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1《社会心理学》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17浏览次数:270081《社会心理学》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用的学科。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试包括以下 4 种题型:1、判断题(对打“√”,错打“×”)(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要根据讲义的内容,对题目内容作出正误判断。结合根据题干意思进行判断,题干中的表述只要有错误点,就可判断为错。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3、 填空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结合所给题干的上下文,补齐空出来的内容,要求用词准确专业简洁。4、 问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根据题干要求,回答知识点,要注意条理。并根据题意需要,有要求时可结合现实情况适当展开论述,要有自己的分析。如果需要举例的话,举例要尽量恰当。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基本理论 (1) 历史根源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着重研究人类意识和无意识的内部力量。 行为主义。巴普洛夫提出,着重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 格式塔理论。注重研究人对外界的物体、事件和其它人的知觉和理解的方式。 (2) 当代主要理论 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有三个主要机制:联想或条件反射、强化和观察学习(或模仿)。有三个特点。 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有两个基本原则:人有一个对周围事物自发进行分类的习惯;当人们看待周围事物或人时,会很自然地把一些人或事看作是显著的、突出的、称为图形(gure),而把另一些人或事看成背景。 动机理论。个人需要或动机可对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得失。常见的决策理论有:后果理论、期望-价值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角色理论。角色理论。社会心理学不但起源于心理学,还起源于社会学。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于社会准则和社会角色的分析。当代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将人的外部行为、人的思想、动机等几方面都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求更完满地揭示人的社会行为的规律。第二章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对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研究1.认知理论对社会认知的研究
四、问答题1.简要介绍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了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2. 请谈谈你对社会交换理论正确性的看法。一. 判断题1. 错 2. 对 3. 对 4. 对 5. 对 6. 错 7. 对 8. 对 9. 对 10. 对二.单项选择题1. B 2. A 3. C 4. D 5. C 6. A 7. B 8. D 9. A 10. B三.填空题1. 角色 2. 热情、冷淡 3. 认知不协调 4. 周围 5. 差距6. 正确 7. 交往 8. 力量 9.去个体化 10. 能力四.问答题1. 这三大学派分别是(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3)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 罗尔斯各学派的理论观点需结合讲义或 ppt 的内容做进一步的阐述说明。2.该题目需首先说明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然后谈自己的看法。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报酬和代价(2)对交往关系的评价(3)寻求共同利益(4)公平交换平等理论(5)力量的平衡这几方面均需结合讲义或 ppt 的内容做进一步的阐述说明。之后,再阐述自己的对这一理论的看法如社会交换理论帮助对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有所了解,然而许多人对这一理论对人际关系的解释持有不同的看法。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但须承认即使是在亲密的关系中双方对从交往过程中所能得到的利益也是有所考虑的。另外,对于利益的交换的考虑在不同的关系中也有不同的显示等。言之有理即可。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1)寻找意义。注重背景的作用和核心品质。 (2)突出性。遵循“图形-背景”原则。对人的知觉存在四种作用。 (3)消极评价的影响。消极的个性给别人的印象要比积极的个性影响大。一个人的消极的个性给别人的印象要比一个积极的个性影响大。积极印象容易改变,而消极印象是不容易改变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消极评价的这种影响与积极评价偏见有关。 (4)分类倾向。分类的两种方法和分类的作用。 (5)图式。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一个图式是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觉,这组知觉包括对一类有关人物或事件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体事例。2.图式加工的特点 (1)图式可以帮助回忆。 (2)图式会影响信息加工的速度。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加工。 (3)图式可以填补信息的空缺。 (4)图式可以决定对未来的期望。 (5)图式加工的缺点常见有用刻板印象来对人进行判断等。 3.思维捷径:认知法则 (1)定义 利用图式对信息进行加工使信息加工变得比较容易,这些捷径被叫做认知法则。 (2)常见的认知法则 代表法则。把所得到的信息与图式相比较,并判断这个信息是不是可以代表一个图式。可能会犯三个错误。 可得法则。在对人进行判断时,会关心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 参照法则。对于不了解的情况选择一个类似的情况作为参照点,进行判断。 4.社会推论中常发生的错误 (1) 收集信息时常犯的错误 预先期望的偏见。需满足三个条件。 (2)统计信息与个案历史信息的影响。 (3)相关判断中可能发生的错误。收集信息、随机取样、对例子进行分类、回忆或估计各类信息的频率。 第三章 归因理论归因的维度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2)稳定与不稳定。 (3)可控性。 凯利的共变归因理论 归因需要了解三方面的情况:引起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做出行为或结果的人或事、环境背景。做归因结论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特异性、一致性和一贯性。在行为具有三高的时候,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外部事物引起的;行为具有低特异性、低一致性和高一贯性的时候行为的出现是由于本人自身的特点引起的。心理学家罗斯将对性格的过度归因和对情景的过低考虑称为根本的归因错误。第四章 态度和态度理论态度改变的区分
中间和周围加工的区分是态度改变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区分。态度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为会影响态度。态度改变的产生可能是出于对态度和行为一致要求的压力而产生的,这种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产生不是来自理智行为而是来自不合逻辑、不理智态度。费斯廷格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认知不协调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和压力。当行为不能收回或不能改变时,减轻认知不协调的主要方式是改变态度。两种基本的认知不协调决策后的认知不协调当人们需要在两个或更多的方案中作出一个选择,而这几个方案之间的优劣性又相差不远时,最后的决定会与最初的想法不是很一致。决定作出后,未被选中的候选人或物的好方面,与选中的候选人或事的差的方面都会与最终的决定不协调。由于认知不协调引起态度改变所有具备的条件为:不充足理由、行为的自愿性、决定的可改变性、行为后果的可预知性、责任感和努力的付出。 最早关于过分充足理由的研究证据来自于对幼儿园儿童的内部和外部动机研究。减少不协调的方式有:提高对选中的候选人或物的评价;降低对未选中的候选人或物的评价。因此,当一个人作出决定后,即他会更喜爱选择对象,而对没有选中的选择对象的喜爱程度则有所降低。违反态度的行为的认知不协调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持有某种见解或态度,但作出的行为却与他的态度不一致时,认知不协调就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改变最初的态度以减轻不协调带来的压力。白姆自我知觉理论白姆认为人们常常并不知道他们对某一事情的态度是什么,在这种情景下,对于态度的认识来自于对行为的观察以及对产生这一行为的周围环境的观察。认知不协调理论:态度是一种强烈的、持久的立场。当一个人作出一与态度相反的行为时会感受到一种不舒适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通过态度的改变来减轻。自我知觉理论:一个人对态度的表示只是一些随意的口头上的表示,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并没有很强的信仰或情感,因此态度是可以随时改变的。第五章 态度改变1、态度改变模式中包括了说服者、说服过程、情景和目标等因素对说服效果的影响。2、人们用以抵制说服的主要机制有:贬低说服者、歪曲信息、反说服。3、信息的来源是说服的一个关键因素。可信、可靠和让人喜欢的来源更有说服力,被受众认同的参照群体也同样有力。信息来源的特征是周围线索。4、说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说服观点与受众最初观点的差距。当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态度改变增加,差距继续增大,态度改变开始减少。当信息的可信度较高或受众投入较低时态度改变的下降点可以发生在较高的差距上。5、说服信息可能唤起情感,如愤怒或恐惧,如果说服的观点能够降低所唤起的情感,就可能被接受。然而,过高的恐惧可能会引起防御反应。因此降低态度改变的可能。恐惧唤起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在大部分情况下,恐惧唤起可以增加说服效果。但是太强的恐惧唤起会破坏说服效果。在中度水平下,唤起恐惧的说服要比唤起很少恐惧甚至几乎不唤起恐惧的言论更能产生态度改变。
第六章 社会影响 1、从众 (1)定义和研究 当一个人由于他人作出了某种行为而自愿地作出同样的行为时,这种现象就叫作从众。(2)从众的原因 从众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正确,另一个是希望被人喜爱。 信息影响:对于正确行为的希望 (3)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从众行为 团体的约束力 不管团体对它的成员的约束力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约束力越大,从众行为的出现就越多。群体的大小 许多实验证明,当群体的人数增加时,顺从行为也跟着增加,至少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之内。群体的一致性 (4)少数人的意见对于从众行为的影响有时候一群少数人所持有的新的思想或独特的立场会成功地改变多数人的意见。2、听从 (1)定义 一个人不自愿地按照别人的要求去作某件事情的行为。 (2)影响听从行为的策略和因素 奖励、强迫、专业优势、合理要求。(3)外部压力的局限性 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听从行为一般会增加。然而外部压力也有它的局限性。造成外部压力局限性的原因有 逆反 过分充足理由 (4)几种增强听从行为的方法 逐步升级法 让别人听从自己要求的一个方法是想办法先让对方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当对方接受了小要求后,他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就叫作逐步升级法。逐步降级法 与逐步升级法相反的一种方法,即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种情况下的要求往往会实现。引诱法 先告诉一个人部分情况请他同意作一件事,然后再告诉他全部情况,就叫作引诱法。“这只是一部分”的方法 3、 对权威的服从 在任何群体、组织或社会里,普通成员服从法定权威的命令是重要的。 米尔格拉姆研究发现:1、当受害者的痛苦可以直接看到时,使当事人感到他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2、当在场的他人拒绝服从命令时,请当事人对权威的命令进行考虑,尤其是考察某一命令的动机及正确性。让人们认识到权威对人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人们在面对来自法定权威的强大的压力之下,可以作出非常残暴的行为。
第七章 人际吸引 1、合群 合群是人类一个最基本的需要。对多数人来说,合群的倾向,即与他人在一起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从婴幼儿时期起,合群的需要就开始出现。 (1)儿童对成年人的依恋关系 依恋对儿童的作用 提供安全感、提供信息。 依恋行为为什么会产生? 生物因素强调依恋行为对儿童的生存起着重要作用。学习理论认为依恋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为他们的交往提供强化,对于儿童,强化物是父母提供的食物和各种关怀;对于父母,强化物是孩子的笑声和成长。 (2)关于合群的实验室实验 沙赫特在 50 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增强合群需要的情景因素。 研究发现面临恐惧的人希望得到别人的陪伴。证实了社会比较假设。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希望与处于同一个情景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比较。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环境时,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作出反应时,会去寻找别人以求得一些有关的信息。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对合群倾向提出的假设:面临恐惧的人只是希望同自己处境类似的人在一起。 影响人际吸引的四个有力因素 (1)个性特征 热情 能力 能力与喜爱的相关研究中,一个有趣的例外是,过于完美反而降低对有能力人的喜爱。外貌的吸引力 (2)相似性 (3)熟悉性 (4)邻近性 第八章 社会交往 社会比较 1954 年,费斯廷格(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 一、社会比较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意见、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要求。 2、在没有直接的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人通过与其它人的比较对自己进行评价。 3、一般来说,人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 二、社会比较的目的 1、准确的自我评价 2、自我抬高 3、自我改进 社会交换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具体思想 1、报酬和代价的定义
报酬,一个人从社会交往中得到的任何有益的东西。报酬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件东西对某人是报酬而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毫无价值。 报酬可以分为六类:爱、钱、地位、信息、物、服务。这六类报酬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特别性和具体性。 代价是社会交往引起的消极后果。某一种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包括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或者总是产生矛盾,或者受到其它人的反对等等。从事某一种社会交往还可能会妨碍进行其它报酬更大的活动,这也是一种代价。经济学上把这称为“机会成本”。 2、对交往关系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心中是有数的。3、寻求共同利益 公平交换—平等理论 公平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分支,它对人们对交往过程中公平性的要求进行了概括。确定一种交往关系是否公平的原则有几种:(1)平均原则。每人都得到均等利益。这是最简单的原则。(2)按需分配。需要较大的人应该得到较多的利益。(3)按劳分配。一个人得到的利益应与付出的贡献成比例,多作贡献的人应该得到更多利益。 平等理论三个基本假设 (1)人在交往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最大利益。 (2)交往双方通过建立平等原则对利益平等分配以使双方的共同利益得到最大满足。 (3)当交往中的一方感到不公平的存在时,会感到不舒适并努力寻求公平的恢复。 恢复公平的两种主要方法 (1)从实际上恢复。 (2)以心理方式改变对交往关系的看法,从而恢复心理上的平等。 5、力量的平衡 一个人有意地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叫作社会力量(SocialPower)。 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对于人与人之间力量平衡的研究。在一些交往过程中双方的相互影响力是相同的,而在另一些交往过程中,社会力量则是不平衡的。 决定一个交往关系在力量上是否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社会规则、相对资源、和最小兴趣原则。 对建立交往关系兴趣较小的一方会占有更大的力量。这种现象被称作最小兴趣原则 第九章 群体行为 社会促进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有时,当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一个人的工作成绩要比没有他人在场时的工作成绩要好。这种现象就叫作社会促进作用。然而,他人在场也并不总是促进一个人的工作成绩。有的时候,由于他人的在场,成绩反而会降低。这种现象叫作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惰化作用 有时候,个体在与其它人一起工作时付出的努力要比单独工作时小,这一现象叫作社会惰化。群体的内聚力
内聚力指的是影响群体成员留在一个群体中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内聚力是群体的一个特点。一个群体的内聚力的强弱是由每个成员希望留在其中的愿望决定的。第十章 性别研究 性别的定型看法 性别的定型是对于不同性别的个性特征的看法,所有的定型,不论来自于性别、宗教、地区、或其它群体,指的都是某一个社会群体中典型的成员的特点。 对于性别的定型看法可能是来自于社会影响,也可能来自个人经验的影响。 研究表明,男性的成功常常被看作是能力的结果,而女性的成功常被归因为其他因素。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决策理论 1、对需要的注意 2、承担责任 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行为。 3、对利弊的考虑 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包括助人行为。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后果理论将决策看作一个对各种选择的优缺点给以考虑,然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4、决定如何帮助 决定是否提供帮助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一个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是要受许多因素决定的,如所需要的帮助、帮助人的经验和条件。第十二章 侵犯行为 任何企图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个定义应用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侵犯行为的标准不只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但此定义比较合理。 引起愤怒的原因 1、来自他人的攻击 2、挫折 心理学中一个基本的假设是挫折引起侵犯。影响侵犯行为因素 一、学习的作用 影响人的侵犯行为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习。学习的主要方式有两种:1、模仿所有的人,特别是孩子,都有很强的模仿别人的倾向二、社会规则 通过模仿和强化,个体学习到什么样的侵犯行为是合适的,什么时候的侵犯行为是合适的,什么样的侵犯对象是合适的。这些就是关于侵犯行为的社会规则,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会学会对某些线索作出侵犯性的反应,而对另一些线索的反应是压制自己的侵犯欲望。 三、工具性的侵犯行为 第四节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一、惩罚和报复 。人由于害怕惩罚和报复就会对自己的侵犯行为进行控制二、减少挫折和来自于他人的攻击 1、侵犯焦虑个体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自己的一般的侵犯行为的控制叫作侵犯焦虑。
2、环境线索3、酗酒与侵犯 四、目标转移 五、宣泄(catharsis) 让积聚在心中的愤怒发泄出来。愤怒减少后,以后的侵犯行为也就会减少了。弗洛依德把这个过程叫做宣泄。 三、重点习题一、判断题 (对打“√”,错打“×”)1、当人们可以预知决策的消极结果时,认知不协调就会出现。 ( )2、人们更容易被与自己相似的人而不是不同的人说服。 ( )3、贬低信息源是解决认知不一致最原始(也许是最常用的)的方式。 ( )4、警察有查看我们的身份证的法定权威。 ( )5、仅仅是频繁地见到一个人,就可以增加对这个人的喜欢。 ( )6、当人们可以预知决策的消极结果时,认知不协调就会出现。 ( )7、人们更容易被与自己相似的人而不是不同的人说服。 ( )8、密切关系的特征是两个人互相依靠的关系很高。 ( )9、他人在场有时会促进个体的工作成绩,有时则会破坏个体的工作成绩。 ( )10、“囚犯困境”游戏中,被试所做的选择多是竞争性的而不是合作性的。 ( )二、单项选择题 1、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老张决定买一辆桑塔纳轿车,没有买夏利轿车。买车之后,他比以前更喜欢桑塔纳,更不喜欢夏利了。根据 你对这一结果是可以预料到的。()A、老张的个性 B、认知不协调理论 C、桑塔纳和夏利 D、学习理论2、在一个中学的班级里现在很多同学都穿耐克运动鞋是一个 的例子。( )A、从众 B、听从 C、逆反 D、少数人影响3、让某人首先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再让他接受一个大的要求的技术称为( )A、引诱法 B、逐步降级法 C、逐步升级法 D、少数人影响4、沙赫特假设人们合群的原因是( )A、避免孤独 B、避免独处 C、重建认同 D、降低恐惧
5、一位同学借给你他的课堂笔记,两周后,你给了他一篇他写论文需要的文章。你的行为可以用 解释。( )A、利用 B、相互依靠 C、交互原则 D、责任原则6、在一个中学的班级里现在很多同学都穿耐克运动鞋是一个______的例子。( )A、从众 B、听从 C、逆反 D、少数人影响7、依恋对儿童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个是提供有关周围世界的信息;另一个是提供( )A、陪伴 B、安全 C、社会认同 D、合群8、沙赫特假设人们合群的原因是( )A、避免孤独 B、避免独处 C、重建认同 D、降低恐惧9、你的朋友宣布她要同现在的男朋友分手,因为“他从我们的关系中所得到的比我多得多!”你马上对自己说( )A、“社会交换理论起作用了”。 B、“她不懂交互原则”。C、“他们的关系可能从来不是交互的”。 D、“她不懂社会深入概念”。10、在单独练习篮球时,张明是一个很好的投篮手。在正式比赛时,他投得更好。张明的行为表明了社会 。( )A、惰化 B、促进 C、抑制 D、压力理论三、填空题1、社会 这一概念指运用于某些特定职位(如教师或警察)的规范。2、Kelly 用 和 这一核心品质来影响他的学生们对一位外来教师的评价。3、几乎总是引起 的一种情景是做决策。4、中间和 加工的区分是态度改变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区分。5、一个信息与受众的态度 越大,态度改变的压力就越大。6、从众的两个基本原因是:被人喜欢和 。7、与老师谈话、在教室里进行讨论、在拥挤的电梯中撞上一个人,都是社会 的例子。8、根据最小兴趣原则,在一个关系中兴趣较小的一方有最大的 。9、使一个群体成员的个体身份难以发现将使 增加。10、研究表明,男性的成功常常被看作是 的结果,而女性的成功常被归因为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