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1 15:06:04浏览次数:57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世界进入 21 世纪后,新科技革命发展势头更加迅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高校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类别之一。对于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 程,贯穿于高校项目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鉴定每一环节中。所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对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一、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性(一)提升高校科技发展水平科研项目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项目成果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增强知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制约高校科技水平的提高。(二)推动高校科研发展进度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各种知识交融的场所。自由的学术氛围决定了高校是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源地,也是各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重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是推动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起动机。因此,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部分,’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已成为高校 科研管理的核心问题。二、影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因素(一)“重立项轻管理”普遍。近年来,各高校对科研项目的立项都非常重视,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科研项目的规模、数量和科研经费多少上,而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完成质量则重视不够。。在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未适时地对项目进行检查、督促,致使有许多项目到期无法完成,或完成质量较差,部分项目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时效性而降低,甚至出现了一些资源浪费、弄虚作假的现象。(二)管理模式滞后。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仍然条块分割严重,存在中间环节管理脱节、职责不清现象,缺乏项目全过程管理意识。(三)不重视目标控制。科研管理人员认为科研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不够重视,造成项目不能按时、保质完成,最后项目费用往往超出预算。(四)科研资源闲置。通过调查发现,高校重视加强科研工作的硬件环境的建设,花大力气大批重复购置贵重科研仪器设备,却往往成为个人财产,使用率并不高,最终成为摆设,对具体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五)科研单干普遍。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中、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所谓的“多学科交叉”优势,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回,大部分教师都是以“散兵游勇”或“单兵作战”的形式搞科研。比较好的情况是一个博导或教授、几个副教授带领研究生形成一个科研团体。 三、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策略(一)培养项目负责人科学研究人员是科研项目执行的主体,人员对项目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把一项时间有限和预算有限的活动委托给项目负责人,他有权独立进行计划、分配、控制。项目负责人行使着一种传统职能组织以外的综合职能,重视项目负责人的作用是确保项目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高校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一般不是通过选拔产生,而是科研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公认的成绩或申请的项目获得资助后成为项目负责人的,也有的课题负责人是经过授权获得这一地位的。经过授权方式产生的项目负责人多为专业擅长型,在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管理能力等方面与合格的项目经理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每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实(二)优化课题组成员项目组成员要注意职称、年龄、知识能力的结构。既要克服“单兵作战”现象,又要克服“人员虚设”现象,提倡把跨学科、跨专业的老中青研究力量联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项目负责人应为知名度高、有学术地位或有研究专长的教师担任。由于地方高校高知名度的学者相对较少,建议地方高校在申报省部级以上项目时,根据师资和实际情况,与该学科知名度高的学者合作,借助他们的知名度来壮实自己的力量圆。组成结构合理、研究水平较高的研究团队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交叉优势明显、科研创新能力强、各层次研究人员质量高的特点,从申报项目的需求出发,组织合理的科研团队,进行项目申请材料的组织工作。对于一些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重点重大产业化项目应主动出击,利用高技的技术成果优势,结合相关公司企业的市场优势与政府部门的政策优势,充分 做好人员安排、材料收集、技术组装集成等工作,以增强项目在申报中的竞争力。提高立项的可能性。(三)整合科研资源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合作交流不够,研究力量分散,队伍整合比较困难,学科交叉合作很难,高等院校科研工作中存在以上诸多制约因素,常常会成为培养核心能力的瓶颈,造成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较差。研究项目偏小,严重制约了巨大人才优势的发挥,更不利于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及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取得竞争中的优势,需要与其他科研单位进行联盟,临时组织起来进行联合攻关,以弥补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同时,建立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学科组之间,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是实现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重要举措。根据当今科研发展的特点 ,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产生重大成果,必须实行优势互补、学科交叉,提升科研实力共同攻关,才有能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四)建立政策制度环境科研人员也有利益要求,但这种利益要求不完全表现为物质需要,科研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精神的满足程度。因此,要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绩效管理体系。适度的科研目标、良好的工作氛围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工作的重要性等都是激发知识层次和科研素质相对较高科研人员的重要激励因素,同时为防止由于竞争和压力带来的一些不利后果,如学术违规、利益侵占和不正当竞争等。必须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总之,建立公正、客观的奖励与约束机制、绩效优先的公平分配体系、科学合理的岗位设计和系统有效的行为规范,是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热情、保持高效率工作状态和规范个人 行为的必要条件。同时,要建立良性竞争机制,鼓励协作,只有通过相关科研领域的科研人员的有效协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科研和发展目标。参考文献:[1]葛国耀,宋子良.新时期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特殊性探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4).[2]顾虹,赵敏.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其合理性分析[J].科研管理研究,2011.(3).[3]郭碧坚.科研项目实旌的方法论[J].科学学研究,2012,(2).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