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改进措施

发布时间:2023-05-21 08:05:47浏览次数:166
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改进措施政府与市场关系历经几次大的历史演变,仍未找到最佳契合点。通过对西方社会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演化的分析,以及与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对经济过多的干预都是有问题的。在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究竟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应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动态发展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几百年里,一直存在着两派不同的主张,一派主张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调节作用,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达到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另一派则主张,由于市场机制所假设的条件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全部假设,因而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对经济的适度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活动中,究竟应该是市场发挥主导作用还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争论在理论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事实上,这两种理论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是此消彼长,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向前发展的。一、西方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普遍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因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场分散,市场规模不大,自由竞争的市场在调节生产,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合理地配置各种社会资源。人们认为自由竞争 的市场制度是实现最优经济秩序和经济效率的最佳制度安排,并且这种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能引导向着社会向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方向向前发展。因此,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干预经济活动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放任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能力,让市场解决自身的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一时期,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市场派处于强势,政府干预派处于弱势的不均衡状态。二、我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化的特点西方国家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调整是因为市场失灵,政府的干预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而我国正好相反,是因为政府的失灵,政府的全能和强力干预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导致效率的缺失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过程中,基于对政府失灵的正确认识和肯定,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经济理论界一致认识到,明确政府与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市场自由派和市场力量派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崛起,这也是基于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现实。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较量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开始。我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作用慢慢增强。从一开始,害怕忌讳“市场经济”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市场自由派的市场化改革不得不采取迂回方法。 目前中国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在不断的调整中。改革开放 30 年来,虽然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已经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但政府权力对经济的干预还普遍存在,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市场秩序的混乱无序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处在不断调整与深化过程中。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发挥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是中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一)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市场失灵通常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市场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实现供求平衡,从而产生无效率的一种经济现象。在经济学界则将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称为“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市场机制所假设的理想条件不能够满足或不能完全具备。在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失灵因外部性存在、垄断、公共物品和服务、信息的不对称等而产生。1.公共物品和服务。公共物品和服务是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因为公共物品具有使用的非竞争性和效用的非排他性特征,致使公共物品不可分割,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均衡定价,只能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这就难免出现大量的“免费搭车”现象,酿成“公共地的悲剧”的发生,从而使市场的供给成为无效的方式。公共物品之所以会造成市场的无效,是因为在公共物品中,私人边际效益与社会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发生了分离。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显然不能按照有效的产量水平提供这类物品和服务,市场机制失灵。2.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指供求双方对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掌握不一致,市场不 能如实反映物品的真实价值,造成逆向选择的发生,进而导致不能按市场供求规律合理定价和确定最佳产量水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掌握较多信息的一方处于有利的地位,而另一方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信息存在不对称,市场机制也不能对资源配置有效发挥作用。(二)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1.政府的干预政策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难以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规律。当政府的某项经济政策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标或扩大选票时,这种经济政策就不能如实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如西方国家在换届选举时期所推行的政府财政政策,一般都是为了选举的需要而不会过多地考虑市场的实际状况。2.政府的经济政策会过多地注重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造成政府刺激政策的失效。如保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等,从而使政府在追求总体目标的同时超出了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能力。最明显的就是在西方大萧条时期,长期过分地依赖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进而造成了严重的“滞胀”现象,导致政府失灵。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政府与市场应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让政府与市场发挥有各自的优势,克服对方的缺陷。至于什么时候、什么领域应采取以市场机制为主或以政府干预为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任何一种机制、措施或行为都不是绝对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与市场调节机制应在互相配合,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中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一般的观点认为,在微观领域或在私人物品的供求中,应多发挥市场机制 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宏观领域或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即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也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全局性、计划性和预见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配置。事实也证明,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来完成或是完全由政府来实现都是会出问题的。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史中也不难看出,政府与市场也是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中共同向前发展的。因此,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调整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与市场分别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优势,都是在此消彼长中向前发展。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市场论到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论,再到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市场与国家的适度干预,都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相机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促进、刺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市场规模狭小和技术水平制约,市场机制能在经济中自发地调节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因而国家的干预显得不重要,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市场机制自身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市场失灵。此时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效果也十分显著,上世纪风行半个多世纪的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就是政府主动干预经济的最好例证。随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宣告了凯恩斯时代的结束,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开始用来指导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1〕张小静,探析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代经贸,2008(8).〔2〕王春梅,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职能的变革及启示.理论学刊,2009(2).〔3〕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
文档格式: doc,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