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发布时间:2023-05-27 10:05:42浏览次数:77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目前经济危机以及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派生的风险。激发了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储备货币安排的质疑和改革诉求。国际现行的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主的,各种货币鼎足的体系。而这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霸权货币体系让全世界为美国的错误货币政策买单的一个表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 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而且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危机带来变革,变革带来机遇.本文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希望我国抓住这次机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推动国际金融秩序变革,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体系。一、国际货币体系的三次“追赶、危机和变革”国际货币体系至今的演变大势可概括为三次追赶、危机和变革。第一次变革是 19 世纪后期到 20世纪前期美国经济对大英帝国以及欧洲列强的成功追赶,是推动金本位制退位的基本动力。当时,美国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工业生产占全球一半以上,黄金储备占全球 75%以上。高度不对称的实力对比。促成内容和形式都高度不对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运而生。第二次变革是从 1950年到 1970 年,德日等国发起对美国经济的追赶,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是美国的 2 倍和 4.5倍,CDP 增长分别为 2.85 倍和 6.2 倍,出口增长为 3.9 倍和 14.9 倍。在国际竞争格局实质演变和美
国持续通胀的背景下,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信心逐步丧失,这一体制最终通过四次间歇性危机退出历史舞台。世界经济迎来了多样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亚健康”状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多样化”特点。一是汇率制度政策选择多样化:大体上,发达国家较多实行浮动汇率制,发展中国家较多实行固定或盯住汇率制。二是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包括汇率通过不同机制变动调节国际收支,通过国内宏观政策调节。IMF 参与危机救助和调节等。三是储备资产多样化:美元仍是最主要储备货币。马克,欧元、英镑、日元不同程度承担储备资产功能。但在看似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举措背后,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一)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受美国经济和美元信用影响基础不稳定、不牢固。美国经济自上个世纪70 年代以来实力相对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美元币值发生变动,导致了各国特别是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现实利益矛盾。不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二)浮动汇率制度加剧了汇率体系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汇率波动和汇率战不断爆发,助长了国际金融投机活动,金融危机风险大增。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影响。(三)多样化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受到种种条件制约,作用有限。比如汇率调节机制受出口商品弹性限制、利率机制的副作用、商业银行的逐利性竞争导致贷款约束放松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积累。(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以作为,没有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美国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六分之一的投票权,拥有对基金组织任何一项重大方案和决议的一票否决权,因此,任何不利于美元国
际地位和美国核心利益的方案都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实施程序。三、中国在重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选择进入 21 世纪后全球经济见证新一波前所未有的国际追赶浪潮,中国、印度等一批新兴经济体开始成为追赶的主角。从过去一段时期相关国家经济表现的经验证据看,中国目前无疑是新一轮追赶领跑国。新世纪最初七八年间,用汇率衡量,中国 GDP 相对美国规模从 12%上升到 30%,进出口相对规模从 23%上升到 69%,固定资本形成相对规模从 26%增长到 65%。在制造业这个最重要的贸易部门,2000—2007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相对美国比率从 16%增长到 76%,该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美国比率从 6%增长到 13%。“追赶一危机一变革”的规律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时代来临,尤其在目前危机中,美国一改常态,寻求更多国际的支持,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更应借风施力,促进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增加在新秩序中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一)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在继续做好我国各项经济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一是建立一套比较合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得以顺利地开展业务。三是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扩大人民币的交易规模。四是创造条件 ,大力培养合格金融人才,为国际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本。五是提高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培育我国金融市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和自由化。做好上述工作,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二)积极与亚洲国家沟通,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唯一的出路在于效法欧
洲.积极推进亚洲货币的一体化进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于各种形式的亚洲国家间的货币金融合作都采取积极态度。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经济和国际货币环境。目前,亚洲国家问的货币金融合作还局限在防范危机的领域,建立地区统一货币体系的根本大事,尚未出现值得一提的举措。欧元启动的历史过程,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辐射力的扩大。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加强。我国要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促进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使之成为广大亚洲国家的共同事业。(三)联合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中的表决权,增加参与制订国际金融游戏规则的能力,进而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短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掌握更多话语权,才能遏制美国在金融功利主义行为方面的作为,才能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系统,改善国际金融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应对救助机制,提高国际金融组织切实履行职责能力。参考文献:〔1〕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国新闻网,2009.〔2〕张燕生.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北京日报,2012.〔3〕卢锋.追赶一危机一变革.财经,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