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生理学西南大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18 10:10:16浏览次数:7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药学 课程名称【编号】: 生理学 【1130】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大作业题目1、 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答:①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头期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是这些反射的共同传出神经。食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一是直接刺激壁细胞;二是刺激 G 细胞及 ECL 细胞,分别释放促胃液素和组胺,促进胃液分泌。② 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分泌。胃期分泌的机制: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0 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 C 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刺激胃腺分泌;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 G 细胞,引起促胃液素释放。刺激胃腺分泌。③肠期分泌。食糜入十二指肠后,引起胃液的分泌。其机制:食物的机械扩张刺激以及消化产物作用于十二指肠,释放促胃液素、肠泌酸素,促进胃液分泌。2、 简述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答:肌纤维收缩并不是肌纤维中肌丝本身的缩短或卷曲,而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肌丝滑行使肌节长度缩短,肌原纤维缩短表现为肌纤维收缩。肌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原肌球蛋白遮盖肌球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桥无法与位点结合。当肌纤维兴奋时,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致使肌浆中 Ca↑(2+)浓度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构型发生改变,牵拉原肌球蛋白移位,将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引发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一旦与肌动蛋白结合,便激活横桥上的 ATP 酶,使 ATP 分解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扭动,牵拉细肌丝向 M 线肌节中心方向滑行(图 2-9),结果是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当肌浆中 Ca↑(2+)浓度降低时,肌钙蛋白与 Ca↑(2+)分离,原肌球蛋白又回归原位将肌动蛋白上的结合点掩盖起来。横桥停止扭动,与肌动蛋白脱离,细肌丝滑出,肌节恢复原长度,表现为肌纤维舒张。3、 为什么说心率加快对心脏不利?答: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 脏活动的标志。在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心动周期的时间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舒张期的变化 更明显。心率增快时,一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 期缩短的比例较大。而心舒期是心脏得以休息和获得血液供应的主要时期,因此,心率增快 时,不仅不利于心室的充盈,也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使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 时间相对缩短,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不利的。4、 什么是静息电位?是怎样形成的?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当一对测量微电极都处于膜外时,电极间没有电位差.在一个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会显示出突然的电位改变,这表明两个电极间存在电位差,即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低.该电位在安静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因此称为静息电位.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膜内均较膜外低,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即为负值.- 1 -
由于主动运输导致的离子分布不平衡,所以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呈不均衡分布,膜内的钾离子高于膜外,膜内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低于膜外,即胞内为高钾、低钠、低氯的环境.此外,有机阴离子仅存在于细胞内.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钠离子通透性很小,仅为钾离子通透性的 1/100~1/50,而对氯离子则几乎没有通透性.因此,细胞静息期主要的离子流为钾离子外流.钾离子外流导致正电荷向外转移,其结果导致细胞内的正电荷减少而细胞外正电荷增多,从而形成细胞膜外侧电位高而细胞膜内侧电位低的电位差.可见,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推动钾离子外流的动力是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5、 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答:中耳由鼓膜、听骨链和咽鼓管等构成。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进入内耳,这是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引起鼓室空气振动,再经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声波经鼓膜到卵圆窗的传递之所以效能高,是因为声波振动经这一传递系统时发生了增压效应,补偿了由声阻不同造成的能量损耗。中耳增压效应与鼓膜、听骨链和卵圆窗的结构及功能有关。鼓膜的特有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较好的频率效应和较小的失真度,能够将声音如实地传导,它的振动能够与声波同始同终,很少有残余振动。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而成。锤骨柄附于鼓膜,镫骨底板与卵圆窗相接,3 块听小骨形成一个两臂之间呈固定角度的杠杆。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长突,两臂长度之比为 1.3:1。该杠杆系统的支点刚好在听骨链的重心上,因而在能量能量传递过程中惰性最小,效率高。-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