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379]《政治经济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6 09:07:29浏览次数:45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政治经济学【0379】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大作业(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四道完成,每道题目 25 分,总分 100 分)1、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答: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条件,是任何社会所共有的。价值形成过程是人类劳动力的单纯耗费,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形成价值,反映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必须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主义生产也要首先生产出作为使用价值的产品来,这是由一般的劳动过程实现的。劳动过程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不但生产出使用价值,而且还要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所有。另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雇佣工人在生产中不但要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而且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反映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劳动过程不过是实现价值增殖的手段。2、试述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以说明近些年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 1 - 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已不是金属货币, 而是各种货币符号,如纸币、支票、汇票、银行券、期票等,它们本身没有价值, 但其在流通中又代表贵金属执行货币的有关职能,因此,它客观上要求货币符号的发行量应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如果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说,货币符号(纸币)供应过多, 社会发生货币贬值,造成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相反,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少,则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普遍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通货膨胀现象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症。 我国在成功地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之后, 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影响,我国从 97 年以来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表现为出口下降,内需不足,物价普遍下跌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实施积极的(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调控经济运行,以保证经济的高速、稳定的增长。3、马克思关于资本运转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基本要点?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哪些借鉴意义?答:资本循环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为了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单个产业资本,必须按其再生产过程所要求的一定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保持继起。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 撇开资本主义性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经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根据再生产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也必须使三部分资金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保持继起。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三者互相衔接,保持平衡,才能使资金循环连续不断。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2 - 4、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双重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发展,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深层调节,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从事私人垄断资本无力进行的经济活动,来部分地克服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其次,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垄断资本的总体利益,凌驾于个别私人垄断资本利益之上,在调节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克服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局限性,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劳资矛盾,支持中小企业的生存,增加劳动就业。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以适应社会化生产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当程度上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运动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国家还通过国际关系的调节,为垄断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创造条件,来缓解各种国内矛盾。正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有过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时期。(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了推动作用,使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相反它使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更加发展和复杂。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手段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榨取剩余价值为前提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导致资本积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从而使市场问题日益严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运用各种政策和手段来缓解这一矛盾,但它要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问题。而劳动者的需求或消费是构成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又是市场的最终决定因素,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最终解决生产目的和实现手段之间- 3 - 的矛盾。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局部调整,仍不能完全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首先,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资矛盾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劳动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没有劳动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是不能保持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其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协调垄断资本的总利益和私人垄断资本的个别利益,也就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不能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际调节来缓解国内生产问题,但同时也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不仅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波及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必将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市场问题再次尖锐起来- 4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