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1093]古代文学(上)【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9 07:07:10浏览次数:25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汉语,语文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古代文学(上)【1093】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论述题(每题 50 分,四选一,共计 50 分)1、联系文本,谈谈《左传》的艺术特色。(50 分)答: 作为一本融叙事,写实,记言三位于一体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以其描写战争的独特艺术手段彰显了它的精华,凸现了它最精彩的部分。 首先,叙事的完整性充分贯穿于描写战争的始终,但同时作者又是一个很讲技巧性的叙事者,或者惜墨如金或者挥笔泼墨,淡装之下必有浓墨重彩之处。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来说,战争是统治者利益维护与争夺的集中表现,是政治上的种种磨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武力兼并,谁主沉浮唯有战争决一雌雄。而记录战争生活,总结战争经验也成为了迫切要求。《 左传》叙事的完整性即每记录一件事情,作者严格按照叙事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体现在它有标志性的词语: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如“十年春”“四年春”“九年甲午”“冬”……“战争长勺”……等等的明确的标志,具有严格的时空观念。其次,错综繁复的王侯、宗教关系,《左传》也给予了明确的表达,每次出场人物的姓氏、国别、职务均有一定的说明。更为重要的叙事完整性还体现在作者不仅仅限于记录战事的全貌,而是更进一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从而铸就了叙事完整性的典范。 另一方面作者的技巧性即表现在叙战上,换句话说作者在以描写战争全过程为主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略的加工,或重在战争的起因和酝酿,或重在交战过程,亦或重在战后影响。如春秋时期五大著名战役之一的晋楚城濮之战,作者即重在记录战争的酝酿过程从晋伐曹,卫的外围战写起,继而写宋国告急,晋将设连环计,子玉治兵,晋师退避三舍,最后到晋文公占梦坚定出战信心,两国才正式兵戎相见。而记写双方交战仅仅是“己已”一天的事,作者根据其用意的不同,笔墨也随之不同。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左传》在叙战的过程中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的主导思想。当然,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定的人物形象的凸现少不了一定场景的烘托,细节的描写。作者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战争中的人物时通常将人物放在一个多样性复杂性的个别情节和场面之中,通常在危机的反差中提升或贬斥人物的品格,即善于在差别中写人,用对比的手法写人,而绝少用传统的写人方式,即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的描写。同样是勇猛之士,晋将 克在战争中即使是“伤于矢,流血及屦 ,未绝鼓音”,在作者的笔下,他们的从容不迫、临危不惧可歌可颂;而赵高擅领其属出击,铸成败局,则轻妄可斥。同样是讲如何迎接外敌入侵,熟知民情的曹刿断然否定鲁庄公的“小惠”、“小信”,而随大夫季梁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为政之道说到民与神的关系,最终劝阻了随侯的轻妄之举。<<左传>>在人物塑造上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其中最典型的楚灵王他在即位前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残暴、轻妄.但作者又往往流露出了楚灵王宽容、风趣、明理的一面,在这种- 1 - 前后一暗一明的反差之中,一个性格复杂、有血有肉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朴素的辨证手法也得以体现。 <<左传>>作为史书它还突破了史书记实的局限性,在讲述战事的因果关系时往往设置了种种类似于命运的冥冥之感,从而使整个战事充满了神秘感和趣味性.而且通常这种神秘感与礼、义、德等影响战事成败的因素紧密相连。符合礼义之事,则有吉兆,反之则有凶兆。与之相应的占卜、梦境、天象也成为了神秘的暗示,使读者一开始就得知战争的结局。如韩之战于战前有秦卜徒父释卦和晋惠公不纳庆郑之谏,这于写史似乎是不相符的,所以这使<<左传>>又具有文学作品的性质.通过这种种神秘之处,我们似乎能隐约的觉察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卜筮在古人心灵深处的影响.这一方面固然与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但另一方面则反映春秋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朴素的世界观,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结合具体代表作品,谈谈《九歌》、《九章》。(50 分)3、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创作情况。(50 分)4、联系具体作品,谈谈柳宗元散文的内容和艺术。(50 分)二、分析题(每题 50 分,必选题,共计 50 分)以杜甫为例,谈谈他再次参加唐代科举考试的话,能有多大中举几率?请给出你的建议。(50 分)答: 杜甫始终没中举,有以下三个因素。其一,杜甫“生不逢时”。众所周知,自大禹传其子后,中国开始了世袭制,那是个“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岁月,一直发展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皆是世袭,谁的门第高、谁接班、谁当官。隋文帝推行了科举考试取代世袭制,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唐朝便继承下来。科举用人凭的是知识水平,不分贫富,只要进士及第,国家皆包分配,保证其荣华富贵。而生于大唐的杜甫,其祖父杜审言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做到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也当上奉天令。试想,如果杜甫的祖父早出生几百年,杜甫不用考也能弄个大官做。其二,杜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用今天的话讲,他是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史书上说,古代科举考试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积极为考生优化环境。各省官员为了保证考生们按期赴试不误行程,普遍实行了“应试学生过境,不得为难和阻碍通过”等硬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应试士子的体恤与关怀。更能说明旧时科举“优惠政策”也很多,虽然国家规定非家境贫寒、万不得已的考生不得私带货物,但地方官员对考生私带货物一般都装聋作哑、默许其通过。这样虽然导致了古时科举出现“一边赶考一边走私”的乱象,但也足可说明古代科举考试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不见得比今天的高考少。再说杜甫还是膳部员外郎的孙子,多少会有一些人脉,被“罢考”的可能性不大。由此推理,杜甫极有可能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任凭他平时学习成绩再好,由于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进了考场也只能是“茶壶里的饺子”。有人将杜甫屡考屡败归咎于遭受政治迫害和不善经营人脉关系。但从他那首“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诗中,可以发现杜甫毫不隐讳科场的艰难和无自尊的经历,诗中也明白无误地说,自己要去施舍,求了施舍还得去拜见官员。还有一事更能说明杜甫并非“木头”一根,他献过吹捧- 2 - 皇帝的“三大礼赋”,讨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也就一个有职无权的参谋。后来,他投靠实力派剑南节度使严武,被严武推荐做了名朝官即检校工部员外郎,以至后人误以为杜甫真做过工部尚书似的,把他的诗集编为《杜工部集》。这些史实足以说明杜甫屡次考试的成绩都很不理想,原因就是他“不经考”。其三,杜甫的“包袱”重。杜甫祖父和父亲的“举人”是硬考的,有了这个平台,他们才一步步朝“高官”的位子迈进,并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杜甫的祖父完全是通过自身努力接触到权力核心并成为“核心权力圈”中一员的。这对颇具才华和远大抱负的杜甫也构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如此一来,杜甫较其他考生就多了一层压力。试想,无论什么考场,一个人背着压力上场能正常发挥吗?答题要求:请以论述的方式完成答题,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每题字数不限,应以 800-1200 字为宜。每题 50 分,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其中二题作答。- 3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