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音字误读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3-09-05 09:09:06浏览次数:55浅析多音字误读的原因【摘要】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音字,包括多音多义字和异读字。读音不同而意义完全相同的字叫做异读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意义有联系或完全不同的字称为多音多义字。多音字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由于几种读音并存,人们常常无所适从,误读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从多音字的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多音字误读的成因,提出了几点避免误读多音字的方法,以期能为规范多音字的使用有所帮助。【关键词】多音字;误读;原因;方法;多音字是汉字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使用文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据不完全统计,《通用字表》和《标准字符集》中的多音字共 856 个。过多的多音字会成为使用文字的负担, 多音字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经常碰到,是经常会成为交际问题的语言现象。多音字的存在,给人们用字带来麻烦,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因此,找出多音误读的原因,从而为减少多音误读、规范多音字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多音字概述现代汉语中的多音字是在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逐渐形成的,多音字的成因是研究一切有关多音字问题的基础,很多学者都对此问题专门作过论述。现代汉语多音字 ,《新华字典》1990 年版有 735 个,《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检字表多音字 763 个, 《现代汉语词典》第 2 版 941 个,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 928 个,这些多音字造成交际中的不当,表现为:(一)误读现象地名“六(lù)安”的“六”读成 liù;将“丽(1í)水”的“丽”读成 1ì;把“个人好(hào)恶(wù)”中的“好恶”读成 hǎo è;把“胡同(tòng)”的“同”说成 tóng, “载人航天”的“载”误读成 zǎi,“因为”误读为“因为(wèi) ”,“仇”作为姓,误读成 chōu 等等,电视台播音员的读音人们公认是最标准的,可是实际工作中,其也有遇到多音字读错的情况,如,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某其文化寻根节目,其中提到了《道藏经》,把“道藏”的“藏”字误读作“cang”。 《笑傲江湖》是前两年热炒的电视剧,遗憾的是剧中人物将“令(líng)狐冲”的“令”说成 lìng,将“任(rén)盈盈”的“任”说成 rèn;在 2002 年第22 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晚会上,有一位资深艺术家将“主角(jué)”之“角”说成 jiǎo;湖南台记者采访一位参加过威尼斯电影节的四川籍女影星时,这位女影把“参(chēn)差(cī)不齐”中的“参差”说成“cān cā”,等等。(二)误写现象“起哄”误写为“起轰”。“轰”音 hōng,指声响很大,“哄”是个多音字,共有三种读音:一音hōng,象声词,形容大笑声和喧哗声,也指许多人发出的声音,如“哄传”、“哄然”、“哄抬”、“哄堂大笑”、等。第二种读音 hǒng,指用假话或手段骗人,也指看小孩儿或带小孩儿,如“哄骗”、“哄弄”、“哄人”、“哄小孩儿”。第三种读音 hóng,指许多人在一起胡闹生事,也指开玩笑,如“一哄而散”、“起哄”。(三)误用现象如“拾级而上”被误用为“拾级而下”。 “拾”有两个音义:l.Shè,轻步而上;2.shí,十的大写“拾级”的“拾”读 Shè,语义特征是上,不是下。二、多因此误读成因分析
字词误读现象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从客现上说,大量形似字的存在为误读提供了可能;以单字形式出现的字词,缺乏必要的语境,人们无法从其它相关的汉字或词语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单字投射到大脑中的影像孤立,形成的感知印象不深,有时反复辨认,反而会使已形成的神经联系、感知印象发生位移,产生错觉,导致误读。(一)客观语言事实多音字的不同音项的确存在着语用频率的差异,即有的音项经常出现,有的音项则只在特定的场合出现,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不同音项的掌握程度,语用频率高的音项,人们对其音义比较熟悉,就可能掌握得好。语用频率低的音项,人们对其音义不十分熟悉,就可能掌握得不好,容易造成误读。(二)心理因素从心理因素方面看,人们普遍存在着求简和趋同的心理,在对待多音字的问题上,这种心理仍然发挥作用,汉字中的多音字数量多,因此关系复杂,要想掌握好很不容易,人们希望多音字数量少,希望音义关系不那么复杂,甚至希望几个不同的音项都能合并成一个音项,这种心理基础肯定会对多音字读音产生影响,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遇到多音字往往使用自己熟悉的音项去代替其他的音项。(三)认知方式从认知方式方面来看,多音字有的音项语用频率较高,处于语频强势,有的音项语用频率较低,处于语频弱势,而这种语用频率上的强势与弱势会对多音字的读音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某个音项被经常使用,属于语频强势音项,它在人们的头脑中便会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会经久不忘。如果某个音项并不常用,属于语频弱势音项,它在人们头脑中便会印象淡漠,甚至毫无印象,在这种情况下,遇到语频强势的音项,人们自然会读懂它。遇到语频弱势的音项,可能会造成误读,而误读的表现形式往往使用语频强势音项去类推语频弱势音项。(四)个人原因客现因素的影响对任何应试人都是均等的,导致的不良效果也应是基本一致的,为什么有的人多音字误读现象少,有的误读现象多呢? 部分人语文基本功不扎实,识字量少。除“说话”无文字凭借外,其余各项均有文字为依托,且全部出自《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读单音节字词”和“读双音节词语”中的字词均为《大纲》表工和表Ⅱ列出的词条,表 I 和表Ⅱ的字又多属 7 000 个通用字之 列,生 僻字 极少 。但误 读情 况分 析表 明 ,不 少误 读的 字是 次常 用字 甚 至 是常用字, 例 如 把“闩”(shuān)读成 chā,把“褐”(hè)读成 jié,把“躏”(lìn)读成 1án,还有的连“瞳、颓、烙、羔”等都不知其读音。语文基本功之匮乏、识字量之少达到令人痛心的地步,难怪有的测试员不元伤心地发出“推广普通话,有的人得从识字开始”的无奈感叹。(五)母语方言负迁移的影响应用语言学认为,一个人的语言学习可分为第一语言的学习(母语学习)和第二语言的学习(简称二语习得),前者一般是在幼儿时期开始的,是在幼儿获得其它知识的同时进行的,后者则“一般都是开始于较后阶段,开始于语言运用定型、身心成熟的其他许多过程已经完成或趋向完成的时候”,一般需要专门学习和接受训练。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着母语迁移现象。母语迁移分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又称为促进,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产生正迁移。负迁移又叫干扰,当母语或已获得的其它语言知识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学习者用这些语言知识的语言规则代替目的语的语言规则产生负迁移,形成语言错误。方言区人大多数都是以自己所在地方言作为“第一语言”,与母语语音系统相去甚远的普通话一般都是作为“第二语言”通过学校教育途径来掌握的①,从年龄上说,他们都已过了语言临界期,语音运用已基本定型。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普通话语音系统,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方言的干扰,产生负迁移。当然,母语方言的负迁移可能会随着二语习得的不断进步而弱化甚至消失,但问题是,目前各地的测前培训并未为负迁移的消失提供足够的条件。这主要表现为培训班学员多,所
操方言差异大,教学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全面兼顾,个别辅导少,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培训时间短(多为十天半月左右),学员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训练时间有限,难以按质按量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如此种种母语方言负迁移得以滋生的土壤不能铲除,方言影响导致的误读就难以根除,这也是产生误读的主要原因。三、减少多音误读的方法(一)用意义区别读音多音字进入词语或句子后,它的某一个读音被激活,它表示的意义也就是被激活的这一读音所表达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多音字的意义入手来区别读音"字总是与词相联系的,一个字造出来的词有一大片,词义可能全不一样,但是字只有一个,一批词的问题不过跟一个字有关,把某一个字的某一读音里的意义搞清楚了,就能了解一批词语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使字音字义脱离语境、脱离词语的运用,使人们能把同一个字的相同读音、相关意义构成的若干词语相互联系起来,人们对多音字的学习不再处于无规律的经验积累状态,再也不会觉得多音现象无穷无尽。(二)根据应用情况不同区别多音字有些多音字的各音项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差别不大,我们很难从意义上把各个读音区分开,但它们或者使用情况不同或者运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两点把它们区分开。比如:削 xiāo 用于单纯词 削苹果 削铅笔 刀削面xuē 用于合成词 削弱 削减 剥削剥 bāo 加用于单纯词 剥花生 剥羊皮bō 用于合成词 剥夺 生吞活剥 剥离(三)联系词语记住读音的意义我们知道,如果单单列出多音字几个读音的意义是比较难记忆的,那么,可以通过记住每个读音的例词来举一反三,事实上《审音表》正是以词标音的,《现汉》基本上也对每个多音字读音的义项给予例词,通过词来记字音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四)多读多念我们在看书时会遇到很多多音字,我们也可以依靠机械记忆来加强对正确读音的印象和对字义的理解,但我们认为视觉和听觉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不能把声音都变成汉语拼音改用眼睛看。并且有些人的误读不是不知道字义,而是记不住那个音,音义没有结合。因此,除了采用查字典记忆多音字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念读字词的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内字音的出现频率,建立音、义之间的联系,使形音义的结合形成自然反应,也就是建立音感、语感。反复地念读字词这一方法对学习一些特殊的多音字会非常有效。姓氏、人名、地名、国名、历史人名、音译词、化学元素用字等多音字的音项和这些多音字的其它音项意义上一般不会有联系,我们也无法从词性、应用角度区别它们,只能反复诵读加强音义之间的联系机械记忆。五、结束语通过对常见多音字的误读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多音字的几个音项中,语用频率越高,读音正确率越高,语用频率越低,则读音正确率越低。由此,我们提出了减少多音误读的方法,那就是联系词性、意义、使用情况区别读音,并在此基础上多读多念,提高字音使用频率,建立音义联系。对于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我们认为应该考虑到人民群众的使用习惯及是否被广泛接受这两点,该统读的就统读,不该统读的则予以保留。
参考文献[1] 杨华.多因误读与语用频率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08.[2] 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3] 曹先摧.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答问.辞书研究,2009.[4] 刘松汉.从汉语多音字的现状看多音字的整理.南京社会科学,2007.[5] 罗维明.关于汉字异读的几个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8.[6] 李如龙.论汉语方音异读.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7] 余中明. 《现代汉语词典》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订音的差异.语文建设,2010.[8] 孙宏宇.现代汉语多音字的规范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