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液
发布时间:2025-04-05 08:04:59浏览次数:16第三节 血液一、A1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提供营养B、缓冲温度C、运输激素D、运输 O2和 CO2E、提供铁2、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则其血沉速度将A、正常B、下降C、增快D、先加快后下降E、先下降后加快3、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A、运输物质B、参与机体的免疫C、缓冲 pH 值D、参与生理止血E、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4、当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大时A、红细胞不易破裂B、对高渗盐溶液抵抗力增大C、对高渗盐溶液抵抗力减小D、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减小E、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增大5、小血管损伤后止血栓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是由于血小板的哪种生理特性A、吸附B、粘附C、聚集D、收缩E、释放6、对于血小板的聚集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A、纤维蛋白质B、凝血酶C、Ca2+D、ADP 与血栓素 A2E、花生四烯酸7、下列哪项不是血小板功能A、在创伤处迅速凝集形成止血栓子B、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保持内皮细胞完整C、参与内皮细胞修复D、参与血纤维的形成与增多E、增加血液的粘稠度8、血浆的 pH 值主要取决于下列哪个缓冲对A、KHCO3/H2CO3B、K2HPO4/KH2PO4C、NaHCO3/H2CO3
D、Na2HPO4/NaH2PO4E、Na-蛋白质/H-蛋白质9、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可引起A、组织液减少B、组织液增多C、尿少D、红细胞萎缩E、红细胞膨胀和破裂10、某患者血浆白蛋白低于 30g/L,出现水肿,其主要原因是A、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B、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E、淋巴回流增加1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NaClB、白蛋白(清蛋白)C、球蛋白D、纤维蛋白E、血红蛋白12、正常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形态不同。在 0.5%NaCl 溶液中红细胞的态是A、正常B、膨胀C、缩小D、破裂E、先缩小后破裂13、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A、与血清容积之比B、与血浆容积之比C、与血管容积之比D、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14、血清与血浆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A、纤维蛋白B、纤维蛋白原C、凝血酶D、血小板E、凝血因子15、血浆与组织液各种成分浓度的主要区别是A、Na+B、K+C、蛋白质D、有机酸E、血细胞16、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A、8%B、15%C、20%
D、60%E、40%17、A 型标准血清与 B 型血液混合时可引起A、血液凝固B、红细胞凝集C、红细胞叠连D、红细胞收缩E、溶血18、通常所说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19、献血者为 A 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A、B 型B、AB 型C、A 型D、O 型E、A 型或 B 型20、某人的血浆中只含有抗 A 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可能是A、A 型B、B 型C、O 型D、AB 型E、Rh 型21、输血时主要考虑A、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给血者血浆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C、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D、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E、受血者红细胞不与其血浆发生凝集二、A21、用标准血清检测血型时,如果受检测者红细胞与 A 型血清发生凝集,而与 B 型血清不发生凝集,则受检者的血型是A、A1 型B、A2 型C、B 型D、AB 型E、O 型三、B1、A.中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血小板<1>、参与生理止血多个环节的细胞是ABCDE
<2>、释放组胺引起过敏症状的细胞是ABCDE<3>、抵御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细胞是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O2和 CO2此外,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能缓冲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43,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决定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因素是血浆成分的改变,而不是红细胞本身。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在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中红细胞可缓慢下沉。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通常将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因胞膜表现的唾液酸而带负电荷,彼此排斥间距约为 25nm。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是因为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在某些疾病状态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带有正电荷,可加速红细胞的叠连,叠连后的红细胞总体积不变,但和血浆接触产生摩擦的有效面积减少了,与血浆的摩擦力相应减少,故沉降速度加快。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红细胞叠连有促进作用。白蛋白带有负电荷,使红细胞不易叠连,卵磷脂对红细胞叠连有抑制作用。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球形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使血沉减慢。【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44,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各种血浆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理机能,主要有以下六下方面:1.营养功能每个成人 3L 左右的血浆中约含有 200g 蛋白质,它们起着营养贮备的功能。虽然消化道一般不吸收蛋白质,吸收的是氨基酸,但是,体内的某些细胞,特别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饮完整的血浆蛋白,然后由细胞内的酶类将吞入细胞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这样生成的氨基酸扩散进入血液,随时可供其它细胞合成新的蛋白质之用。2.运输功能蛋白质巨大的表面上分布有众多的亲脂性结合位点,它们可以与脂容性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水溶性,便于运输;血浆蛋白还可以与血液中分子较小的物质(如激素、各种正离子)可逆性的结合,即可防止它们从肾流失,又由于结合状态与游离状态的物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使处于游离状态的这些物质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3.缓冲功能血浆白蛋白和它的钠盐组成缓冲对,和其它无机盐缓冲对(主要是碳酸和碳酸氢钠)一起,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血液 pH 的稳定。4.形成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的水份分布。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在实现免疫功能中有重要作用的免疫抗体、补体系统等,都是由血浆球蛋白构成的。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绝大多数的血浆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质以及促进血纤维溶解的物质都是血浆蛋白。【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45,点击提问】4、
【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反之,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46,点击提问】5、【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血管损伤使局部血管壁 PGI2 减少。这样,流经损伤段血管的血小板即黏附于损伤处的胶原组织上,即粘附特性。【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47,点击提问】6、【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叫做聚集。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如加入 ADP 可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释放的 ADP 可以再次引起新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可以出现两个聚集波。胶原本身不能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只能在诱导血小板释放 ADP 后引起。聚集发生的机制至今已知有花生四烯酸途径,致密颗粒途径和血小板激活因子途径,已知不少因素如 Ca2+和纤维蛋白原都与血小板的聚集有关。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栓烷 A2(TXA(2)。血栓烷 A2(TX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而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 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48,点击提问】7、【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血小板可融合于血管内皮细胞,对修复内皮细胞,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性及正常通透性具有重要作用。经过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可以止血栓的形成。血小板聚集后,其 α-颗粒中的各种血小板因子释放出来,如纤维蛋白原的释放,可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血凝块。【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49,点击提问】8、【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血浆 pH 主要决定于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即NaHCO3/H2CO3的比值,通常血浆 pH 的波动范围极小。【该题针对“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0,点击提问】9、【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因此,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该题针对“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1,点击提问】10、【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血浆白蛋白低于 30g/L,使得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该题针对“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2,点击提问】
1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血浆渗透压由所含两部分溶质构成。由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该题针对“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3,点击提问】1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红细胞在等渗的 0.9%NaCl 溶液中可保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大小。在 0.42%NaCl 溶液中开始出现小部分细胞破裂溶血,在 NaCl 溶液浓度降低至 0.35%时,全部红细胞发生溶血。【该题针对“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4,点击提问】1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该题针对“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5,点击提问】1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血清是指血液凝固后 12 小时,血凝块发生回缩所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增添了小量血凝时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该题针对“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6,点击提问】15、【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血浆的化学成分:水(90%~91%)、蛋白质(6.5%~8.5%)和小分子物质(2%)等。【该题针对“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7,点击提问】16、【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因为每公斤体重只含有 70~80ml 的血液。因此正常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7%~8%。【该题针对“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8,点击提问】17、【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该题针对“血型:ABO 血型系统★”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59,点击提问】18、【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该题针对“血型:ABO 血型系统★”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60,点击提问】19、【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献血者为 A 型血,其红细胞膜上含凝集原 A,血清中含抗 B 凝集素。交叉配血的主侧是献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主侧不凝集,表示受血者血清中不含抗 A 凝集素;交叉配血的次侧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献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次侧凝集,表示受血者红细胞膜上含凝集原 B。根据交叉配血结果,受血者红细胞膜上有凝集原 B,而不含抗 A 凝集素,可判断受血者的血型为AB 型。因为 B 型者血清中含抗 A 凝集素,0 型者红细胞膜上不含凝集原 B,A 型血者红细胞膜上不含凝集原 B,故受血者不可能是 A 型、B 型或 O 型。【该题针对“血型:ABO 血型系统★”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62,点击提问】20、【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ABO 血型的分型及其物质基础 ABO 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 A 与凝集原 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为 4 型。凡红细胞只含 A 凝集原的,即称 A 型;如存在 B 凝集原的,称为 B 型;若 A与 B 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 AB 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则称为 O 型。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各含有不同的凝集素,即不含有对抗内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在 A 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 B 凝集素;B 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 A 凝集素;AB 型人的血清中没有抗 A 和抗 B 凝集素;而 O 型人的血清中则含有抗 A 和抗 B 凝集素。【该题针对“血型:ABO 血型系统★”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63,点击提问】2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输血时测定血型,并做交叉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测受血者的血浆中没有使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的抗体。【该题针对“血型:ABO 血型系统★”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64,点击提问】二、A2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A 型标准血清中含抗 B 凝集素,受检测者红细胞与其发生凝集,提示其红细胞上有 B凝集原,可能为 B 型或 AB 型;B 型血清中含抗 A 凝集素,受检测者红细胞不与其发生凝集反应,表示受检测者红细胞上没有 A 抗原,即不可能是 AB 型。故本题应选 C,即受检者为 B 型。【该题针对“血型:ABO 血型系统★”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61,点击提问】三、B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血小板的功能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第二阶段主要是促进血液凝固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40,点击提问】【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嗜碱性粒细胞胞浆内存在较大的碱性染色深的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引起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症状。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较大的、椭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其中含有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质。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 102142341,点击提问】【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中性粒细胞是体内主要的吞噬细胞,它能够吞噬病原微生物、组织碎片及其他异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在机体内起着抵御感染的重要作用。【该题针对“血细胞★”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342,点击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