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四节 配合物与超分子(原卷版)
发布时间:2025-05-08 08:05:30浏览次数:3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第四节 配合物与超分子【学习目标】 1.能从微观角度理解配位键的形成条件和表示方法,能判断常见的配合物。2.能利用配合物的性质去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从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3.了解超分子的结构特点与性质。【基础知识】一、配合物1、配位键(1)概念: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 孤电子对 ,而另一个原子提供 空轨道 而形成的化学键,即“电子对给予—接受”键。(2)表示方法:配位键常用 A—B 表示,其中 A 是 提供 孤电子对的原子,叫给予体,B 是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叫 接受体 。如:H3O+的结构式为 ;NH 的结构式为 。(3)形成条件:形成配位键的一方(如 A)是能够提供 孤电子对 的原子,另一方(如 B)是具有能够接受孤电子对的空轨道的原子。①孤电子对:分子或离子中,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电子对就是孤电子对。如 、 、分子中中心原子分别有 1、2、3 对孤电子对。含有孤电子对的微粒:分子如 CO、NH3、H2O 等,离子如 Cl-、CN-、NO 等。②含有空轨道的微粒: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一般来说,多数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数目基本上是固定的,如 Ag+形成 2 个配位键,Cu2+形成 4 个配位键等。2、配合物(1)概念:通常把金属离子或原子(称为 中心离子 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 配体或配位体 )以 配位键 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如[Cu(NH3)4]SO4、[Ag(NH3)2]OH等均为配合物。(2)组成:配合物[Cu(NH3)4]SO4的组成如下图所示:①中心原子:提供 空轨道 接受 孤电子对 的原子。中心原子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此时又叫 中心离子 ),最常见的有过渡金属离子:Fe3+、Ag+、Cu2+、Zn2+等。②配体:提供 孤电子对 的阴离子或分子,如 Cl-、NH3、H2O 等。配体中直接同 中心原子配位 的原子叫做配位原子。配位原子必须是含有 孤电子对 的原子,如 NH3中的 N 原子,H2O 中的 O 原子等。③配位数:直接与中心原子形成的 配位键 的数目。如[Fe(CN)6]4-中 Fe2+的配位数为 6 。(3)常见配合物的形成实验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有关离子方程式滴加氨水后,试管中首先出现 蓝色 沉淀,氨水过量后沉淀逐渐 溶解 ,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滴加乙醇后析出 深蓝 色晶体Cu2++2NH3·H2O===Cu(OH)2↓+2NH、Cu(OH)2+4NH3=== [Cu(NH3)4]2++2OH-、[Cu(NH3)4]2++SO+H2O=====[Cu(NH3)4]SO4·H2O↓溶液变为 红色 Fe3++3SCN-===Fe(SCN)3
滴加 AgNO3溶液后,试管中出现 白色 沉淀,再滴加氨水后沉淀 溶解 ,溶液呈无色Ag++Cl-===AgCl↓、AgCl+2NH3===[Ag(NH3)2]++Cl- (4)配合物的形成对性质的影响①对溶解性的影响:一些难溶于水的金属氢氧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氰化物,可以溶解于氨水中,或依次溶解于含过量的 OH-、Cl-、Br-、I-、CN-的溶液中,形成可溶性的配合物。如Cu(OH)2+4NH3===[Cu(NH3)4]2++2OH-。②颜色的改变:当简单离子形成配离子时,其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异。颜色发生变化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根据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有配离子生成。如 Fe3+与 SCN-形成硫氰化铁配离子,其溶液显 红色 。③稳定性增强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的配位键越 强 ,配合物越 稳定 。当作为中心离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例如,血红素中的 Fe2+与 CO 分子形成的配位键比Fe2+与 O2分子形成的配位键强,因此血红素中的 Fe2+与 CO 分子结合后,就很难再与 O2分子结合,血红素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从而导致人体 CO 中毒。二、超分子1、定义:超分子是由 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分子通过 分子间相互作用 形成的分子聚集体。特别提醒:(1)超分子定义中的分子是广义的,包括离子。(2)超分子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伸展的。2、超分子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分子识别 和 自组装 。【考点剖析】考点一 配位键1.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形成配位键的条件是一方有空轨道,一方有孤电子对B.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C.配位化合物中的配体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阴离子D.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成键原子必须有未成对电子2.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和配位键的化合物是( )A.NH4NO3 B.NaOHC.H2SO4 D.H2O3.以下微粒含配位键的是( )① N2H ② CH4 ③ OH- ④ NH ⑤ Fe(CO)3 ⑥ Fe(SCN)3 ⑦ H3O+ ⑧[Ag(NH3)2]OHA.①②④⑦⑧ B.①④⑤⑥⑦⑧C.③④⑤⑥⑦ D.全部考点二 配合物的理解及应用4.下列不属于配合物的是( )A.[Cu(H2O)4]SO4·H2OB.[Ag(NH3)2]OHC.KAl(SO4)2·12H2OD.Na[AlF6]5.下列过程与配合物的形成无关的是( )A.除去 Fe 粉中的 SiO2可用于强碱溶液B.向一定量的 AgNO3溶液中加入氨水至沉淀消失C.向 Fe3+溶液中加入 KSCN 溶液D.向一定量的 CuSO4溶液中加入氨水至沉淀消失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g(NH3)2]+中 Ag+空的 5s 轨道和 5p 轨道以 sp 杂化成键,空间结构为直线形B.配位数为 4 的配合单元一定呈正四面体结构,配位数为 6 的配合单元一定呈正八面体结构C.[Cu(NH3)4]SO4中所含的化学键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配位键D.[Pt(NH3)6]2+和[PtCl4]2-中,其中心离子的化合价都是+2 价7.下列关于配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许多过渡金属离子对多种配体具有很强的结合力,因而过渡金属配合物远比主族金属配合物多B.配合物中中心离子与配体间、配离子与酸根离子间都是以配位键结合
C.配离子中,中心离子提供空轨道,配体提供孤电子对D.中心离子所结合配体的个数称为配位数,不同离子的配位数可能不同8.把 CoCl2溶于水后加氨水先生成的 Co(OH)2沉淀后溶解,再加氨水,生成了[Co(NH3)6]Cl2,此时向溶液中通入空气,得到的产物中有一种其组成可以用 CoCl3·5NH3表示,Co 的配位数是 6,把分离出的 CoCl3·5NH3溶于水后立即加硝酸银溶液,则析出氯化银沉淀。经测定,每 1 mol CoCl3·5NH3只生成2 mol Ag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物中 CoCl3·5NH3的配位体为氨分子和氯离子B.通入空气后得到的溶液中含有[Co(NH3)5Cl]2+C.[Co(NH3)6]Cl2中心离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3d54s2D.[Co(NH3)6]Cl2中含有配位键、极性共价键、离子键9.下列配合物或配离子的配位数是 6 的是( )A.K2[Co(SCN)4] B.[Fe(CN)5(CO)]3-C.[Zn(CN)4]2- D.Na[Al(OH)4]10.已知 Zn2+的 4s 轨道和 4p 轨道可以形成 sp3型杂化轨道,那么[ZnCl4]2—的空间结构为( )A.直线形 B.平面正方形C.正四面体形 D.正八面体形11.[Cu(NH3)4]2+具有对称的空间结构,[Cu(NH3)4]2+中的 2 个 NH3被 2 个 Cl-取代,能得到 2 种不同结构的产物,则[Cu(NH3)4]2+的空间结构为( )A.正四面体形 B.正方形C.三角锥形 D.无法确定12.某物质的实验式为 PtCl4·2NH3,其水溶液不导电,加入 AgNO3溶液反应也不产生沉淀,以强碱处理并没有 NH3放出,则关于此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配合物中中心原子的电荷数和配位数均为 6B.该配合物可能是平面正方形结构C.Cl-和 NH3分子均为 Pt4+配体D.配合物中 Cl-与 Pt4+配位,而 NH3分子不配位13.关于化学式为[TiCl(H2O)5]Cl2·H2O 的配合物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配位体是 Cl-和 H2O,配位数是 9B.中心离子是 Ti4+,配离子是 Ti2+C.内界和外界中的 Cl-的数目之比是 1∶2D.加入足量 AgNO3溶液,所有 Cl-均被完全沉淀14.Co(Ⅲ)的八面体配合物 CoClm·nNH3,若 1 mol 该配合物与 AgNO3作用生成 1 mol AgCl 沉淀,则m、n的值是( )A.m=1,n=5 B.m=3,n=4C.m=5,n=1 D.m=4,n=515.Co3+的八面体配合物 CoClm·nNH3如图所示,其中数字处的小圆圈表示 NH3分子或 Cl-,Co3+位于八面体的中心。若 1 mol 配合物与 AgNO3作用生成 2 mol AgCl 沉淀,则n的值是( )A.2 B.3 C.4 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