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课程[0066]《杜甫研究》答案
发布时间:2023-08-24 14:08:18浏览次数:20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教育 ) 课程名称【编号】:杜甫研究【006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大作业命题(学生选择其中至少两个题目作答,每题 50 分)一、 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50 分)摘要:自然情怀是杜甫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杜诗的解读,探究杜甫的自然情怀。关键词:情怀;自然;感受一、物与情怀杜甫自然情怀的核心“民胞物与”一词最早出自宋代大儒、理学家张载的《西铭》一文。刘明华师用这一词来阐述杜甫的仁爱思想,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西铭》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继承了前代关于天、地、人三才的思想,认为天好比人的父亲,地好比人的母亲,而人是天地的产物,正如《易经》所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易序卦传》)。人生长于天地之间,世间所有的人都应是同胞,自然界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万物即一切自然物都应是人的朋友。“民,吾同胞”,阐释的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物,吾与也”,阐释的则是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民胞物与”一词虽出自宋儒之口,但究其思想渊源,却甚为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墨子也提倡“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的兼爱思想,这些都成为“民胞物与”思想的渊源。二、《独立》一诗,杜甫关于自然和人事的思考。诗曰:空夕一鸷鸟,河间双白鸡。飘飘搏击便,容易往来游。草露亦多湿,姝丝仍未收。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此诗颇像一首寓言诗,诗歌大意是说天上一只雄鹰,河中两只白踏,鹰从天上冲下来捕捉白踏,可是白鷗却还没有发现,仍在河中悠游。草上的露水还未干,柳蛛布置好罗网等待捕捉小昆虫小虫和白踏一样,都处在危险之中,却毫无警惕之心。白瞎相对于河中的鱼而言是掠食者,但它相对于空中的莺鸟来说又是受害者,正所谓幢螂捕蝶黄雀在后。这描写的是自然现象,诗歌第四联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结合起来:自然界有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社会往往也是这样的一个食物链,都在算计别人,又都被别人所算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同样危险,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应该怎么办?诗人独立无言,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仇兆鳌为“此诗托物兴感,有忧博畏之意”大抵不错。杜甫不但是诗人、情圣,更是一个思考者,经常在诗歌中通过自然现象思考社会人生,如在《古柏行》中他想到“材大难为用”的道理,在《病桕》中想到盛衰变化之巨。杜甫从庄稼的生长看到上天的无私和人类的爱憎,“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人情见非类,田家戒其荒”(《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从天空中浮云的变幻、感受到世事变幻无常 、人情的险恶,“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可叹》;从自然界气候之反常,体会到社会治乱兴衰之不常,“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互。茫茫天地间,理乱岂恒数”(《宿花石戍》)等等。杜甫的很多咏物诗不仅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受,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普遍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蕴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剖析。正如萧涤非先生所言,杜甫的诗歌“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形象化体现”气正是这种思考使杜诗充满哲理,更具思想性、更有深度。三、对轿健、雄强之物的歌颂赞美杜甫喜欢自然界中强健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他早期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马、鹰等矫健雄强 、充满生命力之物的歌颂和赞美之情,对这些动物杜甫“格外喜欢,他常常倾注炽热的感情,视它们为可共生死患难、可寄托豪情壮志的朋友”。杜甫善于骑马,也很懂马、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如《房兵曹胡马》一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烧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当作于玄宗幵元二十八九年间,此时杜甫年近而立,正处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时期,心中充满理想抱负。杜甫笔下的胡马出身不凡,骨豁奇特,嶙峋食峙状如锋棱,双耳如刀削之竹,尖锐劲挺。此马奔跑起来四蹄生风,一往无前,能助人逾越一切艰难险阻,立功万里之外,托以生死之命。老杜此诗即是对房兵曹宝马的由衷赞美,更有“年少气盛时作,都为自己写照”之意。此诗既是写马又是写人,既咏物又借物以扦情,表现了青年杜甫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参考文献:〔1〕林继中.“布衣感”新论〔J〕.文学评论,2014(6).〔2〕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萧涤非.杜甫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15.- 1 -
四、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50 分)摘要:杜甫之诗较全面地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誉为“诗史”。杜甫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从前期的《兵车行》到诗作晚期的《蚕谷行》,其边塞军事诗有近百首之多,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种种社会现象。我们从杜甫的诗作中既能看到他对战争的反对态度,也看到了他深切关注和同情遭遇兵燹之灾的百姓,更看到了他对轻起外衅、引发战争的帝王昏聩的勇敢而坚决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历史;批判;战争; (一)杜甫军事诗中的批判精神是一种宽广的人道关怀杜甫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以“泛爱众”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战思想上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为历代“仁者”所痛斥。孟子猛烈抨击争城夺池的诸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杜甫的反战,是从最根本的尊重人的生命出发的。杜甫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的对“战争”不管是开疆拓土的扩张战争,还是平息内部叛乱所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的清醒认识和自身的深刻体验中,产生了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一种真诚可贵的人道关怀。从对人类生命伤害最大的活动来说,战争无疑是最能引起文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的。拓边战争以及安史之乱给无辜百姓造成的伤害深深触动了忧围虑民的杜甫,他在诗中将自己对战争的态度表现出来,并对当政者决策的失误提出直接的批判和讽刺。“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前出塞》九首),显然,离开故里,远赴边关对一个普通百姓来说是很痛苦的,给他带来痛苦的则是“开边”,所以,作者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这样的质问,表达了对非正义的开边政策的不满。“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前出塞》九首)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宽广的人道关怀。可见,杜甫对战争的思考很智慧很仁爱,这是作为一个儒者的民本情怀在战争方面的体现。而仁者的这种无私、仁爱与智慧,则与发动非正义战争,以武力开边的君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其批判精神在这种反差中也体现得更为强烈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干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这首最能代表杜甫思想的诗用代人述言的写作手法,借出征的“行人”之口陈述其不得已出征的苦状。“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二句,是全诗的主题句,它将百姓的死亡与皇帝的昏庸对照起来,揭示了百姓灾难的根源。这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主题,作者以行人出征的这个片段,将当时由于皇帝开边政策所带来的民生凋弊、百姓痛苦全面表现出来,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心系民生的爱民情怀。作者用一个个令人伤心欲绝的镜头,控诉了统治者的开拓政策,特别是以开篇的“人哭”和结尾的“鬼哭”相对应,制造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将统治者将人变成鬼、且闹得人鬼不宁的罪恶突现出来,具有极强的批判效果。(二)杜甫军事诗中的批判精神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唐代文人是很有担当精神的,他们自觉而执著地担当起了济世安民的社会责任,将目光投向社会,通过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追求其政治理想的实现。然而,现实社会和政治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特别是用儒家的仁政理想来衡量和要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施仁政,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儒家的仁政理想包含三个方面:其一,爱民。儒家以爱人作为为政的出发点,有极强的民本思想,以民为贵,重人不重神,“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主张民贵君轻。其二,为政以德。儒家的为政以德,包含对君和对臣两方面。对君王来说,要求君为有德之君;对民来说,要求以礼使民,“导德齐礼”,以德去刑,以德息讼。其三,薄赋敛。孔子批评说:“苛政猛于虎”,就是要统治者减少对百姓的盘剥,让百姓拥有相当的财富。这些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历朝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了文人政治和社会批判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盛的时代,唐代文人们不仅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而且还以此精神为武器,对当时违反仁政的诸种现象进行了批判。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家出版社,2000 年 10 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4 月大作业要求(包括格式、字数、字体等)一、从上面五个题目中任选两个题目作答。二、格式须合乎学术论文的标准,包括题目,关键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注释等基本要素。三、字数不低于 1000 字。- 2 -
四、题目用黑体四号字,正文为宋体五号字。五、文章须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严禁抄袭。-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