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9 10:06:45浏览次数:47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关系研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该文发表已经 50 多年,但今天回顾毛泽东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对于认识和处理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957 年 2 月 27 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 扩大)会议在北京开幕。会上,毛泽东主席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的重要讲话,从而形成我国关于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当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对解决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贡献(一)明确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个科学范畴在《正处》一文中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首先要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文章进一步指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表现: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国家内部敌人、国家外部敌人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它具有不可调和性;而人民内部矛盾是“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正处》一文对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的矛盾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提供了划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重要标准。
(二)指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处》一文,毛泽东重点论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他把人民内部的对立和统一作为矛盾规律中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加以分析。他指出:“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正处》一文在论述“人民内部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论断中,坚持矛盾规律关于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即重点论述人民内部矛盾的作用,但并没有忽视和否认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矛盾的特点和性质毛泽东在《正处》一文中揭示出了两类不同矛盾的性质,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并且进一步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区别和特点是“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四)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法根据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毛泽东在《正处》一文中又开创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处理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解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现实意义(一)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自身能够解决基本矛盾,而不是通过否定社会主义社会来解决。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内部矛盾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计划经济时代,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分配模式, 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出现普遍贫穷的现象。30 多年前,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共富,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面临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等多种压力,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也存在问题,有些甚至相当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和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实践充分证明,毛泽东首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特点和解决途径、方法等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二)为新时期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和发展,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由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的多样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多样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社会矛盾如分
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状况。当下中国社会的矛盾十分多样化和复杂化,解决起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对待。但毛泽东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依然具有普遍适应性。《正处》一文指出:“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制的方法去解决。”采用民主的方法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的社会实际。发展民主,健全法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过去我们习惯用政策指令来解决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用符合时代和现实要求的法规、制度规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协调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解决人民内部之间的各种矛盾,创造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新制度和建设新国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总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不仅在我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于我们当前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在解决矛盾中保持社会和谐,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39.[1]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 1991:139.[2]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74.[2]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74.[3] 毛泽东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467.[3]毛泽东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