如良好行为已建立,要逐渐减2.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运用游戏活动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借助游戏材料和活动,协助儿童(3~1l 岁)去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困难,如恐惧、憎恶、孤独、觉得失败和自责等,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游戏是小朋友最自然表达自我的方式,就像成年人会透过“说话”来表达困难一样。当前运用较广泛的游戏疗法是沙盘游戏/箱庭游戏,多用于攻击行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违纪行为、社会适应障碍等问题行为的治疗。3.家庭疗法家庭疗法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治疗整体对象而实施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理论认为,儿童问题行为或心理障碍的出现与家庭密切相关,任何问题行为都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月的结果。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应将家庭成员都纳入治疗范围。通过改变家人的沟通方式、教育方式,成人做出好的榜样等,从而达到矫正儿童行为的目的。该方法常用于破坏性行为、攻击行为、社会适应障碍等问题行为的治疗。总之,在运用各种方法矫正幼儿的问题行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幼儿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要有足够的耐心。第二,问题行为的矫正单纯依赖矫正技术是不够的,家园配合一致,消除其影响因素非常重要。第三,选择矫正方法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等综合因素,如代币法、隔离法比较适合大年龄幼儿。三、幼儿园常见问题行为及矫正(一)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推人、骂人、冲撞他人、夺取他人东西、扔东西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发生频率较高。1.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攻击性行为分类有多种。①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身体攻击是指直接攻击对方身体,如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推人等;言语攻击是指采用语言攻击对方,如骂人、不悦、敌意情绪,胁迫、拒绝、恐吓等;关系攻击是指通过操纵和破坏同伴的关系或情感来控制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如背后说坏话、孤立某个小朋友等。研究显示,学前儿童以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多见。②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这一分类由美国学者(Hartup,1974)提出。工具性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权利和空间而做出的抢夺、推搡、打人等动作。此处,攻击被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敌意性攻击是指为了打击、伤害他人而做出的踢、打、骂、威胁他人等行为。哈特普(Hartup)认为,不同年龄幼儿所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有所不同。小年龄幼儿常有工具性攻击行为,大年龄幼儿则多表现为敌意性攻击行为①。2.原因学前儿童的攻击对象玎能是同伴、教师或家人。围绕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方面原因。如个体认知、气质特点、性格、情绪调节
能力、社交技能;家庭人际关系不良(双亲冲突)、教育不当(高压管制、心理控制)、亲子沟通不良;学校环境不适宜、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不良、教师教育观念与方法不当;媒体和社会环境不好等。具体到个体儿童,常见原因有:受挫折、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交往技巧、维护正义、气质类型、父母的养育方法、缺乏安全感、受媒体影响等。其中,家长、同伴和媒体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张文新(1996)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他指出,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发生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还击报复、保护自己的物品、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活动产生纠纷、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获取他人物品(玩具、食品、图片)、争夺空间(座位、活动场所)、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②。3.预防与矫正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点是找准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从班级预防来看,首先,应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及表达想法的方式,学习情绪的释放和调节方法,如采取情境再现、角包扮演等形式,让幼儿进行实践体验。其次,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班级氛围。成人要给幼儿做出好的行为榜样,切勿以打骂对幼儿进行教育或处理家庭矛盾。不阅读不看有暴力倾向的图画书、动画片。(二)幼儿社会退缩社会退缩行为不同于儿童的害羞行为。后者通常是儿童在陌生环境中因羞于与陌生人交往而表现出的退缩行为,但在熟悉环境中表现正常。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和公共场所都表现出不与人交往、游戏,就属社会退缩行为。1.原因多数学前儿童在陌生环境中,可能表现出短暂的退缩,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较快适应新的环境。研究认为,幼儿社会退缩与性格、人际关系、家长、文化等因素有关。这类儿童通常性格比较内向、胆小、敏感、缺乏安全感、适应能力差;或家长溺爱、过多保护,或过分严厉,导致幼儿自我效能感差、自我评价低;或曾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绝、排斥、欺侮等。有学者认为社会退缩更多是后天习得的,退缩行为多见于 5~7 岁儿童。2.预防与矫正预防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发生的关键是重视幼儿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发展。首先,针对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弱的幼儿,要加强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和指导,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会如何加入到小朋友的游戏活动中及应对小朋友的拒绝等,通过交往能力提升获得自我效能感。其次,针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幼儿,应加强家园合作,训练幼儿生活自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的最大障碍。要让幼儿适应社会,必须以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平时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进行表扬,使其建立自信和自尊。再次,家长要配合幼儿园工作,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尝试和体验各种交往活动。(三)暴怒发作暴怒发作是指当学前儿童的欲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以大声哭闹、尖叫,或在地上打滚、碰头,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等方式要挟成人,直至满足自己的要求为止。1.原因暴怒发作与学前儿童的性格有关,但更多与家长的示范和教育不当有关。如父母经常发脾气、摔盆砸碗、打骂人;当孩子暴怒发作时,家长因溺爱而妥协、迁就以换取孩子中止发怒,强化了孩子暴怒发作的心理,并将其作为要挟成人的方式。2.预防与矫正当孩子暴怒发作时,最简单的办法是冷处理,事后再讨论和批评教育。尤其是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种行为时,成人一定不要妥协、迁就。另外,当孩子即将发作时,可转移或分散其注意力,阻止暴怒发作。平时,对情绪冲动、易发脾气的学前儿童,要注意引导其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如与孩子讨论生气时应怎么办,要想大人满足要求应怎么办……让学前儿童明白只有讲道理才能解决问题。在生活安排上,要保证学前儿童睡眠充分,多参加体育游戏或其他活动(宣泄内心情绪)。向时,成人要为学前儿童树立讲道理、讲礼貌的榜样。(四)吸吮手指和恋物吸吮手指是指大年龄儿童当紧张、无聊、焦虑、疼痛时,习惯性地将手指放入口中吸吮。恋物是
指幼儿表现出对某一玩具,或某一物品(毛巾、被子、枕头)依恋不舍,无论做什么都抱着该玩具或物品,一旦被强制拿下,幼儿会大哭大闹。恋物多见于刚入园的婴班幼儿。有心理学家统计研究发现,90%的正常婴儿有吃手指的习惯,5%的 4 岁儿童仍保持这种行为,6 岁至 11 岁儿童中有 2%存在吃手指的问题。其中,l 岁半至 2 岁婴幼儿出现频率最高。有的幼儿会有吃手绢、吃被子角的替代行为。1.原因幼儿经常性地吸吮手指或咬指甲多认为与婴儿期喂养不当、缺乏安全依恋等因素有关。弗洛伊德将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哺乳或吸吮奶瓶嘴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家长在给婴儿哺喂过程中,不只给孩子提供了各种营养,同时也给了婴儿心理上的慰藉。因此,母乳不足或缺乏安全感的幼儿,遇紧张和压力大时会习惯性地吸吮手指、咬指甲。大年龄幼儿吃手指多与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内心矛盾、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有关。恋物也多与缺乏安全感有关,幼儿通过对某件物品的依恋获得心理慰藉。2.预防和矫正关于幼儿吸吮手指、恋物是否需要矫正,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行为是不良行为要纠正。因经常吮吸手指,可能导致卫生问题,如手指肿胀和变形、影响牙齿生长(下颌发育不良、牙排列异常、上下牙对合不齐)、妨碍咀嚼等。同时,吮吸手指、咬指甲等行为会遇到同伴嘲笑、成人指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幼儿通过恋物、吸吮手指、咬指甲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缓解精神紧张,使儿童保持情绪愉快,不必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新鲜事物的增多,注意力的分散,儿宣会自我纠正。预防吮吸手指和恋物,关键是帮助幼儿建立安全依恋,同时满足婴儿喂养的需要(喂足、喂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个温馨、安全、和谐的家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要动辄训斥、惩罚孩子,也不要无故拒绝孩子,因为这些都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紧张不安。同时,可安排丰富多彩的娱乐和游戏活动,鼓励幼儿与小伙伴们交往,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各种活动中。(五)习惯性阴部摩擦习惯性阴部摩擦是指幼儿用手玩弄或摩擦刺激生殖器的行为。该行为多发生在睡前、醒后,或游戏活动中,幼儿有时将两腿交叉移动摩擦,或骑在物体上摩擦,并伴有面部发红、两眼发直、表情不自然、呼吸急促、出汗等现象。通常男孩多于女孩。1.原因出现习惯性阴部摩擦最常见原因是湿疹、蛲虫病、生殖器不卫生、衣裤太紧等引起的局部瘙痒,幼儿抓挠生殖器或摩擦刺激,产生快感而逐渐成为习惯。2.预防与矫正首先,不要将习惯性阴部摩擦视为不道德行为,采取打骂、恐吓等手段威胁孩子。矫正习惯性阴部摩擦,关键是消除病因和不良因素。一是查有无湿疹、蛲虫病等疾病,一旦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二是注意卫生,每天睡前洗澡或洗外阴部,并换洗肉裤,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内裤不要太紧身,最好是棉质内裤,透气性好;三是睡觉时不要盖太厚的被子,醒后不要长时间在床上逗留。其次,对幼儿的阴部摩擦行为不要过分关注和错误强化,转移其注意力即可。一、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指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心理疾患。(一)恐惧症恐惧症是指对某一事物或情境产生不必要的、高度的害怕反应。如幼儿园恐惧症、绒毛玩具恐惧症、纽扣恐惧症等。患儿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惧怕的同时,常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尿频、腹痛、瞳孔放大等生理现象及回避和退缩行为。恐惧症需要与一般意义的恐惧、害怕进行鉴别。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恐惧和害怕均属儿童正常的基本情绪。研究显示,当 7 个月的婴儿从高处降落或遇到陌生人时已产生惧怕情绪①。不同年龄儿童惧怕的对象有所不同,如 l 岁时惧怕与母亲分离,3 岁惧怕狗,4 岁害怕黑暗、闪电、打雷等②。但这些惧怕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外界事物认识和了解的增多而逐渐消失。而恐惧症则属情绪障碍,其惧怕程度严重,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等生理反应,恐惧对象往往是一般人不害怕的人或事,恐惧行为持续时间较久,并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生活。
1.原因学前儿童恐惧症的产生原因多与个性特征和早期经历有关。性格胆小、敏感的儿童,容易受他人暗示产生惧怕;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如威胁恐吓、过度溺爱和保护、成人的“示范”筹会导致学前儿童的恐惧。2.预防及矫治系统脱敏、模拟示范、心理暗示等方法可消除或者减轻儿童的恐惧反应。如鼓励幼儿说出害怕的事物并进行讨论,通过暗示帮助幼儿克服恐惧,也可预防学前儿童恐惧症的发生。首先,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要采用恐吓手段教育孩子,避免让学前儿童看恐怖、血腥的影视和图片。其次,鼓励学前儿童多接触自然和人群,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了解一些初级的科学知识,如为什么会打雷、闪电、天黑等。再次,鼓励学前儿童参加户外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敢、乐观、大胆等品质。同时,成人要为孩子做出勇敢的榜样。(二)焦虑症学前儿童焦虑症是指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通常学前儿童焦虑发作时,表现为突然强烈紧张、恐惧、烦躁不安、哭闹,伴食欲不振、呕吐、尿床等。但这种紧张和恐惧往往没有具体的指向。学前儿童多见分离焦虑。1.原因学前儿童焦虑症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患儿往往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部分患儿在发病前有急性惊吓史,如与父母突然分离、亲人病故、发生不幸事故等。家族中的高发病率及双生子的高同病率都提示焦虑症与遗传有关。2.预防殁矫正轻度的焦虑可采用心理治疗,严重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学前儿童焦虑症的预防:平时家长、老师要多关爱孩子,鼓励儿童与同伴玩耍;提倡民主、平等的教育方法,注意培养儿童的抗挫能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持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做好人园准备,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克服畏惧心理。二、睡眠障碍学前儿童常见睡眠障碍主要有夜惊、梦魇、睡行症。(一)夜惊夜。晾是指睡眠中突然出现短暂惊扰症状。以 5—7 岁儿童发病多见,一般发病是在入睡后半小时至 2 小时内,患儿从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目坐起,并伴有面部表情惊恐、呼吸加快、出汗、两眼发直、叫不醒等症状。通常患儿持续几分钟后再次倒下入睡,第二天患儿对夜间发生的情况没有记忆。1.原因夜。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学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细胞发育不完善,故多数儿童随年龄增加会自愈;受惊吓和刺激,如睡前听了紧张的故事,白天看恐怖影视片;睡前进食过量、感冒引起呼吸道不通畅等。2.预防及矫正学前儿童夜惊一般不需治疗。对反复发作者家长应找找可能的原因,排除诱发因素,如避免学前儿童看恐怖片等。(二)梦魇梦魇是指以做噩梦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降碍。梦魇多发生在深夜,患儿从噩梦中惊醒(如梦见从高楼坠跌、面临深渊、被人追赶、妖怪、野兽等),伴有紧张、害怕、呼吸心跳加速、出汗等症状。通常患儿醒后对梦境多能回忆,醒后长时间不能入睡。1.原因多见白天受惊吓,如看了恐怖影视、画面,听了恐怖故事,导致夜间做噩梦;或患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导致呼吸不畅、胃肠胀满;或睡眠姿势不当,压迫了身体等。2.预防及矫正梦魇不需要治疗,但经常发作的儿童容易焦虑不安。一般在发作时,成人要及时安慰患儿,缓解其紧张和害怕情绪。第二天再与患儿讨论梦的内容,帮助学前儿童理解梦中的情景并不可怕。消除其紧张情绪。平时,要避免让学前儿童看恐怖影视,对身体疾病要及时治疗。
流畅(大脑功能良好、思维敏捷);走得快指行动自如、动作敏捷(精力充沛旺盛,心肺功能良好);良好的个性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待人接物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良好的处事能力指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三、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是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积极倡导,旨在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养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活动。一、学前儿童健康概念学前儿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浦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①。一一二、学前儿童健康特征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目标2001 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标为:·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一、什么是健康促进1986 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提出了健康促进的定义、策略和行政纲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渥太华宣言》中阐明: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健康的全过程,以达到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确保个体或群体能确定和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改变或处理周围环境。健康促进的 5 项行动策略包括: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Build healthy public policy)、发展个人健康的技能(Developpersonal skills)、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重新确定健康服务的方向(Reorient health services)和加强社区行动(Strengthen_community action)①。从健康促进二、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学习活动:依据所学理论,分析案例导读中小彬身高增长慢和易感冒的可能原因。讨论影响因素是一个比较复杂,也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凡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因素都有可熊对其健康产生影响。长期以来,有关影响因素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谁是主要影响因素。早期学者们多认为遗传和生物因素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代表人物霍尔曾说:一两遗传胜过-H 屯教育。他强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先天因素起主要作用。20 世纪初,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占了上风,其代表人物华生的标志性语录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 j 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一)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发育、衰老等。与生物学因素相对应的是非生物学因素,包括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及个体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遗传对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大量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对儿童身体发育的某些形态指、生理及生化指标有明显的影响,如身高、体重、体型、血压、新陈代谢等,其中尤以身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如赵钟鸣(2007)进行的双生子调查证实,同卵双生子儿(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邗社会环境,两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健康。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维持和促进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如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舒适而安全的设施等都是保证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重要条件。而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自然生态系统的失
(兰)睡行症睡行症又称夜游症、梦游症。它是指睡眠中无意识地走动或做出其他无意识的行为。睡行症发病多见 5—7 岁儿童,通常有家族史。梦游一般发生在深睡眠阶段。患儿在熟睡中突然起床,在室内或室外做一些无意识活动,如穿衣、开门、来回走动等,然后再继续睡眠。一般梦游时叫不醒,醒后患儿自己对梦游活动一无所知。1.原因学前儿童梦游多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有研究认为,梦游是人体大脑皮质活动的结果。学前儿童大脑皮魇“兴奋”大于“抑制”,夜间睡眠状态如果有一组或几组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便产生梦游。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梦游症状会消失。2.预防及矫正梦游不需要治疗。但梦游中因患儿没有意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摔伤、溺水等。故患儿家中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如夜间关好门窗,不在房间放危险物品、生火等。三、语言障碍学前阶段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学前儿童常见的语言障碍有语言发育迟缓、口吃等。(一)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如 2 岁左右的幼儿仍不会说话、说话口齿不清,或听不懂他人的活。临床上将前者称为表达性语言障碍,后者为接受性语言障碍。1.原因智力低下、听力障碍、发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过分溺爱等因素均是导致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因素。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因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包办了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剥夺”了孩子说话的需要;或因老人带养精力有限,与婴幼儿交流沟通少,缺乏语言环境及语言刺激,导致婴幼儿语言发育迟缓。2。预防及矫正矫正表达性语言障碍的儿童,应着重采用鼓励和训练说话的方法迫使患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要求。如生活中对孩子的手势和眼种要求装作不明白,成人用语言示范并要求模仿,只有在使用语言后才满足其要求。同时,讲故事、唱儿歌也都是很好的语言练习活动。对语言理解能力发育迟缓的儿童,重点放在对语言理解的训练和听觉训练上。在预防方面,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关键。因语言是后天习得的,婴幼儿通过听、发音、模仿逐渐学习掌握语言。首先,要多与儿童进行语”言交流,即使婴儿还不会说话,提供语言环境帮助婴儿完成语言准备也非常重要。其次,激发学前儿童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亲子阅读、唱儿歌、朗诵均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二)口吃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指语言节律出现障碍,表现为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字句,或发音延长、停顿。1.原因导致口吃的原因很多。研究报告显示,口吃与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如口吃存在家族性特征,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在儿童语言发育早期,如周围有口吃人群,儿童很容易模仿习得口吃;或因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受到成人指责,或精神紧张、焦虑等导致口吃。也有一些儿童属发育性口吃,说话常有迟疑、不流畅,但随着语言发展口吃会逐渐消失。2.预防及矫正多数学前儿童的口吃不需要到专业机构矫正。平时.家长和老师不要过多关注孩子的口吃和发音,不要求孩子一定要 q 漫慢地说、吐字清楚”,消除儿童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在放松状态下学习语言,多数口吃儿童的症状会逐渐改善。成人和学前儿童说话时应注意语调平缓、吐字清楚,经常开展唱儿歌、讲故事、朗诵等活动。尤其不要指责、嘲笑和模仿孩子的口吃。四、发育障碍发育障碍是指学前儿童因发育不成熟而表现出的一些疾患。如遗尿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孤独症等。(一)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 5 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排尿,夜间常尿床或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是儿童较常见的心因性疾病。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发生比例约为 2:1,6—7 岁儿童是高发人群。多数儿童在发病数年后可自愈。1.病因正常人的排尿受大脑皮质控制。当膀胱内的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尿液刺激膀胱壁产生神经兴奋上传到大脑皮质的控制中枢,大脑做出是否排尿的决定。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夜间排尿的能力是在 3岁左右,多数 3 岁幼儿只偶尔尿床。白天自我控制排尿能力的发育成熟时间稍早,一般 2 岁左右就具有此能力。通常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儿童膀胱括约肌的发展迟缓,或从未形成控制膀胱收缩的能力,约有 10%的遗尿症属于原发性。继发性遗尿症是指儿童曾经形成过控制排尿的能力,但后来由于心理原因又不能控制排尿。导致遗尿症的常见原因有:①与某些疾病有关。包茎和包皮过长、尿路感染等炎症刺激引起尿床;患脊柱裂影响到排尿低级中枢的发育导致尿床。②遗传因素。双生子调查显示,该病与遗侍有关,单卵双生子的发生率高于异卵双生子,并表现出家族倾向性。③发育不成熟。大脑皮质不成熟,导致睡眠状态对尿刺激不敏感,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出现遗尿。④体内控制尿液浓缩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夜间会分泌抗利尿激素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有的幼儿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少,夜间尿量增多,出现尿床。⑤缺乏夜间排尿训练或训练不当。有的幼儿长期使用尿不湿,缺少排尿训练,没有形成条件反射。⑥其他因素,如膀胱容量小、情绪紧张、对新环境不适应、环境改变、过度疲劳、父母过度保护和溺爱、家庭关系不和、睡前大量饮水、睡觉时间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和加重遗尿现象。2.预防合理安排幼儿的作息和生活,如中午安排幼儿午睡,避免夜间睡得太沉;晚餐后适当控制饮水量,上床前排尿,夜间定时叫醒幼儿排尿(在幼儿习惯性尿床之前);对幼儿尿床不批评、指责和嘲笑,给幼儿减压,维护幼儿的自尊心;对儿童不尿床进行表扬和奖励;及时发现儿童内心的焦虑和紧张,进行疏导和调节,如睡前听轻松的音乐或讲故事,缓解内心的紧张。大多数遗尿症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改善或不再尿床。(二)多动症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MBD),或儿宣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多动症是学前儿童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1.病因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多动症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多动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多动症的发病常具有家庭聚集性。②神经生物生化因素。脑电图显示,多动症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高,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③脑轻微损伤。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追溯到孕期和产期的脑损伤,如脐带绕颈、难产、羊水少、窒息等。④社会心理因素。教育不当、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不良等。⑤其他,如感染、铅中毒、贫血等。2.症状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活动过多。患儿大脑过度活跃,难以保持安静、无法放松,基本不能安静地坐一会儿,手足总是动个不停,喜欢到处走动、奔跑。②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地干一件事,总是从一个活动转到另一个活动,很少从始至终地参加完一个活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被吸引过去,无法注意到周围人的反应并做出调整。③冲动任性。做事情不经过思考,常在提问未完时就脱口说出答案,不能耐心等待游戏结束,经常打扰他人,容易与小朋友发生冲突,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④学习困难。因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儿童该症状突出。3.诊断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提出,多动症诊断标准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上述症状持续至少 6 个月以上,7 岁前起病,排除其他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如怀疑幼儿有多动症,可借助多动症筛查量表进行初测。表 4-6 康奈尔儿童多动症量表,将症状分为四种程度,
“没有”计 0 分,“有时”计 1 分,“经常”计 2 分,“总是”计 3 分。如果各项累计总分为 15 分,或超过 15 分,建议家长带儿童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诊。4.多动症患儿的班级管理多动症患儿容易成为扰乱班级秩序、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成为被告对象和不受同伴欢迎的“问题儿童”。(三)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因大脑神经传递功能失常,导致儿童在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前庭平衡觉、运动觉等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现传递通路障碍,使机体无法顺利接收、解释各种信息并做出反应。患儿可表现出多种行为异常和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如学习困难、做作业拖拉、多动、紧张、爱哭、不合群、身体不协调、触觉障碍、平衡障碍、语言障碍、视觉空间障碍等。1.原因目前有关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学者们倾向认为与下面两种原因有关:①现代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尽管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各种感觉能力,但大脑对乡种感觉信息的加工统合能力是后天不断刺激、练习的结果。如今城市高楼化、居住拥挤、同伴活动减少,大量时间用于学习、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静态游戏活动,儿童的户外活减少,多感官刺激活动减少使得大脑的统合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和锻炼。②家长溺爱,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些本应由儿童自己做的事情全由家长包办,或出于安全考虑限制儿童的探索性行动,从而影响儿童统合能力的发展。2.症状感觉统合失调的临床症状呈多样化表现,有些患儿表现为某一方面的问题,也有患儿表现为多方面的问题。常见的症状有:触觉障碍,不喜欢被人碰触或抚摸,拒绝理发、洗头、洗脸,不喜欢穿脱衣服,或需要特别多的抚摸,喜欢让大人拥抱、久久戒不掉奶嘴、吸吮手指等;平衡能力差,不喜欢攀高、旋转、害怕骑木马、荡秋千,动作笨拙、易跌倒,学习爬、走路都比一般孩子晚;方向感差,分不清楚东西南北和左右,容易迷路等;小肌肉协调能力差,拿东西、画画、写字、握笔、穿脱衣服、用筷子等都比同龄孩子差,手脚笨拙,写出的字迹歪歪扭扭;视觉障碍,学习时出现阅读困难(漏字串行),计算粗心(抄错题目),写字时常常过重或过轻、字的犬小不一、出圈出格、偏旁部首写错,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丢三落四;视听或听写协调能力差,不能边听边看,或边听边写,听觉记忆力弱,听过就忘等。3.预防鉴于感觉统合失调属后天缺乏刺激,导致大脑统合能力发育不良,预防感觉统合失调,首先在婴幼儿阶段,家庭和幼儿园应保证孩子有大量的户外活动时间,充分刺激儿童各种感觉器官,在活动中促进儿童大脑统合能力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疾病谀射攀护理疾病是指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是人体在致病因素影响下,器官组织的形态、功能偏离正常标准的状态。①众所周知,婴幼儿是疾病的易感人群。婴幼儿因抵抗力低,机体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因此,提高学前儿童免疫力,减少和控制各种致病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一、疾病的成因及预防(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人类致病因素众多,且不同疾病的致病因素不尽相同。现代医学将病因分为两大类:宿主病因和环境病因。宿主病因主要指因个体原因而致的一类疾病,如基因、染色体异常、营养状况、发育水平、行为类型、心理特征、获得性免疫、既往病史等;环境病因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受感染的动物、有毒的昆虫及动植物、化学药品、重金属、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海啸等)、水和大气污染、辐射、噪声、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医疗保健、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现代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不是单因素致病,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疾病发生中有五类因素起主要作用:①易患因素。如年龄、性别、过去患病史等因素构成机体对某砦病因的易感状态。②诱发因素。如缺乏营养、低收入、居住条件不良、医疗卫生保健不良等因素成为患病的诱因。③速发
因素。如暴露于某特异性病原体或有害因子下,促使疾病发生。④加强因素。屡次暴露于致病因子下或做不适宜的工作,可加重已发生的疾病。⑤危险因子。指与疾病的发生正相关,但其本身又不是充分致病的因子,如吸烟、酗酒等。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是找到上述致病因素并加以消除和控制,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二)疾病的分类医学领域有关疾病的分类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分类有:①按照致病原因,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细菌性痢疾、肠炎、肠蛔虫症等属感染性疾病;多动症、单纯性肥胖、高血压、近视、癌症、过敏症等属非感染性疾病。②按照患病部位,分为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口腔五官疾病、皮肤病、血液病等。③按照疾病有无传染性,分为常见病和传染病等。(三)疾病预防儿童身体疾病的预防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首先,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通常做法是保证幼儿营养供给充足、膳食平衡,保证睡眠充足、生活有规律,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促使机体器官、组织的发育和功能的提高;按期进行预防接种等。其次,减少机体与致病因素的接触。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幼儿接触有害、有毒的物品和各种致病因素。(四)疾病的变化和走势人类早期疾病谱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天花、败血症、破伤风、猩红热、麻疹、痢疾、流行性感冒等疾病都是当时可导致儿童死亡的常见病。随着预防医学的进步,广泛接种疫苗,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以及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是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学前儿童过去患病率高的多种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白喉、乙肝、肺结核等发病率明显下降。一些危及儿童生命与健康的严重疾病已被消灭,如天花、小儿麻痹症。这一切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泛实施计划免疫。二是非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非感染性疾病占世界上各种疾病总数的 47%,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世界死亡人数的 60%。如单纯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等发病率明显增高,并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三是不断有新的疾病出现和流行,如近年来新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艾滋病、、疯牛病、埃搏拉等。二、疾病的旱发现学莳儿童因身体器官和功能发育不完善,抵抗能力差,患病后往往病情发展较快,对身体危害大。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控制疾病,减少疾病对儿童的伤害尤为重要。(一)生病的迹象1.精神状况精神状况是指儿童平常所表现出的情绪和身体的整体状态,它是识别儿童患病程度轻重的重要指标。健康儿童通常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活泼.愉快、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患病儿童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烦躁、倦怠、无精打采、没有玩耍的兴趣、情绪不高、哭闹等。患儿的精神状况常可预测患病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精神状况越差,表明病情越严重。2.食欲食欲变化是学前儿童患病后较早出现的症状。无论是消化道疾病还是其他系统的疾病,多数疾病会导致患儿食欲下降、不想吃东西。也有疾病会导致患儿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进食现象,如肝炎病儿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厌油、食欲下降;甲亢患者会表现出食欲亢进,吃得很多、消瘦、总感到饥饿;缺铁性贫血、缺锌等疾病可出现异食症,喜欢吃正常食物以外的物品,如纸张、煤渣、生大米、墙皮等。当然,儿童食欲的变化也与幼儿零食和饮料摄入过量、进餐不规律等非疾病因素有关,需要注意鉴别。3.脸色健康幼儿面色红润,充满朝气。如果幼儿面色发红,并伴有体温升高,多见感染性疾病;如果幼儿发烧,并伴有面色发白或发紫,常常预示幼儿可能患有肺炎、心脏病等;如果幼儿仅表现为面色和眼结膜苍白,应首先考虑是否患贫血或失血。4.大小便消化道和泌尿道的疾病常表现为大小便异常。儿童大小便改变常见其颜色、形状、气味及次数出现变化。常见大便异常状况有:①大便颜色改变。学前儿童正常大便一般呈黄褐色(有时颜色也可变
绿或变红,与进食食物有关),痢疾患儿大便为脓血便,肠套叠患儿大便呈果酱样改变,肝炎患儿大便呈白色,肛门裂患儿大便中带有鲜血,上消化道出血昀患儿大便呈柏油色。②大便形状改变。正常大便呈条状,成型。大肠杆菌肠炎患儿大便呈蛋花样便改变,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拉水样便,消化不良患儿的大便中有大量不消化的食物,便秘患儿大便干硬、呈小球状。③大便次数改变。正常幼儿每天大便 1—2 次,异常者可一天多次,甚至十多,或连续 2~3 天不排便。常见小便异常表现有,少尿、尿频、尿急、尿痛、多尿、尿失禁等。正常小便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每天 6~7 次。如急性肾炎患儿小便发红,呈洗肉水样改变。5.睡眠健康儿童通常入睡快,睡眠安稳,睡醒后精神饱满。睡眠异常表现为人睡困难、睡日民不安、嗜睡、哭闹、夜惊、磨牙等。如佝偻病患儿入睡后总是翻身、惊醒;蛲虫病患儿夜间不断用手搔抓肛门。6.体温人体正常体温通常保持在 36℃~37℃,每天体温波动的正常范围在 1℃之内,当温度上升到 37.5 0C 为发烧(腋温),37℃~37.4℃为观察体温。体温变化是儿童健康的晴雨表,发烧是儿童感染疾病的常伴症状,很多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烧。通常儿童伴随着体温的升高,会出现皮肤发红、发烫等症状,用手触摸儿童的额头可明显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幼儿教师每天在孩子人园和午睡起床后要触摸幼儿的额头,检查体温的交化。另外,如果幼儿出现手足心发热,多见发病的早期或消化不良。(二)常见症状1.咳嗽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同时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射。人体通过咳嗽,将呼吸道中的炎症分泌物、吸人的有害气体或异物排出体外,从而起保护机体的作用。繁、剧烈或长期咳嗽,会影响到幼儿的进食、睡眠,给健康带来危害。学前儿童伴有咳嗽症状的常见疾病有普通感冒、流感、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等。2.呕吐呕吐是儿童的常见症状,很多状况都可以引发幼儿呕吐。学前儿童呕吐分为生理性呕吐和病理性呕吐两类。如婴儿吃奶后不久吐出部分奶液(俗称“溢奶”)属正常现象,多数婴儿都会出现。婴儿出现生理性呕吐与婴儿胃的解剖生理结构有关。婴儿胃呈水平位置、与食道相连的贲门括约肌较松弛,故吃完奶后奶液容易从胃中溢出。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在每次喂完奶后将婴儿竖着抱起来拍拍后背即可。如果呕吐量大、呕吐次数多,多为病理性呕吐。频繁、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对学前儿童危害较大。3.腹痛腹痛是消化道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的常见症状。临床通常是根据儿童腹痛的部位和疼痈性质,初步判断是什么脏器的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儿童常见腹痛疼痛部位及疾病:①脐周疼痛多见于肠蛔虫症、急性肠炎、肠痉挛、食物过敏等病,通常这类病引起的疼痛不是很剧烈,按摩腹部可暂时缓解症状。②右下腹疼痛,并有明确的压痛点,一般多为急性阑尾炎。阑尾炎引发的腹痛在发病初期多呈游走性疼痛,疼痛为钝痛、不太剧烈。遇此类情况应马上送医院处理。③下腹部疼痛多为憋尿、便秘、痢疾等原因所致。④上腹部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应考虑胆道蛔虫,尽快送医院诊治。另外,一些消化道外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炎有时也会出现腹痛。婴幼儿腹痛疾病有些是急腹症,如阑尾炎、肠套叠、胆道蛔虫等需要紧急送医院处理;有些则不需要药物治疗或送医院处理,如肠痉挛、消化不良等。因此,判断腹痛的可能原因十分重要。小年龄儿童受语言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准确地描述疼痛部位和性质,幼儿教师要认真询问、观察,避免延误病情。4.腹泻腹泻是儿童常见症状,表现为大便形状、次数和量的改变。儿童腹泻常见原因:①肠原性腹泻。由于肠道疾病而导致的腹泻,如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真菌感染性肠炎、食物过敏、食物中毒、化学中毒、药物中毒筹。②功能性腹泻。由于紧张、压力过大、情绪激动、饥饿、暴饮暴食、大量服用抗生素等引发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腹泻。5.抽搐又称抽风、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患儿出现抽搐时表现为全身性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运动性抽
搐,常伴有意识障碍(短时间什么都不知道)。儿童抽搐常见两类原因:一是感染起的抽搐。患儿常伴有发热症状,多见感冒、肺炎、中毒性痢疾、脑膜炎等疾病引起的高烧惊厥。脑膜炎引起的高烧惊厥,同时还伴有呕吐、谵妄或昏迷,反复抽搐。二是非感染性抽搐。患三、常用护理技术(一)体温测量与降温1.测体温判断学前儿童是否发烧,通常要用体温表测量。常用的体温表分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两类。其中,水银体温计又分腋下体温计(腋表)、口含体温计(口表)和直肠体温计(肛表)三种,分别用于腋下、口腔和肛门的体温测量。人体各部位的基础温度不同,肛门温度更接近实际体温,但因腋温易采集,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测腋温。腋温测量方法。测量前先将体温表用酒精消毒,水银甩至 35℃以下;然后放置在儿童腋下,夹紧胳膊,5 分钟后取出读数。测量时应注意:刚吃饭、饮热水、洗澡、运动、吃冷饮、哭闹后不要马上测体温,应让幼儿休息 20 分钟后再测;体温表在腋下放置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放置 5 分钟;如果腋下有汗,应擦拭后再测。正常腋温是 36℃~37℃,口温和肛温的正常温度依次递增 0.5 度。临床上通常将 37.5。C—38。C 称低烧,38.1cC~39C 称中等度发烧,39.1℃~41qC 为高烧,41℃以上为超高烧。2.降温发烧对人体而言,既是机体的一种异常表现,又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后,整个机体代谢变得活跃,有利于体内各种免疫物质被充分调动起来,快速消灭病原体。但如果体温升得过高.一方面会增加体内能量的消耗,心率加快、代谢加快;另一方面会破坏脑细胞,诱发高烧惊厥。因此,对婴幼儿发烧不可大意,但也不必太紧张。学前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经常有一些学前儿童因普通感冒而致体温升至 39 度以上,但患儿精神状况良好。婴幼儿体温高低不二定能准确反映婴幼儿病。晴的重。(二)数脉搏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的跳动,全身各处的动脉管壁会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心脏每跳动一次,从身体浅表的动脉上可摸到一次搏动,这种搏动称为脉搏,常测量的部位是桡(三)观察呼吸正常儿童呼吸节律均匀,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高(见表 5-1):呼吸的测量方法:因婴幼儿呈腹式呼吸,故通过观察计数学前儿童安静状态下腹部的起伏次数,通常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四)热敷与冷敷学习活动:热敷和冷敷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两种物理治疗方法。这两种方法的治病原理是什么?两种方法分别在什么状况下使用?热敷常用于儿童外伤后的消肿、保暖和解除痉挛。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局部加热,促进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充血,加快皮肤下淤血的吸收,达到消肿作用。另外,热敷还有松弛局部肌肉、肌腱及韧带,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等作用。冷敷通常用在外伤出血刚发生不久,如儿童鼻出血、摔伤后皮肤淤青等。冷敷的作用是借助冷刺激促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热敷的方法:①用热水将毛巾浸湿,敷在伤处。毛巾温度下降后再重新换热毛巾,反复进行约 20分钟。②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放在患处。需要提醒的是,热敷适合挫伤、扭伤等原因造成的局部肿胀;热敷一定在受伤 24 小时后使用;使用热敷时要注意避免烫伤,热敷的温度以儿童能承受的温度为宜。冷敷的方法:①用冷水将毛巾浸湿,叠成小方块敷在受伤部位,如鼻出血将冷毛巾敷在前额处。②将冰块捣碎装在塑料袋中扎紧,再用毛巾包裹塑料袋,放置在受伤部位(鼻出血放在前额)。冷敷一般是在伤后马上使用。后颈、前胸、腹部、脚心等敏感部位不宜冷敷。(五)止抽搐学前儿童容易因高烧、癫痫病、维生素 D 缺乏症、大脑炎等疾病引发抽搐。如较长时间抽搐,或反复多次抽搐,容易对儿童大脑皮质造成损伤。因此,应在第一时间阻止患儿抽搐。抽搐的处理方法:①将患儿平放,立即压迫人中和合谷两处穴位(人中在鼻唇沟上 1/3与下 2/3 之处;合谷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虎口处)。②抽搐严重者要用纱布包一硬物(牙刷柄
或筷子)放在上下牙之间,防止咬破舌头造成大量出血,出现窒息。③高烧抽搐者应立即降温。等儿童抽搐停止后立即送医院处理。(六)给药学习活动:给婴幼儿服药是一件让家长左右为难的事。面对孩子不愿意服药,有哪些方法既能让孩子将药服下,又不必采用强制性灌药?儿童常用的药物分口服药和外用药两类。1.口服药口服药有片剂、水剂、冲剂和丸药等几种剂型。因大多数口服药含有特殊气味或味道,婴幼儿通常都不喜欢服用。喂药时,对大年龄儿童最好是采用讲道理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服药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同时通过一定的奖励让儿童自愿服用。对小年龄的婴幼儿成人需要采用一些喂药技巧,让孩子顺利将药吃入。患儿取坐位或半卧位,用温开水服药。喂药技巧:①一气呵成。拿出药马上送到患儿嘴里,减少患儿对药物的抗拒。②空腹喂药。在患儿有些饥饿时喂药,容易被孩子接受。③减少苦味。如果是药粉最好是加少量的水调成糊状喂给患儿,但不要加太多水,以免加大喂药难度。④汤勺喂药。一般糖浆类药物采用汤勺给药。先将药倒在汤勺中,用汤勺将药送到患儿舌根处。如果患儿用舌头将药水挤出来,要用汤勺接住,再送入口中。⑤吸管喂药。用吸管吸上药水,从患儿嘴角喂入。⑥手指喂药。将药粉中加入一滴水,搅成糊状,用手指将药物涂在患儿嘴角内侧,再饮一些清水。给药的注意事项:①做好药品的交接与登记.并请家长签字确认。②看清楚药物的剂量、服用方法及服药时间和次数。③不要强迫给婴幼儿灌药,以免将药呛人气管。④不要将药物混在饮料、奶中喂儿童,不要用茶水服药,这样会降低药效。⑤教师给患儿服药后要进行及时记录并保留药瓶和药袋 3 天。⑥吃药时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可收到很好的效果。2.外用药(1)滴眼药。让患儿头稍后仰,眼睛看自己的头顶,拉开下眼皮,将眼药水或眼药膏滴入下眼皮内;患儿将眼睛闭上 1~2 分钟。如果是眼药膏,上完药后让患儿闭眼,用手轻轻揉一下眼皮即可。(2)滴耳药。先用棉签轻轻擦去外耳道内的脓性分泌物,让患儿呈侧卧姿势,病耳朝上;一手牵拉其耳廓,另一手将药液滴入耳孔中央。然后,轻压耳孔前的小突起,保持侧卧姿势 5~10 分钟。(3)皮肤涂擦。为患儿皮肤抹药前,要先将患处皮肤用温水洗净,再用棉签、纱布等蘸药水或药膏敷上。因学前儿童皮肤比较娇嫩,在涂抹的时候动作要轻,不要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七)伤口消毒处理儿童摔伤出现皮肤破损,需要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1.酒精酒精是常用皮肤消毒剂之一,使用浓度为 75%的医用酒精,涂抹伤口及附近的皮肤。消毒时以伤口为中心,从里到外进行涂抹。酒精消毒常用于小的伤口、小疖肿、脓疱、新生儿脐部等的消毒和消炎。2.碘酒碘酒是碘或碘化钾溶入酒精配制而成的,是良好的皮肤消毒剂,有杀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碘酒的适用范围与酒精相同,但它对皮肤的刺激较大,一般在用碘酒消毒皮肤后,会再用酒精消毒,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如医院注射时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消毒。第二节学前嚣童常见病号预防一、呼吸系统常见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学前儿童的常见病相多发病。学前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普通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腺炎、肺炎等。(一)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是婴幼儿易患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发病率较高。1.病因普通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占 70%~800/0),少数由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所致。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感染得病。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体大约有 200 余种,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2.症状婴幼儿感冒发病比成人急,常表现为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最突出的症状是发烧,且多为高烧,有的儿童甚至出现高烧抽搐。一些患儿同时伴有食欲下降、哭闹、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每个孩子抵抗力强弱不同,临床表现症状轻重差异较大。一般来讲,儿童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差,全身症状越明显。病程通常在 7~10 天。3.护理及预防普通感冒相对流感而言临床症状较轻,治疗方面缺乏有效药物。可适当服用一些解热、镇咳、抗病毒的药物,一般不主张用抗生素,以免产生抗药性。护理的重点是,适当减少患儿的活动,让儿童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饮食清淡。平时,托幼园所针对体弱儿童,要有意识地加强其锻炼和营养,不要给孩子穿衣过多,随气候变化做好添、减衣物的日常照料工作。(二)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冬季,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炎症蔓延波及下呼吸道。急性支气管炎是学前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1.病因气管炎多由细菌、病毒引起或两者合并感染。常见诱因是受凉、疲劳、营养不良、佝偻病、体弱、过敏等。2.症状发病初期患儿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烧、流鼻涕、咳嗽等,尤其以于咳为主要特征。随着炎症的向下蔓延,气管粘膜出现充血、水肿,产生大量的粘液、痰液时,患儿的咳嗽加重,变为带痰声的咳嗽,能听见患儿嗓子里有呼噜声,大一点的孩子可咳出浓痰。同时,常伴有食欲下降、发烧、呕吐、腹泻、没有精神等全身症状。3.护理及预防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房间里最好放置一盆水,保持空气的湿度。饮食方面以清淡易消化、孩子爱吃为宜。患儿咳嗽时,帮助患儿拍背(由下至上]促痰液排出。咳嗽严重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化痰祛痰药物。在预防方面,气候和季节变化之际要注意预防感冒。增强儿童的体质和免疫力,平时注意锻炼和保证营养全面平衡。(三)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4~5 岁儿童发病较多,男孩发病多见。1.病因支气管哮喘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患支气管哮喘的婴幼儿多有家族史或过敏史。婴幼儿湿疹、过敏性鼻炎、细菌感染、气候变化、吸人过敏物、食入致敏物(如鱼、虾、某些水果)等都可能导致毛细支气管的炎症反应,出现哮喘。2.症状支气管哮喘发作前多有感冒病史。哮喘多在夜间发作,表现为儿童烦躁不安,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常伴有面色苍白、口唇青紫、两侧鼻翼起伏扇动等症状。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然后呼吸困难逐渐缓解或消失。本病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引起心衰竭和窒息。一旦出现哮喘症状要马上送医院治疗。3.护理及预防发作期间,要立即服用止喘药,哮喘持续不缓解者要送医院处理。患儿的房间要保持环境清洁,无灰尘、无油烟、无烟雾,杜绝过敏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注意患儿的保温,发病期间患儿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要及时添加衣物。照料中,要注意观察患儿哮喘的疰状变化,呼吸困难者及时送医院。预防支气管哮喘,应避免婴幼儿接触过敏源。如果患儿过敏源不清楚,应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查找其致敏物质有哪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接触。同时,要尽量减少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一旦感染要及时治疗,清除呼吸道病灶。平时注意避免劳累、受凉等,鼓励儿童锻炼。(四)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扁桃腺炎是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的上呼吸系统疾病。扁桃腺位于咽部的两侧,是守卫人体咽喉
要道的“卫士”,它通过产生淋巴细胞、吸附病原体等发挥免疫功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1.病因引起扁桃腺炎的病原体多见 8 一溶血性链球菌。该细菌在正常人的扁桃腺隐窝内(凹陷)隐藏,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如受凉、劳累、营养不良、感冒或患其他疾病,细菌便趁机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导致发病。2.症状急性扁桃腺炎发病急。开始为怕冷,继之发烧,体温可高达 39℃~40℃,并伴有嗓子疼痛、头疼、全身疼痛等症状。检查可见咽部充血、红肿,扁桃腺肿大、充血,或在扁桃腺上可见白色斑点状的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因扁桃腺肿大导致吞咽困难,或因咽部疼痛而拒食。3.护理与治疗急性扁桃腺炎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对体温过高者进行降温处理。护理要点是保证患儿进食。鼓励患儿吃东西,选择刺激性小、易消化、软烂的半流质或流质食品,保证营养供给。进食后要用温盐水漱口,便患儿保持口腔清洁。同时,要注意多休息、多饮水。目前临床一般不主张手术切除治疗,因扁桃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免疫器官。但如有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①扁桃腺反复发炎,每次发作伴有高烧,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②已形成慢性病灶,常诱发中耳炎、急性肾炎、心肌炎。③扁桃腺生理性肿大,影响了儿童的吞咽和呼吸,夜间打呼噜严重。二、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婴幼儿发病率排在第二位的一组常见病。学前儿童常见消化不良、急性肠炎、肠痉挛、肠套叠、急性阑尾炎、便秘等疾病。(一)急性肠炎肠炎是一组由多病因、多因素导致,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为典型症状的婴幼儿常见病。6 个月—2 岁婴幼儿发病率高,夏秋季节多发。通常临床上根据病因将其分为非感染性肠炎和感染性肠炎。1.病因非感染性肠炎多见饮食不当。如食物过量或食物不足(饥饿性腹泻)、食物不易消化、食物过敏、气候变化、压力过大、添加辅食不恰当(一次添加量过多或添加辅食的种类比较杂)等原因,导致婴幼儿胃肠道不适应而出现腹泻。非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的改变。如饮食过量,患儿拉不消化的大便,粪便中可见食物残渣;食物过敏者如吃了牛奶、鸡蛋、花生、鱼虾等过敏食物后,饭后 l—2 小时出现腹痛、腹泻,有时大便中带有血丝。2.症状因急性肠炎的病因较多,其临床症状表现有差异。共同之处是大便形状、次数发生改变,但大便病原体化验结果不同。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表现为发烧、腹泻,刚开始拉不消化的大便,l~2 天后大便呈蛋花样,每天大便次数为数次至】0 余次。②轮状病毒肠炎早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发烧、流鼻涕、鼻塞等,1~2 天出现腹泻,大便呈水样泻(大便以水为主,无臭味),每天大便次数 10 余次甚至更多,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危及生命。病程为 7—lo 天。3.护理要点肠炎的护理主要是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患儿在腹泻期间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一般轻中度腹泻的最佳治疗措施是每天多次、少量地服用“口服补液”,或给婴幼儿饮盐糖水或米汤,腹泻严重者应送医院进行输液治疗。患病期间要保证营养供给,不宜禁食,可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持患儿肛门的清洁(便后用淆水冲洗臀部,并保持肛门皮肤的干燥)及腹部保暖,防止臀部湿疹。“口服补液”是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一项治疗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有效药物。口服补液的成分为氯化钠、小苏打、氯化钾、葡萄糖等。腹泻患儿小剂量、多次服用可有效预防电解质紊乱和脱水。注意按说明书上的指示方法使用,一旦儿童不再腹泻应马上停药。4.预防腹泻直接影响到婴幼儿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而言,腹泻对机体伤害较大。在一些医疗条件差的地区,腹泻至今仍是威胁婴幼儿生命的主要因素。因此,预防和减少感染性肠炎的发病十分重要。首先,提倡母乳喂养,减少婴儿肠炎的发生。在给婴儿添加其他食品时,要注意食品、食具的卫生,添加过程要循序渐进。其次,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养成婴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饮食应注意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吃卫生、安全和新鲜的食品;托幼园
所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每天对餐具、餐桌、水杯进行消毒。再次,对体弱儿童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二)肠痉挛肠痉挛是因肠壁平滑肌受刺激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又称肠绞痛。该病多见婴儿和 5—6岁的儿童。1.病因肠痉挛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前者占到 70 010 左右;原发性肠痉挛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婴儿进食不当或吸入冷空气刺激有关。幼儿肠痉挛可能与过敏体质、暴饮暴食、肠寄生虫毒素刺激等有关。继发性肠痉挛是因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阑尾炎、肠炎、肠梗阻等疾病刺激产生。2.症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平时健康儿童突然哭闹,出现阵发性腹痛。腹痛部位主要在脐周,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时痛时止,一般反复发作几次后自愈。疼痛时腹部发硬,按摩或用热水袋热敷可缓解疼痛症状。3.护理及预防一般原发性肠痉挛不需要药物治疗。发病时让患儿平卧,用暖手按摩腹部或用热水袋热敷,多数患儿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有时患儿放屁后将肠内气体排出,疼痛也会自行缓解。预防肠痉挛,婴幼儿应注意饮食,添加辅食时应由少到多,渐进添加合理喂养。学前儿童进食应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吃过量的冷饮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夜间睡眠要注意儿童腹部保暖。(三)便秘便秘是儿童易患的常见病。正常儿童每天大便一次,如果患儿经常连续 2~3 天或更长时间拉不出大便,排出大便干燥,即为便秘。如果婴幼儿 2~3 天排一次大便,但排便轻松、不干燥,不能称便秘。1.病因导致婴幼儿便秘的原因有:①与生理结构有关。从解剖结构来看,婴幼儿的肠道相对而言比成人长(按身体比例),各种代谢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长,粪便中的水分在长时间运输过程中易被肠道吸收,使大便干燥,不易排便。②与饮食结构有关。婴幼儿食物以奶类、鱼、蛋等食品为主,加之食物制作精细,故食物残渣少,大便量少,大便较干燥。③排便习惯的养成不好。人体排便受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拴制,当直肠内大便容积达到一定量时,粪便刺激直肠壁产生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产生便意和排便行为。幼儿常因玩耍而放弃排便,抑制便意,结果使大便长时间停留在直肠,水分被吸干,出现大便干燥。2.症状便秘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胀,拉不出大便。有些患儿因大便干燥,使劲大便时会造成肛门肌肉撕裂,肛门出瞌、疼痛。3.护理及预防对连续几天不能排大便的患儿,可用开塞露或肥皂(将肥皂切一小块,蘸水搓成小拇指大小的圆柱形,塞入肛门)帮助患儿排便。或采用按摩方法,成人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按摩婴幼儿的腹部,每日1~2 次,每次 3 分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患儿服用泻药。预防便秘更为重要。首先,婴幼儿一日生活安排要有规律,养成幼儿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每天有规律排便,有利于大脑形成动力定型,每天一到固定时间就产生便意、排便,从而避免因排便不规律抑制便意。其次,调整婴幼儿饮食结构,适当增加一些蔬菜粗粮杂粮,或在便秘儿童的菜中适当增加一点油。平时让学前儿童多参加运动,加快肠蠕动。三、口腔及五官常见病学前儿童常见的口腔及五官疾病有龋齿、近视、斜视、弱视、急性中耳炎等。最?如果不认同该观点,应如何去说服家长要重视乳牙的保护?龋齿又称虫牙、蛀牙,是学前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 5 岁和 15 岁两个年龄段为发病高峰。1.病因龋齿是由细菌、食物残渣和个体因素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首先,口腔中的产酸细菌是致病的必要条件。口腔中存在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产酸菌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这些细菌分泌产生酸性物质逐渐腐蚀、破坏牙组织。其次,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主要是糖类物质)是
衡则直接危及学前儿童的健康乃至生命。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高发,多起食品中毒事件均与环境和食品污染有关。(三)行为和生活方式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行为多伴随着某些疾病的发生,如儿童常见的挑食偏食、不讲卫生、不按时睡觉、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常伴有营养素摄人不平衡(某些营养素摄人过量或不足)、罹患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出现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等。反之,则表现为健康、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风俗习惯、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和生活习惯的统称。生活方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 21 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据 WHO 统计,全球人类死亡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占 60%,其中发达国家高达 70%~80%,我国占 40%左右。成年人抽烟、酗酒、滥用药物、大量吃高热食品、不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非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学前儿童普遍存在喜欢吃肉,过量摄入饮料和零食,睡眠不足,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玩电脑游戏,不喜欢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则是导致学前儿童患肥胖症、感觉统合失调、学习障碍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不健康行为也为成年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四)卫生股务卫生服务是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向个体、群体和社会提供的必要服务活动。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和质量直接关系个体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对学前儿童而言,健全的医疗服务机构、完备的卫生保健网络、充足的疫苗供应、足够的医务人员等因素是促进健康的基本条件。三、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如前所述,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受制于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与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因素影响力较大。对学前儿童而言,家庭和托幼机构是其主要生活环境。为此,本部分内容重点从家庭和托幼机构的角度来讨论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健康。1.有规律地生活生活有规律是指学前儿童一天的各种活动(吃喝拉撒睡玩耍)在时间安排上要相对固定、有序,并做到动静交替,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丰富的活动时间。有规律地生活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学前儿童一天的各种活动对其发展和健康是不可缺少的。2.合理安排膳食饮食是构建儿童身体细胞、组织、器官,保证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儿童身体的长高、增重,器官的长大乃至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均有赖于每天进食各种营养素。以骨骼生长为例,儿童身高每增加 1 厘米,大约需要增加 20 克钙。这些钙均来自每天吃入的奶、粮食、肉鱼等食物。3.保证睡眠充足睡眠是维护和保证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如新生儿每天 24小时大约有 22 小时是处于睡眠状态。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婴幼儿如果睡眠不足,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烦躁、情绪不稳、发脾气、哭闹、食欲下降、容易得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4.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户外活动、体育游戏和运动对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有着积极意义。第一,运动可增强身体机能。运动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供氧和营养物质供给得以改善,学前儿童心肺功能、消化功能、运动功能和抗病能力增强。第二,运动促进学前儿童身高的增长。5.提供适宜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幼儿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体验情感、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来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的。游戏对学前儿童而言,就像成人的工作和事业,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逐步认识事物,促进其感觉、动作、认知、社会性、个性品质、情感和创造性的发展。6.疾病预防任何一种疾病都会对学前儿童健康带来威胁和影响。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患病器官和病程的长短。通常重要器官的疾病,如肺炎、心肌炎、肾炎对学前儿童健康髟响就大,病程越长的疾病影响也
致病的前提条件。食物残渣为产酸细菌的生存、繁殖提供了营养物质。再次,个体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钙化不良、唾液分泌量少等因素是致龋的易患因素。牙齿钙化不良影响了牙齿的坚硬度和牙表面的光洁度,使得牙釉质薄、牙齿表面不光滑;而牙齿排列不整齐易使食物碎屑残留;唾液量分泌少,无法发挥洗涤、抗菌等作用。2.症状龋齿好发于磨牙和双尖牙的咬合面、裂沟中。龋齿发病早期病程发展慢,没有任何症状,检查时可见牙表面变黑或有一个小洞。当龋洞变深,破坏到牙本质时,病牙遇冷、热、酸、甜等刺激物时感觉不适,或引发疼痛。患儿吃饭经常会有食物嵌在龋洞的情况,让人不舒服。当牙髓腔被破坏时,出现剧烈疼痛、病牙处的牙龈红肿,引发牙髓炎。3.护理及预防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龋齿预防和护理的关键。龋齿的预防:第一,保持口腔和牙齿清洁,养成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通常 2 岁左右的幼儿应开始学习刷牙,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牙要顺牙缝刷,咬颌面左右来回刷,轻刷舌表面,详见第八章),1~2 个月换一次牙刷。第二,注意吃钙、磷丰富的食品,多晒太阳,使用含氟牙膏,使牙齿变得坚硬。少吃零食,尤其是甜食和糖,睡前不吃甜食,减少牙齿被腐蚀的机会。第三,窝沟封闭。目前预防龋齿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是当儿童磨牙长出后(通常在 6~7 岁)进行窝沟封闭,让牙齿不与细菌接触,从而倮护牙齿。第四,“涂氟”。将氟化泡沫挤在托盘里,让儿童轻轻咬住,2~3 分钟后取出。(二)斜视1.病因一般认为儿童斜视的病因有两种。一是患儿视神经或眼肌受到损伤,使眼球失去神经或肌肉的控制,出现向内或向外倾斜。二是患有近视或远视。高度近视眼的患者,看近物时两眼不需要调整,时间一长容易出现外斜。相反,高度远视眼的患儿容易出现内斜。2.危害斜视会影响患儿视觉功能的发育。因双眼不在同一水平面,视物会产生重影,阅读时会感到字迹模糊不清或重叠,视物不淆。而重影会干扰大脑对物像的融合和判断。大脑为了正常工作,会将一只眼的视觉功能抑制住,让患儿用一只眼看物体,而被抑制的眼发生功能退化,出现弱视。另外,患儿单眼视物,会影响儿童的立体感,患儿看什么东西都是平面图,难以精确地判定物体的空间位置和距离。3.护理要点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斜视对儿童视觉功能伤害的关键。一旦发现儿童眼睛出现异常,要尽早就医治疗,配合医生进行眼部手术或佩戴矫正眼镜。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三)弱视凡眼球无器质性病变,经矫正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者,称弱视。弱视是幼儿较常见的一种视力发育障碍性疾病。它分单眼弱视、双眼弱视,先天弱视和后天弱视。1.病因弱视的常见病因:①先天性弱视。胎内眼球发育不良而致;②斜视性弱视。斜视没有及时治疗导致一只眼患弱视;③屈光参差性弱视。因两只眼睛的视力相差较大,造成两眼物像清晰度不同。久而久之,大脑将视力差的物像抑制,只用视力好的眼看物体,导致视觉功能退化;④剥夺性弱视。因某种原因如先天性白内障、眼外伤等造成眼睛发育过程中的眼睛被遮盖,视觉发育出现停滞,形成弱视。2.危害弱视对儿童危害较大。一方面弱视无法通过配镜矫正视力,患儿总处在视物不清的状态,影响其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受到影响,分辨不清物体的远近、深浅,不能做精细活动。3.护理及预防注意观察儿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6 岁前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早期干预可帮助儿童恢复视觉功能。托幼园所要定期检查儿童的视力,及早发现问题。通常患单眼弱视的患儿在生活中不易被发现,仔细观察仍会发现一些表现,如看物体时愿意走得很近,喜欢侧着身视物等。如发现有小朋友有以上表现,应请保健医查一下幼儿昀视力,或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视力。治疗弱视多采用遮盖法矫
正,即给患儿配一眼镜,把正常的一只眼用黑色眼罩盖住,强迫孩子用视力差的眼睛看物体,通过强制性锻炼使其功能逐渐恢复。教师要注意提醒弱视治疗中的孩子坚持佩戴眼罩。平时,可有针对性开展一些精细活动,如画画、剪纸、串珠、填色、刺绣等,帮助恢复眼睛的视觉功能。(四)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最常见的耳科疾病,多因鼓室粘膜炎症引起。幼儿发病率较高。1.病因口腔与中耳通过咽鼓管相连。成人的咽鼓管为斜向上,幼儿的咽鼓管呈水平位,且短而直,口腔中的细菌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尤其是咳嗽、擤鼻涕、打喷嚏时,细菌很容易顺着气流进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2.症状急性中耳炎发病急,临床表现为高烧、耳痛(可放射到头部、牙齿、颈部等)、吞咽困难小年龄幼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用手抓耳朵、揪头发、拒绝吃奶等。检查可发现鼓膜红肿,充血。数天后,鼓膜穿孔,外耳道有脓液流出,耳痛症状减轻,高烧也逐渐消退。3.护理及预防注意休息,鼓励患儿进食。及时到医院治疗,控制炎症。预防急性中耳炎,一是教给儿童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切勿同时捏住双侧鼻孔擤鼻涕,要先擤一侧鼻孔.再擤另一侧鼻孔,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二是洗头、洗澡时避免污水入耳,保持外耳道清洁。不要随便为儿童挖耳屎。四、皮肤常见病学前儿童常见的皮肤病包括痱子、湿疹、荨麻疹、疖肿等。(一)痱子痱子是夏季常见皮肤病,尤其是南方地区发病率高。主要原因是高温、潮湿,出汗多、不易蒸发、堵塞汗腺口。1.症状痱子初起为小红疹子,继之出现成群红色小丘疹。痱子的好发部位为颈部、头皮、前额、背部、前胸等处。患痱子处皮肤发红、瘙痒,有烧灼感,容易被挠破,感染化脓。同时,患儿会因瘙痒而烦躁、哭闹。2.护理及预防如痱子不严重,可用温水清洗,并用毛巾将身体擦干,再用痱子粉或痱子药水在患处涂擦,大多可自退。日常生活中应勤洗澡,保持皮肤干燥,不要让汗液浸泡痱子。如果痱子已感染,应涂专门的治疗热痱的药膏(有消炎、止痒作用),严禁去挤脓,以免发生并发症。预防儿童长痱子。夏天要注意勤换衣服、勤洗澡,及时将汗液和污垢洗除。天气炎热给幼儿洗澡时,可在洗澡水中加入“十滴水”,最好用温水洗澡。同时,应注意通风、降温,避免温度过高、过热。儿童夏季衣服最好选用透气性好、吸汗性强、宽松的棉织品。(二)湿疹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又称奶癣。1.病因湿疹病因比较复杂,至今仍不十分明确,多认为是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湿疹的儿童多属过敏性俸质,对鱼虾蛋等蛋白质类食物过敏。同时,一些环境因素,如动物皮毛、花粉、灰尘、肥皂、药物、化妆品、日光、湿热等也可诱发湿疹。2 岁以下的胖婴儿易患湿疹。2.症状湿疹多见于面颊、眉部、耳后、头皮及臀部、肘窝等部位,初起为两侧对称的小红丘疹,以后融合为成片的红斑,表面有白色皮屑并渗出少量黄水,最终形成黄色结痂。因皮损部位瘙痒,患儿会哭闹,不能安静入睡。3.护理及预防湿疹患儿应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日常照料时,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尤其是皮肤皱褶处要清洗到。洗澡后使用非油性的润肤霜,勿用热水、肥皂等刺激物清洁皮肤。衣物选用纯棉制品,少穿毛织品、化纤类服装。平时,要注意避免给患儿吃引起过敏的食物。
(三)疖肿疖肿是婴幼儿易患的化脓性皮肤病。疖肿多与婴幼儿免疫力低、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有关。发病多见头面部、颈背部及腹部等多汗、易摩擦的部位。1.症状本病初起患处会出现毛囊性炎症丘疹,皮肤发红,有微肿的圆形硬结,触之疼痛。以后逐渐长大,数天后疖肿化脓形成黄白色脓栓,破溃、脓液流出,炎症逐渐消退而愈。疖子常是单发,也可见 3~5个多发。患儿可伴有轻度的发热、厌食。如处理不当,可使炎症扩散。2.护理及预防疖肿疼痛时不要让患儿去抓挠或挤疖,防止感染扩大,加重病情。尤其是面部的疖肿千万不要去按压,防止病菌扩散到大脑。可用酒精或一茶匙食盐融在一杯温水中擦洗患部,防止感染扩大。平时,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常洗澡、勤更衣。五、常见营养性疾病营养性疾病是指因体内营养素摄入过多或过少,导致机体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及营养代谢异常的一类疾病。学前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有缺铁性贫血、佝偻病、锌缺乏症、维生素 A 缺乏症、单纯性肥胖等。(一)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发病多见 6 个月至 2 岁左右的婴幼儿,是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的营养性疾病。1.病因缺铁性贫血是因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所致。患儿缺铁的常见原因有:①生长发育过快,机体对铁需要量大,饮食中未能及时补充。婴幼儿随着身体的快速发育,血液量也快速增加,人体对铁的需要量也相应地增大。长得越快的孩子越容易患缺铁性贫血。②铁摄入不足。婴幼儿以奶及奶制品为主要食物,但所有奶类食品中铁含量均较少,如果婴幼儿没有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品,容易出现摄入不足。③体内储存铁不足。通常胎儿后 3 个月会通过母亲的血液系统在肝脏内储存部分铁,供出生后前半年发育使用。如果出现早产、双胞胎或母宗患有严重贫血者,胎儿没有储备充足的铁,出生后易患缺铁性贫血。④疾病。一些疾病会影响到铁的吸收和消耗,如慢性腹泻、长期呕吐、钩虫病等。2.症状铁在人体内主要参与氧和二氧化碳的运送,长期慢性缺铁会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大脑和各器官因缺氧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生长发育减慢等症状。临床上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标准是儿童血色素低于】10 克/升。通常缺铁性贫血病情发展比较缓慢。早期轻度贫血者临床上不表现任何自觉症状,往往是体检时被发现。中、重度贫血可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如面色苍白,指甲、眼结膜、嘴唇发白,全身无力、疲倦,心率快、烦躁、爱哭,头发无光泽、毛发脱落,容易感染生病,个别儿童出现异食症。3.护理及预防轻度贫血一般不需要治疗,中重度贫血病儿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为预防缺铁性贫血,母亲怀孕后期要注意补铁;婴幼儿的饮食应选择含铁丰富的食品,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蛋黄等;婴儿半岁后要添加蛋黄,7~8 个月时添加动物血、动物肝、瘦肉等。早产儿和生长发育快的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铁,或选择一些铁强化食品等。(二)佝偻病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牲疾病。2 岁以下儿童多发,北方儿童患病率高于南方。1.病因佝偻病的病因是体内缺乏维生素 D 导致钙、磷代谢失常。钙不能正常地沉积到骨组织,表现出以骨骼改变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营养性疾病。2.症状发病初期主要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烦躁不安、爱哭闹、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睡觉不踏实、反复翻身、易惊醒、夜间易出汗(与季节、穿盖、温度无关),由于头部出汗多,刺激皮肤瘙痒,婴儿喜欢把头在枕头上来回蹭,出现枕部头发脱落,称枕秃。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骨骼异常改变。如头部出现颅骨软化(枕部骨骼用手指轻压有乒乓球样的改变),囟门闭合延迟,出牙晚,颅骨骨缝变
宽,头部呈方颅或十字形颅;胸骨出现肋骨串珠(在肋骨与肋软骨的交界处,软骨组织犬量增生堆积为一个个圆形隆起),胸骨柄向外或向内突起,形成鸡胸或漏斗胸。或者表现为脊柱后弯或侧弯(因脊柱钙化不好,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两腿出现向内或向外弯曲,形成 X 型腿或 O 型腿,手腕出现手镯样改变等。一般佝偻病患儿坐、立、行走发育都比正常婴儿晚。不过并非所有佝偻病患儿都会出现上述状。婴儿骨骼的畸形改变与患儿的发病年龄、骨骼发育状况等因素有关。一般小年龄婴儿主要表现为头部症状,1 岁左右的婴儿多见腿部症状。3.护理及预防佝偻病患儿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在日常照料中,患病婴幼儿不宜久坐、久站,避免骨骼变形。注意多休息,多晒太阳,多做户外活动。饮食中增加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奶酪等。预防佝偻病,应在婴儿满月后及时给婴儿添加鱼肝油,补充维生素 D。经常带孩子在户外活动和晒太阳,促进皮肤下的 7-脱氢胆固醇转化。也可选择吃强化了维生素 A、D 的牛奶或奶粉。需要提醒的是,维生素D 是脂溶性维生素,大量服用会引发中毒。因此鱼肝油要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添加。(三)锌缺乏症锌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它参与机体中多种酶的合成,与 200 多种酶的活性有关。学前儿童如果饮食中缺锌,可患锌缺乏症。1.症状锌缺乏症的舆型症状为食欲不振,生长发育减慢。患儿表现为味觉减退,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食欲差,个别患儿甚至出现异食癖(喜欢吃墙皮、生米、纸张等);同时伴有身高、体重增速很慢,体格矮小,易感染患病。缺锌影响到上皮组织的生长,患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疾病,有些患儿伴有反复口腔溃疡,创伤愈合迟缓等。2.护理及预防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锌剂,同时补充含锌丰富的食物,如牡蛎、鲱鱼、瘦肉、肝、蛋等。(四)维生素 A 缺乏症维生素 A 缺乏症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 A 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在我国贫困地区该病发生率高,并成为威胁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1.病因导致维生素 A 缺乏的主要原因:①维生素 A 和胡萝卜素摄入不足。自然界食物中维生素 A 含量不丰富,仅存在于动物的肝脏、蛋黄和奶中。胡萝卜素存在于深颜色的蔬菜中,它是维生素 A 的前体(在肠道可部分转化为维生素 A 发挥功能)。因幼儿普遍不喜欢吃蔬菜,容易发生维生素 A 缺乏。②食物中脂肪摄入量少。维生素 A 和胡萝卜素属脂溶性维生素,它们在肠道吸收需要有脂肪的存在,才能被溶解、吸收。饮食中如果脂肪含量少,其吸收率下降。贫困地区儿童高发维生素 A 缺乏症与此有关。2.症状维生素 A 参与人体暗视觉的形成,促进骨骼和上皮细胞的生长。维生素 A 缺乏症的 i 临床表现为:①眼睛发干,患夜盲症。患儿夜间或在暗光下看不清物体。眼睛因上皮组织发育不好,而出现眼泪减少、眼角膜干燥等情况,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穿孔,以致失明。②全身皮肤干燥、鳞状脱屑、角化增生,尤其是上臂外侧和大腿前侧皮肤出现“鸡皮样”改变(皮肤粗糙,长小丘疹)。毛发干枯、失去光泽,易脱落。指甲多纹,失去光泽,变薄、脆,易折裂。③易感柒各种呼吸道、泌尿道疾病。如反复感冒,腹泻等。④生长发育速度减慢。3.护理及预防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 A。预防维生素 A 缺乏,可在婴儿满月后开始添加鱼肝油(鱼肝油含维生素 A、D)。平时多吃含维生素 A 和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和奶,深颜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红薯、甘蓝等)。需要提醒的是,维生素 A 服用时要遵循医嘱注意剂量,防止过量造成维生素 A 中毒。(五)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指非疾病所致的肥胖,占到肥胖儿童的 95%~、97%。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导致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病因。1.病因单纯性肥胖的直接病因是食物摄人大于消耗,营养过剩。当机体大量摄入产热营养素(脂肪、蛋
白质、糖),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在皮下和脏器表面堆积,体重增加。导致营养过剩的原因十分复杂,大致可归纳为:①不良饮食习惯。如过度进食,进餐速度过快;喜吃高脂肪、高糖食品,喜欢喝碳酸类饮料;喜欢吃三高零食(高盐、高糖、高脂肪)等。②不良生活方式。不喜欢运动和户外活动,喜欢静态活动(看电视、看书、玩电脑等),每天活动过少;生活舒适度高,室内享受空调和各种电器设施,出行有交通工具等,机体消耗热量少。③遗传因素。调查数据显示,父母肥胖者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大大高于正常人群。可能与个体代谢速度快慢和代谢水平有关。④不正确的养育方式。如给婴儿添加碳水化合物过早、从小喂养过量、给儿童提供大量的高脂肪食物等;或观念认识上存在错误,认为能吃是福,儿童身体胖是健康的标志等。2.症状临床上诊断学前儿童肥胖通常使用标准体重。3.护理及预防适当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改变饮食习惯主要是指在保证儿童营养需要的前提下,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如适当减少进食量,降低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少吃油喊、油炸食品,少饮碳酸类饮料,少吃糖果、糕点和膨化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等热量较低的食品;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定时进餐。增加运动是指每天要保证患儿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及一定的运动量。选择儿童喜欢、有效、易于坚持的运动,如游泳、跳绳、踢球、跑跳等。控制学前儿童体重切忌服用减肥药物。第三节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流行的疾病。学前儿童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尤其是托幼园所生活的集体儿童,因大量易感人群每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容易发生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幼儿园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预防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保证幼儿身体健康。一、侍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一)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比较,具有以下特征。1.特异的病原体传染病是由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感染致病,而非传染病可以是由多种病原体致病,也可由非病原体致病。如感染了甲肝病毒机体可患甲型肝炎,感染了乙肝病毒可患乙型肝炎。普通感冒既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也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高血压的发病与压力、紧张、高血脂、遗传等非感染因素有关,与病原体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传染病只可能由一种固定的病原体感染发病,而多数非传染病是由多因素共同致病。2.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性和流行性是传染病的突出特点。一般传染病很少单一发病,因传染源可以将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周围人群,使周围人群患相同的疾病。如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有时幼儿园一个班级中有多位小朋友患相同的病。2003 年非典爆发时,全球 32 个国家和地区均有人被传染患病,患病人数达8422 例。3.免疫性多数传染病在病愈后,体内都将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以保护机体不再被感染患该病。不过,不同传染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抗体对机体的保护时间也不相同。如患水痘、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病后机体可获终身免疫,通常人不会笫二次感染患病。有的抗体持续时间短,如流行性感冒、痢疾等,人一生可多次患该病。(1)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指将一定剂量的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保护接种者不受该病原体感染。4.规律性传染病从感染、发病到痊愈,发展病程比较有规律。通常都要经历潜伏期、前驱期、症状典型期、恢复期四个阶段。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病人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症状和体征的人。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带有
大量病原体可传染给他人。要引起重视的是,很多传染病在发病初期或潜伏期就已有传染性,但这时病人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而传染他人。病原携带者指没有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临床上有两类携带者,即健康携带者和病后携带者。前者指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如痢疾、流行性脑膜炎等,传染源司以是健康携带者;后者指患病后临床症状已消失,但体内仍带有病原体,如痢疾、猩红热等。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传播中的隐性传染源,因看似“正常人”,且行动自由,容易传染他人。受感染的动物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有一些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疾病,或动物是携带者,如狂犬病、乙型脑炎、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等。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另一易感者所经由的途径。每种传染病有其特定的某一或某几种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病人通过咳嗽、擤鼻涕、打喷嚏、说话、呼吸等方式将病原体排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感染患病,也称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如流感、百日咳、白喉、麻疹、水痘、猩红热、腮腺炎、肺结核、非典等均主要通过该途径传播。饮食传播。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饮水、食具,经由消化道进入易感人群体内感染致病。饮食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如痢疾、甲肝、手足口病、霍乱、伤寒等均可通过饮食在人群中传播。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有两种形式,即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病原体直接从传染源到达易感者体内感染致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梅毒。间接接触足指病原体通过污染各种物品(桌椅、玩具、文具)、用品(衣物、碗筷、杯子、毛巾),再经易感者接触而致病,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红眼病(急性结膜炎)、乙肝、沙眼等疾病可由间接接触传染。虫媒传播。病原体通过昆虫(蚊子、跳蚤、虱子、苍蝇)叮咬人或动物,或污染食物而传播致病。如乙型脑炎、出血热、痢疾、鼠疫、斑疹伤寒等。血液传播。病原体经检查(胃镜)、治疗(输血、输液、注射、拔牙)、文身、打耳洞等途径经血液系统进入体内致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均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病原体通过胎盘、分娩和哺乳等途径导致易感者致病。常见乙肝、艾滋病、淋病、梅毒等传染病。母亲在怀孕、生产和喂奶等过程中将病原体传给孩子。3.易感者易感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人。(2)体育锻炼。锻炼可增强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幼儿园和家庭要重视幼儿的体育锻炼,每天保证幼儿有 2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和足够的运动量。(3)营养与睡眠:保证营养供给充足,提供平衡膳食;保证睡眠充足、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均可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免疫力=——1 瓦吁蚕趸否雨传染病的易感者。(三)幼儿园传染病的管理与预防卫生部、教育部 2010 年颁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患儿应当及时按照法律、法规和卫生部的规定进行报告,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应当加强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阻断传染病传播与流行的三个环节是关键。幼儿园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儿童的抵抗力等举措来防止传染病的流行。1.管理传染源管理传染源是指通过及时发现传染源,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接触和传播他人的杌会。保健医生应及时了解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向班级教师通报,加强常规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发现。多数传染病在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强。幼儿园传染病早发现的途径是:通过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患儿或携带者。如人园常规体检、每年的定期体检等;通过每天常规检查,如晨检和午检,对学前儿童“一摸、二看、三问”,及时发现儿童的早期异常变化。早隔离。一旦发现患儿或疑似患儿,马上送幼儿园隔离室观察或请家长送医院处理。患儿隔离时间应根据该传染病的传染期来决定(见表 5-2)。加强检疫。首先,对患儿或疑似患儿呆过的房间、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其次,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使其不与正常班级和人群接触。隔离时间至最长潜伏期结束。如检疫期间又有新病例出现,检疫期延长至新病人的最长潜伏期期满。在控制传染病流行时,一定要重视检疫工作,它是控制传染病在幼儿园流行的重要环节。通常幼儿园某班级发现传染病后,检疫对
象应是全班幼儿和老师。该班的一日生活仍正常进行,但所有活动都严格与其他班级分开,同时加强观察。2.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使病原体无法在人群中扩散。(1)-般性顸防性措施。首先,做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等基础性工作。保证教室内外环境清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换气);食堂操作间干净,食品新鲜、安全,制作和存放时生熟分开;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等好习惯。其次,严格执行幼儿园日常消毒制度,如每天对餐具、水杯、毛巾进行清洁消毒,餐前对桌面进行清洁消毒,定期对门把手、水龙头、玩具、地面、厕所等进行消毒。(2)针对性预防措施。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在消化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对物品、用具、玩具的消毒及个人卫生,保证食品和饮水的安全。同时,减少幼儿在公共场所的活动。3.提高易感者的抵抗力通常当传染病流行时,并非所有接触者都会感染患病。决定个体是否感染患病的关键因素是自身抵抗力的强弱。只有当个体抵抗力低,或病原体感染量大,机体不足以将进入体内的病原体全部消灭时才会发病。学前儿童发育不成熟决定了其易感性。提升学前儿童的抵抗力,是保护儿童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措施。通常的做法如下。(1)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指将一定剂量的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保护接种者不受该病原体感染。预防接种是当前最有效、最经济、二、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预防(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又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儿童易感,多见冬春季节发病。1.病因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水、痰液等分泌物中,主要经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病毒经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体外,被吸入感染患病,或病毒污染手通过握手间接感染。流感病毒分很多类型和亚型,该病毒具有易变异、各型之间缺乏交叉免疫、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故个体容易反复感染患病。2.症状流感临床表现轻重个体差异较大,主要受机体免疫力水平高低影响。临床典型表现是发病急,患儿出现畏寒、发烧,体温可迅速上升到 39cC~40。C,同时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部分患儿有轻度的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也有部分患儿出现轻度的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高烧时,患儿面颊发红、咽部充血。上述症状持续 1—2 天,一般在 3—4 天退烧,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也有患儿症状较轻。3.护理及预防一般不主张对流感患儿用抗生素,可服板蓝根冲剂、小儿清热解毒冲剂等。,日常生活照料时,注意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发烧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成药物降温,减少患儿外出活动。流感是自限性疾病,通常 7~10 天可自愈。预防流感重在平时注意锻炼和营养,提高免疫力。在流感流行季节,房间要注意通风换气,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积极锻炼身体。对体质弱的幼儿,可在初秋注射流感疫苗。(二)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多见于 6 个月至 5 岁婴幼儿。近年来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上升趋势,以青少年发病多见。麻疹病毒传染性强,儿童普遍易感,病后可终身免疫。1.病因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眼的分泌物中。病人和带病毒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病原体,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播。同时,被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间接传播。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 5 天都具传染性。
2.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 10 天左右。前驱期表现为发烧、咳嗽、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眼结膜充血、怕光、精神不振等类似感冒症状,持续 3~·4 天。前驱期,多数患儿的口腔颊粘膜会出现一些针尖大小的白点,周围粘膜充血,临床称“麻疹粘膜斑”。它是麻疹早期特有的症状,也是鉴别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3.护理及预防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防止高烧惊厥,注意房间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及时用温开水擦洗患儿眼部分泌物;给患儿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多饮水。发病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突然出现持续高烧,皮疹颜色改变要引起重视,有可能出现并发症。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通常婴儿在 8 个月时按照免疫接种程序注射麻疹疫苗。(三)水痘水痘是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容易在幼儿园流行。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多见于 6 个月至 6 岁的婴幼儿,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1.病因水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和水疱的胞浆中,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患儿通过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人后感染患病;或病人皮肤上的水疱破溃,带有病毒的胞液污染食具、玩具、被褥、毛巾等,易感耆接触后致病。病人从发病到皮疹干燥结痂期间都具有传染性。凡没有患过水痘的人均是易感者,但水痘症状较,易恢复,危险性小,很少有并发症。2.症状通常接触传染源后 2~3 周发病(潜伏期 10~21 天)。患儿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烧、咽痛、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前驱期症状。发烧数小时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和四肢。初起皮疹为针尖大的红色小丘疹,数小时变为绿豆大小的水疱,大小不等,周围有红晕。水疱壁很薄易破,3~4 天后水疱开始干缩、结痂,一周后脱落(不留任何疤痕)。病程为 7—10 天。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部为多,四肢较少。皮疹通常是分批出,因此在患儿身上可同时看到丘疹、水疱、结痂等几种情况。出皮疹时,皮肤瘙痒难忍。3.护理及预防水痘主要对症治疗,涂止痒药物,如炉甘石剂、碳酸氢钠溶液等。照料时,重点是防止患儿瘙痒抓伤,造成皮肤感染留下疤痕。给患儿剪短指甲,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小年龄幼儿可给其戴手套以免抓伤患处。幼儿园应加强对水痘传染和流行的防范。一旦发现病儿,要及时隔离,隔离时间为皮疹全部结痂脱落(2 周左右)。同时,对病儿用过的物品和房间进行彻底消毒,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检疫期 21夭),阻止水痘流行。目前已有水痘疫苗,家长可视自己孩子的情况决定是否接种。(四)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消化道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容易在人群聚集处爆发流行,是托幼园所常见的传染病。2~6 岁儿童是易感人群,多夏秋季发病。1.病因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 EV71 和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咽分泌物中。该病毒在外界存活能力强,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潜伏期病人的咽部与粪便中可检出病毒,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有三种,即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饮用水或食物被病毒污染)、空气飞沫传播(带有病毒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与婴幼儿近距离接触)和接触传播(接触带病毒的疱疹液污染物品和用品)。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的重要传播方式。2.症状手足口病起病急,一般潜伏期为 4~6 天,多见症状轻微者。幼儿在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烧、咳嗽、咽痛、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进入症状期,患儿体温可达 38℃以上,手、足和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l 天后丘疹转为疱疹,3~5 天后疱疹干缩、结痂、脱落。手足口病的疱疹为红色小水疱,通常不易破。患病期间,还会伴有口腔疱疹和溃疡。幼儿因疼痛影响进食。手足口病的整个病程在 7—10 天。近年报道称,肠道病毒 71 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可伴发毒性脑膜
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致残及病死率较高。3.护理及预防手足口病的护理重点是解决口腔溃疡引起的患儿迸食困难问题。患病期间,应为婴幼儿选择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饮食,或在口腔溃疡处涂抹一些生肌止痛的药。每次饭后用温开水或淡盐水给患儿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注意多休息、多饮水,保持手、足病损处的皮肤清洁,不要用手乱抓。手足口病的预防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幼儿园要加强幼儿饭前便后、外出后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的习惯养成;少吃生冷食物;保持环境卫生,注意通风换气;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对发热和出皮疹的儿童要注意鉴别,做到早发现、早隔离,阻断传染源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托幼机构要加强对活动场所、物品和食具的消毒。(五)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冬春季,1~5 岁幼儿发病率高。病后可终身免疫。1.病因风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和口腔中,经飞沫传播。该病毒传染性不强,密切接触才可能被传染。但如果母亲怀孕期间感染了风疹病毒,病毒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导致先天畸形的发生。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是传染源,潜伏期最后 1~2 天的病人有传染性。2.症状风疹的潜伏期是 2~3 周。发病初期,患几仅有低烧及很轻的感冒症状,易被忽略。发烧(38℃~39。C)第二天开始出皮疹,皮疹为针尖大小的淡红色疹子,一天内全部出完。第三天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患儿出疹期间,同时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的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呈单个分布,有压痛。风疹病程短、症状轻、并发症少。3.护理及预防风疹病人因症状轻、病程短,通常不需要进行任何特殊的处理。预防风疹可接种疫苗,通常在婴儿 8 个月时接种。(六)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幼儿发病率高,常在托幼园流行。发病多见于冬春两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很少有人再次感染。1.病因腮腺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腔及鼻腔,经飞沫传播,染有病毒的物品、用具也可传播,幼儿普遍易感。该病传染性很蛆,在幼儿园易发生流行。该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腺体组织,如腮腺、睾丸、卵巢等。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病人发病前 6 天至腮腺消肿前均有传染性。2.症状腮腺炎主要表现为腮腺单侧或双侧肿大、疼痛和发烧。前驱期患儿表现为发烧、畏寒、食欲下降等症状。发病 1~2 天即出现耳垂周围的腮腺部位肿大、疼痛;2—3 天后往往对侧腮腺也肿大、疼痛,并伴有口腔内腮腺管口红肿(上颌第二臼齿旁的颊粘膜)。通常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边缘不清楚,不发红,用手触摸可感觉到发烫、疼痛。肿大达高峰时,患儿整个脸因肿大变形,以后肿胀逐渐消退,病程持续 7—10 天。患病期间,病儿因腮腺疼痛影响到说话和进食。同时,腮腺炎可并发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脑炎等。睾丸炎和卵巢炎主要见于青春期患者。3.护理及预防肿大的腮腺可采用冷敷或用一些消炎的中药,如紫金锭、如意金黄散、冰片等,涂在局部可缓解症状。患病期间,患儿要多休息,不吃酸、辣等刺激性食品,多饮水,饭后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七)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又叫乙脑、大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该病通过蚊子传播,2~6 岁儿童是易发病人群,多见夏秋季发病。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的特点。1.病因
乙脑是人畜共患疾病。乙脑病毒存在于病人和猪、牛、羊、马等大动物体内,经蚊子叮咬带病毒的动物再叮咬人传播该病。乙脑的传染源是病人、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症状乙恼发病急,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发病 2~3 天后病情加重,体温可达40℃以上,同时出现脖子发硬、躁动不安、反复抽风、昏迷、说胡活、肢体瘫痪,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一般在病后 7~10 天,患儿的病情逐渐稳定,体温下降,其他症状消失,但多数患儿留下后遗症,如肢体强直、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智力减退、癫痫等。3.预防本病的预防重点是接种乙脑疫苗。同时,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尤其要减少蚊子的孳生地,减少蚊子,切断传播途径。(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婆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多见于冬季,儿童易感。1.病因脑膜炎双球菌存在子病人的鼻咽部、血液、皮肤淤斑中,主要经飞沫传播。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容易感染发病。2.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全身不适、乏力、嗓子痛、畏寒、发烧等。症状期患儿表现为高烧(39。C~40。C)、头痛、反复出现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颈部发硬,皮肤有散在的出血点和淤斑,如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3.预防接种流脑疫苗。流脑流行季节应减少孩子外出,不要去公共场所。平时注意房间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新鲜。(九)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发病多见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儿童普遍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季发病多见。年龄越小患痢疾后病情越重,甚至有婴幼儿因患急性中毒性痢疾而死亡的。1.病因痢疾杆菌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中。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经饮食传播,其中苍蝇是重要的媒介。细菌通过粪便排到体外,经手口、食物口,或者苍蝇叮、爬污染食物、食具和用具感染患病。中毒性痢疾多见于 2~7 岁的儿童。临床表现为高烧(40℃左右)、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抽风、昏迷、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出现生命危险。3.护理及预防痢疾患儿每次大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门,注意保持臀部的清洁;对高烧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鼓励孩子多饮水,注意腹部保暖。对大便次数过多的患儿,要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服用口服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痢疾预防重点是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幼儿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吃不洁食品,防止病从口入;定期清扫房间,保持环境清洁,消灭苍蝇、蟑螂等媒介;托幼机构定期对儿童用品、餐具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连续 2 次大便培养呈阴性。(十)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指一组以肝脏损害为特点的传染病。包括了甲肝、乙肝、丙肝、戊肝和丁 l 肝炎。儿童感染的盱炎多见甲肝和乙肝,一年四季均可发病。1.病因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甲肝患者多见于幼儿和老年人,病。隋易于控制,治愈效果较好,病后可形成较持久的免疫。通常甲型肝炎从发病到痊愈病程大约是半年。该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主要经饮食传播(粪便一食物一口,粪便一水源-口)。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乙肝病毒在外界的存活能力强,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煮沸 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才能将其杀死。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唾液、乳汁、胃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
越大。因此,尽量让学前儿童少生病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人体构造精密,具有复杂的功能。机体约由 100 万亿个细胞构成。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通过有序地排列组合,构建了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并形成独立、统一、完整的生命个体:一、人体基本形态人体由头、颈、躯干及四肢四部分组成(见图 2-1)。1.头颈头位于身体最上端,分脑颅和面颅。脑颅内装大脑,并与椎管中的脊髓相连接。面颅分布有眼、耳、鼻、口等五官。颈部连接头和躯干。2.躯干躯干前面以膈肌为界划分为胸、腹两部分。胸腔内有心脏、肺、气管等器官;腹腔内有胃、肠、肝脏、胰腺、脾脏、胆囊、阑尾和膀胱等器官(见图 2-2)。躯干后面分为背、腰、骶三部分。3.四肢四肢由上肢和下肢组成。上肢分肩、上臂、前臂和手,下肢分髋、大腿、膝、小腿和足。二、人体基本结构1.细胞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人体内大约有 200 余种细胞,其形态、大小、功能各异。绝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微小(平均直径在 10~20 微米),超出入的视力极限,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人体最大的细胞是成熟的卵细胞,直径在 0.1 毫米以上-(175000 个精子细胞相当于一个卵细胞的重量),最小的细胞是血小板,直径只有约 2 微米(见图 2-3)。2.组织细胞经过分化形成许多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通常将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为组织(organization)。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功能。人体上皮组织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即覆盖在体表、器官外表面或衬贴在有腔器官内表面的被覆上皮;专门行使分泌功能的腺上皮,如汗腺、唾液腺、胃腺和胰腺等。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多种功能。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之间,常见的结缔组织有皮下组织、脂肪组织、血液、肌腱、韧带、筋膜、软骨、骨等。肌肉组织由许多肌细胞聚集而成,具有收缩功能。机体借助肌肉组织的收缩与舒张完成各种劫作和脏器活动,如肢体运动、肠蠕动、心跳、血管收缩等。人体肌肉组织分平滑肌、骨骼肌(横纹肌)和心肌三种。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神经纤维)两部分构成(见图 2-5),长而分支少的突起称轴突,短而呈树状分支的突起称树突。3.器官和系统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特点与保健一、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肌肉三部分组成。骨与骨连接是构建人体基本轮廓、支撑身体重量、保护内脏器官的“钢筋铁骨”。肌肉则附着于骨表面,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各种动作。(一)骨1.骨的组成成人有 206 块骨骼,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见图 2-6)。学前儿童因骨盆、腕骨和足骨尚未骨化,骨骼总数多于成人,有 300 余块。人体骨骼构造先进,其结实程度好于混凝土和铁制品,其重量却比碳纤维还轻,仅为人体重量的 20%。2.骨的结构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见图 2-7)。骨膜位于骨表层,内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起营养、保护作用;骨质为骨的主要成分,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前者坚硬,主要分布在骨的外层和长骨的骨干部分;后者可承受较大压力,分布在骨的内层和两端;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桧质内。在胎儿和婴幼儿期,骨髓为红色,具有造血功能。5~7 岁后,骨髓腔逐渐被脂肪组织填充变为黄色,失去造血功能。3.骨的成分
主要通过血液、密切接触和母婴传播。如输血、输液、使用血液制品、注射、做胃镜、成年人的性接触,生活中共用水杯、碗筷等。一般可通过化验 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来判断是否感染和有无传染性。普通人群易感乙肝,并且乙肝容易转为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乙型肝炎的病程取决于机体免疫力。丙型肝炎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中,经血液传播(输血或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病毒后,潜伏期可长达十到几十年。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传播途径与甲肝相似。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所致,常与乙肝相伴感染。2.症状几种类犁的病毒性肝炎其临床症状相似,较难通过症状来区别,临床一般是通过病原学检查来确诊。肝炎常见的临床类型有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儿童多见前两种类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儿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皮肤及巩膜发黄、大便发白等。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血清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病程持续 2~6 周。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患儿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患儿不表现出皮肤、巩膜发黄,其他症状和体征相对较轻。3.护理及预防急性肝炎病儿应隔离治疗,隔离时间不少于 30 天。出院后要遵从医嘱,注意休息,不要疲劳,适当增加一些优质蛋白质食品,少吃脂肪。预防接种是目前预防甲肝和乙肝的最佳措施,丙肝的预防重点是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安全的血液及制品。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三、幼儿常见寄生虫疾病及预防(一)肠蛔虫症肠蛔虫症是幼儿感染率非常高的肠道寄生虫病,发病多见于 3—10 岁儿童,农村儿童发病率高。蛔虫卵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污染食物和食具,再经手一口途径进入人体。吃未洗干净的瓜果蔬菜、餐前不洗手、吸吮手指、饮生水等容易感染蛔虫卵。1.蛔虫的习性蛔虫的成虫生活在小肠,蛔虫卵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经 2 周左右发育成为感染性虫卵。当儿童吃入感染性虫卵后,虫卵在小肠孵化为幼虫,幼虫穿破肠粘膜进入毛细血管一静脉,随静脉血流经肝脏一右心一肺动脉一肺泡毛细血管一肺泡一支气管。气管-+消化道-+小肠,最终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蛔虫卵进入人体到发育成熟,需 2 个月左右。蛔虫的寿命通常为 1~2 年。2.症状多数蛔虫感染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有耐可出现腹痛。蛔虫引起的腹痛常表现为一种隐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肚脐周围,疼痛不是很严重,表现为反复发作没有规律,痛完后孩子可照常玩耍,疼痛时喜欢由大人用手揉肚子。大便检查可发现蛔虫卵。当蛔虫受到外界刺激,如发烧、服驱虫药不当等,可刺激蛔虫在肠道中乱窜,诱发胆道蛔虫或蛔虫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后者引发的疼痛剧烈,需立即送医院处理。当蛔虫感染严重,可因蛔虫寄生在肠道消耗营养物质,出现贫血、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营养不良症状。3.治疗及预防治疗肠蛔虫症采用驱虫治疗,效果良好。预防肠蛔虫症感染,要加强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通过宣传教育让学前儿童了解蛔虫的感染途径和危害,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净的食物,不随地大小便。(二)蛲虫病蛲虫是由蛲虫卵感染所致的肠道寄生虫病,是学前儿童的常见寄生虫病。1.病因蛲虫成虫很小,肉眼看像一根白线头。成虫寄生于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处。成虫交配后,雌虫夜间爬出肛门外产卵,虫卵粘附在肛门周围的皮肤上,6 小时后发育成为感染性虫卵。蛲虫一次产卵可达 1 万个左右。儿童因肛门瘙痒,用手抓挠致虫卵污染手,经手一口途径,造成自身感染,或虫卵污染衣被、物品筹,造成人群间的相互感染。虫卵在胃和十二指肠孵化,并在小肠下段和大肠内发育,1 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2.症状人体由水、蛋白质、糖、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等物质构成。构成人体的物质来自人们每天的饮
食。受年龄、性别、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活动量等因素影响,个体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活动量越大,对营养的需求量就越大?第六章学前儿童饮食营养与保僻一、饮食、营养与健康(一)蛋白质的功能、来源及供给学习活动:通常人们会认为肉、鱼、蛋、奶、虾、蟹等食物是优质食品,婴幼儿、体弱多病的人要多进补这些食物。这含观点对吗?为什么?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它在人体内无处不在,人体每个细胞、组织和器官都含有蛋白质,其含量占到人体总重量的 16%左右,是人体排位第二多的营养素。1.蛋白质的主要功能人体内约有 10 万种蛋白质。每种蛋白质在人体行使某特定功能,如血红蛋白运送氧和二氧化碳,脂蛋白运送脂肪,胃蛋白酶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总体来讲,蛋白质具有以下功能特点:(1)合成细胞与组织。蛋白质参与细胞的构成,是合成人体组织、更新和修复组织的主要原材料。如人的毛发、指甲、皮肤、肌肉、骨骼、神经、内脏、大脑、血液、抗体等都含有蛋白质。故儿童长高、堵重需要蛋白质,每天新陈代谢,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需要蛋白质。(2)调节生理功能。蛋白质参与酶和激素的合成,在体内发挥调节新陈代谢速度,调节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作用。如大家熟悉的胰岛素就是由 51 个氨基酸分子构成,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浓度、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生长激素则是由 191 个氨基酸分子合成,它具有促进儿童身高、体重增长的作用。(3)合成抗体。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它是抵御病原体入侵机体的重要物质。抗体通过识别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毒素等),与外来物质结合将其消灭,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抗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如果学前儿童蛋白质摄人不足,机体免疫功能将下降,抵抗力减弱,容易患各种疾病。(4)提供热能蛋白质是产热营养素。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可释放大约 4 千卡的热能,人体每天所需热能10%~140/0 来自蛋白质产能,其他热能主要来自糖和脂肪。2.蛋白质的来源蛋白质来自日常进食的各种食物中,但含量丰富,且易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优质蛋白质食物是禽、蛋、奶、鱼、虾,各种肉类、大豆及其制品等(即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物)。大不同,将多种食物混合食用可起到氨基酸互补的作用,从而满足人体对不同氨基酸的需要。故营养学家提出,饮食要多样,每天进食各种不同食物。3.蛋白质的供给蛋白质的需要量受年龄、活动量、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越大(见表 6-1)。对学前儿童而言,每天不仅要保证蛋白质摄入量充足,而且还要保证所摄入蛋白质的质量。在食物选择上,应优先选择蛋、奶、鱼、虾、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的摄人并非越多越好,不足和过量都将导致营养问题的出现。如学前儿童蛋白质摄入不足,将直接影响生长发育、代谢和免疫,出现生长发育减慢、消瘦或水肿、易感染患病等;如蛋白质摄入超过机体需要,多余的氨基酸将在体内分解释放热能,或转化为脂肪贮存。因此,摄入过量会导致肥胖,同时也会造成浪费,加重学前儿童胃肠道和肝肾等脏器的工作负担。(二)脂肪的功能、来源及供给学习活动:现在很多年轻女性谈“脂”色变。担心吃了脂肪会长胖、患心血管疾病。在超市购物时,愿意购买脱脂食品或低脂食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脂肪是人体生长和代谢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也是产热量最高的营养素。通常根据化学结构将其分为中性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和类脂质(包括磷脂和固醇)两大类。1.脂肪的主要功能(1)参与细胞和组织构成
磷脂参与细胞膜、神经髓鞘的构成;胆固醇参与雌激素、雄激素、胆汁等物质的合成;必需脂肪酸(属不饱和脂肪酸,是指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膳食供给的不饱和脂肪酸)参与细胞膜、胆固醇和磷脂的合成;中性脂肪以脂肪组织的形式分布在皮下和内脏器官表面。(2)保护机体脂肪具有保暖、保护和固定脏器、减震等作用。胖人的皮下脂肪可使冬天抗寒能力增强;瘦人因脏器表面附着的脂肪少影响到内脏器官的稳定性,易患胃下垂、肾下垂等疾病。(3)供给热能脂肪是人体的“储能库”和“产热器”。1 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可产生 9 千卡的能量,是糖类和蛋白质产能的 1.25 倍(每克糖类、蛋白质分别产能 4 千卡)。储存在皮下和内脏表面的脂肪均可在机体能量不足时分解产能。(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脂肪是分解脂溶性维生素,提高其吸收率的溶剂。一旦饮食中脂肪不足,将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足或缺乏,患营养性疾病。如我国贫困地区高发的夜盲症和失明多与当地饮食中脂肪摄入不足有关。脂肪是高产热食物,过量摄入的多余脂肪常以脂肪组织的形式沉积到皮下及内脏表面,出现肥胖;同时,脂肪摄入过量也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糖尿病等疾病。其发病机理:①脂肪摄入过量,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血液变稠一血液流动减缓,容易发生凝血,形成血栓一血栓从血管壁脱落进入血循环,顺血液流动到达小血管-+发生堵塞,出现脑栓塞或心肌梗塞。②脂肪摄入过量,导致血液胆固醇浓度增商-部分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壁,形成粥样硬化斑(见图 2-16 动脉粥样硬化图)一动脉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流通过时压力增加一发生高血压或冠心病。2.脂肪来源脂肪主要来源于烹调油,同时肉类和坚果类食品也含有一定量的脂肪。营养学中通常将脂肪分为动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动物性脂肪包括动物油(猪油、牛油、羊油、鸡油、鱼油、奶油等),以及蛋、奶、肉、动物内脏中所含脂肪。动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高,在常温下呈固态。植物性脂肪包括花生油、大豆油、葵花子油、油菜子油、玉米油、茶子油、橄榄油等,常温下呈液态。营养学认为,植物性脂肪含必需脂肪酸高,具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等功能。因此,含必需脂肪酸高的食物被誉为健康食品,如橄榄油。3.脂肪供给目前,脂肪供给量没有统一标准。脂肪的摄人受饮食习惯、风俗、季节、气候、糖类摄入量、蛋白质摄入量等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淀粉等糖类食物摄人多或蛋白质食物摄人多,脂肪摄入应适当减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 25%~30%,儿童占 30%左右,不宜过量但也不能不吃。如果脂肪摄入过少,只吃脱脂食品,将导致细胞膜脆性增加,激素合成受影响,危及健康。(三)糖类的功能、来源及供给学习活动:纤维素是非常特殊的一种营养素。它既不能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也不能产能。为什么营养学家却十分推崇它,提倡多吃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和粗粮杂粮?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多糖(淀粉、糖原、糊精)、纤维素等营养素。它具有产热快、经济等特点,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1.糖类的主要功能(1)提供热能成人每天机体所需总能量的 50%~70%来自糖类食物。尽管 l 克糖在体内氧化分解只产生 4 千卡的热能,其产能量远远低于脂肪,但因人们每天进食糖类食物多,加之糖类易被消化吸收、产能快,故糖类是人体供能的主要营养素。(2)参与细胞和组织的构成糖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它以糖蛋白、黏蛋白、糖脂等形式分布在细胞膜、细胞质及细胞间质中,参与细胞的构成。细胞成分中糖类占 2%~10%。(3)节约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均是产热营养素。因糖类产热快,它可以快速产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从而使饮食中的蛋白质不被用于产能,而用于完成其他功能,故糖类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4)增强肠道功能糖类中的膳食纤维(纤维素、果胶等)具有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蠕动,加快粪便排泄等功能。同时,膳食纤维有减少肠道对脂肪吸收,避免有害物质在肠道长时间停留,预防肠道癌症发生的作用。但如果纤维素过量摄入则会因不易消化而降低营养素的吸收。(5)预防酸中毒糖类食物具有预防酸中毒的作用。当机体糖类食物摄入不足,血糖浓度下降,组织、器官供能不足时,人体会通过分解体内储存的脂肪来供能。脂肪分解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酮体(酮体是一种有机酸),大量酮体进入血液将导致机体发生酸中毒。因此,每天饮食保证有一定量的糖类食物对人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一些人为了减肥而不吃主食的做法是不利健康的。2.糖类来源糖类主要来源于米面等粮食类食物,以及红薯、土豆、山药等根茎类食物。这些食物均含有大量淀粉,是人们日常补充糖类的主要来源。蔬菜、水果及粗粮、杂粮是纤维素、果胶主要来源。另外,各种含糖食物,如糖果、糕点、含糖饮料和零食等也都是糖类的来源。维生素 D 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是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1)维生素 D 的功能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促进儿童骨骼生长。一方面维生素 D 可加大肠道对钙的吸收,并快速将血液中的钙沉积到骨组织形成骨骼。另一方面维生素 D 促进肾脏增加对磷的重吸收,提高磷酸盐的再利用率。(2)维生素 D 不足与过量的危害婴幼儿如果维生素 D 摄入不足,可患佝偻病(详见第五章佝偻病的内容)。但如果维生素 D 摄人过量,将导致维生素 D 中毒症,表现为食欲不振、烦躁、腹泻、发烧、肢体疼痛、脱发等症状。(3)维生素 D 的来源及供给维生素 D 来自食物和晒太阳。成年人和大年龄儿童的维生素 D 主要来自晒太阳。皮肤下的 7-脱氢胆固醇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化为维生素 D,在体内发挥功能。因此,多晒太阳可以增加钙磷吸收和沉积,从而预防钙缺乏。2 岁前的婴幼儿因户外活动少,加上对维生素 D 需求量大,容易发生缺乏症,通常通过添加鱼肝油补充维生素 D。日常食物中,含维生素 D 丰富的食物主要是动物肝脏、鱼肝油、禽蛋等,其中鱼肝和鱼油含维生素 D 最丰富。学前儿童每日维生素 D 的供给推荐量为 10 微克,每天的最高限量为 25 微克。3.维生素 B,维生素 B,又称硫胺素。它溶于水,遇热、槭易被破坏,是人体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1)维生素 B,的功能维生素 B.是糖类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辅酶,它促使葡萄糖转换为能量,对维持神经、肌肉、消化、循环等系统的正常活动有重要作用。如果维生素 B,缺乏,机体糖代谢将产生障碍,使儿童患脚气病。早期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容易疲劳、烦躁等;严重者出现四肢无力、肌肉萎缩或水肿、感觉迟钝,心力衰竭。需要注意的是,脚气病与脚气在临床上是两种病因、临床表现完全不同的疾病。脚气是足癣的俗名,又称香港脚,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肤病,表现为脚丫、脚底等部位出现水泡、皮肤糜烂、脱皮、于裂、瘙痒等。(2)维生素 B,的来源及供给维生素 B.在食物中分布很广,多数食物中都含有 B,,尤其是在动物肝、瘦肉、蛋,以及小米、玉米、大米、小麦粉等粗粮杂粮中含量较丰富。维生素 B,缺乏多因长期食用精米、精面等细粮,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如油炸食物、煮粥加碱等。营养学家建议,不要长期吃精米和精粉,应多吃粗粮杂粮。3—7 岁儿童每日维生素 B.的供给推荐量是 0.6~0.7 毫克。4.维生素 B,维生素 B。又称核黄素。它溶于水,阳光照射、遇碱、长时间浸泡等会将其破坏。维生素 B。是人体重要的水涪性维生素。(1)维生素 B,的功能维生素 B:在体内主要以辅酶的形式参与代谢,促进能量的转化,参与维生素 B。及烟酸的代谢等。长期缺乏维生素 B:,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口角炎、唇炎、舌炎、口腔溃疡、
脂溢性皮炎、口唇干裂等症状。(2)维生素 B:的来源及供给维生素 B:在动植物食物中分布较广,其来源与维生素 B,相似,动物肝、蛋黄、乳类、豆类、新鲜蔬菜等都含维生素 B:,但其含量不高。动物食品中维生素 B:的含量高于植物食品。3~7 岁学前儿童每日维生素 B.的供给推荐量是 0.6~0.7 毫克。(六)水的功能、来源及供给水占人体重量的 50%~700/0,是人体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营养素。】.水的主要功能(1)构成细胞、组织所有细胞和组织中都含有水,其中细胞内的液体占到 3/4,组织间质、血浆、淋巴液、汗液、尿液等细胞外液占到 1/3。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龄越小,体内含有水分越多。(2)提供媒介和载体水是体内生化代谢反应的媒介。人体内大多数代谢反应都需要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如矿物质需要在有水的环境中溶解变成带电粒子发挥作用。水为机体提供了代谢反应所需的环境。同时,水也是最佳溶剂和运载工具。如水溶解食物,帮助食物分解;水可以自由进出细胞,运载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和组织,同时将代谢废物带出体外。(3)调节体温水具有寻热功能。它通过血液循环将体内代谢产生的热量均匀分布到全身,并通过汗液和体表水分的蒸发调节体温,使机体保持相对恒温状态。皮肤每蒸发 1 公升水,可散发 600 千卡的热量。出汗是夏天人体降温的好方法。(4)润滑作用水是人体关节、内脏器官的润滑剂。它通过关节液、眼泪、唾液、分泌物等方式保护器官和组织。2.水的来源水的来源非常丰富,人们每天饮水、喝饮料、食入饭菜和水果都可获得水。但人体内不储存水分,每天大约有 2500 毫升的水被摄入与排出。人体水分主要来自摄入的饮用水(1500~2000 毫升)、食物水和代谢水(人体大多代谢反应的最终代谢产物为水、二氧化碳,代谢水为 200~300 毫升)。水的排出途径有尿液、皮肤蒸发、呼吸和粪便。成年人每天{j}尿 500~1500 毫升,皮肤蒸发 500 毫升,呼吸带出水分 300 毫升,粪便排出约 200 毫升。3.水的供给人体对水的需要存在较大差异,营养学没有规定统一的水供给量标准。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新陈代谢越快,对水的需要量越大;夏季出汗多,需水量多;活动量大,出汗多,需水量也越多。营养学主张,学前儿童补水应以白开水为主,尽量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酌热能热能又称热量或能量。人体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体温、新陈代谢,以及进行生活、劳动、工作、学习等一切活动都需要消耗热能。热能是驱动生命的动力,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热能。但热能不是营养素,它是各种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时释放出的能量。热能的计量单位是千卡或千焦耳,两者间的换算方式:l 千卡:4.185 千焦耳;l 千焦耳:0.239 千卡。(一)热能的来源产热营养素是机体热能的来源。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属产热营养素,它们在体内氧化分解释放热能。l 克蛋白质可产生 4 千卡热能,l 克脂肪产生 9 千卡热能,1 克碳水化合物产生 4 千卡热能。人体热能的获取途径是进食含有产能营养素的各种食物,产热营养素转化为能量。膳食中含脂肪丰富的食物产热高,如肥肉、油、油炸食品等;含糖量高的食品产热快,如糖、含糖糕点、饮料、糖果等。大多数蔬菜、水果因含脂肪和蛋白质少,属低热能食品。(二)热能的消耗成年人热能的消耗主要用于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和各种活动。儿童热能消耗除上述用途外,还要额外增加生长发育的消耗。儿童身高、体重及器官组织的发育都需要消耗热能,且生长发育越快,对热能的需求越多。
1.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热能消耗是指人在清醒、安静、空腹、静卧,室温在 20℃左右,机体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基础代谢的热能消耗用于维持呼吸、心跳、血循环、体温、肌肉张力胃肠蠕动等。氰人每天的基础代谢率相对稳定,基础代谢消耗的热能占总消耗量的 50%~60%。但不同人群基础代谢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含量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讲,男性基础代谢耗能高于女性;年龄越小,基础代谢率越高。2.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热能消耗是指机体在摄入食物以及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等活动过程中需要消耗的能量。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受食物种类的影响:因各种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活动不同,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亦不同。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热能消耗最高,约占自身产热的 30%,脂肪为 40/0—5%,糖类为 5%~6%。食物中都含有三大产热营养素,混合食物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热能消耗为每日基础代谢的 5070~100/o。3.活动人从事任何活动都会消耗一定的热能,哪怕是坐在椅子上不动,机体维持身体姿势也需要消耗热能。一般来讲,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受活动量、活动持续时间及活动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影响。通常量大、持续时间长、复杂的活动所消耗的热能较高。如快走每小时消耗 555 卡的热能,游泳每小时消耗 550 卡、爬楼梯每小时 480 卡、看书每小时 88 卡、看电视每小时 72 卡、跳舞每小时 300 卞、跳绳每小时 448 卡。儿童与成人相比,因动作协调性和熟练度差,完成相同动作消耗的热能要高于成年人。4.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过程,要额外消耗部分热能用以支持其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所消耗热能与生长发育速度呈正比。生长发育越快,对热能的消耗就越多。如 l 岁以内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热量占总热量的25%~30c70,以后逐渐减低,到青春期又增高。](三)热能的供给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每天热能摄入的推荐量,见表 6-3。但个体对热能的需要量存在较大差异,如爱哭好动的婴幼儿比同龄安静婴幼儿要多消耗 3~4 倍的热能。因此,在热能摄入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饮食中的热能符合推荐量就行,需要关注儿童的体重变化。如果体重增长过快,预示着可能是热能摄入过多,相反则不足。四、各类食物的营养贡献学习活动:根据经验列出 10 种好食品,并解释好的理由。从上述有关各种营养素功能及食物来源的讨沦可知,每种营养素在体内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且不同营养素在各种食物中的含量也有所不同。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人们所说的“好”食物只是某些营养素含量丰富而已,但并非十全十美的食物。因此,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食物的选择和搭配。自然界中可供食用的食物非常多,为方便人们选择食物,营养学依据食物中的营养特性将食物划分为七大类,即粮食类食物、动物类食物、蔬菜水果类食物、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坚果类食物、油脂类食物。(一)粮食类食物粮食类食物指谷物、薯类和杂豆等食物,包括大米、小米、玉米、面粉、荞麦、燕麦、高梁、红薯、土豆、红豆、绿豆、蚕豆、芸豆等。人们习惯将大米、小米、面粉称为细粮,其他称为粗粮、杂粮。粮食类食物的营养特点:①含糖类丰富。粮食类食物含大量淀粉(占 60%~70%),粗粮杂粮中纤维素含量丰富,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②含 B 族维生素较丰富。粗加工粮食类食物,维生素 B.、B:含量较高,但缺乏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c。③蛋白质含量不高(7%~16%),且营养价值较低,属半完全蛋白质,主要是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足。④脂肪含量校低,但营养价值高,如玉米油、小麦胚芽油因含必需脂肪酸被誉为保健食品。⑤含一定量的宏量矿物质,如钙、磷、镁、钠等。(二)动物类食物
动物类食物是指畜、禽、海产品、蛋等大类食品,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及内脏,鸡、鸭、鹅、兔、鱼、虾、蟹、蛋等。动物类食品的营养特点是:①含大量优质蛋白质(平均为 15%~23%),是学前儿童补充优质蛋白质的最佳来源。②脂肪含量高,多为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较低,尤其猪肉、鸡皮含脂肪量高.,③矿物质含量丰富。动物食品含多种矿物质,尤其是鱼虾等海产品含矿物质丰富。④动物内脏含 B 族维生素丰富,动物肝含维生素 A、维生素 D,但不含维生素 C。⑤动物类食品几乎不含糖类和纤维素。(三)蔬菜水果类食物蔬菜品种繁多,包括叶菜类(大白菜、小白菜、汕菜、菜花等)、瓜果类(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鲜豆类(扁豆、毛豆、豌豆等)、根茎类(土豆、芋头、山药等)、菌菇类(冬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水果包括苹果、梨、桃、枣、橘子、橙子、西瓜、香蕉、猕猴桃等。蔬菜水果的营养特点是:①含水量高。②维生素 C、胡萝卜素含量丰富。尤其是新鲜、成熟的蔬菜水果中维生素 C 含量高,如猕猴桃、新鲜的枣、橙子、山楂及辣椒、叶类菜等;深颜色的蔬菜和水果中含胡萝卜素丰富,如胡萝卜、红心红薯、南瓜、紫菜苔等。③纤维素含量高。如芹菜、韭菜、柚子、橘子等。④根茎类和瓜果类蔬菜含淀粉丰富,如土豆、山药、藕、南瓜等。⑤绿叶蔬菜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但大部分蔬菜几乎不含蛋白质和脂肪。从营养成分看,蔬菜与水果的营养成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多数蔬菜(特别是深色蔬菜)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高于水果;水果中的糖类、有机酸和芳香物质比新鲜蔬菜多,水果直接食用其营养成分保存较好。生活中,人们进食蔬菜的量大,水果可补充蔬菜摄人的不足,但不能用水果代替蔬菜的摄入。(四)大豆及其制品大豆食品特指黄豆、黑豆、青豆等豆类,豆制品包括豆腐、豆腐干、豆桨、腐竹、豆豉等;豌豆、蚕豆、红豆、绿豆、赤豆、芸豆等豆类被称为杂豆。大豆及其制品的营养特点:①蛋白质含量丰富(占 35%~40%),质量好,属优质蛋白质。②脂肪含量中等(占 15%~20%),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量高。③含淀粉较高(25%~30%),属糖类含量丰富的食物。④矿物质含量丰富(4.50/0~5%),含钙、铁、铜、锌等多种矿物质。⑤ B 族维生素(B.、B2、烟酸)、维生素 E 含量丰富,但黄豆不维生素 C、维生素 A、维生素 D。同时,大豆含一些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植酸、胀气因子等,影响大豆的消化与吸收。豆制品因制作时经碾磨、加热等工艺处理,破坏了抗胰蛋白质酶和纤维素,但提高了豆制品的消化和吸收率,其营养价值比直接吃大豆高。杂豆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较低,它的各种营养素含量与粮食类食物接近。(五)奶类及其制品学习活动:超市有鲜奶、酸奶、牛奶、配方奶粉、强化钙铁锌的奶粉、奶酪等各式奶及奶制品,还有不同品牌、不同产地、不同价格。某家庭有 3 岁的宝宝、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应购买什么样的奶及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包括母乳、牛奶、羊奶、各类奶粉、酸奶、奶酪、炼乳等。奶类食品的营养特点是:①母乳、牛奶、羊奶等液态奶含水分高,占到 80%~90%。②所含蛋白质质量高,易消化吸收,是优质蛋白质的首选食品。③脂肪和矿物质含量丰富,是补钙的首选食品。④奶含糖类和铁较低,不含纤维素。各种奶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有一定的差异。对婴儿丽言,母乳的营养价值最高,它几乎可以满足 6 个月前婴儿生长发育所需,是婴儿的最佳食品。市场上销售的各种奶粉均是用新鲜牛奶经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冷却等加工处理而成,加一定比例的水稀释后,其营养成分与新鲜牛奶相同。配方奶粉是以母乳营养成分为参照,经加工改良使其营养成分接近母乳的奶粉,它适合 2 岁前的婴幼儿食用;脱脂奶粉是将牛奶中的脂肪部分或全部(全脱脂奶及奶粉、半脱脂奶及奶粉)抽取出后制成的,它适合老年人或某些血脂偏高的人食用;强化奶是在奶中加入某些营养素而制成的,多添加铁、镩、维生素 A、维生素 D 等营养素,它适合 2 岁以上幼儿食用。酸奶与鲜奶在营养成分的含量方面差异不大,但因酸奶加入乳酸菌发酵易消化吸收,比较适合乳糖不耐受者(牛奶过敏者)。奶酪是奶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或凝乳酶,使蛋白质发生凝固,加盐、压榨排出乳清后的产品。其蛋白质、脂肪、钙、维生素 A、维生素 B2 是鲜奶的 7—8 倍,属优质食品。炼乳因加工过程加入了大量的糖,不宜作为主要食品使用。(六)坚果类食物
坚果类食物包括花生、杏仁、核桃、腰果、开心果、榛子、松子、瓜子等,被营养学家誉为健脑食品。坚果类食物的营养特点:①脂肪含量高(40%~700/0),含大量必需脂肪酸,特别是卵磷脂含量丰富,具有补脑健脑作用。②蛋白质含量较丰富,多数坚果的蛋白质含量达 15%~30%,接近大豆类食品。③坚果是维生素 E 和 B 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但不含维生素 C、维生素 A、维生素 D。④含铁、锌、锰、铜等矿物质较多。坚果被列为健康食品,营养学家提出每天应吃适量的坚果。但因坚果含脂肪高,也不宜过多食用。(七)油脂类食品油脂类食品包括各种动物油(黄油、猪油、牛油、鸡油等)和植物油等食用油。通常人们炒菜所用油是植物油,包括花生油、大豆油、莱子油、葵花子油、橄榄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等。经加工提炼的精制油,其营养成分主要是脂肪。各种植物油的营养价值高低主要取决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通常认为,玉米油、葵花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80%~85 010),并含丰富的亚油酸等必需脂肪酸,维生素 E 丰富,属营养价值比较高的油类。调和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油配制而成的混合油。通常是以花生油、大豆油为主,配以玉米油、小麦胚芽油等。色拉油是加工等级最高的食用植物油。它经工艺处理,所含杂质基本都被清除干净了。市场销售的色拉油多是由花生油、大豆油和菜子油加工而成。二节学前儿童饮食营养卫生学习活动:当今食品越来越丰盛,来自不同产地、国家和地区,各种食品琳琅满目。为什么学前儿童营养性疾病仍然高发,原因是什么?食品的丰盛增大了可选择的范围,但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保障儿童健康、规避营养性疾病的正确做法。目前,城市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饮食不均衡所致。生活中随处可见儿童吃得太多,问题是吃的食品缺乏营养。因此,学前儿童的饮食营养卫生工作,重点应放在根据儿童的营养需要提供平衡膳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学前儿童的进食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要主要取决于机体的生长发育速度、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的消耗。不同年龄儿童因生长发育速度、代谢快慢及活动量大小不同,对营养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儿童的饮食不能简单地按成人的需要量进行递减。(一)学前儿童的进食需求及食物选择1.学前儿童的进食需求从营养需要来看,维持学前儿室身体健康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与成人完全相同,儿童每天需要摄入六大类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但学前儿童对各种营养素所需数量和质量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婴幼儿对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有特殊的需求,并且这些特殊需求会因年龄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学前儿童对优质蛋白质的要求高,每天要保证有一定量的肉类和乳制品;学前儿童对钙的需求突出,为保证骨骼发育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奶及奶制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学前儿童生长过程不可或缺的营养素,需要通过饮食摄入,但营养补充品(复合维生素)不能取代正常的食物补充。2。学前儿童的食物选择学前儿童食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性、营养性和多样性”原则。市场上食品种类非常丰富,很多人在购买和选择食物时更多考虑自己的喜好、性价比、制作便利等因素。但从营养学角度看,正确的做法是:①饮食安全应放在首位。应尽量选择有机、绿色、无公害等安全食品;少选高温油炸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含反式脂肪的食品、多刺的鱼、三高食品(高盐、高脂肪、高热量)、碳酸饮料等不安全或不健康食品。②尽量选择富含营养素的食品。为了在有限的食物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应尽量选择同类食物中营养价值高的食品。③扩大食物圈,吃多样食物。通常营养学建议,每天进食的食物种类最好不少于 30 种,尽可能多地吃不同食物。吃多样化食物的好处,一是获得更全面的营养,通过食物互补实现膳食平衡。二是预防挑食偏食。通过接触各种食物,避免儿童因不熟悉某食物而拒绝进食。三是降低食物的不安全因素。各种动植物在生长、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均可能用到化肥、农药、生长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食物的多样化可避免因单一摄入某种食物,导致有害物在体内。陕速累,引发中毒。
(二)学前儿童进食调节机制学前儿童的进食受生理因素、饮食行为、饮食观念、社会环境等乡因素影响。图 6-1 显示了机体进食调节过程。(三)学前儿童进食的心理特点学前儿童在进食过程中,常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自主进食行为表现强烈。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生活自理能力和主动性增强,1—2 岁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己独立吃饭的愿望,以及自由挑选食物的意愿。当成人喂饭时,婴幼儿会动手去抢勺或用手抓饭菜吃,自己从盘子中取菜,不喜欢由他人喂食和受成人控制。同时,婴幼儿在学习吃饭方面表现出高涨的热情,愿意用手抓住食物吃饭,愿意不断练习用勺吃饭。每当自己将饭菜吃入口中时会由衷地感到自豪和满足。2 岁左右的幼儿随着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已有能力自己吃饭,并初步掌握勺的使用。第二,对食物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学前儿童对食物的颜色敏感,一般喜欢颜色鲜艳的食品,不喜欢黑色、粘稠的食品;对食物的形状有偏好,喜欢外形可爱、可以用手拿的食品,愿意自己用手拿着食物吃,喜欢用手去触摸食物;对食物的味道有喜好,天生喜欢吃甜食,对辛辣、苦味食品不感兴趣;对食物的名称敏感,一个有趣好听的饭菜名称可成为孩子喜欢吃饭的理由。第三,对饮食的变化有不同喜好。小年龄儿童(1~2 岁)通常喜欢吃熟悉的食物,对新食品往往有戒备心理,不愿意尝试不熟悉的食品。如 1 岁左右的孩子每天吃蒸鸡蛋百吃不厌。学前儿童,尢其是 4—6 岁儿童受好奇心的影响,往往喜欢新奇食品,因此需要经常给孩子变换食物的种类和食物的制作方法,如食物的外形、烹调方法、组合等,也可使用不同的餐具,以此激起儿童的吃饭兴趣。第四,对进餐量有喜好。通常幼儿进餐时比较喜欢饭菜量适当少一些、多次添加的进餐方式。所以,给幼儿盛饭菜时,一般给孩子其饭量的 2/3,吃完再添加饭菜,这样会使幼儿有成就感。如果一次盛很多饭菜,容易让幼儿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其进食。第五,进餐过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受学前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强等特点的影响,其进餐过程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孩子难以集中精力吃饭,容易出现边玩边吃,吃饭时间过长等现象。家长对幼儿进食过度关注或放任不管都不利于幼儿的营养摄入。家长过度关注幼儿的进食过程,通常会带来以下问题:一是进食过量。父母过多地劝食容易让孩子每餐进食过多,长此以往出现体重超重或肥胖。二是逆反,拒绝吃饭或挑食偏食。3 岁左右的幼儿正处于第一个反抗期,家长不断地劝孩子吃饭,容易导致孩子反抗和不服从。三是对吃饭失去兴趣。家长过多的干涉,或填鸭式喂饭,容易使孩子对吃饭失去兴趣,并认为吃饭是一件可以要挟家长的手段,而不是一仵愉悦的事。而家长对孩子进食完全放手,不加以引导,也可能出现挑食偏食现象。如大量吃零食,导致营养摄入不平衡,营养不全面,暴饮暴食等。最好的方法是由家长决定孩子吃什么、什么时间吃和在什么地方吃,由孩子决定吃多少和怎么吃。二、学前儿童的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在 2007 年出版的《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 0~6 岁儿童膳食指南(2007)》中提出了学前儿童膳食指南和膳食金字塔。(一)学前儿童膳食指南①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提要】广泛食用多种食物,并以谷类食物为主,适当注意粗细粮的合理搭配。学前儿童的膳食应包括粮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和坚果、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五大类。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提要】每餐有蔬菜、每日有水果。制作时,应将蔬菜切小、切细,以利于儿童咀嚼和吞咽。同时,要注意蔬菜水果的品种、颜色和口味的变化,以引起儿童多吃蔬菜、水果的兴趣。果汁不能代替水果。果汁的加工过程会使水果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 c、膳食纤维等发生一定量的损失。果汁在生产过程加入的添加物,势必影响到果汁的营养质量。建议尽量给儿童选择新鲜水果,让儿童多吃深颜色的蔬菜。3.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提要】鱼、禽、瘦肉等动物性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儿童经常吃这类食物。要注意的是,我国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学前儿童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很低,需适当增加;但
部分城市学前儿童膳食中动物食物所占比例较高,谷类和蔬菜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应适当调整饮食结构。4.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提要】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钙普遍偏低,奶制品摄入量不足。因此,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酌学龄前儿童,应鼓励每曰饮奶,增加钙的摄入,提高骨密度,促进骨骼发育。但也要避免过量食用,产生饱腹感,抑制食欲。大豆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为提高农村儿童的蛋白质摄入量及避免城市儿童过多消费肉类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常吃大豆及其制品。要注意区别含乳饮料和奶。含乳饮料不是奶,它是奶粉加水、糖、香精、增稠剂及其他配料制成,是低蛋白、低钙、高糖且含多种添加剂的产品。其营养价值大大低于真正的牛奶、酸奶。含乳饮料不宜多食。5.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提要】烹调加工学前儿童食物时,应尽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让孩子品尝和接纳各种食物的自然味道。儿童的膳食应清淡、少盐、少油脂,并避免添加辣椒等刺激性物质和6.食量与体力活动要配合,保证正常体重增长热能消耗间的平衡,消瘦儿童可适当增加进食量和含油脂高的食物,超重儿童或肥胖儿童应控制总进食量和高油脂食物摄入量,适当增加活动(锻炼)强度及持续时间,在保证营养素充足供应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体重的过度增长。7.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提要】挑食是指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对于不喜欢或从没有吃过的食物不吃。偏食是指爱吃某些食物,而不吃另一些食品。如只吃肉,不吃蔬菜。暴饮暴食是指吃的东西超过儿童的实际需要或生理承受能力。要重视学前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培养,使其受益终身。8.吃清洁卫生、未变质的食物【提要】注意学前儿童的进餐卫生,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与卫生。幼儿园集体用餐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不要食用或者饮用生的(未经高温消毒过的)牛奶和未煮熟的豆浆,不要吃生鸡蛋和未熟的肉类,不吃污染变质和不卫生的食物。(二)学前儿童膳食金字塔为帮助人们合理搭配食物,做到平衡膳食,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了不同人群的“膳食金字塔”。学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由五层组成(见图 6-2),每层的食物种类和所占面积不同,它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重要性和应占的比例。每日膳食中,谷类食物(180~260 克)历占比例最大,位于宝塔的底层;蔬菜水果位于第二层,每天蔬菜的摄入量为 200~250 克,水果是 150~300 克;鱼虾类、禽畜肉类、蛋类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分别应摄入 40~50 克,30~40 克,60 克;奶类及奶制品、大豆类及豆制品位于第四层,应分别摄入 200~300 克,25 克;最顶层是烹调油,每天不超过 25~30 克。同时,学前儿童每天要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三、学前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的培养饮食行为是指受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食物的种类和频度,食用的时间、地点,如何食用、和谁一起食用等(马冠生,2004①)。饮食行为受地域、文化、家庭、学校、经济、媒体等多因素影响,其中家庭是主要影响因素。孩子自降生起’父母对食物的态度、吃饭方式以及父母的生活习惯,都会遁过其养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c 大量研究显示,饮食习惯约在 2 岁形成,并持续影响其终身。如美国营养学家艾伦’沃克指出,婴幼儿时期建立的饮食行为模式会影响到成年后对食物的选择以及对食物的理解②。童年期形成的味觉、喜好往往将带人青春期及成年后:图 6-3 显示了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应重点培养以下良好饮食行为。(一)养成自主进餐的习惯进餐兴趣的保护及进餐能力的培养,是幼儿饮食行为培养的重点,且两者相辅相成。要有意识地让学前儿童独立吃饭,保护孩子独立进食的积极性,使儿童从进餐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将吃饭看作是愉快的事。首先,要求婴幼儿一日三餐进餐时间要相对固定,不得随意调整,尤其是家中三餐迸餐时间要固定。定时进餐的好处:一是有助于机体形成条件反射。每到进餐时间,大脑皮魇主管食欲和消化的中枢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胃肠道消化液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摄取和消化。二是避免因饥饿大量吃零食,或暴饮暴食。其次,尽量固定进餐地点和座位。。定位,,进餐可帮助儿童养
骨组织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构成。有机物(也称骨胶原)使骨骼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无机物(主要为钙盐)使骨骼变得坚硬。(二)骨连接种连接形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或关节连接在一起,称骨连接。骨连接有两式,即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三)肌肉人体有 600 余块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通过收缩和舒张牵拉骨骼产生运动。学前儿童的肌纤维较细,能量储存少,肌肉柔软、收缩力差、力量小,容易出现疲劳和损伤。因此,一般主张学前儿童不宜负重、做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从事某一活动。另外,人体各肌肉群发育是不平衡的。通常人体先发育腿部、胳膊等大肌肉群,然后再发育手部细小肌肉群。2~3 岁儿童能做跑跳等大运动活动,但用手写字、绘画、使用剪刀等精细活动则要到 5—6 岁才能胜任。学前儿童在动作速度、准确度及控制能力等方面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四)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1.培养幼儿正确的姿势2.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促进骨骼生长适宜的运动能使骨骼变长、变粗,肌肉变得有力,身体长高、长壮,同时运动可促使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和灵敏性等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因此,每天应安排学前儿童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让幼儿在户外尽情地跑跳、玩耍。3.合理安排膳食和生活,保证营养供给骨骼和肌肉的生长离不开各种营养素的供给及生长激素的刺激。学前儿童正是身体快速发育期,在膳食搭配上要注意补充骨骼、肌肉生长所需的优质蛋白质、钙、磷、维生素 A、维生素 D 等营养素,多吃奶及奶制品、瘦肉、鱼虾、豆制品等,多晒太阳(获取维生素 D)。同时,应科学安排一日生活,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二、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健呼吸系统(见图 2-12)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它是人体从环境中摄取氧气,排出体内二氧化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场所。(一)呼吸道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具有通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清除异物和粉尘的作用。人们通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学习活动:请思考,为什么幼儿园保育工作强调要教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怎样正确擤鼻涕?1.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也是人体重要的嗅觉器官?人的嗅觉非常灵敏,可区分上万种不同的气味。位于鼻腔顶部(嗅秸膜)的嗅觉感受裕蔹受菊瓿,开荷 7f 叔 j 亏逮毛灭五庋质的嗅觉中枢产生嗅觉。同时,鼻腔是重要的呼吸通道。鼻腔表面的鼻毛可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入人体,鼻腔表面的粘膜分泌粘液,起润湿和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2.咽咽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分别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鼻咽部两侧各有一个咽鼓管开口,与中耳相通(见图 2-13)。平时咽鼓管关闭,在吞咽或打哈欠时打开,空气进入中耳,调节耳膜两侧气压平衡。学前儿童的咽鼓管粗、短、直,呈水平位(成人呈斜向上)。当学前儿童咳嗽、擤鼻涕时,受压力作用容易将口咽部的细菌、病毒通过咽鼓管推人中耳,引发中耳炎。3.喉喉既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位于咽喉下方的会厌软骨(见图 2-14)具有分流气体和食物的功能。当进食时,会厌软骨盖住喉的人口处,声门紧闭,食物进入食道;吞咽结束,会厌软骨打开,气体出入呼吸道。4.气管和支气管气管由环状软骨连接而成,在下端分出左右两侧支气管,分别进入两肺。气管和支气管内壁覆有一层带纤毛的粘膜,纤毛不停地摆动将空气中的粉尘、细菌排出,粘膜分泌的粘液具有抑菌和杀菌作
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避免出现边吃边玩、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不良习惯。尤其在家中要求儿童在固定地点吃饭很重要。再次,引导学前儿童有节制进食、不暴饮暴食。学前儿童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出现遇到喜欢吃的食物吃很多,不加控制的现象。建议在家中实行分餐制,将饭菜盛到孩子的碗中。但要注意,不要一次盛放大量饭菜,鼓励学前儿童细嚼慢咽,吃自己餐盘中的食物。尽可能在家做饭吃,减少去快餐厅吃饭的次数。(三)养成不挑剔食物,喜欢吃健康食品的习惯集体儿童的膳食管理是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食谱的制订、食物的购买与加工、进餐过程的管理、膳食调查与评价等工作内容。实施膳食管理旨在通过对幼儿饮食各个环节的监管,保证学前儿童获取平衡膳食,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二)食物制作的要求烹调具有杀菌、消除对人体有毒物质、使食物更易消化吸收等作用。但烹调过程也会因物理或化学变化造成一些营养素的破坏和丢失。因此,在主副食的选料、洗涤、切配、烹调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营养素的损失,保汪饮食的卫生安全,保持食物的感官良好,以增进孩子的食欲。三、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二)进餐管理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主要包括餐前、餐中和餐后三个环节的管理。它是保证儿童有效获取食物,养成良好进食行为的关键。1,餐前管理包括餐前洗手、桌椅摆放和消毒、随机进行营养教育、创设良好进餐氛围等。一般要求餐前 15 分钟左右开始做进餐准备工作,安排儿童有序地上厕所、洗手,帮助老师摆放桌椅,保育员进行餐桌的消毒工作等,幼儿不再从事剧烈活动,让身心静下来,调整大脑皮质中枢种经兴奋灶,做好进餐准备。2.餐中管理进餐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帮助和引导者的角色。通常由班级老师为每位幼儿分饭菜;幼儿进餐时老师进行巡视,看幼儿有什么需要帮助,如添加饭菜,提醒幼儿专心吃饭等。进餐中,教师应遵循饮食黄金规则:由你决定给孩子吃什么,什么时候吃、什么地方给他吃;由孩子决定他是否吃以及吃多少。也就是说,教师负责给幼儿盛饭,要求幼儿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饭,但教师不去干预孩子吃多少。将进餐中的管理重点放在鼓励幼儿独立进餐、专心吃饭以及餐具的正确使用等方面。进餐中教师应做到:o 不鼓励幼儿进餐比赛,不催促幼儿快吃,如看谁吃得快、吃得多等。o 不要求幼儿必须将碗中的食物吃干净,不剩饭。将是否吃饱和吃多少放权给孩子。o 不在吃饭过程中批评、指责幼儿。如出现吃饭玩耍、挑食偏食、进餐速度过慢等问题可适当提醒,餐后再通过教育活动指出。o 不将吃饭或食物作为奖励工具。如谁先吃完或吃饭表现好让谁玩玩具等。o 进餐时教师不在一旁聊天或聊饭菜。·从容面对挑食偏食幼儿。当幼儿坚决不吃某种食扬时,教师不必坚持让幼儿吃下去,不要期待幼儿什么都喜欢。一段时间不喜欢吃某些食品都是正常现象。·鼓励幼儿独立进餐。通常,每个孩子的进食量是不同的,班级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日常进食量,根据幼儿的进食量大小盛饭,最好是先少盛一些,吃完后再添加。对大班幼儿可尝试实行自助,吃多少取多少。当进餐中遇到幼儿挑食偏食、吃饭慢、吃饭不专注、不会咀嚼饭菜等现象,教师可在餐后对幼儿进行指导,或在进餐中通过一些鼓励语言加以引导,如“今天的菜烧得真香…‘今天某某小朋友吃得真好”,切忌在进餐中对儿童的不好行为进行批评或处罚。总之,多从正面引导幼儿,让幼儿在吃饭中获取愉快体验。(三)餐后管理四、幼儿园膳食调查与评价为了解幼儿园膳食安排是否合理,幼儿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达到供给量标准,托幼机构至少每季度进行 1 次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估,并根据调查和评价的结果,及时对托幼园所的膳食进行调整。2.食品的分类
日常进食的食品中,按照其生产来源和安全性可分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因食品、天然食品、功能食品等。其中,前三种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具有无污染、安全、优质、有营养等特征的食品。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两级:A 级绿色食品是指食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是在符合生态标准的环境中生产,生产过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产品经检测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标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 级绿色食品是指在 A 级标准上,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 AA 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3.营养补充品儿童是否需要吃营养补充品?很难简单地用“是…‘否”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梳理清楚什么是营养补充品?查阅相关文献会发现有关“营养补充品”的概念比较混乱,相关概念还有保健食品、保健品、营养品等。通常人们将维生素、复合维生素、钙片、碘盐、营养包等称为营养补充品或保健品;而纳豆、蜂胶、虫草、枸杞、松茸等被称为保健食品。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补充人们历吃食物中没有或缺少的营养物质,后者是指具有维持及增进健康功能的食品。其次,儿童在饮食之外是否需要吃营养补充品?如果儿童已经拥有了健康平衡饮食,这些营养补充品并非必要,因为营养补充品不能替代食物中含有的丰富维生素及矿物质。如果儿童挑食偏食,或食物中这些营养成分含量不是很高,适量服用营养补充品可以起到预防营养性疾病发生的作用。如近年来我国在西部贫困地区采取发放“儿童营养包”(主要含铁、碘、锌矿物质和维生素 A、B、C、D)的形式,给贫困儿童补充容易缺乏的营养素,预防营养缺乏症。推荐建议:最好是通过食物补充营养素,其次是选用营养补充品?4.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2007)《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三级。可经常食用的零食:低脂、低盐、低糖类。如: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豆浆、烤黄豆、香蕉、西红柿、黄瓜、梨、桃、苹果、柑橘、西瓜、葡萄、纯鲜牛奶、纯酸奶、瓜子、大杏仁、松子、榛子、蒸(或煮、烤制的)红薯、地瓜、土豆、不加糖的鲜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等。第七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意外伤害爱预防意外伤害是影响儿童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我国,意外伤害已成为 0—14 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儿童是最易受到伤害威胁的脆弱群体,学前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发年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一、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情况及分类意外伤害又称意外事故、儿童伤害。意外伤害通常是指意想不到的原因所造成的损伤或死亡。1985 年美国国家儿童卫生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ICHD)在学术会议上对意外伤害进行了标准化定义,指出:意外伤害是指一种突发事件,是人类生活中对生命和健康有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因素。国际疾病分类(ICD-9)将意外伤害单独列为一组疾病,并指出意外伤害具有疾病的基本特征,其发生有规律可循、存在危险因素,可以被预防和控制。1.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情况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指出,儿童伤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伤害及伤残不仅给儿童本人及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该报告就全球儿童意外伤害情况罗列出以下事实:·每年约有 83 万名 18 罗以下儿童死于非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是 9 岁以下儿童的首位致死因素。·道路交通伤害及溺水约占全部非故意儿童伤害人数的近半数。·每年有数千万儿童因非致死性伤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道路交通伤害及摔落是导致儿童受伤残疾的首要原因。·95%的儿童伤害发生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儿童伤害仍然是高收入国家的一个问题,约占全部儿童死亡人数的 40%。
·过去 30 年中,许多高收入国家通过采用多部门、多层面的儿童伤害预防措施已成功地将其儿童伤害死亡率降低近 50%。中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意外伤害的调查数据,但 2004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全球儿童安全网络、美国强生公司曾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共同调查了 10 437 名 0~14 岁儿童。结果显示,0~l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 16.5%,其中男孩发生率是 19.0%,女孩发生率是 l4.0%;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跌倒(跌落)、碰撞(挤压伤)、扭伤、割伤、交通事故、烧烫伤、昆虫(动物)咬伤。2.意外伤害的分类关于意外伤害,不同研究领域采用的分类方式有所不同。常见的分类方式如下。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将意外伤害分为 10 类,分别为交通伤害、跌伤、溺水.烫伤、意外窒息、急性中毒、砸伤(死)、自杀、他杀,其他意外(医疗事故、过劳致死,地震、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所致等)。按发生原因划分,通常分为交通事故(车祸)、中毒(药物中毒、食品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跌落、碰伤、烧烫伤、溺水、窒息、自杀、他杀等。二、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特点学习活动:请根据经验列出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经常发生意外伤害的学前儿童有什么特征?近年来,随着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我国围绕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十分广泛,研究内容多集中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意外伤害的发生类型及发生原因;影响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干预、预防措施等。总结研究成果儿童意外伤害具有以下特点。1.意外伤害存在年龄差异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类型多样,但受年龄和生活所处环境的影响,意外伤害发生种类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如婴儿意外伤害多见窒息;l—5 岁儿童多见溺水、烫伤;3—6 岁儿童常见跌伤和气管异物;5—9 岁儿童多见交通事故相溺水等。1N5 岁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即学前儿童容易发生意外伤害。2.意外伤害存在性别差异各类调查数据显示,男孩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女孩,并且发生致死性意外伤害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如杭州市实施三年“全市儿童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及监测项目”发现,男孩意外占64.7%,明显高于女孩。3.意外伤害存在地域差异调查显示,南方和北方意外伤害发生种类有差异。如我国南方,儿童意外伤害的前三位原因是溺水、窒息、车祸,北方是窒息、中毒、车祸。同时,城市和农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种类也存在差异。城市儿童交通事故发生率高,农村儿童溺水事故发生率高。4.意外伤害存在活动差异意外伤害的发生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娱乐活动时发生意外伤害最常见,其次为体育活动、休息、进食、洗澡、上厕所、步行、上下楼梯、乘坐交通工具等。受伤部位多见头面部,其次为上肢、下肢、牙齿、眼睛。5.意外伤害存在时段和场所差异通常学前儿童在疲倦、身体感觉不舒适、陌生环境、遇到困难、照料者人手不足、对规则不了解、匆忙状态下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同时,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生在儿童生活活动较多的场所,即家庭、学校和幼儿园。统计显示,约有 50%的惠外伤害发生在家庭及其附近。年龄越小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尤为普遍。家庭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是烧烫伤、气管异物、电击伤、中毒等,公共场所常见的意外伤害是交通事故、溺水等。三、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常见诱因意外伤害发生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前儿童个体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及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又与学前儿童所处环境、监护人的照料等因素有关。归纳起来,导致学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因素可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一)个体因素
1.性别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意外伤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发生率高于女孩,其原因在于男孩自身特点及父母的养育方式。男孩通常更喜欢从事冒险性活动,活动量大、活动范围广,游戏活动有较多身体接触;男孩生性顽皮、好动、好斗,行为更为冲动。另外,男孩的社会化方式也异于女孩。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人们更倾向于鼓励男孩勇敢、好奇、冒险,不会太多干预和约束男孩的行为和活动范围,男孩更有可能被允许远距离独自玩耍,从而使男孩暴露在危险因素下的概率大于女孩,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概率随之增高。2.生理发育状况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和社会心理状态对确定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性是极其重要的①。学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通常与其生理机能发育不成熟,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不足等有关。比如学前儿童常见的碰伤、摔伤、跌伤等意外伤害,就与学前儿童小脑发育不成熟,机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差有关,故茌走路、跑跳、攀爬时容易发生摔倒、碰撞等事件。学前儿童交通事故多发,也是与学前儿童可视范围小、目测能力弱、身材矮小、目标小等因素有关。同时,学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反应慢、肌肉力量不足,一旦出现危险,往往难以快速发现并做出应急反应。3.心理发育状况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与其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气质、情绪、性格特征、行为特征与意外伤害存在明显相关关系。通常难以照看型气质类型的儿童和启动缓慢型儿童有发生意外伤害的倾向(张佩斌、邓静云,2003②;李亚萍,2001③)。人”;64%的小班和中班幼儿认为“过马路的时候,汽车不敢撞我”①。国外有关幼儿交通事故的研究也发现,幼儿很难将视线越过车辆正确判断迎面行驶而来汽车的车速,或通过汽车引擎发出的声音判断车辆的距离,因此在过马路时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发生交通事故。(二)家庭因素大最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父母婚姻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父母就业状况、家长教育方式及家长有关意外伤害的知识和意识等均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有关,尤其是家长教育方式和意外伤害的预防意识是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1.家庭状况世界卫生组织(2008)指出,贫困家庭的儿童更易受不利环境危害,原因是贫困家庭缺少安全玩耍所需的空间和设施、居住环境设施简陋。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留守和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长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保护意识,对孩子监管不够、忽视孩子,不注意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等均是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儿童意外伤害的风险高。②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比与单亲、与祖父母和亲戚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平均低 6~8 个舀‘分点。父母对危险的意识以及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保护行为。同时,过度倮护、溺爱同样是意外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生活中常见一些家长因过分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动作协调性和体能差,从而容易发生意外伤害。2.家庭生活场所家庭环境不良是导致家庭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如室内地面滑、光线不足,居住周围有水塘、建筑工地、公路等;家庭生活用品,如食品、药品、化学用品、电器、热水瓶、炉子、剪刀、缝衣针等摆放不当,容易发生中毒、烫伤、切割伤、刺伤等。有研究指出,导致儿童在家中发生意外伤害排在前三位的危险因素是电器、热源、药物和化学用品(消毒剂、洗涤用品)。(三)社会因素1.托幼机构调查显示,托幼机构是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一方面因托幼机构聚集了大量高危人群,婴幼儿受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影响,在游戏、运动、交往等各种活动过程中都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幼儿园经常在幼儿去卫生间、上下楼梯、相互打闹、争抢玩具、郊游时发生跌伤、摔伤、运动器械致伤、尖锐物体戳伤等意外伤害;另一方面托幼机构安全管理不到位往往是导致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因素,如班级规模过大、空间狭小、幼儿教师人手不足,忽视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保教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缺乏对卮险因素的预见性,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2.社会变迁
城镇化、机动化等社会发展与变迁带来了环境改变,加剧了意外伤害的发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城市,导致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剧增,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人们从传统的院落式住房变为高楼化,户外活动减少、出行以车代步,儿童活动空间减少,体能锻炼不足;城市周边工厂不断增多,有害气体、液体排放增加.四、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多认为意外伤害是意料不到的事件,具有不可预测、不可避免、无法控制等特点,但事实并非如此。意外伤害无论是在发生前、发生时或发生后均可通过个体、工具和环境来预防和控制,与其他疾病一样是可预防的。一些国家的经验证明,通过安全教育,降低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等措施是完全可以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的,如美国、德国已将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降低了 50%以上。(一)意外伤害预防的理论研究1.Haddon 模型Haddon 模型是由美国前国家公路安全局负责人 Haddon W Jr 提出的。该模型认为,意外伤害的发生取决于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应分别在伤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通过从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干预,即可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Haddon 总结提出了控制伤害发生和减少死亡的十项策略:①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②减少危险因素的含量;③防止和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机会;④臧少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空间分布;⑤将危险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⑥利用屏障分离危险因素和被保护者;⑦减少危险因素的危险性;⑧增加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⑨加强处理伤害的快速反应能力;⑩加强有效急救治疗和康复治疗的能力。2.四 E 干预四 E 干预是指通过教育、技术、强制和经济四项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的发生(因 4 项干预措施的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均为 E,故称为四 E 干预)。其中,教育干预是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危险的认识和识别能力,达到改变危险行为,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的作用。如通过电视节目中交通事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使人们提高警惕,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技术干预是指通过对环境和产品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或消灭伤害发生的风险。如汽车安装安全气囊和保险带,幼儿乘车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系安全带,骑自行车配戴安全帽,幼儿园桌椅边角设计为没有锐角等,均是通过增加产品的安全性降低危险。强制干预是指通过法律或法规对可能发生伤害的危险行为进行强制规定。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不许酒后驾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等。经济干预是指采用经济手段,即用奖励或罚款来干预人们的行为。如我国交通法规定酒驾扣 12 分;闾红灯记 6 分,罚 100 元;不系安全带,记 2 分,罚 100 元等。研究表明,上述四种干预措施中,技术干预的预防效果最直接、最快,其次是教育干预。(二)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中提出了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是:立法和执法;产品改良;环境改良;支持性的家庭访视和推广安全器具;教育、技能开发和行为转变;基于社区的项目;院前急救和康复等。1.制定法律与法规立法是减少不安全因素,保护儿童免受意外伤害的有力保障。2.改良产品《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指出,“使环境适应儿童特点,以及在产品设计中加入安全性考虑是儿童伤害预防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车辆使用保护用具,如儿童乘客采用安全座椅,加高座椅和安全带以及将儿童放在车后排座位等保护方式,使儿童因车祸死亡率降低约 70%,1—4 岁幼儿因车祸死亡率降低 54 010。3.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让社会各界认识到意外伤害的严重性,重视和关注儿童安全是预防意外伤害的重要措施。一是借助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书籍、宣传小册子等各种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宜传活动,形成保护儿童安全的共识;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重点针对儿童、父母、照料者、教师等与儿童安全有密切关系的人群,传递安全知识和急救知识,提升人们对意外伤害的警觉性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从而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的风险。
4.建立和实施监测体系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建立意外伤害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和了解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隋况,形成伤害报告,送达相关机构和人员,对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的发生非常必要。目前,我国部分城市也已建立“社区≮医院一卫生部门”的意外伤害监测系统,规定意外伤害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管理制度,但尚未建立国家的儿童意外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5.创设安全的社会环境意外伤害的预防是一项社会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用品安全等,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与参与。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保护儿童免受伤害,既是父母、家庭和专业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儿童产品的安全标准和安全检验制度,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建立对有害物质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监控和及时清除的机制,减少儿宣接触有害物和危险因素的机会;健全托幼园所的安全护卫体系,防范针对学前儿童的恶性伤害事件的发生。一、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一)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建立房屋、设备、消防、交通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食品、药物等管理制度和幼儿接送制度,防止发生各种意外事故。应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提出,“托幼机构的各项活动应当以儿童安全为前提,建立定期全园(所)安全排查制度,落实预防儿童伤害的各项措施。”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针对幼儿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通过制度管理来控制和降低危险因素。因此,完善、细致、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幼儿安全的基本前提。通常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门岗管理制度、幼儿接送制度、设备安全检查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和物品消毒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等。(二)建立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支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减少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否则制度将成为摆设,不能发挥作用。首先,幼儿园各项安全工作应定岗、定人,每项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和管理,并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其次,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小组。园长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安全工作小组成员定期对各项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落实,做到检查无空白、无死角,消除安全隐患。再次,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幼儿园“应当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食物中毒、踩踏、火灾、暴力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订处理方案,包括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理程序和事后处理工作事项等,并组织幼儿和教师定期演练,熟悉应对措施和方法,将伤害降到最低。学习活动:某幼儿园中班要进行班级环境布置,请根据教学和安全需要合理安置以下物品,画出教室布置草图(教室为长方形),并解释为什么。班级物品包括课桌 6 张、椅子 20 个、钢琴 1 架、钢琴凳 1 个、储物柜 5 个、玩具架 3 个、书架 1 个、杂物架 1 个、电脑桌 1 个。(三)提供安全环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中要求,“托幼机构的房屋、场地、家具、玩教具、生活设施等应当符舍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规定。”1.幼儿园室内环境安全(1)地面安全。活动室和寝室的地面最好采用地板或防滑地砖,盟洗室和卫生间地面应采用防滑、易清洁的地砖,并保持地面干净。(2)家具和设备安全。幼儿园家具不得有尖角,外露的钉子、插栓、螺栓等,暖气要加防护罩,以免儿童跌伤和碰伤;家具尺寸大小应符合儿童的身高比例,如洗手池、坐便器、镜子、毛巾架、水杯架、书架等要便于幼儿使用;窗户、阳台安装护栏;儿童出入的门向外开,不宜装弹簧,以免夹伤手指、脚趾。门销安装在幼儿够不着的地方;电源插座要有安全插头,并安装在 1.6 米以上,电线应采用暗线。(3)空间布局安全。教室(活动室)按功能进行分区,如阅读区、科学活动区、大型积木区、角色
游戏区等,让儿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角色区应根据游戏内容、空间大小限定每次每项活动的参加人数,并用儿童理解的方式将规则标示出,如贴上可进入人数的小脚印数等;玩具、游戏器具等物品使用后要随时收拾整齐,以防幼儿磕碰摔伤。(4)物品摆放安全。物品摆放要合理,尽量少占空间。钢琴、书架、储物柜等大型物品应紧靠墙固定放置,以防翻倒砸伤幼儿;电器等物品应放在安全处;暖水壶、热汤、热饭等险物品应放置在幼儿不能触摸到的地方;药品、洗涤剂、消毒剂应锁在柜子里或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室内不得栽种任何有毒的植物或饲养动物;游戏材料要充足,使用后摆放整齐。(5)玩具和活动材料安全。玩具和活动材料的材质要无毒、环保、耐用、性能稳定、易于清洗和消毒;玩具和材料外形不能带有尖利的边角、锯齿;不可给 3 岁以下婴幼儿直径小于 2。5 厘米的玩具,如珠子、扣子、棋子、玻璃球等;定期清洗和消毒玩具,破旧的玩具材料要及时修理和更换。(6)设通讯联系工具。建议各班配一部电话,并在电话旁张贴紧急电话号码:119 火警电话,120医疗急救电话,110 报警电话,以及附近派出所、医院、园长办公室、医务室的电话。班级教师要掌握班上幼儿的家庭地址、父母的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2.幼儿园室外环境的安全(1)户外活动场地安全。户外活动场地要有充足的空间,地面为软质地坪,并防滑、渗水(雨后不积水);场地清洁、安全,不得有碎玻璃片、碎石、铁钉等尖锐物体。(2)大型玩具设施安全。户外大型玩具,如秋千、滑梯、攀爬架等做工要精细,不得有突出的螺钉、不光滑的木刺等;设施安装稳固,并定期检查和维修,破损处及时修理或更换。大型玩具的安放要考虑安全,如秋千最好安放在儿童活劫较少的区域。3.幼儿园建筑及设施安全幼儿园应没安全通道,且标志明显;禁止在安全通道堆放物品,保持通道畅通无阻;园内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灭火装置和报警装置,并放置在明显位置,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会使用;园内地下水管道、水沟出口均应加盖,以防儿童失足落人;楼梯栏杆要牢固,楼梯扶手和台阶的高度要适合儿童;大型玻璃门窗要有明显并且儿童能够明白其意思的提醒标志;幼儿园应设围墙,防止幼儿擅自离园,或是无关人员、宠物随意入园。(四)保证活动安全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应以安全为前提,遵循“事先计划、建立规则、细心管理”的安全原则。1.事先计划2.建立规则3.细心管护教师组织户外游戏或自由活动时,教师应将每个幼儿都纳入教师的视野之内,在一些容易发生意外的环节加以提醒,如盥洗活动、上下楼梯、玩滑梯、攀登等。外出郊游时应增加保教人员的数量,因为幼儿容易在不熟悉环境中发生意外伤害。同时,儿童行为是后天习得的,适宜行为的形成有依赖于成人的指导和管理。在儿童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规则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通常儿童年龄越小,生活经验越少,越容易发生意外,需要更多的指导和保护。二、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安全教育目标和要求有明确规定,幼儿应“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密切结舍幼儿的(一)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的建立是预防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幼儿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看图片、讲故事、唱儿歌、看视频、做小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抓住幼儿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进行及时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学习遵守规则,不进行危险活动,保护自己和他人。(二)提高幼儿的安全保护能力正如图 7 一 l 显示,安全自护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涉及身体基本素质、运动技能、生活技能、安全意识、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等多因素。培养幼儿安全保护能力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
2.加强幼儿常规培养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主要包括生活常规和活动常规。幼儿常规培养可帮助幼儿建立起安全和适宜行为,起到维护个人安全、维持班级秩序,预防意外伤害发生的作用。与幼儿安全密切的常规有:有秩序地盥洗如厕;用正确的方法洗手、不玩水;专心进餐,不边吃边说;上下楼梯与小朋友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推挤;按老师的指令回班级,不逗留,不私自离开;不带危险物品到幼儿园,放学不跟陌生人走;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出现冲突协商解决;遵守游戏规则,正确使用活动器械,不争抢等。3.经常开展体育活动幼儿园应保证幼儿每天有 2 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 1 小时。体育活动的作用在于,加强幼儿身体运动机能的发展,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及身体力量发展,从而减少幼儿意外伤害的发生,增强幼儿躲避危险昀能力。幼儿园应经常开展跑、跳、爬行、跨越、攀登、投掷、拍球、跳绳、走独木桥等运动,鼓励每个幼儿参与。(三)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预防儿童伤害的相关知识和急救技能,使其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一是帮助教师熟悉了解影响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幼儿意外伤害发生特点,在工作中有意识地消除安全隐患,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二是通过幼儿意外伤害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高教师对环境中潜在危险的警惕性和预见性,学习如何及时发现危险和排除危险;三是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和意外伤害的应对措施,了解幼儿园意外伤害的紧急预案程序,以便及时开展紧急救助工作;四是开展安全法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使教师熟悉岗位职责和要求,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安全管理意识;五是加强家园合作,向家长宣传和传递安全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学前儿童意外伤害具有发生突然、危害大等特点。及时、正确地实施救助可有效降低意外伤害对幼儿身心造成的损伤,甚至挽救其生命。幼儿教师必须“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一、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程序幼儿园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判断伤情一①份情严重者,现场急救、寻求帮助(打急救电话一送医院-+通知家长);一般出现下列情况需现场急救:大量出血;昏迷,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在紧急处理意外伤害时,如果受伤儿童为多人,应先急救伤情严重者。但要关注受伤没有哭闹的儿童,因为可能他已丧失知觉,或情况更为严重。(二)现场急救现场急救应遵循“抢救生命,防止残疾,减少痛苦”的原则,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者马上实施心肺复苏术;对呼吸道异物实施异物排出;对出血者进行止血处理等。急救者在抢救伤者生命的同时,要尽量避免损伤伤者,避免因抢救不当或延误抢救而造成终身残疾。特别是怀疑伤者有脊椎、颈椎、腰椎等骨折时,切忌随意搬动,以防骨折断端在搬运过程中将脊神经损伤,造成截瘫。抢救时,动作尽量轻,并给予伤者语言安慰和鼓励,稳定其情绪,缓解其恐惧心理。(三)启动紧急预案意外伤害发生后,往往需要启动紧急预案让更多的人员参加到急救过程中。常见的幼儿园紧急预案程序如图 7-2。如果幼儿伤情严重.现场人员在进行急救处理的同时,应大声呼救请求他人帮助;其他救援人员将未受伤的小朋友带离现场,避免现场混乱或引起其他小朋友紧张、害怕。二、常用急救技术图 7-2 幼儿园意外伤害紧急处理程序(一)心脏复苏术心脏复苏术是指当伤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表现为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时实施的人工急救方法。心脏复苏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方式,促使病人迅速建立起有效循环和呼吸,使患儿心、脑等身体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因一旦心跳、呼吸骤停,如果在 4~6 分钟内得不到及时抢救,会造成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因此,现场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最重要,时间就是生命。
1.评估伤情。急救者首先需判断伤者神智是否清醒,心跳和呼吸是否停止。可大声呼喊,或用手轻推伤者看其有无反应;摸颈动脉处有无血管搏动;倾听有无呼吸声或面部感觉伤者呼吸道有无气体呼出。如果判断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抢救。2.实施人工呼吸或心脏按压,或两者同时进行。操作方法详见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3.判断是否停止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经抢救一段时间后。如果伤者身体开始有活动(如眼球活动及或四肢抽动),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出现自主呼吸,表明心肺复苏术成功,可停止抢救。(=)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急救方法常用于抢救脉搏正常,但没有呼吸的伤者。其原理是通过实施口对口的呼吸,借助急救者吹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使机体获得对氧的最低需要,减轻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同时,吹入的少量二氧化碳也有刺激呼吸中枢的作用。实施方法:1.判断有无呼吸将耳贴近伤者的口鼻,或将手放在伤者鼻子附近感觉有无气息,观察伤者胸部有无起伏动作(见图 7-3)。如没有呼吸,应立即实施抢救。2.保持呼吸道通畅伤者取仰卧位,将口腔中的异物.如血块、粘液、呕吐物清除,解开衣领、裤带,头向后仰,使呼吸道畅通(见图 7-4)。3.实施口对口呼吸救助者一只手捏住伤者的鼻孔,另一只手托起下颌,伤者的头尽量后仰;嘴紧贴嘴呈密封状,缓慢吹气,直至其胸部隆起。每次吹完一口气,嘴离开,观察伤者胸部回落状况。(三)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是通过外力挤压促使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从而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它适用于触电、溺水、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者。实施方法:1.检查有无心跳将手放在颈部动脉或股动脉处检查有无搏动;或用耳贴在伤者胸前听有无心跳(见图 7-6)。2.事前准备让伤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或在背部垫上木板。解开伤者衣物,选择按压部位(按压心前区,胸骨下 1/2 段),见图 7-7。3.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操作要注意按压力度,如果用力过小达不到挤压目的,用力过大、部位不正确可导致胸骨、肋骨骨折及内脏损伤。如果伤者同时伴有呼吸、心跳停止,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通常吹气与挤压的比例为 1:4—1:5,即吹 l 口气,挤压 4—5 次(见图 7-8)。图 7-8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四)呼吸道异物儿童吃食物、口腔出血或胃肠道反流等,使异物呛入呼吸道,导致呼吸道堵塞需及时抢救。尤其是异物完全性堵塞呼吸道非常危急,如处理不及时将导致窒息死亡。实施方法:1.手指抠咽喉法救助者将伤者头后仰,强行用食指沿伤者的颊内侧深入口腔和咽部迅速将异物抠出。该方法适用于异物堵在咽喉附近者。2.手掌背击法将伤者背上半身倾斜,头向下;救助者一手支托其胸部前,另一手掌连续猛击伤者背部两肩胛间 5次,促使伤者咳嗽,将呼吸道异物排出(见图 7-9)。3.腹部推压法又称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救助者从背侧用双手臂环抱伤者上腹部;一手放在正中线脐上,另一手紧握此手;救助者用力压伤者腹部 6—10 次,促使上呼吸道堵塞物吐出(见图 7-
10)。(五)止血意外伤害常伴有血管破损出血。常见的出血类型有三种,即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一般动脉出血表现为血液颜色鲜红,血流伴随心跳呈喷射状搏出;静脉出血血液为暗红色,血液流动较缓慢;毛细血管出血多为渗出,出血量小。止血方法:1.指压止血法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压迫出血血管的上端(近心端),将血管压闭,阻断血液流出。该方法的优点是止血迅速,适用于出血量大、紧急情况时,但不适宜长时间使用。图 7-11 指压止血2,加压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直接按压在伤口上,用手压迫止血,通常压迫 15 分钟即可止血(见图 7-11);如果仍有血渗透出纱布,可在原有的纱布上再加盖一块纱布继续加压止血。该方法常用于血流不急的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如果出血较快,通常还需要用绷带包扎,增加压力,以达到止血目的。3.止血带止血法用止血带扎在伤口上方,阻止血液流出。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一般止血方法无效时。如果没有专业止血带,可选用绷带、三角巾、橡皮管等替代,但忌用电线或细绳等太细的物品替代,防止肌肉组织在捆扎过程中损伤。操作方法:先在使用止血带的部位垫上毛巾,然后用止血带扎住。要注意止血带捆扎昀松紧度,以摸不到远端的脉搏为宜。期间,为防止组织缺血坏死,应每隔15~20 分钟放松一次止血带。如果出血已停止,不必再结扎。4.-般止血小伤口出血,在清洗伤口后用创可贴或干净的纱布包扎即可。(六)骨折的处理当发生骨折或怀疑儿童有骨折时,不要随便搬动伤者,以防搬运过程中骨折断端造成周围组织(神经、血管、内脏)新的损伤。尤其是脊椎、胸椎、颈椎骨的骨折,处理要小心,以防因处理不当导致脊神经受伤,造成伤者瘫痪。实施方法:1.止血如果骨折为开放性骨折伴有出血,首先要进行止血处理(方法见止血)。2.固定对骨折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进行固定,防止搬运过程中,因骨骼断端来回移动损伤周围组织、血管和神经,造成二次损伤。(1)四肢骨折者的固定方法。就地取材,选用木板或木棍、树枝等硬物,并在木板与肢体接触处垫上毛巾或衣物等松软用品;将断肢的上下两个关节用绷带或绳索与木板捆绑在一起,使断端在搬运过程中不会发生移动。如果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材料,也可借助伤者身体,如将上肢骨折与躯干、下肢与健肢固定在一起(见图 7-12)。图 7-12 四肢骨折者的固定(2)脊椎、胸椎、颈椎骨折者的固定和搬运方法。选用硬木板或门板、硬担架作为搬运和固定工具;4 人或 3 人托住伤者同时抬起,使骨折处不出现移动,将伤者小心平放在木板或硬担架上;用绷带或绳索将整个身体固定在木板上,然后送医院。或拨打 120 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来搬运(见图 7-13)。三、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学习活动:小磊在户外活动时摔伤,造成膝盖皮肤擦伤,有点状出血。请问应如何处理?(一)跌伤、碰伤跌伤、碰伤是学前儿童发生率最高的意外伤害,多发生于游戏奔跑、打闹、推拉、被物体衅倒或从高处跌下时,受伤部位多为头部和上下肢,有时也可出现内脏损伤。1.皮肤擦破、出血或皮下淤血肿胀
用。学前儿童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纤毛运动能力差,粘液分泌量不足,不能很好地排出病原微生物及粘液,容易发生感染,引发呼吸道阻塞。(二)肺肺在胸腔左右各一,像两块“海绵”。经呼吸道吸入的氧气在肺部被吸入,经肺泡弥散到血液中,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体内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静脉血流到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成人肺内含有 3 亿—4 亿个肺泡,肺泡壁很薄,是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学前儿童肺间质发育旺盛,血管丰富,肺泡数量少,因而肺含血量多,含气量少,气体交换能力较差。而学前儿童新陈代谢快,对氧需求量大,故机体通过加快呼吸次数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故成年人每分钟平均呼吸 16~20 次,学前儿童为 20~25 次。儿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高。(三)学前儿童呼吸道系统的卫生保健1.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不要用嘴呼吸空气经鼻腔吸入,可借助鼻腔粘膜和鼻毛阻挡、过滤灰尘和细菌,并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剌激。在常规养成中,应提醒幼儿养成不挖鼻孔(防鼻出血)、用鼻呼吸的习惯。如果发现幼儿长期用口呼吸,睡眠有鼾声,应建议家长带幼儿去医院进行检查。2.教给正确的擤鼻涕和打喷嚏的方法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应是先压住一侧鼻孔擤鼻涕,然后再压住另一侧擤鼻涕。不要同时按住两侧鼻孔擤鼻涕,以防鼻腔压力过大,使病原体经咽鼓管吸人中耳,引发中耳炎。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捂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疾病。3.保护嗓子,不大声叫喊学前儿童声门肌肉容易疲劳,在唱歌、说话时要注意保护嗓子,养成不大声说话、喊叫的习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让幼儿唱音调高、音域宽的成人歌曲,不提倡幼儿长时间和大声唱歌,平时注意多饮水。4.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不边吃边说话进餐时,应提醒幼儿专心吃饭,吃饭过程中不嬉闹、不一边吃饭一边说话,防止食物误入气管。5.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应开窗、通风换气,尤其是冬季,当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打开窗户换气。同时,多安排幼儿到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呼吸新鲜空气,增加肺活量,提高机体免疫力。三、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循环系统由心血管系统(见图 2-15)和淋巳系统两部分组成。心血管系统借助遍布全身的血管网运送各种物质出入组织,淋巴系统负责运送淋巴液进入静脉。(一)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通过有节律的搏动,促使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将各种物质(营养素、氧、激素、免疫物质)运送到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细胞、组织排出的各种代谢废物带至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1.心脏心脏位于胸腔,大小似本人拳头,是人体血液系统的动力器官。心脏有节律地跳动称心率(成年人每分钟心跳 60~80 次)。学前儿童因心肌收缩能力弱、心脏容积小,每搏输出血量少,机体通过加快心跳次数和泵血量来补偿其不足。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见表 2-1)。2.血管血管是人体运送血液和各种物质的管道,遍布全身。如果将人体内所有血管连成一条线,成人血管总长度可绕地球 2 周半。人体有三种血管,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血管负责将携带氧气和各种营养成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动脉血含氧量高,血液呈鲜红色,血流速度与心跳保持一致。毛细血管顾名思义,比毛发还细,呈网状分布,遍及全身组织末梢,负责血液与组织中的氧气和营养成分交换。静脉血管负责将组织中的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带到肺和肾脏排出体外,将肠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经肺吸收的氧气等送回心脏。静脉血含二氧化碳高,斑液呈暗红色,血流缓慢。相对而言,学前儿童血管内径比成人粗,毛细血管丰富,血流量大,供给组织、器官的氧和营养物质充足。3.m 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此症状者应立即送医院处理。③如果发生颅骨骨折。表现为头部有伤口,伤者出现塞≤裂羹、鼻子或耳朵流出液体。有颅骨骨折者,应用一块清洁的纱布轻轻盖住伤口,马上送医院抢救,或拨打120。3.骨折临床上根据骨折的类型将其分为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和青枝骨折。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的断端刺破了皮肤,暴露在体外;闭合性骨折是指骨骼断裂,但皮肤仍保持了完整性;青枝骨折是指骨骼“折而不断”,出现了骨裂。闭合性骨折和青枝骨折,因从外观看不见断端需要救助者进行初步的判断。判断伤者有无骨折:一般如果发生骨折,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骨折处出现皮肤肿胀、畸形,并伴有肢体功能丧失,不能活动等。处理方法:①固定骨折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立即送医院处理。②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止血,然后固定关节。用一清洁布轻轻盖在伤口处送医院处理,千万不要将断端骨骼复位。4.内脏出血.如果跌伤伤及内脏,可导致内脏器官受伤,出现内出血。通常临床表现为身体发冷、脸色苍白、脉搏跳动加速、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如怀疑有内出血,立即送医院,或拨打 120。保教人员要注意观察幼儿摔伤后有无异常表现.以免延误诊治。(二)手指、脚趾挤压伤手指、脚趾挤压伤常发生在幼儿玩耍过程中,手指被门窗、桌椅、玩具或重物等挤压受伤;或脚趾被坚硬物体砸伤。处理方法:首先安慰幼儿,如果皮肤无破损、手指能活动,可采用冷水冲洗或冰敷,以减轻疼痛。如果手指出现肿胀、发紫,应及时去医院处理,有时可能会发生手指骨折。(三)刀割伤儿童使用刀、剪刀,或打碎玻璃器皿、碰到锐利的金属等容易发生刀割伤。处理方法:用清水简单冲洗伤口,然后采用指压法止血,或用干净纱布、毛巾压在伤口止血。止血后,用清水清洗伤口,并用 75 010 的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再用消毒纱布或创可贴覆盖包扎。如果伤口较大(超过 1 厘米),止血后应送医院进行伤口消毒、注射破伤风疫苗、伤口缝合等处理。通常伤口缝合须在 6 小时内。(四)烫伤烫伤是学前儿童在家庭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意外伤害。导致儿童烫伤的热源常见开水、茶水、热汤饭、热蒸汽、热油、火等。临床按皮肤受损程度常将烫伤分三度。I 度烫伤是指伤及表皮层,局部血管有充血、扩张和渗出液体,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Ⅱ度烫伤伤及真皮层,分浅Ⅱ度和深Ⅱ度。前者伤及真皮浅层,表现为剧烈疼痛、有水泡。深Ⅱ度伤及真皮深层,疼痛不是太刷烈、有或无水泡、伤处皮肤苍白,愈后会出现色素沉着。Ⅲ度烫伤伤及皮肤全层,可累及肌肉和骨骼组织,表现为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愈后留下疤痕。处理方法:①切断热源,冷却烫伤处。迅速脱离热源,用冷水冲洗或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 15—30 分钟,直至皮肤离开水面不再疼痛为止。②冷却处理后用剪刀将衣服剪开。烫伤后不要直接给幼儿脱衣服,也不要用毛巾等物体擦拭皮肤,以免烫伤处皮肤出现脱皮,引发感染。③根据烫伤程度给予不同的处理。I 度烫伤只需在烫伤部位涂一层烫伤药膏(五)灼伤灼伤是指一些化学物质如硫酸、烧碱、氨水、消毒液等腐蚀性液体,溅到儿童皮肤或眼内,导致皮肤或眼受伤。化学物质灼伤会引起皮肤剧烈的刺痛感,并出现发红、水疱、皮肤脱等症状。眼睛表现为刺痛、睁不开眼睛、泪流不止等。(六)鼻出血学习活动:小琴在午睡时左鼻孔流鼻血,保育老师让小琴头后仰,并举高右手。请问保育老师的处理方法正确吗?流鼻血是学前儿童常发生的意外伤害。流鼻血的原因很多,如挖鼻孔、气候干燥、鼻腔异物、鼻子被物体撞击、幼儿之间打闹碰撞等。幼儿鼻出血常见鼻中隔部位,该处毛细血管丰富、粘膜薄,易出血。处理方法:①安慰儿童不要惊慌、啼哭,安静地坐下,头稍向前倾,减少血液流入口腔引发恶心、
呕吐。②用手指压迫鼻翼约 10 分钟,或者用干净的棉球、纸团塞入出血鼻孔。③用冷毛巾敷在前额鼻根部或脖子后面,促血管收缩,减少出血(见图 7-17)。如果采用上述方法未能止血,应尽快送幼儿去医院医治。学习活动中保育老师的处理方法不正确。一方面头后仰容易导致鼻血经口咽进入胃,刺激胃部,同时也容易因看不见流鼻血让人误以为止住了流鼻血;另一方面举对侧手臂与止血没有关系。(七)异物入体学前儿童常见异物人体有鼻腔异物、外耳道异物、咽部异物、气管异物、眼内异物等。1.鼻腔异物鼻腔异物常见小石子、水果核、小豆子、瓜子、小纸团、扣子、瓶盖等物体。多因幼儿玩耍时,将异物塞人鼻腔。着不及时取出,异物将在鼻腔中引发炎症反应,造成鼻孔堵塞,影响呼吸通畅。处理方法:如果是一侧鼻腔异物,可让幼儿用手堵住无异物侧的鼻孔做擤鼻涕的动作,通过气流将异物排出;或用棉签、纸捻刺激鼻粘膜打喷嚏,将异物喷出。如上述方法无效,应尽快送医院处理。一般不主张非专业人员用镊子夹取鼻腔异物。因鼻腔异物在夹取时容易因方法不当造成鼻粘膜损伤出血或将异物推向鼻腔后端,坠入气管。2.外耳道异物外耳道异物常见小飞虫、蚂蚁、小石子、小豆子、小纸团等。小昆虫在外耳道爬行会产生异物感、疼痛、耳鸣等症状。处理方法:①如果异物是小昆虫,可用灯光或手电筒放在外耳道口.3.咽部异物4.气管异物学前儿童气管异物乡见花生、瓜子、豆子、果冻、玻璃球、小插片等。发生气管异物危害大,需要紧急处理。特别是当异物体积较大,将气管完全堵塞时,几分钟内即可导致儿童窒息死亡。紧急抢救方法见“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之“呼吸道异物”。5.眼内异物眼内异物可分为三类,即非生物类异物、生物类异物和化学异物。非生物类异物多见铁屑、煤屑、玻璃屑、碎石、木屑、沙子等;生物类异物多见小昆虫、眼睫毛等;化学异物多见石灰,强酸、强碱、氨水等腐蚀性液体。眼内异物进入眼睛的部位可以是结膜、角膜或眼球。处理方法:①结膜异物。将眼睑轻轻翻开吹一口气,刺激眼睛流泪,将异物冲洗出;或用清水冲洗眼睛,让异物随清水流出;或用干净棉签轻轻将异物清除。异物清除后,滴 1~2 滴氯霉素眼药水防止感染。②角膜或眼球异物。如异物嵌入角膜和眼球内,不要动异物,用一干净纱布或手帕盖住眼睛,立即送医院处理。③化学异物的处理方法见“灼伤”处理法。(八)咬伤近年来随着家庭饲养宠物的增多,儿童被宠物咬伤事件大幅增多。学前儿童咬伤多见被猫狗咬伤或蜂蜇伤。1.猫狗咬伤处理方法:①冲洗伤口。如果受伤部位皮肤已破,应立即用清水和肥皂反复冲洗伤口。冲洗时最好用水龙头急水冲洗,井用手挤压伤口周围的组织将血挤出,以防狂犬病毒进入机体。②消毒伤口。冲洗干净后,马上用 75%的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然后再用碘酒消毒。③送医院处理。通常医生会根据伤情和动物的情况,决定是否接种抗狂犬病毒抗体和狂犬疫苗。无论动物是否患有狂犬病,都要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因狂犬病毒在动物和人体内可以潜伏 1—3 月,动物当时没有发病并不代表未感染狂犬病毒。2.蜂蜇伤学前儿童在户外或野外活动时,有时会出现被蜂蜇伤事件。蜂毒中含有蚁酸、神经毒素和组胺等物质,会引起被蜇处剧烈疼痛、奇痒、皮肤红肿及过敏。如果被黄蜂、马蜂蜇伤多处,严重者可致死亡。处理方法:拔出蜂刺。仔细检查受伤部位,将蜂刺拔出;挤压被蜇伤处,将毒液排出,并用肥皂水充分地清洗受伤处;对伤口进行冷敷或冰敷,减轻肿胀和疼痛。如果患者伤口红肿重或出现昏迷、休克等全身症状,要及时送医院治疗。(九)中暑
盛夏幼儿长时间在户外高温下奔跑或玩耍,尤其是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容易发生中暑。表现为突发性头疼、高热、头晕、昏昏沉沉等症状,体温往往在 38 cC~39 cC,严重中暑者体温可高达 41 0C。中暑会导致幼儿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严重者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等。中暑的处理:将中暑幼儿移到阴凉、通凤处,让幼儿仰卧,解除其外衣;用毛巾蘸冷水或温水擦拭身体,用扇子扇风,帮助其降温。待清醒后,让幼儿喝一些清凉饮料,如绿豆汤、淡盐水,或口服十滴水等。(十)车祸交通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及城市儿童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城市汽车和电动自动车的增多,交通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交通意外伤害常导致骨折、脏器损伤,死亡率高。处理方法:首先评估伤情,对伤情严重者实施紧急抢救,如心肺复苏术、出血处理等;拨打急救电话,对骨折进行固定。抢救时,要注意判断有无颈椎、脊髓、颅内和内脏损伤。要注意观察伤者的整体情况,如伤者身体插入异物,不要随便拔出,应送医院处理。(十一)溺水溺水常见于小婴儿和大年龄儿童,尤其是农村、南方水乡往往溺水高发。一旦发生溺水,如不及时抢救容易发生窒息死亡。抢救方法:④疏通呼吸道。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清除口、鼻内的污泥、杂草及分泌物,解开衣领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尽快倒出体内积水。让溺水者头朝下,身体放在救护者的膝盖上(头低脚高呈俯卧位),轻压腹部,让灌入呼吸道和胃里的水流出。③如果溺水儿童停止呼吸和心跳,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并拨打 120 急救电话。溺水抢救的关键是迅速使气道通畅,恹复呼吸和循环。一、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一日生活安排是指将幼儿在园的一天时间分为不同时间段,按照动静交叉、不同形式活动交叉、劳逸结合的原则,安排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与各项活动。其目的:一是科学分配幼儿在园时间。让幼儿每天有充足时间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同时还有一定的时间休息、睡眠和进餐,使幼儿既充实,又不疲劳,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二是让幼儿生活有规律。通过一日生活安排保证幼儿每天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顺序进行各项活动,让幼儿能预知每天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有什么期望和要求,从而使幼儿情绪稳定并获得安全感。同时,有规律地生活也有利于幼儿大脑皮质建立条件反射。学习活动:请思考以下问题:孩子们在幼儿园喜欢做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做什么?幼儿园一天中什么时候管理最困难?幼儿一日生活中哪些活动是必需的?(一)制订幼儿园作息时间表幼儿园作息时间表的制订,主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当地的季节变化、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二)执行作息时间表幼儿园作息时间表是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工作指南。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作息时间的一致性和灵活性幼儿园的基本生活安排,如进餐、加餐、午睡、集体教学活动等在时间安排上应相对固定,不要随意变化。生活作息时间保持一致性,有助于帮助幼儿建立秩序感和动力定型。但每天的游戏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等则可根据幼儿当时的情绪、学习状态、活动特点及天气等情况做灵活处理,可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作息时间的灵活性可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照顾个体差异。2.保证各种活动时间充足,并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度每个儿童的发育水平和能力不尽相同,在完成同样活动时所需时间长短不一。同时,每个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和喜好也各不相同。3.精心安排过渡环节幼儿每天从一个活动转换到下一个活动时往往容易出现混乱,甚至发生意外伤害。过渡环节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下一个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及班级秩序。因此,在组织设计各项活动时,教师要事先考虑各个环节的转化方式和规则要求,让幼儿按要求行事,从而避免出现混乱场面。同时,教师要做好过渡环节转化的引导工作,在结束活动前发出明确的指令,如“马上收拾好画笔,接下来我们要到户外活动,先做完的小朋友上卫生间”等。总之,过渡环节要减少小朋友的等待时间,保证平
稳、自然的转换。4.重视常规养成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生活常规和教育常规。如吃饭、睡觉、如厕、洗手等应该如何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等。常规的建立有利于维护正常的保教秩序,同时引导幼儿逐步学会自我管理。二、幼儿一日生活保育内容及要求幼儿一日生活保育包括人园与离园、清洁、进餐、睡眠、穿脱衣服、大小便等工作内容。指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是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一)入园与离园日托幼儿每天都要经历与父母、家人的分离和团聚。对于刚人园的幼儿来讲,入园分离焦虑是幼儿面临的重大问题。施瓦茨(Schwartz)相温(Wynn,1971 年)指出,多数 4 岁左右的幼儿不需要父母陪伴就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环境。但对于小年龄的幼儿,尤其是 3 岁或 2 岁儿童,仍会对父母离开感到害怕,出现分离焦虑。鲍尔比(Bowlby,1973)认为,幼儿在母亲离开幼儿园将其单独留下时,往往会出现悲伤、害怕和生气三种负面情绪。①每个幼儿的人园适应期长短不一,多数幼儿在 2 周左右就可适应,不再出现父母离开后的哭闹。(二)清洁清洁是幼儿园卫生保健的基础性工作。它是保证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减少被病原体感染患病的重要措施。幼儿的清洁工作包括洗手、洗脸、漱口、刷牙等,1.洗手手是幼儿活动、探索周围环境、进食的最佳“工具”,同时也是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重要途径。正常人一只手上大约沾附有 40 多万个细菌,饭前便后洗手,可有效阻止和减少病从口人。2.洗脸面部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多的部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污染。幼儿每天早晚洗脸、饭后擦嘴。每餐后,幼儿要用小毛巾或餐巾纸将嘴周围残留的饭菜擦拭干净。如果餐后脸弄得太脏,应用流动水将脸洗净,然后用毛巾将脸上的水擦干。冬季洗脸后一般要涂抹儿童护肤品,防止面部皮肤皲裂。3.漱口、刷牙漱口和刷牙是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及牙齿表面细菌,保护乳牙,减少龋齿发生的有效方法。幼儿园要求幼儿每餐后要用水漱口或喝白开水,起到冲洗口腔食物残渣的作用。如果是全托幼儿,要求早晚刷牙。刷牙应注意:选择儿童牙刷和含氟牙膏(高氟地区例外);每个幼儿的牙刷和口杯专用;学习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见图 8-2)。先剧牙齿的外侧面,再刷牙齿的内侧面,刷牙齿咬合面时牙刷应左右来回刷,刷上排牙时牙刷由上而下,刷下排牙由下而上,最后轻轻刷舌头;牙刷放置时,应将带毛端朝上,保持干燥并定期更换牙刷。(三)进餐进餐是补充能量,保证营养供给的重要途径。通常日托幼儿园的膳食安排是三餐二点,即早中晚三餐加上下午各一次加餐,每餐间隔 3—4 小时,每餐就餐时间 20~30 分钟。有关进餐指导详见第六章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的内容。进餐中,幼儿教师应重点指导幼儿进餐技能,如学习使用勺、筷子和水杯等。通常要求小班幼儿学习独立用勺吃饭,用杯子饮水;中班幼儿学习使用筷子吃饭,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将食物吃得满桌都是。在进餐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教孩子帮助老师搬椅子、擦桌子,帮助小朋友摆碗筷,吃完饭收拾碗筷和餐桌等。(四)饮水水是人体含量最多的营养素。幼儿因新陈代谢快,机体组织含水量多(幼儿水占到人体重量的 70%左右,成人占 60%),对水的需要量相对比成人多。每天上下午,尤其是户外活动结束回到班级后要安排幼儿饮水。平时,在活动转换之间要提醒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饮水。幼儿园每个班级要专设饮水设施,鼓励幼儿喝白开水。幼儿的水杯专人专用,标记上名字,每天进行消毒处理。(五)睡眠睡眠有助于幼儿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舒解情绪、重新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等。日托园通常每天安排幼儿午睡 2~2.5 小时。
午餐后,组织幼儿在户外散步 10~15 分钟,然后回到睡眠室准备午睡。上床前先如厕:调暗室内光线(拉上窗帘),摆好卧具(最好是脚对脚躺下,避免相互干扰);教师指导或协助幼儿脱去外衣和鞋袜,上床睡觉。睡眠中,要求幼儿不说话、不玩耍、安静入睡。教师不定时地巡视幼儿睡觉妆况,注意保持睡眠室的安静,不可在教室里交谈以免影响幼儿睡眠。午睡管理中,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如让睡眠时间长、脱衣服动作慢的儿童先准备入睡,睡眠时间短的幼儿后准备;将入睡困难的幼儿安排在门边紧靠教师处;对个别不愿意睡午觉的幼儿,不必强求一定要睡觉,可将其安排在教室(教师视野范围内)做一些安静活动,但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午睡。同时,允许幼儿醒后即起床。(六)穿脱衣服穿脱衣服、鞋袜是幼儿应掌握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刚人园幼儿中,部分幼儿会自己穿脱衣服,也有部分幼儿不会。教给幼儿正确的穿脱衣方法:①脱衣服时,老师要提醒幼儿“拉住袖子缩小手”。②穿衣时学习分辨衣服正反面。提醒幼儿穿衣前先想一想,哪件衣服穿里面,哪件穿在外面,认清衣服的前后(借助图案、纽扣、领子的高低)。(七)如厕大小便排泄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2 岁左右的幼儿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和肾功能的发育,基本已具备大小便控制能力。但因膀胱容积小、肾脏过滤功能弱,每天的排尿次数仍较成人多。教师应安排幼儿在餐前、外出活动前、活动转换之间如厕,并逐步培养幼儿定时排大便的习惯。如厕要求:正确使用便池和抽水马桶,排便时不弄脏便池和衣裤,大小便后冲厕所;有了便意及时排泄,不憋尿、不憋大便;自己穿脱裤子;学会排便后使用手纸擦屁股(由前向后擦);养成便后洗手的习惯等。教师要关注班级如厕能力弱的个别幼儿,及时提醒。虫 n 果出现尿裤子情况,要立刻帮助幼儿更换,防止着凉感冒。三、幼儿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一)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的意义第一,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幼儿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其不良生活与卫生行为有关。如幼儿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是导致幼儿营养不平衡、患营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不讲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吃不洁食物是患肠道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喜欢运动是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和机体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可减少幼儿罹患疾病的机会,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第二,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提高机体工作效能的基础。“习惯的意义在于帮我们省略了思考过程,使我们的大脑可以去处理其他事情。”(安·格雷比尔<Ann Graybiel,2012>)儿童一旦养成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和起床等生活习惯,可使其神经细胞以最经济的能耗获得最大的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建立起按时睡觉和起床的生活习。陨,大脑皮质形成动力定型,幼儿一到睡眼时间大脑就自动进入抑制状态,产生睡意并很快入睡,早上则到点自动醒来。有规律地生活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脑能量消耗,还可使幼儿获得秩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第三,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受益终身。2~4 岁是儿童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的关键期。(二)习惯的养成方式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①习惯养成之后,人们早上起床会不假思索地去洗脸、刷牙、吃饭,完成系列生活活动。习惯具有简单、自然、后天性、可变和情境性等特征。简单是指习惯本身不深奥,如按时吃饭、睡觉等均是人的本能需要;自然是指一旦习惯形成,就成为不假思索、不用思想控制的行为反应;后天性是指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可变是指习惯既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很难改变,但也不是绝对不变的,通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可以发生改变,如矫正抽烟、网瘾等不良习惯等。情境性是指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一旦到了特定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指导和帮助幼儿养成生活与卫生习惯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应从简单和容易做的习惯训练人手,然后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再逐步提高要求和增加内容,让幼儿俸验成功并愿意按要求做。(2)生活与卫生习惯养成需要反复强化并保持要求的一致性。行为是不断刺激强化的结果,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强化,并进行不问断的练习和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促使行为巩固并保持下来。英国谢菲
尔德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阿米蒂奇(Christopher Armitage)研究发现,在运动习惯的养成实验中,如果让参与者停止锻炼一个星期,自动化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对幼儿而言,习惯的养成应贯穿整个学前阶段和生活的全程。同时,习惯养成过程中要求的一致性也很重要。班级所有教师(主班教师、副班教师、保育员)和家长在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中应要求一致,以避免幼儿不知所措。(3)正确的教育是习惯养成的关键。在幼儿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示范、体验、理解、不断实践、内化等行为学习过程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多采用正面教育,多给幼儿鼓励和肯定,使幼儿在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自愿将好的行为保持下去。同时,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唱儿歌、讲故事、做游戏、角色扮演、榜样模仿、图解、讨论等,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养成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第八章学前儿童在园卫生与保健一、教育活动卫生的科学依据(一)用脑卫生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大脑。大脑每天通过接受来自外界的“海量”信息,经过滤、编码、储存、提取等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的工作状态,而大脑工作速度、准确性、工作效能则与用脑卫生有关。保证大脑的营养和氧气供给,积极休息,开展体育锻炼,防止用脑过度,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均有助于大脑保持高效率工作。1.保证大脑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大脑是人体消耗能量和氧气最多的器官。大脑重量约占成人体重的 2%,但每天消耗的能量却是人体总量的 20%,耗氧量为人体总量的 1/5 多。大脑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能量和氧气都是通过脑血管中的血液供给,大脑自身不储存能量。因此,一旦脑血液供给中断,人就会在数秒内失去知觉。如果脑供血停止 5 分钟,神经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死亡。所以,维持大脑高效率工作,保证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是前提。2.保证大脑休息大脑是人体工作最繁忙的器官,是机体高级指挥中枢。人体的所有活动都受大脑控制和调节。幼儿大脑皮质兴奋大予抑制,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差,大脑庋质容易疲劳。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容易出现疲劳,活动持续时间越短。因此,保证大脑得到充分休息,是提高幼儿大脑工作效率的前提。首先,要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幼儿每天需要睡眠 11~12 小时,其中午睡 2 小时左右。通常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其次,科学安排一天的活动,做到动静交叉、各领域活动交叉,从而使大脑皮质的各个功能区能交替得到放松和休息(原理见第二章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征的内容)。同时,在安排幼儿活动时应避免安排过多的集体教学活动,每次集体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小班每次上课持续时间在 15~20 分钟,中大班在 20~25 分钟)。3.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促进大脑发展、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适宜的体育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从而增加大脑营养、能量和氧气的供给,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促进幼儿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使大脑变得更清醒和聪明。4.保持乐观情绪情绪可通过影响动机、注意、认知容量、记忆提取、专注或转移等认知过程及人的行为来干扰和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认为,情绪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节脑内化学物质 5-羟色胺的释放发挥其影响力。愉快、高兴、满足等积极情绪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相反,厌恶、痛苦、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则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二)疲劳的产生及识别疲劳是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而导致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状态。疲劳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它通过抑制大脑皮质降低机体工作效能,使机体各器官不会因过度劳累而受到损伤。但如果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且得不到缓解,机体则表现出系列功能障碍或发生病理改变。幼儿疲劳状态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疲劳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疲劳和显著疲劳。早期疲劳表现为大脑皮质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内抑制减弱,大脑皮质各区域出现兴奋泛化,幼儿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无关性的动作或小动作明显增加,如上课随意说
话、东张西望、屁股在椅子上来回动等。显著疲劳时,大脑皮质的抑制全面加深和扩散,兴奋和抑制能力同时减弱或出现障碍,幼儿表现为萎靡不振、打哈欠、瞌睡;动作减慢,活动的错误率增高;情绪不安、无故哭闹、注意力分散等。1.疲劳的产生原因导致幼儿疲劳的常见诱因有身体不适、体质发育不良、活动时间过长、活动强度过大、睡眠不足、环境不符合卫生要求(如缺氧、异味刺激)等。一般来讲,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出现疲劳。因儿童身体发育不完善,同样一项活动所消耗的能量要远远多于成人。加上机体发育不成熟、功能较弱,故容易出现活动过量引发疲劳。2.疲劳的早期识别因疲劳将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并危及幼儿的身体健康,故早期识别非常重要。旱识别幼儿疲劳并及时调整活动安排(见表 8-3),让幼儿疲劳得到缓解,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二、各类教育活动的卫生保健要求(一)体育活动的卫生保健体育活动是以发展幼儿体育技能、增强幼儿体质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包括体育课、户外体育活动、体育游戏、运动会、体操、远足等。《指南》要求,幼儿每天要有不少于 l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促进幼儿体能、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合作等优良品质的发展。但如果体育活动安排不当,可导致幼儿肌肉或骨骼组织受伤或发生意外伤害。组织体育活动时,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是促进学前儿童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防止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1.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卫生原则(1)全面性原则。幼儿体育活动应以促进幼儿身体各器官、各系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是只发展某一或某些方面。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对幼儿体能、技能的促进作用有所不同,如拍球、跳绳主要是发展协调性和身体的灵活性;走直线则是锻炼身体平衡能力;跑跳主要是锻烁体能和大肌肉发展。故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要考虑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以达到全面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作用。《指南》指出,适合 3—6 岁幼儿的各种身体活动有走、跑、跳、攀登、钻爬、投掷、拍球、跳绳等。(2)经常性原则。锻炼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坚持。体育活动的实质是通过外界对身体施加一定的运动刺激,引发机体产生适应性反应。机体随着运动刺激的次数和强度的增加,在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等方面发生变化。只有经常参加运动或锻炼幼儿机体才会有明显效果,偶尔运动或锻炼难以达到上述改变。幼儿天生好动,每天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时间和体育项目,既有利于幼儿释放其旺盛精力,又有利于促进身心发展。为此,体育活动应持之以恒,每天坚持。(3)循序渐进原则。幼儿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高,均应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运动发展水平和发展顺序来设计体育活动,活动量应由小到大,动作技能应由易到难,运动强度应由弱到强,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将对幼儿机体造成伤害。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顺序是走一跑一跳一单脚跳一连续垫跳步一双脚跳。小班体育活动多安排走直线、取脚交替上下楼梯、双脚连续跳等活动;中班增加在低矮物体上行走、匍匐钻爬、助跑跨跳、追逐等活动。(4)趣味性原则。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在内容、形式、活动方式等方面做文章。组织体育游戏是很多幼儿园采用的体育活动方法。通过引入游戏元素,可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也要避免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情况。(5)个别性原则。因个体之间存在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在设计体育教育活动时应考虑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以诸如难度、活动形式等为维度设计多种活动,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同时,体育活动也应考虑班级特殊需要的儿童,如体弱儿、体重超重儿童等,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要进行“量身定制”,安排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2.幼儿体育活动过程的卫生与保健要求(1)活动前后分别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在组织实施体育活动和锻炼时,要进行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首先,在活动前要进行热身(慢跑、跳跃)、伸展运动(活动上下肢体)。其作用是活动开肌肉和关节,提高运动时的注意力,做好运动
前的生理和心理准备,防止因肌肉和关节僵硬,协调性差而出现运动损伤。其次,在活动结束后要做整理活动,如慢跑、伸展运动等。其目的是降低大脑的兴奋性,降低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和疲劳。一般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各用 3—5 分钟。(2)把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幼儿体育锻炼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量大小。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而运动量超出生理限度,则会导致疲劳和损伤。运动量受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翟度,卫生学常用脉搏的变化来反映运动强度。活动密度是指实际运动时间和活动总时间的比值[活动密度=(实际参加运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一般幼儿体育活动适宜选择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太长。判断幼儿运动量是否适宜的指标有:①运动强度。幼儿运动时平均脉搏(心率)达到 140 次/分左右表示强度适宜。②幼儿的整体表现。如活动中幼儿表现为精神振奋、情绪愉快、皮肤出汗,一般认为运动量比较合适。(3)安全着装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和活动时要注意衣服、鞋子的样式和质地。运动时,衣服不宜过于宽大或紧身,以简洁、方便为宜,以防运动时绊倒或动作受限;衣服质地以吸汗、透气的纯棉衣服为佳;最好穿运动鞋或软底鞋,不要穿皮鞋、拖鞋、高帮鞋等,以防运动损伤。(二)游戏活动的卫生与保健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对学前儿童而言,游戏不仅满足儿童体验生活的需要,同时促进其身体、智力、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通过游戏活动可使幼儿体验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交往沟通与合作、获得成就感等。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游戏活动涉及场地、环境、时间、材料、衣物,安全等方面的卫生与保健。1.游戏环境与材料卫生幼儿的游戏活动场所,无论是室内或室外都必须安全,活动材料应丰富。室内游戏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和照明条件,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游戏材料应卫生、无毒、无害,且摆放整齐。室外游戏场所地面要平整、清洁,无污染和噪音,没有危险物,大型器材和设施健全、不存在安全隐患。2.游戏过程的安全游戏过程中安全应放在首位。(三)绘画和书写活动的卫生与保健绘画是幼儿表达情感和认知的一种手段。幼儿通过绘画或书写活动将他们观察和感知到的事物表现出来。绘画和书写对儿童来讲,既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又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对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和认知加工能力等发展有积极作用。绘画和书写活动的卫生与保健主要涉及绘画和书写持续的时间、姿势、材料和用眼等。1.提供可自由绘画的环境学前儿童绘画动作和书写动作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大多数儿童来说,绘画的发展开始于 15~20个月,其发展要经历涂鸦期(1.5~·4 岁)、象征期(3.5—4 岁)、定型期(4~10 岁)和写实期(10 岁以后)四个阶段。儿童的书写能力开始于 2~6 岁,多数幼儿在 4 岁时能够写出一些可以辨认的字母,5岁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学前儿童处于前书写阶段(6 岁左右基本可写出字母和数字)。因此,在学前阶段,开展绘画和书写活动不是为了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和书写技能,使幼儿画得多好,字写得多漂亮,而是将其作为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促进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增强幼儿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途径。因此,幼儿园阶段的绘画和书写活动亘点是为幼儿提供自由绘画、涂鸦、书写的宽松氛围和机会。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幼儿的行为,尤其不把画得像(写实)还是不像作为评价标准。2.提供安全的绘画材料,防止手部肌肉疲劳幼儿绘画、手工活动时使用的颜料、纸张、各种材料等应无毒、无害、安全,幼儿每次绘画和书写的时间不宜过长。幼儿手部肌肉和骨骼组织发育尚未完善,长时间绘画或书写容易导致手部肌肉疲劳,不利于小肌肉发育。一般活动持续时间可根据年龄安排 5~10 分钟。3.注意用眼卫生学前儿童要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用眼卫生习惯。正确的书写姿势为“三个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绘画和书写时,光线要来自左上方,眼与纸的距离为 35—40
厘米。(四)阅读活动的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阅读活动包括看图画书、朗读、看电视、看电脑等。阅读是幼儿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大量研究显示,早期阅读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密切亲子关系均有积极意义。但医学研究也显示,用眼过度是当前儿童近视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故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注意用眼卫生非常重要。阅读活动卫生与保健主要涉及用眼卫生、阅读材料的选取等内容。1.用眼卫生眼睛足人体发育成熟较晚的感觉器官,眼睛完全发育成熟大约在 20 岁。在儿童视觉尚未发育成之前,用眼不良(过度用眼、光线过强、光线过暗、不正确的用眼姿势等)均将导致视觉疲劳,使眼球发生生理和病理改变,罹患眼疾。2.阅读材料的卫生学前儿童读物要选择字体大小适宜、画面清晰、色彩鲜艳、纸张不反光、无污染的书籍。读物应保持清洁,经常消毒,防止传播疾病。(五)歌唱活动的卫生与保健歌唱是幼儿的一种自然活动。婴儿从 1 岁左右就会自发地、本能地“呀呀歌唱”,5 岁左右的幼儿已能唱一首较完整的歌曲。唱歌主要是借助声带、肺部和气流活动发出声音,幼儿唱歌活动卫生保健重点是保护声带。从生理解剖结构看,幼儿的声带短而薄,声带肌纤维弹性小,喉腔和声门狭窄,喉部血管和淋巴结丰富,因此幼儿发出的声音尖细。当幼儿大声喊叫和大声歌唱时,容易出现声门肌肉疲劳和声带充血水肿,影响发音。故在组织幼儿歌唱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正确发音,要求幼儿轻轻地、自然地发声,持续唱歇不要过长(唱一会儿要休息一会儿),不要大声喊叫,以保护嗓子。同时,教师在选择歌曲时不宜选用成人歌曲。因幼儿音域窄,不宜唱音调高、音域宽的歌曲。当幼儿感冒、上呼吸道有炎症时应禁止唱歌。平时多运动,提高肺活量有利于歌唱。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包括环境卫生、饮食管理、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安全管理、特殊儿童管理等。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是实施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一、幼儿园环境卫生要求幼儿园环境是指学前儿童本身之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件。①它通常包括幼儿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也有学者将其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内容主要讨论物理环境的卫生要求。(一)园址的卫生要求《幼儿园建设标准》要求,园址应选择地质条件较好、环境适宜、空气流通、日照充足、交通方便、场地平整、排水通畅、基础设施完善、周边绿色植被丰富、符合卫生和环保要求的地段;应避开地震危险地段及有输气管和高压供电走廊等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段;应与铁路、公路干道、机场有一定的安全、卫生防护距离;周边不应有集贸市场、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垃圾中转蛄及污水处理站等;幼儿园的主出人口不宜设在主要交通干道边,园门外应留有缓冲地带。(二)场地及设施的卫生要求《幼儿园建设标准》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应设共用游戏场地和分班游戏场地;共用游戏场地宜集中设置,并配置各种活动器械、沙坑、嬉水池及 30 米的直跑道等;分班游戏场地宜设在建筑物四周,方便班级开展户外活动;室外游戏场地应设置软质地坪,创造条件开辟沙地,并根据幼儿园特点绿化、美化园地。(三)清洁卫生要求1.建立清扫制度每天要对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地面、家具、用品)进行清扫,消除地面积水和灰尘,保证环境干净、卫生,防蚊虫、苍蝇、老鼠、蟑螂。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采用湿式清扫,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新。尤其是北方冬季,定时开窗换气对预防呼吸道疾病非常重要。开窗通风一方面可通过空气对流,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病原体、甲醛等)含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可增加室内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空气
新鲜,保证大脑供氧。一般在气候好时,可长时间开窗,北方冬季可在幼儿户外活动时开窗通风。卫生间应做到清洁、无异味、地面干燥。3.保持玩教具卫生幼儿的玩具、图书和教具要保持清洁丑生。每周至少清洗玩具 1 次或暴晒,定期对图书进行翻晒或紫外线灯照射。二、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一)健康检查《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幼儿和幼儿园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1.学前儿童健康检查学前儿童健康检查包括入园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和日常健康检查。(1)入园健康检查凡新人园幼儿必须到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新人园儿童的健康状况,以便入园后的健康管理。同时,防止传染病被带入幼儿园。入园健康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既往疾病史、过敏史,体格检查、化验血红蛋白和谷丙转氨酶(GPT 或 ALT)等(详见表 8-5)。班级教师要熟悉班上幼儿的基本健康状况,对有先天性心脏病、癫痫、高热惊厥、哮喘和过敏等儿童要特别关注,并与保健医生沟通了解这类儿童在日常活动中应注意哪些方面。(2)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针对在园儿童。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全园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及健康状况,以便制订相应的保健措施。通常要求 3 岁以下儿童每年进行 2 次健康检查,每次间隔 6 个月;3 岁以上儿童每年进行 1 次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内容:测量身高、体重;口腔(牙齿数、龋齿、扃桃体)、四肢(扁平足)、脊柱(脊柱弯曲)、皮肤(皮疹、异常改变)、心肺、肝脾、眼睛(眼结膜、视力)、听力;化验血红蛋白或血常规。儿童每年进行 1 次血红蛋白或血常规检测;l—3 岁儿童每年进行 1 次听力筛查,4 岁以上儿童每年检查 1 次视力。建立儿童健康检查档案。每个儿童都要建立体检档案,包括各项体检结果登记表及评价。(3)日常健康检查日常健康检查包括晨检、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重点检查幼儿的体温、皮肤改变及精神状况,以便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晨检:晨检是为了早发现病人。由班级教师或保健医生在每天早上婪 JL 人园时,通过“一问、二看、三摸”(询问幼儿在家的情况,观察幼儿的精神状态和异常改变,-幼儿的额头和用手测试体温)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同时,还要检查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人园二午检:在幼儿午睡起床时,由班级教师观察幼儿的精神状况,以及有无发烧和皮肤异常:全日观察:由班级教师观察幼儿在园全天状况,包括进食、睡眠、大小便、精神状况、情绪、行为等,并做好观察及处理记录。2.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幼儿园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包括岗前检查和定期检查。工作人员包括教师、保育员、食堂工人、清洁人员和行政人员。(1)岗前健康检查幼儿园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到指定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见表 8-6).取得“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精神病患者或有精神病史者不得从事托幼机构工作。(2)定期健康检查幼儿园工作人员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凡出觋发烧、腹泻等症状,或患有流感、活动性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痢疾、伤寒、甲肝、戊型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淋病、梅毒、滴虫性阴道炎、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者,以及体检异常者均须离岗,治愈后取得“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健康合格证”方可回园工作。(二)特殊儿童管理幼儿园班级工作应对园内的体弱、肥胖、过敏等“特殊”儿童加强管理。体弱儿童是指患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反复感染(呼吸道、肠道)、身高体重不达标、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病、神经发育迟缓、常见畸形等的幼儿。肥胖儿童是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30%的儿童。过敏儿童是指对某些药物或食物有过敏史的儿童。1.建立特殊儿童管理档案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构成(水占到 900/0—92%),另含有少量的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学前儿童血桨中水分所占比例更大,盐类物质较少。血细胞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①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正常成年女性血红蛋白为 110~150 克/I.,男性为 120~160 克/L,学前儿童为 110~150 克/L,低于该标准属贫血。②白细胞又称白血球,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外来微生物、机体自身坏死组织及衰老细胞的作用,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机体一旦出现细菌感染,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数增高。③血小板是一些不具完整细胞结构、形态不规则的小块胞质。它具有加速血凝和止血的功能。学前儿童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低,凝血时间较长。(二)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组成。淋巴结成群分布在人体,具有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体表淋巴结不易摸到,机体一旦出现炎症,其所属区域的淋巴结群会发生肿大。如有口腔溃疡、扁桃体炎时,颈部淋巴结将肿大。学前儿童淋巴组织发育旺盛,容易出现扁桃腺肿大和发炎。(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1.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心血管功能经常参加运动呵使心肌变得粗壮结实,心肌收缩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心脏工作效率,降低心率。运动员正是因为经常运动其心率通常比普通人慢,当然并非运动量越大越好,运动过量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2.保护淋巴器官扁桃体、阑尾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当扁桃体发炎或阑尾发生炎症时,一般主张保守治疗,不要轻易将其切除。3.合理营养,保证铁的供给伴随着学前儿童的成长,机体血红蛋白也在不断增加。4.从小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等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很多,但与过量摄入动物性食物(高脂肪)、不运动有着直接关系。四、消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它是人体从食物中萃取各种营养物质、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人们每天吃人的各种食物(水除外)大多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它必须在消化道经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在胃肠处被吸收。同时,消化道还负责将肠道剩余的食物残渣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一)消化道消化道(见图 2-17)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1.口腔口腔是消他道的起始部分,内含舌头、牙齿和唾液腺的开口。牙齿通过咀嚼将食物咬切、研磨为细小食物,经舌头搅拌将食物与口腔中的唾液混合,唾液腺主要分泌淀粉酶帮助消化食物。胃上接食道,下与十二指肠相连,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胃有暂时贮存食物、杀菌、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一般混合食物在胃内停留 4~5 小时(三餐进餐时间由此而来)。食物停留期间,胃通过蠕动使胃液(含胃蛋白酶、盐酸的消化液)和食物充分混合进行初步的消化分解;同时,胃液中的盐酸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学前儿童的胃容量小(3 岁胃容量约为 700 毫升,6 岁达 900 毫升),胃蠕动较慢,胃液中消化酶含量较成人低,故消化能力较弱。3.小肠小肠分 1}‘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在腹腔内辗转盘曲,通过肠蠕动将食物缓慢地向下移动,食物在小肠进行消化、分解和吸收。人体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的。小肠内含有大量消化液,如胆汁、胰液、肠液及多种消化酶。食物在小肠被各种酶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再经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如粮食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再经麦芽糖酶分解为葡萄糖;肉类中的脂肪在胆汁作用下分解为脂肪微粒,再通过脂肪酶分解为甘油和腊肪酸;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胃蛋白酶分解为小的肽片段,再经胰蛋白酶分解为多肽,最后通过肠肽酶分解为氨基酸。4.大肠大肠在消化道的末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残余的水分,
对特殊儿童进行登记、建档,并对特殊儿童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生活状况及日眷带养人情况及过敏原和过敏史。2.制定干预方案并实施保健医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制定针对特殊儿童的保健干预方案,由班级教师实施二如针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教师重点是矫正幼儿挑食偏食习惯,鼓励幼儿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脏、瘦肉等;针对营养不良患儿,鼓励幼儿进食、多吃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或加强锻炼;反复感染的幼儿应加强锻炼,保证睡眠,补充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体重超重和肥胖儿童应适当控制进食量,多吃菜,少吃高脂肪食物,加大每天的活动量等;班级教师要知晓哪些幼儿对什么药物或食物过敏,在生活照料中加以避免。(三)幼儿园消毒幼儿园消毒工作包捂餐具、水杯、毛巾、桌子、马桶、门把手、地面、用具、玩具、图书、被褥、空气消毒等。幼儿园常用消毒方法是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1.常用消毒方法(1)机械消毒。指采用诸如清扫、洗刷、擦抹、铲除或过滤等方法除掉物体表面有害微生物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但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仅可减少其数量。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幼儿园室内、盥洗间、衣服等的清洁工作中。(2)热力消毒。(3)光照消毒。(4)消毒液消毒.
并暂时贮存粪便。排便是一种生理反射活动,当粪便进入直肠容积达到一定量时,压迫刺激直肠壁,由直肠壁的感受器将信息上传到大脑皮质,产生便意,进而排便。如环境不许可,大脑皮质可将便意抑制,不发生排便。有时儿童因玩耍不去上厕所排便,便意被抑制,直肠壁对粪便的压力刺激不再敏感,粪便长时间在大肠停留,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干,容易发生便秘。(二)消化腺消化腺分泌各种消化液帮助肠道消化食物。人体主要的消化腺有以 F 几种。1.唾液腺口腔有三对唾液腺,分别为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唾液腺分泌含有淀粉酶的唾液(俗称口水),起润湿、溶解食物、刺激味蕾、清洁口腔等作用。每天人体大约分泌 0.75 升的唾液。刚出生的新生儿唾液腺尚未发育成熟,3—4 个月后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多,开始分泌淀粉酶。婴儿到 4 个月左右才具备消化淀粉类食物的能力。2.胰腺胰腺位于胃后方,主要分泌胰液和胰岛素。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它们参与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素的分解。婴幼儿胰腺发育不完菩,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3.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位于腹腔右上部,分左右两叶。肝脏分泌胆汁,经胆管开口流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促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同时,肝脏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化工厂”,它对经小肠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行加工合成处理,并具有一定的解毒和储存功能。胃和小肠吸收的有毒物质,如酒精、药物等均在肝脏进行氧化分解,或与其他物质结合变为无毒或毒性很低的物质,再经肾脏排出体外。学前儿童肝脏体积相对比成人大,5 岁前在右肋缘下 1~2 厘米处可摸及(正常成年人在肋缘下无法摸及)。学前儿童肝脏血管丰富,胆汁分泌较少,消化脂肪和解毒功能较差,故不宜吃太油腻的食物。(三)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学前儿童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重点是帮助幼儿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和科学安排膳食。1.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学前儿童的牙齿结构决定了其易患龋齿。因此,保护牙齿,减少引发龋齿的诱因十分重要。幼儿从 2 岁起就应开始刷牙,养成每天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牙齿咬合面、牙缝都要刷到;多吃含钙、磷丰富的食物,每年定期检查口腔,发现龋齿要及时治疗。2.适当控制甜食,睡前不呓糖果点心口腔产酸细菌是腐蚀牙齿导致龋齿的重要原因,而甜食是产酸细菌的主要粮食。3.定时大便学前儿童肠道的结构及食物构成特点(粗纤维少)决定了儿童容易发生便秘。因此,从小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让学前儿童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排便(通常是早上或晚上),从而建立条件反射,一到时间即产生便意、排便,防止儿童因玩耍便意被抑制而出现便秘。4.科学安排膳食学前儿童胃容量小、消化能力较弱,适宜少吃多餐,应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出现消化不良。通常 3—6 岁儿童每天的饮食安排是三餐二点,即在正常三餐的基础上,每天上午和下午安排两次点心。同时,适当控制幼儿的零食摄入,餐前 1 小时不给孩子吃零食,以免影响进食。五、泌尿系统的特点与保健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见图 2-20)。肾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膀胱有暂时贮存尿液的功能。(一)肾脏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肾脏外观形似蚕豆,肾脏内部的主要结构为肾皮质。肾皮质由 100 多万个肾单位(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见图 2-21)。肾小球由一团毛细血管包裹而成,血液流经时起过滤作用。肾小管对尿液中的有用物质进行重回收。(二)膀胱膀胱位于盆腔内,是一肌性囊袋,具有贮尿功能。人体尿液的生成是持续性的,但尿的排放是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