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M2.5防治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8 10:06:24浏览次数:35我国 PM2.5 防治策略研究摘要:从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特征出发,说明大气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当前,我国区域性复合型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尤其在京津冀地区,虽然各省市政府都已经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抗污染,但由于空气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治理周期长、治理难度大、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仅仅依靠单一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空气问题。随着公民社会进一步发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愿增强,但是实际行动却滞后于思想的进步。所以治理过程中要联合各级政府,发动各地区企业 、群众,所有人一起付诸行动,携手治理空气问题,才会取得明显成效。关键词:PM2.5;防治;策略长久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先破坏、后治理”等问题,虽然社会经济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但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现如今,雾霾天气屡见不鲜、土壤环境逐步恶化、水体污染形势严峻。加强环保建设,改善污染现象,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大气颗粒物污染,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污染现象,并且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探讨大气颗粒物污染及防治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特征目前,PM2.5 已经成为了我国多数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主要的污染物。研究表明,PM2.5 主要由有机物、铵盐、硝酸盐、硫酸盐构成,在不同的地区、季节,PM2.5 的构成有所不同。而能见度极低的雾霾(灰霾)形成,和 PM2.5 有着直接关系,PM2.5 的吸收特征、消光特征是导致能见度降低最为主要的因素。从上述内容可看出,PM2.5 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污染物质以及其余化学成分构成的一种可变性大气污染物,PM2.5 二次生成粒子则主要由多相化学反应构成。就形成过程来说,PM2.5 的生成可分为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所谓一次生成,是指污染源直接排出的污染粒子,如煤炭燃烧、化工生产等;二次生成则是指各种污染物在排放出后,在大气中冷凝并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粒子。PM2.5 一次生成的粒子主要产生于化学生产以及各种物质的燃烧,其余工业生产也会产生一定量的 PM2.5。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PM2.5 主要包含的物质为铵盐、硝酸盐、硫酸盐,占比在 45%左右,元素碳的占比在 8%左右,而综合分析 2012~2017 年统计数据,我国 PM2.5 中硫酸盐、铵盐、有机物、硝酸盐的成分比例呈增长趋势,这就说明 PM2.5 中二次生成粒子有所增加,而 PM2.5 的防治则可从判断 PM2.5 的
成分以及来源入手。实现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控,即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一)建立生态型政府由于政府在我国 PM2.5 防治中起着指挥大局的作用,所以政府不仅要积极推动生态建设的发展,同时还要自己领头,做好顶层设计,为社会各级的参与做好榜样。美国在 PM2.5 防治时,也首先从建设绿色政府着手,运用顶层设计,即从联邦政府的绿色政府建设开始,随后在美国各州推行开来,按照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的原则,带动各州开展建设绿色政府的行动,中国可以在这一点上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当前我国政府还存在着节能工作不理想,耗能过大等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应该从绿色采购、绿色办公、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几个方面加以强化。建立生态型政府,首先要树立政府官员的生态意识,改变粗放式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绿色采购主要指的是选择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虽然我国从 2004 年推行以来绿色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采购仍然落后许多。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都要求政府从每一环节切实规范自己要求自己,实现上行下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同时,政府要严格执法,对于破坏 PM2.5 防治等违法行为严厉处罚,从而推进中国政府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状态。(二)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第一是加快企业和农业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是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企业在我国 PM2.5 防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支持
生态经济项目的发展。企业为了履行绿色公民的义务,在生产经营、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环节生态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比以往更高的投入,但收益却无法确定,政府针对这类企业,应该加大经济支持政策,减少税收,以此激励更多的企业由生态破坏型转向生态保护型。政府还应该加大生态技术开发 ,并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使得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并确保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公众使用低碳能源,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干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干预要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干预的手段也要适宜,以免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农业生态经济则应该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走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只是抓住生产者,政府也应该树立强化消费者的生态意识,保证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绿色消费,节约消费。三、完善政治机制,促进 PM2.5 防治为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以及契合“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等生态思想,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建立或正建立一系列绿色政治制度,但实施的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政府除了要抓紧单项的绿色政治制度,还应该加强与之相关的制度跟进,更应该注重各项绿色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加快政府向“生态型政府”转型。(一)建立绿色法律体系当今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政府要进行 PM2.5 防治,就应该重视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强制约束和规范政府官员以及社会公众的行为。第一,政府应该建立绿色行政法律体系,明确并落实各部门的职能责任,让政府生态管理行为在法律的制度环境下进行,并受到社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
的监督。第二,法律法规的建立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建立差异性的环境法,填补法律在某些领域的空缺,使 PM2.5 防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让政府和公众更快地树立生态理念,并为中国 PM2.5 防治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二)建立绿色 GDP 考核机制正确的政绩考核机制是政府承担生态责任的基础,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唯 GDP”的发展理念,也使得我国政府对于官员政绩评判的标准出现了偏差。GDP 是传统工业文明的一个典型标志,但“唯GDP”的政绩观会对我国的政府官员产生误导作用,形成以经济指标为标准的政绩考核体系。政府可以借鉴国际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例如在标准中加入环境、教育、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等要素。在考核过程中,依据全面客观的原则,不能仅仅只听领导官员的看法,也要虚心采纳民众的意见,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绿色 GDP 考核机制,不仅可以体现我国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还可以帮助政府官员从传统“唯 GDP”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三)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保证地方政府和企业持续投入到 PM2.5 防治中去。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特征性,这就使得“公地悲剧”的现象时常发生,而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大,大量的能源开采都用于了经济发达地区,这就破坏了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但发达地区的受益者并没有对这种行为做出一定的补偿,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生态保护项目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确保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由于生态投入较大而利益的不确定性,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况,容易消磨地方政
府和企业参与 PM2.5 防治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加入 PM2.5 防治,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对受损者和未受益者进行相应的补偿。结语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向前跨进的重要一步,也是保护和改善人类发展物质文明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其强调人类在进行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威胁到自然生态,这更适合我国现代和未来的发展。PM2.5 防治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内容十分繁重的事业,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 PM2.5防治,政府必须发挥出其应有的职能来。参考文献:[1]宋弘,孙雅洁,陈登科.政府空气污染治理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9,35(06):95-108+195.[2]陈祥光,段庆迎,李烨.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9(09):32-33.[3]王剑,徐美,毛娜,叶霞,张文育.沧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防治对策[J].广东化工,2019,46(16):123-125.[4]陈振来.大气污染物监测及污染防治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08):167+169.[5]谢惠琴.空气污染防治中的节能减排措施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1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