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8《楷书基础与技法》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5 21:11:48浏览次数:23
0638《楷书基础与技法》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楷书基础与技法》是对漫长的书法里程中楷书部分进行基础梳理和技法教导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基础、技法的教授,进而解释各楷书书法现象间的内在关联以及楷书书法现象与产生这些现象的历史、文化背景间的表里关联;同时也尽可能勾勒出一条关于楷书书体递嬗演进和风格启程流变的较为清晰的脉络。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我们以宏观的角度去对待具体的楷书碑帖,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1)该课程考核方式为书法类作品创作,由学员在期末考试当场完成,试卷主要有两种题型,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此部分占课程考核分数的 50%。 (2)题型说明题型一:临摹(50 分)题型二:创作(50 分)二、楷书重点知识复习第一章、欧阳询楷书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世人以欧体相称,其时书名远播域外,高丽亦曾遣使求书。欧阳询书法“戈戟森然”之笔势,主要受北派书风影响,但又兼容南方“秀骨清相”之气象。入唐以后,渐臻佳境。“欧体”书承“王书”,都“风神严于智永(张怀灌语),于是,它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与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之谓“初唐四大家”。“欧体”的艺术特色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故历代诸家,无不取法唐人。“欧体”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为后人楷法之师宗,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妙。对于欧阳询书艺特点之评说,历来众说纷纭。《新唐书·欧传》:“欧初效王书,后险劲过之,固自名其体。”张怀灌《书断》:“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杨士奇《东里全集》:“询书虽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跋醴泉铭》:“欧书以圆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抵篆隶。”苏轼:“欧阳率更书,妍弩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余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高貌耳。”上述评家,对欧字笔力之险劲,结体之严整,可谓“共识”,而东坡“劲险刻厉”四字,实为精要之概括。第二章、颜真卿楷书特点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 709 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 785 年),终年 77 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被认为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 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诗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 130 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楷书,岑勋撰文,徐浩题额。字体匀称,丰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 725 年)四月立。碑存陕西西安碑林。第三章、赵孟頫楷书特点赵孟頫(公元一二四五年一三二二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宋朝皇室的后裔,元朝取代宋朝后,经当朝上层多次劝说,出山进入朝廷,做了元朝的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封魏国公,后终辞职隐居家乡,潜心于书画文辞和山水闲雅之间,从不问政事。赵书的代表作有《妙严寺记》、《胆巴碑》、《三门记》、《寿春堂》等。其主要特点为:崇尚平和静穆,浅近易学,运笔周正。赵字追求不激不历、温润娴雅的晋代书风,正是“二王”的写照。结字俊美灵秀。素以遒美秀逸著称,采用平稳匀落的结字原则,笔画的收放、穿插结字的疏密、布白,字形的大小、宽窄,都纯出自然,显示了他的高超技艺。 用笔遒劲挺健,笔圆带方,流动带行。赵字继承了晋、唐书法的法度,坚持中锋运笔,点画圆润华滋,线条富有弹性,外似柔美而内实坚钢。他吸收并灵活借鉴了唐代大书法家李北海的用笔方法,在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因而形成了赵字的主要特征之一。第四章、柳公权楷书特点柳公权的字被称为柳体,有骨感之美。早年间,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晚年楷书作品。《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在他六十四岁时候书写的,笔法苍劲而有力度。在颜体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柳体和创新,字体紧密而富有力度,整个画面干净利落,富有美感。《玄秘塔碑》被认为是书法大家柳公权的鼎峰代表作,字体美观,字体形式体现了柳体书法特点。这部作品虽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兰亭序》是柳公权的中字体楷书作品,在山西发现了宋拓本。拓本长二十四厘米宽一厘米,厚一厘米,共有十八页。上面的字体清晰可见,写于公元 842 年。《兰亭序》体现了柳公权的楷书特点,此时柳公权的“柳体”基本已经形成。早年间,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后来柳公权的字体展现了字瘦而硬的特征,以此说明下笔的力度很足,后人称俩人的作品特点为“颜筋柳骨”。在《兰亭序》中,在颜真卿颜体基础之上,柳公权加以改革和创新,融入了魏晋和唐朝初年的楷书书写技巧,字体苍劲而有力。仔细观察字体,会发现每一个字体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富动感之态,尽展骨劲之美。执笔在指,运笔在腕;书写纸上,形成点画,积点画而后成字体。因此字体的形态表现如何,关键在于点画的用笔如何。举凡点画的起止长短,方圆肥瘦,偃仰向背,正直弧斜,轻重徐疾,虚实映带以及转折顿挫,藏锋露锋等等用笔问题,也就关系到字体形态的表现问题。各家字体在用笔上都有它一定的讲究和方法,从而就形成了他的一定特征。所以初学临摹的人,必须首先抓住这些带有关键性的特征,才容易把字临摹得相似或近似。关于柳字的用笔特征,应掌握如下几点:   一、由于颜书以丰筋胜,柳书以骨力胜,世人皆以“颜筋柳骨”并称。同时也正因为 此,一般初学柳字的人,往往过分偏重于骨力的一面,而忽略了柳书于劲健之外,尚富 有丰腴妍润的一面,而将柳字临写得过分枯瘦,这一点必须加以留意。   二、柳体字用笔是“方笔”和“圆笔”并用的,“方笔”指在起笔和收笔处笔画有棱角,而 呈方的形状,并不是指什么角度正好九十度。用笔方法,主要是逆锋起笔,如写横画, 在逆锋向左上角起笔后,就要向下落笔(这叫做欲横先竖),再转锋向右行笔;收笔时用 “回锋收笔”。如写竖画,在逆锋向左上角起笔后,就要向右横落笔(叫做欲竖先横),再 转锋向下力行。如写撇,欲左下先右上(柳字在撇画或竖画,每多强调用“方笔”,所以 在起笔时,时常出现用二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多一个棱角)。如写捺,欲右下先左上, 这些都称为“逆锋”笔法。在行笔时用铺毫,笔画尽处,每用顿笔。这样用笔,就叫“方 笔”,方笔点画,厚重遒劲。   圆笔指写出的点画呈圆形,圆笔在起笔后用裹锋,不使笔锋分散开。行笔不折不顿, 写到尽处,一住即收,无有折锋痕迹。这样用笔,称为“圆笔”。柳体圆笔点画,格外显 得丰润而圆浑。   三、横画起笔方整,全用折锋起笔,从长短看,有短横长横之分,短横体态粗壮,所以按笔较重,长横伸左取势,中段稍瘦,所以行笔至中段时,须稍提锋。柳体长横在顶盖、中腰或底托部位时,都比一般为长,有时还长得比较突出。横画笔势,虽向右上取微含耸肩状态的斜势,但要使人一眼看来有安适平稳的感觉。有时横画两头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的样子,这在横画较多的字如“书”,“昼”,“真”、“兵”等字都配用此画。另 凡居于左偏旁的字如“木”、“扌”、“言”等偏旁的短横,为了要让右关系,右端要稍尖,人 称之为“右尖横”;或居于右偏旁的字如“才”、“寸”等偏旁的短横,为了要迎左的关系, 一般都用“左尖横”即左端比右端要狭窄些。   四、竖画起笔,折锋非常突出,有垂露和悬针之别,都根据字势需要而定。中竖每多用垂笔悬针,空抢收笔,力在抢尖。左右竖画,有相向和向背之分,如范字“圆”,“臣”, “雕”、“皆”等的竖画,相向形态,都较突出。   五、柳字的“点”,方圆并用,变化较多。其在“宝盖头”的首点,多用竖式方折之点, “宝盖头”左点,每多借用短竖为点,如范字“官”、“宅”等。另如“文字头”的首点,或方 或圆,都用侧式。方点体势,斩钉截铁,圆点体势,丰厚滋润,如范字“主”、“玄”之点。   六、柳字的撇,速度较快;柳字的捺脚较长,捺尾较细。撇捺相交之笔,轻撇重捺, 一如颜法。 ·   七、“火点底”的横四点,其中间二直点,多参用短竖成点;其在“绞丝旁”的下三点, 其中间一点,也以短竖出现;“水旁点”的末点,其挑尖须对准首点尾部,以求上下呼应。   八、凡“口”、“曰”等类四角围框之字,其上两角较下两角宽阔,所以竖画落笔后, 须由上向下斜下,两面对称,形同量米升斗之状。   九、凡“口”形框内如空无笔画,则“口”框的左面竖脚须伸出框外,如“口”形框内含 有其他点画者,则右面竖脚必须伸出框外,临摹时要分辨清楚。   十、凡“木”字之撇,(包括木字旁)其撇出的头部,一般都枕搁在竖画上,见范字“林”字。   十一、“竖弯钩”其弯部一路圆转,见范字“礼”字。   十二,范字“风”字的横折斜弯钩,其弧度大致相当于圆周的三分之一;钩笔特别丰 厚饱满,全从褚法中来《大字阴符经》墨迹本,96 行,461 字,传唐代褚遂良书。世传褚遂良楷书有《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梁公碑》、《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等,其中《倪宽赞》为墨迹本,余者为碑刻。   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具有极高的水准,是学习楷书的一个重要范本。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笔法,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大字阴符经》其用笔丰富,有方有圆,在藏有露。多用侧锋取势,一波三折,点画且细轻重极尽变化,隶意可辨,欹侧俯仰而是不失重心,中宫饱满,显得松而不散。其笔力坚实,动势强劲,气脉通畅,憨厚不失妩媚,飘逸不失端庄。南宋杨无处跋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后世诸多评论家对此帖都曾给予过极大赞美。初学者临习此帖当深入体察,不能片面追求俊美的外形而忽略了高雅的神韵,须从运笔入手,参以结构两者结合,才能形神兼得,而不致纤弱疲软,流于肤浅。   《大字阴符经》其字形为大楷,字数多且大,所以最适合学习。其中最多的字是“之”字,有 27 个,超过《兰亭序》中 21 个“之”字的数目;其次是“天”字,有16 个;再次是“入”字,有 14 个。此卷尾款为“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褚遂良任起居郎在贞观十年,即公元 636 年,书写时间应该和《伊阙佛龛碑》大体相同或略早,书法面目也应对应,而《大字阴符经》却是晚年褚书风格,在风格发展上说不通。徐无闻先生对此有详细的考证,认定是伪作。沈尹默和潘天鹰则认定《大字阴符经》是真迹无疑,抑或是同时代学褚高手所作,是后世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除大楷《阴符经》外,尚有伪托褚遂良小楷草书《阴符经》二种传世,是明显伪作。小楷《阴符经》风格近似玉版《十三行》,有一定的功力,文徵明和翁方纲认为是真迹。草书《阴符经》后署“贞观六年奉敕书”字样,纯属虚构伪托,因为褚遂良被召为傅书在贞观十二年 (公元638 年)。   《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使得此帖已非典型意义上的唐楷,而是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堪称“楷中《兰亭》”。《阴符经》是否为褚真迹已不重要,因为它所呈现出的艺术水平同样为书林珍视。   对《阴符经》的整体领会可从三方面人手:一是和褚遂良其他碑帖进行对比,对《阴符经》进行风格对照;二是和同时代的欧、虞、颜、柳书相比,明了其风格特征;三是和其他行楷书,如李邕、赵孟頫和董其昌等人的行楷书进行对比,又能有一番新的见地。 三、习题一. 临摹请完成一件 20 字以上的楷书临摹作品,临摹范本与尺幅不限。需落款。可加盖印章,亦可不盖。二.创作请以下列文字完成一件楷书作品,幅式不限。需落款。可加盖印章,亦可不盖。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宋·蘇軾《贈劉景文》)考核要求:1、每名考生两张三尺宣纸,一张用于草稿,一张用于书写考试作品。2、考生需将考试用章贴于考试作品的左下角。 3、考试后作品由学习中心当场收集密封,随期末试卷一起邮寄回学院统一批改,草稿纸不用上交。四、习题答题指导(仅供参考)(一)临摹答题指导:临摹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经典碑帖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临摹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线线角度:要注意每个笔画的角度是什么样的。线位置:要注意每个笔画与每个笔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字中放在什么位置。线长度:要观察到一个字中不同的笔画,哪个长、那个短,长多少、短到什么程线宽度:很少有人注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粗细对比,往往写成一粗细。笔画失去了粗细,结构内部的空间(内白)肯定也就不准确了。2、结构:左右对称:明确左右部件关系要对称,不可过于歪斜。疏密得宜:笔画多的字如何处理密集笔画,笔画少的字如何处理少的笔画空间。(二)创作创作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经典碑帖的熟悉和理解有一定程度后,能够借助临摹所汲取的古代书法的营养进行创作。请注意以下内容:创作的评判标准 1、漏字、缺字、少字,每处扣 3-5 分;2、繁体字写成简化字,每字扣 1 分;有的汉字繁简字可混用,如:“才”与“纔”、“于”与“於”等;3、字形、结构处理不太好,每字扣 0.1—0.5 分;4、章法处理欠统一,较凌乱,扣 1—5 分;5、笔法不完整,行笔不干净,起收笔交待不清楚,用墨太重,线条板滞、臃肿、钉头鼠尾,扣 1—5 分;6、整体气息与书写性,扣 1—5 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知识点基本涵盖考试内容。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