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第三节 描述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13 09:01:18浏览次数:33 大纲要点 描述性研究是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按照不同地区、时间及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三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主要包括现况研究、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分析、个案研究、历史资料分析、随访研究和生态学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特点 ①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 ②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用途 ①从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三个方面描述疾病或者某种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②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概述 1.概念 现况研究又称为横断面研究,现患率研究。是通过收集、描述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和病因学假说。 2.现况研究的特点 (1)现况研究在设计阶段会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调查研究对象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暴露(特征)和疾病状态; (2)现况研究关注的是某一特定时点上或某一特定时期内某群体中暴露与疾病的分布状况或联系; (3)现况研究揭示的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统计学联系,而不是因果联系。 3. 现况研究的类型 (★重点掌握) (1)普查即全面调查,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以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目的: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②了解慢性病的患病及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疫情分布;③了解当地居民健康水平;④了解人体各类生理生化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普查的优点: ①不存在抽样误差;②可以同时调查目标人群中多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③能发现目标人群中的全部病例。 缺点: ①不适用于患病率低且无简便易行诊断手段的疾病;②难免存在重复和遗漏;③较难保证调查质量;④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一般较大,费用昂贵。 (2)抽样调查: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优点:①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②由于调查范围小,调查工作易于做得细致。 缺点:①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复杂;②资料的重复或遗漏不易被发现;③对于变异过大的研究对象或因素和需普查普治的疾病不适合用抽样调查;④患病率太低的疾病不适合用抽样调查。 4.现况研究的用途 ①可用于掌握目前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②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③通过普查可以确定高危人群或发现病例; ④通过重复开展现况调查,可以评价各类防治策略与措施的效果。 >>现况研究设计 1.确定样本量 随机抽取足够的样本 当 d = 0.1P 时, N = 400×Q/P 当 d = 0.2P 时, N = 100×Q/P 预期患病率 P 越高,所需样本量越小 (标准差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容许误差 d 越小,则要求
样本量越大。显著性一般 α=0.05。 2.确定抽样方法 非随机抽样:典型调查,又叫“解剖麻雀”。适用于调查总体同质性比较大的情形,如:关于农民工是否有利于城镇建设等问题进行调查。 随机抽样:样本获得必须符合随机化原则,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已知的、非零的概率被选作研究对象。 随机抽样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抽样前先对每个观察对象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进行抽样。 (2)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优点是:①可以在不知道总体单位数的情况下进行抽样。②在现场较易实施。③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比较均匀,代表性较好。 缺点是:若总体中各单位的分布有周期性趋势,可能使样本产生偏性。 (3)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4)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优缺点:①易于组织、实施方便,可以节省人力、物力;②群间差异越小,抽取的群越多,则结果的精确度越高;③抽样误差较大。 (5)多阶段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充分利用各种抽样方法的优势,克服各自的不足,节省人力物力。 四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大小一般是: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常常将两种或几种抽样方法结合使用,进行多阶段抽样。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 ①主观选择研究对象,即选择研究对象具有随意性,将随机抽样当作随意抽样。②抽样方法确定后,又中途任意变换。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参加调查从而降低了应答率,称为无应答偏倚。④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为幸存者偏倚。 2.信息偏倚 ①询问调查对象有关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回答不准确从而引起报告偏倚;或调查对象对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史回忆不清,导致回忆偏倚。②调查员有意识地深入调查某些人的某些特征,而不重视对待其他一些人的这些特征,导致的偏倚称为调查偏倚。③由于测量工具、检验方法不正确,化验技术操作不规范等可导致测量偏倚。 偏倚控制措施有: ①严格遵照既定的抽样方法,确保抽样过程中随机化原则的完全实施;②提高研究对象的应答率;③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④调查员一定要经过培训;⑤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等工作;⑥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注意辨析混杂因素及其影响。 >>优缺点 优点:严格随机化、且有足够样本量的抽样调查;分析时可按是否患病或是否暴露进行分组比较;
一次调查可同时收集和分析多种因素。 缺点:同一时间断面上的暴露和疾病信息进行采集,难以明确暴露和疾病的时序关系;现况研究调查得到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患病信息,而不是发病信息。 >>生态学研究 >>概述 生态学研究又称相关性研究,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作为观察单位,描述某因素暴露状况与疾病频率的关系。是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 主要用途包括:①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②评估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 >>主要类型 1.生态比较研究:直接比较分析不同人群或地区间某种疾病的频率差异,提出病因假设。如沿海地区胃癌死亡率高。 2.生态趋势研究:连续观察人群中某因素平均暴露水平的改变与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的关系,判断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 生态趋势研究 可以将各群体(组)的研究因素的平均暴露水平与疾病频率之间作相关分析,也可以以各群体(组)的暴露作为自变量,以疾病的频率作为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生态学研究中一般可获得疾病的发病率,在资料分析时也可引入相对危险度(RR)、人群归因危险度(PAR)等评价指标来进行分析。 >> 优缺点 ①常可应用常规资料或现成资料进行研究。②对病因未明的疾病可提供病因线索。③对于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生态学研究是唯一的研究方法。④当研究的暴露因素在一个人群中变异很小时,这时更适合采用多个人群比较的生态学研究。⑤适合对人群干预措施进行评价。⑥在疾病监测工作中可估计某种疾病发展的趋势。 生态学谬误是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局限性,生态学研究可能出现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合被称为生态学谬误。 生态学研究只能对暴露和疾病的关系进行粗线条的描述和分析。研究者只知道每个研究人群中的暴露数和非暴露数,患病数和非患病数,但不知道暴露者中有多少发病,非暴露者中多少发病。我们无法将特定个体的暴露与疾病状态联系起来。 总结 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三间分布特征。 特点:①观察法;②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用途:①采用三间分布描述疾病或者某种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发生发展的规律;②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例题】关于描述性研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主要是观察而不加干预 B.研究开始一般不会设立对照 C.通过三间分布描述疾病或健康的分布 D.获得病因线索,提出假设 E.揭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因果联系『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描述性研究只能提出病因假设,不能揭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因果联系。 【例题】不属于现况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的是 A.描述疾病的地区分布 B.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 C.验证疾病的病因 D.检出现患病例 E.检出病原携带者『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验证疾病的病因是实验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例题】为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情况,开展普查工作最适合于 A.患病率高的疾病 B.患病率低的疾病 C.不易发现的隐性疾病 D.病死率较高的疾病 E.检查方法操作技术复杂的病种『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普查工作最适合于患病率高的疾病。 【例题】欲调查某地人群 HBsAg 携带情况,可采用 A.个例调查 B.前瞻性调查 C.抽样调查 D.暴发调查 E.回顾性调查『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抽样调查: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欲调查某地人群 HBsAg 携带情况,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反映该地区总人群 HBsAg 携带的情况。 【例题】抽样调查方法中,抽样误差最大的方法 A.单纯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 C.分层抽样 D.系统抽样 E.多阶段抽样『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四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大小一般是: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例题】关于生态学研究不正确的是 A.在个体水平上观察和分析疾病与暴露的关系 B.可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
C.分为生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 D.尤其适合研究个体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 E.主要缺点为生态学谬误『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生态学研究又称相关性研究,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