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5《古代汉语》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6 11:11:16浏览次数:5
0045《古代汉语》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它也是一门工具课。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的对象是古代汉语书面语系统中的文言,不包括古白话,古代汉语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1、古代汉语文选;2、古代汉语通论。学好文言,是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其他课程的基础,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该课程的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七种题型,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分钟。(二)题型说明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题型二:多项选择题 题型三: 释词题 题型四: 简答题 题型五: 古文今译题 题型六: 古文标点题 题型七: 古注阅读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一)古代汉语文选**重点考察篇目:1.《孟子·许行》“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1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句子表达的“主动宾”内容,变成“主使宾动”的内容,实际上是以动宾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以精练的结构表达了复杂的思想。(二)被动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而是承受动作的受事者,那它就是被动的。古代汉语被动的表达通过有结构标志和没有结构标志的两种句式: 1、用没有结构标志的句式表达被动的。 2、用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大致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A、“于(乎)”用在动词后引进主动者。 B、“为”、“见”、“被”直接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C、用“见(为、被)……于”结构的。 D、“为”、“被”用在动词前引进主动者。 E、用“为(被)……所”结构的。**词类活用的主要类型:(除以下罗列的知识点外,注意掌握讲义中所分析的例句)词类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二)名词用作动词(1)用作一般动词(2)用作使动(3)用作意动10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1)用作一般动词(2)用作使动 (3)用作意动(四)数词用作动词(1)用作一般动词(2)用作使动(3)几个数词的特殊用法夫谋之一不见用。(“一”字当“一时”讲。)三、句子语言点:**古代汉语中宾语置于动词前的几种类型: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常见的如“谁、奚、安、何”。 2、在否定词“不、未、毋、莫”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多位于动词之前。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位于动词之前。**双宾语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兼语式结构的几种常见类型:1.使令兼语结构,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兼语后的谓语及其宾语常表示主语对兼语的要求。2.命名类。前一动词一般是“谓”、“名”、“号”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3.“以……为……”类。“以”属于动词,“以……为……”含有“致使”之意。11 4.“拜……为……”类。前一动词一般是“拜”、“立”、“封”、“迁”、“留”等,后一动词一定是“为……”。5.“有”、“无”类。兼语前固定为动词“有”或“无”,兼语后为其他动词。6.“有……者”类。动词“有”的宾语又作后边成分的主语,“有”字引进一个新提出的人或事物,“者”字通常用来表示提顿。**掌握判断句的句式。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词组对主语进行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式。**互文修辞方法互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诗文中经常采用。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四、文字知识点**“六书”的定义及汉字结构的判断: “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这里只是提到“六书”,而未指出“六书”的具体内涵。后来关于“六书”的解释,有三家: 1、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东汉)郑玄《〈周礼·地官·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3、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提到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12 三家提出的造字条例只是名称和顺序略有区别,但含义基本相同。现在学术界介绍“六书说”,通常采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作的解释和举例是: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解字》说解字形主要根据小篆。**形声字形声字,就是由表义偏旁和表音偏旁两部分组合而成的汉字的形体。表义偏旁叫做“义符”,表音偏旁叫做“声符”。**指事字的三种类型 1.纯体指事,即纯粹用抽象符号(不是字)构造形体来表示词义,其中任何部分都不是独立的字。如:上、下。2.依物标事,即在某一物体上上加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所要表示的事物或概念的所在。如:刃、亦(“腋”的本字)、寸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概念。如:高(用高台的字形表示“高”义)**“说文”四大家指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13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汉字形体演变汉子的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西周金文,大篆与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小篆和小篆以前的文字,文字学史上认为是古文字,隶书及以后的文字是今文字。**异体字 繁简字:古今字,是对前代数词数义共享的统用字与后世为示区别而出现的分化字的称呼。如“禽擒”。异体字,就是形体不同,但记录着同一个词,即“音义皆同”的字。繁简字,在表示同一个词和意义的字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繁体字被简化后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文字通假文字通假是指字的形体和所表示的意义毫无关系,这个字形本来是记录另外一个词的。通假字不等于错别字。因为在当时使用这种文字系统时,通假字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惯例。五、词汇知识点**本义、引申义的定义以及判断: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的众多义项中,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比较原始的意义。它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的,本义是词义的源头。本义是词义的源头,是比较原始的意义在于:汉语历史悠久,而记录汉语的汉字才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以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难确切地考证清楚,我们所谈的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本义。例如“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中就是用了“本”的本义,指树木的根。14 引申义是一个词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意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引申义是词义的流。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总是有某种意义的关联。例如“天下直奔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的“本”就是用了引申义,表示一切事物的基础、根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的“本”也是用了引申义,指人的品德,是由树木的根引申而来。**古汉语连绵词的定义及种类:连绵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双音节的单纯词。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参差”。连绵词具有以下的特征:1、组成连绵词的字只有表音作用,连绵词的意义不是组成它的字的意义的相加。2、组成连绵词的字的字形是不固定的。3、连绵词内部的两个音节间是有语音联系的: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双声叠韵、既不双声又不叠韵(这种情况很少)。这种语音联系是指古音有联系。例如“参差”是双声联绵词、单纯词、双音词。**词义变化的几种结果:1、词义的扩大:词表示的概念内涵变了,使词的外延扩大了。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词义解释的常用方法:1、形训:通过汉字的形体解释意义。2、声训:通过声音来解释词义。如:有些形声字的声音也决定它的意义。连绵词的声音决定它的意义。3、义训:即解释词义的形式。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传统上叫做“互训”;也15 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个词,传统叫做“义界”。**同义词的辨析1、辨析同义词词义上的不同。(1)词义表示范围的不同。(2)词义表示的程度不同。如“盗”和“贼”就是一组在词义程度上有差别的同义词。(3)词义的反映角度的不同。2、同义词在使用上的不同。(1)使用对象、场合的差别。(2)同义词在感情色彩上的不同。(3)在使用时组合对象、功能上的不同。**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指将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素合成一个双音节词,但合成后的词义只偏重于其中一个词素,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我们不应理解为并列反义词。这是由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的表达手法造成的。六、古注知识点**体例、类型及其特征。(传注、章句、义疏、集解、音义、补注等)1、传注类 诂,又写作“故”,就是用今语释古语。训,就是训解,即训解古书以便后人理解。传,是传述的意思,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诂、训、传都是注解的名称,故可连用,如《毛诗诂训传》。注,是注释的意思,它取义于灌注。16 2、章句类: 着重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的注释3、义疏类:一种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4、集解类: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需要注意的是晋代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虽名叫“集解”,其实却是“把《春秋经》和《左氏传》集中起来加以解释的意思”,与一般汇集众说的集解不同。5、音义类6、补注类**曰、为、谓、之谓、言、犹、之言(之为言)、貌、读如、读若、读为、读曰、当为(当作)等古书注释术语的名称及其含义。1、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都专用于解释词义。其运用的形式是被注释词放在术语之后,注释的词句放在术语之前,即“注释词句+术语+被注释词”的形式。这三个术语都可以译作“叫做”、“称作”。 2、谓、言这两个术语诠释的对象既包括词,也包括句。3、犹“犹”主要用于解词。运用时被注释词在术语之前,注释词在术语之后,一般是以词释词。4、之言(之为言)之言也作“之为言”,是解词的声训术语。之为言)+注释词”的形式。5、貌“貌”是专门用来解释形容词、副词的术语。6、读如、读若17 这是两个解词的术语。其主要作用是标明被注释词的读音。7、读为、读曰“读为”、“读曰”的主要功用是明假借,即以本字解释假借字。8、当为(当作)“当为(当作)”是用来校勘古代文献中错字误字的术语。“当为”与“读为”有本质的区别。用“当为”注释的字,是必须改正的错字,而“读为”只是认为原文中的字可当作训释字来理解,并不能认为是错字。七、音韵知识点**“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上古声母的研究钱大昕在此问题上提出“古无轻唇”说和“古无舌上”说。**反切:也称反语、反音,或单称反、翻。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三、重点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不见诸侯》紧接“昔齐景公田”之后的一句是( )。A. 终日而不获一禽。 B. 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C. 一朝而获十禽。 D.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2、《郑伯克段于鄢》紧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之后的一句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B.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18 C.不义不暱,厚将崩。D.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说文解字·叙》中所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的是“六书”中的( )。A. 象形 B. 形声 C. 会意 D. 转注4、下列各组汉字中, 全部为义符(形旁)相同的形声字的一组是( )。A.稼、 稹、 颖 B.杉、 衫、 形C.街、 徒、 行 D.相、 材、 桃5、《说文解字》说解字形主要根据( )。A. 草书 B. 楷书 C. 隶书 D. 小篆 6.在“举以败国,将何贺焉”中,“何”的用法是( )。A. 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 B. 疑问代词作主语C. 疑问代词作谓语 D. 疑问代词作定语7.下列句中含有动词“之”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之子于归,远送于野。C.将之荆,先之以冉有,后之以子夏。 D.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B.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C.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D.邠宁节度使以王故,戚不敢言。二、 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用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的是( )。19 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孟子·不见诸侯》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其非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4.《论语·侍坐》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左传·城濮之战》2 A、治国何患? B、君子何叹? C、姜氏何厌之有?D、费曰:“我奚御哉?” E、吾谁欺?欺天乎?2、以下著作属于“说文”四大家中王筠的有( )A.《说文义证》 B.《说文通训定声》C.《说文句读》D.《说文释例》E.《说文解字注》3、下列句中有兼语式结构的是( )A.与郑人盟,使用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B.若使蜡烛之武松见秦军,师必退。C.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D.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E.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4、下列句式属于判断句式的是( )A.贾生,洛阳之少年。 B.夫战,勇气也。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5.下列五组字中,都是形声字的是( )。A、嫡讽 B、施哀 C、柏江 D、秋徒 E、到颖6.古书注解中,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的常用术语是( )( )( )( )( )。A.曰 B.谓 C.谓之 D.之言 E.为7.下列古注术语中,能够表示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是音同或音近关系的是(   )。A. 言 B. 犹 C. 之言 D. 之为言 E. 当为8.下列各字,属于象形字的是(   )。20 A.鱼 B.日 C.人 D.木 E.刀9.下列句子中,有名词作状语而表示处所、方位的是(   )。A.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B.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C. 舜勤于民而野死。D. 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E.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10.下列各句中,在修辞方式上采用了“互文”手法的是(   )。A.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B.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C.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D. 司马迁触天子喜怒。E. 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11.从汉字书体发展史的角度看,我们今天称为今文字的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E. 楷书12.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的是(   )。A. 率尔 B. 迷阳 C. 崔嵬 D. 稼穑 E. 犹豫13.下列各句中,有使动用法的句子是(   )。A.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B.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C.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D.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21 E. 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14.下列各句中的“其”,属于表示反问语气的是(   )。A.王室其将卑乎? B.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主之大赐乎?C.君其戒之! D.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E.王其庶几召我。三、释词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A、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偷:B、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翕:C、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贾:D、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E、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摄: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A、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其:B、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22 C、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以:D、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之:E、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于:四、简答题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五、古文今译题1.把下列短文中带下划线 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年少,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儁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1)逮其父时,虽年少,已自成人( 2 )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3)儁杰廉悍(4)率常屈其座人(5)交口荐誉之23 2. 把下列短文中带下划线 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1)无辞以白其大人(2)虽重得罪,死不恨(3)士穷乃见节义(4)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5)指天日涕泣六、古文标点题用现代标点符号标点下面的文言短文。1.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三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24 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榖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2、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七、古注阅读题1.阅读下面一段带注疏的古注,并依注疏的内容回答问题:(括号里为古注) 政在家门(大夫专政)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慆藏也悛改也○悛七全反乐音洛又音岳慆他刀反【疏】以乐慆忧○正义曰刘炫云慆慢也好音乐而慢易忧祸也杜以慆为藏当读如弓韬之韬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犹古诗云埋忧地下也)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言今至)谗鼎之铭(谗鼎名也○谗仕咸反服云疾谗之鼎也【疏】注谗鼎名也○正义曰服虔云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谗地名禹铸九鼎于甘谗之地故曰谗鼎二者并无案据其名不可审知故杜直云鼎名而已)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昧旦早起也丕大也言夙兴以务大显后世犹解怠○昧音妹丕普悲反解佳卖反)况日不悛其能久乎问题:(1)分析“杜以慆为藏当读如弓韬之韬”中“读如”的作用。(2) 分析注疏对“慆”的不同解释。(3)分析注疏对“谗鼎”的不同解释。(4)将“昧旦早起也丕大也言夙兴以务大显后世犹解怠”译成现代汉语。2.阅读下面一段带注疏的古注,并依注疏的内容回答问题:(括号里为古注)25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虞人守苑囿之吏也招之当以皮冠而以旌故不至也)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以义则丧首不顾也孔子奚取取守死善道非礼招己则不往言虞人不得其招尚不往如何君子而不待其招直事妄见诸侯者何为也)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尺小寻大不可枉大就小而以要利也。)问题:(1)齐景公招虞人,虞人为何不至?(2)怎样理解“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含义?(3)解释“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的含义。(4)将“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译成现代汉语。 四、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仅供参考)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 B 4.A  5. D 6. A 7. C 8. C 【答题指导】单项选择题主要是考察细节,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做到全面。每道题只有唯一的一个正确答案。对于特别清楚,自己很有把握的题目可以做直接的准确判断 。对于那些选项比较模糊,不能直接判断正确选项的,可以采用排除法。二、多项选择题1.ABDE 2.CD 3.ABCD 4.ABCE5.ABCDE 6.ACE 7.CD 8.ABCDE 9. BCDE 10.ACE 11.DE 12. BCDE 13. ABCDE 14.BD 26 【答题指导】多项选择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少选、多选、错选都不给分。从以前的考查情况来看,同学们经常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经常有选择一个选项的现象,大家在答题的过程中要审清题意。此外,多项选择题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细致地逐一对各选项进行判断。大家在判断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用排除法进行判断。三、释词题1、A 偷:懒惰 B 翕:安定 C 贾:做买卖 D 城:城墙 E 摄:夹2、A 其:代词,指代贾生,作“才”的定语。 B 莫:代词,作主语。 C 以:介词,与“釜甑”构成介宾词组,作“爨”的状语。 D 之:连词,连接主谓关系。 E 于:介词,与“睽”构成介宾词组,作“治兵”的补语。【答题指导】释词题主要的考查内容包括实词和虚词两部分。实词部分主要考查的是古今词义有差别的古汉语词的意义以及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学们在学习文选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和归纳,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和演变,不能以今天的词义来简单地解释古代词义;要注意上下的语言环境,选择一个适合于语言环境的意义作为正确的答案。虚词部分主要是考查大家对虚词词类的掌握程度,考查大家对于虚词在句子中语法作用的准确判断。我们的教材和讲义对这部分的内容有很详细的讲解,大家在复习中注意掌握。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答: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分为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式和有表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式两大类。例如《鞌之战》“故不能推车而及”中的“及”是被追赶上的意思,就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式,这种句式的被动意义是通过语义来表示的。古代汉语有表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式的类型有五种:27 (1)谓语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2)“为”、“见”、“被”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的被动句式。(3)在谓语动词前用“为”、“被”引进行为主动者构成的被动句式。(4)用“见(为、被)……于……”结构表示的被动句式。(5)用“为(被)……所……” 结构表示的被动句式。【答题指导】简答题的作答首先要求大家把题目所提问的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然后举适当的例子说明这一概念所包含的类型。举例是必不可少的,大家在学习基础知识点的时候,不能只记概念或者要点,而是要结合具体的用例进行掌握。同时要能够用概念或要点的定义来说明问题,如说明古代被动句的类型时,除了答出要点外,一定要举例说明。 五、古文今译题1.(1)逮其父时,虽年少,已自成人 他父亲还健在的时候,他虽然年纪很小,已经能够自己独立成才。(2)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那以后,他凭借着博学宏辞科目取得的好成绩,被授予了集贤殿正字的官职。(3)儁杰廉悍 才能特别出众,品质正直刚勇。( 4 )率常屈其座人 经常使和他同一个座上一起学习的人理短。(5)交口荐誉之 大家互相之间都推荐他、赞誉他。2.(1)无辞以白其大人:没有话来禀报他的母亲。(2)虽重得罪,死不恨:即使自己再一次获得罪过,死了也不感到遗憾。(3)士穷乃见节义:人到了走投无路时,才表现出节气。(4)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和颜悦色地勉强装出笑颜和对方说话表示对方比自己高。(5)指天日涕泣:指着青天白日痛苦流涕。【答题指导】古文今译题考查的是大家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大家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古汉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在语法上的一些差别,注意一些重要的语言点的翻译。翻译的重点在于调整语序,文言中的语序是主谓倒置,因此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就要颠倒过来。六、古文标点题1.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三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28 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榖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2.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答题指导】古文标点题考查的是大家对于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要对一个文言语段进行正确的标点,首先需要我们对文段的意义有大概的把握。所以标点时大家不要急于下手,先要把文段通读一遍,大概了解文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涉及了几个人物,有没有对话内容等等。然后再进一步理解文意,进行标点。在标点的时候,我们还有借助于一些重要的标记。比如经常放在句子末尾的语气词通常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者是语气停顿的标志,在这些地方应该进行标点。七、古注阅读题1.(1)古注术语,用本字“韬”解释通假字“慆”。(2) 刘炫认为“慆”为本字,是“怠慢”的意思;杜预认为“慆”是“藏”的意思;孔颖达指出杜预将“慆”解释为“藏”,“慆”就是通假字,本字是“韬”。(3) 服虔介绍了“谗鼎”得名的两种解释,一是“疾谗之鼎”(即《明堂位》所说的“崇鼎”)的简称,一是由于该鼎的产地“甘谗”而得名;杜预只说“谗鼎”是鼎的名称,没有分析得名之由;孔颖达指出杜预这样解释是因为他认为服虔的两种解释都没有根据。29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三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 ,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6.《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7.《左传·鄢陵之战》晋韩厥从郑伯,其御杜溷罗曰:“速从之!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韩厥曰:“不可以再辱国君。”乃止。郤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谍辂之。余从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伤国君有刑。”亦止,石首曰:“卫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伤于荧。”乃内旌于弢中 。唐苟谓石首曰:“子在君侧,败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请止!”乃死。7.《左传·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8.《史记·管晏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9.《汉书·龚遂传》数年,上遣使者征遂,议曹王生愿从,功曹以为王生素嗜酒,无节度,不可使,遂不忍逆 。3 (4) 昧旦,是早起的意思。丕,是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大早起来从事伟大光明的事业,后代尚且还会懈怠。  2.(1)按礼制规定,国君打猎召虞人应当用皮冠为标志,齐景公用旌,不合礼法,所以虞人不至。  (2)志士是坚守道义的人,常困于穷途,时时想到自己死后没有棺椁被扔到沟壑里而不遗憾;勇士坚守道义的人,为了道义丢失脑袋也在所不惜。  (3)再说弯曲一尺伸直八尺(可以去做)的说法,是根据有没有利可图来说的(4)孔子称赞他什么呢?称赞他不符合自己身份的招唤就不前往。 【答题指导】古注阅读题考查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了我们对文段本身的理解,同时也包括了我们对古人注释的理解。我们要在读懂古人注释的基础上来理解原文的意思,进行准确的作答。古注阅读题还会考查我们对文段文意的理解,对上下文逻辑关系得把握。同时古注中使用的大量的术语,以及各种术语的不同作用,都是考查的要点,我们需要结合术语的概念和古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30 从至京师,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会遂引入宫,王生醉,从后呼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遂还问其故,王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陈对,宜曰:‘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遂受其言,既至前,上果问以治状,遂对如王生言,天子曰其有让,笑曰:“君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遂因前曰:“臣非如此,乃臣议曹教诫臣也。”10.《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年少,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儁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11.《贾谊论》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 ,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萦纡郁闷,跃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12.古注标点4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三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榖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刖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辟世恐遭此患愿大王孰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箕子接舆所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5 于晋而为戮一秦也此不可不察13.古注阅读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虞人守苑囿之吏也招之当以皮冠而以旌故不至也)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以义则丧首不顾也孔子奚取取守死善道非礼招己则不往言虞人不得其招尚不往如何君子而不待其招直事妄见诸侯者何为也)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尺小寻大不可枉大就小而以要利也。)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仁者有仁心仁闻而能扩而充之以行先王之道者也播恶于众谓贻患于下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朝音潮○此言不仁而在高位之祸也道义理也揆度也法制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法守谓以法度自守工官也度即法也君子小人以位而言也由上无道揆故下无法守无道揆则朝不信道而君子犯义无法守则工不信度而小人犯刑有此六者其国必亡其不亡者侥幸而已)政在家门(大夫专政)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慆藏也悛改也○悛七全反乐音洛又音岳慆他刀反【疏】以乐慆忧○正义曰刘炫云慆慢也好音乐而慢易忧祸也杜以慆为藏当读如弓韬之韬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犹古诗云埋忧地下也)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言今至)谗鼎之铭(谗鼎名也○谗仕咸反服云疾谗之鼎也【疏】注谗鼎名也○正义曰服虔云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谗地名禹铸九鼎于甘谗之地故曰谗鼎二者并无案据其名不可审知故杜直云鼎名而已)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昧旦早起也丕大也言夙兴以务大显后世犹解怠○昧音妹丕普悲反解佳卖反)况日不悛其能久乎(二)古代汉语通论6 以下我们就古代汉语通论部分的主要知识点作一个小结,各主要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详细参考我们的讲义。一、虚词语言点: **“之”的连词用法:连词“之”也有两个主要的语法功能,即连词“之”所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主要有两类:一是定语和中心语,形成偏正关系;二是主语和谓语,形成主谓关系。 1、连接偏正关系,即定语和中心语。其中又包括领有关系、同一关系、修饰关系三种。如“吾不忍梦得之穷。”中的“之”用作连词,连接领有关系。2、连接主谓关系。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成主谓词组在句子中充当成份,这种“之”字不用译出。  学习连词“之”时,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之”字连接偏正词组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并不一样,有限制关系、有同一关系,还有修饰关系,因此在翻译这个偏正词组时,不能一律把“之”译成“的”。有的要加比况性的词语,有的则可以不译。  第二,“之”字连接主谓词组,在翻译时不用译出。我们学习“之”字的这种用法时,应着重体会它在连接词与词时的结构作用。**“以”的介词用法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拿”、“凭”等等。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3、表示原因,如“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中得“以”就是表示原因的介词。4、表示时间:7 **“以”的连词用法1、连接的前项常是手段、方式,后项常是目的、结果,可以连接词组,也可以连接复句的两个分句。2、连接名词和方位词,在句中作定语或状语。** “则”的连词用法连词“则”字的作用,主要是在复句中,连接分句。连词“则”连接得最多的是三种关系:1、连接顺承关系。2、连接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如“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中的“则”连词,表示假设。3、连接并列关系。**“其”的语气词用法:语气词“其”主要表示以下语气:1、表示估计、推测;2、表示反问;3、表示劝告、祈使。此外,其可用作代词,例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的“其”就用作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作“难”的主语**代词“所”的用法1、“所”字词组的构成,例如: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2、“所”的称代对象,例如: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处所** “焉”的用法8 “焉”作代词时,是个合音字,等于“于+是”, 有的书上称为作“兼词”。“焉”也是语气词。区别代语和语气词的办法是看句子谓语动词前有无处所、范围词。有,可能是语气词;没有,就是代词。** 介词“于”的用法1.介绍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2.介绍情况比较的对象。3.介绍、引进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二、实词语言点**“或”、“莫”的用法: “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中没有与它们相当的代词。**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古代汉语的普通名词却常常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这时其名词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是古代汉语名词本身的一种语法功能。其具体作用常见的有五种: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有“在……”的意思。4、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有“用……”或“依据……”的意思。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动词的使动、被动的主要用法:(一)使动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9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