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学前卫生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5 09:07:33浏览次数:44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学前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学前卫生学【030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答题要求:1.第一、二、三题选做二题,第四、五题选做一题。2.认真审题,按要求回答。3.表明要点、阐明理由;每个要点要用番号标明。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30 分)答:人类的生长发育经历着漫长的过程,包括了许多复杂现象,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使儿童向一定的方向发展,致使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在观察和研究生长发育现象过程中,总能发现多学科理论共同认可的基本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量变与质变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由不显露的细小量变到根本的、突然的质变的复杂过程。其间,包含着身体大小重量的增加、身体形态的改变和各组织器官机能的逐步完善等三方面变化有规律的相互交叉进行。如消化器官由婴儿发展到成人,在器官的大小、重量、形态不断增加、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消化能力的增强。因此,新生儿时只能接受少量的流质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的增强,才能逐渐消化固体的食物。 所以,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他们不仅仅是身高、体重比成人小,而且他们身体的比例、机能也不同于成人,是一个比成人简单、没有成熟、对环境的适应、对自身的保护等能力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机体。因此,在教育教养过程中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提出要求。 二、生长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年龄段按顺序衔接,前一年龄段的发育为后一年龄段的发育奠定必要的基础,前一阶段发展如果受到阻碍,势必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故生长发育同时也呈现出阶段性。如学前儿童学走路之前一定要先学会站,学站以前一定要学会坐,学坐以前要先学会抬头。再如新生儿期只能接受少量流质食物,随着年龄增加,消化机能的成熟才能逐渐完善地消化多种固体食物。 因此教育者需按照学前儿童各阶段发育的顺序和生理特点,为各阶段发育需要创设必要的环境条件,给予适当条件刺激和锻炼,引导他们有规律地从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发育。 三、生长发育的不均衡与协调统一学前儿童身体的不同器官或系统呈现出不同的发育趋势,身体组织和器官的生长模式图显示,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在胎儿期和出生后发育一直是领先的。新生儿脑重约 390 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一,9 个月时增加到 660 克,7 岁儿童平均脑重为 1280 克,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1400 克)。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弱,需淋巴系统来进行保护预警,因此淋巴系统在出生后 12 年都表现为快速增长,6 岁达成人水平,12 岁是成人水平的 200%,以后逐渐下降到成人水平。生殖系统在出生后前十年都基本处于静止状态,进入青春期后才开始快速发育成熟。 儿童身体各个系统发育虽不均衡,但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生长发育并非孤立 进行,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种对机体作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多个系统。如体育心肺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并有益于骨骼的生长。 四、生长发育速度的波浪式变化儿童大部分身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表现为快慢快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生长发育的速度不是随年龄呈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上升。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全身和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出生第一年生长发育速度最快,以后逐渐放缓,到青春期再次加快,至 20 余岁达成人水平,且女性比男性早两年出现。 以身高和体重为例,胎儿期是身高体重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生后头两年的身长增长速度比后几年快,第一年增长 20—25cm,增长值为出生时身长(50cm)的 50%;体重增加 6—7kg,为出生时体重(3kg)的 2 倍。无论身长还是体重,第一年都是出生后增长最快的一年。第二年内,身长增加- 1 -
10cm,体重增加 2.5—3.5kg,速度也是较快的。2 岁以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身长每年平均增加4—5cm,体重每年增加 1.5—2kg,保持相对缓慢平稳的速度,直至青春发育期再出现第二次突增。五、生长发育的程序性和个体差异性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粗至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从整体形态看,儿童从新生儿期的较大头颅、较长躯干和短小双腿逐步发展为成人时的较小头颅、较短躯干和较长双腿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程序有规律地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位学前儿童在身体形态和机体功能方面都存在着广泛的个体差异,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发育速度及最终达到的发育水平。如高矮、胖瘦、空间知觉强弱、能力水平差异等随处可见。因此,在学前儿童保教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和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将集体教育和个别化教育结合,科学地开展体能训练,客观地实施生长发育评价,使其潜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二、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30 分)答:适宜性原则学前期是儿童基本运动技能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体育锻炼应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此,适宜性原则是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一项基本原则。一方面要适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学前儿童的体育锻炼,应与其年龄所对应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不超出预期承受量。另一方面,要照顾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个体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各有差异,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在开展体育锻炼时,教师应针对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状况、运动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差异情况,合理安排不同难度的动作和运动项目,并引导儿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对特殊儿童、肥胖儿童,以及有疾病、体质差等体弱儿童,应在体育锻炼中给予重点保护和指导全面性原则全面性锻炼原则是指运用多种多样锻炼材料、组织形式和项目选择来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可采取多种锻炼途径和活动类型,对于各类体育活动安排要考虑多样化和对称性。一贯性原则由于学前儿童动作的习得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建立起条件反射,形成动力定型,体育锻炼对机体生理机能的良好影响,也是通过逐步适应经常变化的外界环境来实现的。因此,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体育锻炼,必须坚持一贯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运动过程的循序渐进。在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体育锻炼时 ,首先应组织一些身体准备活动,帮助他们放松身体,消除肌肉和关节的僵硬状态,防止体育锻炼过程的运动伤害。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负荷也应适度,避免产生过度疲劳或造成运动创伤。在锻炼结束之前,放松身体,逐步减少运动量,促使身体能量和心率的逐渐恢复。第二,运动内容的循序渐进。学前儿童如突然从事高难度动作,易因神经系统或其他器官的过度紧张而发生运动创伤。所以,在选择运动内容时,应注意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逐步提高练习难度,使其机体能够逐步适应,从而提高运动技能。第三,运动量的循序渐进。在确定儿童运动量时,不能一开始定的很高,应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提高运动负荷量后,也应给予一段时间适应再提高,再适应,从而确保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五、请根据以下材料判断该名幼儿患了什么病,并说明如何预防和护理。(40 分) 幼儿身体不适,并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 1-2 天后,口腔内出现小疱疹及溃疡,在舌、颊黏膜,硬腭处多见,软腭、牙龈及咽部也可出现 1-3 毫米直径大小的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和浅溃疡。在手、足掌心,指(趾)背及足跟部可出现小米粒或黄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疹或水疱,水疱液呈浆液不混浊,较水痘小,2-3 天消退,不留痂,有时手臂、腿、臀部也可出现少许斑丘疹或疱疹。患儿因口腔疱疹而疼痛、流口水妨碍进食。部分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答:根据材料幼儿的症状,判断该名幼儿患了手足口病。 (一)护理 1.一般护理 (1)让患儿多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每天至少开窗通风 2 小时,被子不能太厚太多。 (2)患儿应多饮水和果汁,多吃青菜吃清淡的食物,不吃酸、辛辣、过热、过甜、过咸的食物,吃便于咀嚼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3)注意手、足病损处皮肤清洁,不要用手乱抓东西,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经常给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渍,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2.对症护理 (1)口腔溃疡处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还可局部给予口腔喷雾剂,如达芬拉露、新净界。同时,辅助给予维生素 B 族及维生素 C 促进恢复。 (2)抗病毒护理。常在疾病期间选用利巴韦林。若白细胞高合并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菌素。也可服用清热解毒中草药,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大青叶合剂等。 (3)注意观察,严防并发症。若经护理不见好转,出现口腔糜烂加重、高热、头痛等症状时,应到医院进行医治。 (二)预防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成人在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充分清洗学前儿童使用前后的奶瓶、奶嘴;勤晒衣被,多通风。 3.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