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规》 传染病防治法
发布时间:2025-01-09 10:01:41浏览次数:17 《传染病防治法》★ 一、传染病防治方针和原则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的原则。 二、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乙类甲管)。 09 年 4 月 30 日,原卫生部经国务院批准,将甲型 H1N1 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3 年 10 月 28 日将 H1N1 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并纳入流感进行管理。 必考点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7 种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于 2008 年 5 月 2 日被纳入丙类传染病。 ——11 种 三、传染病预防 (一)预防接种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生后 1 个月内 ,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二)传染病的监测 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三)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四)传染病菌种、毒种管理 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 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菌种、毒种和检测样本,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职责 主要工作内容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职责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分析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流行趋势;开展疫情及公共卫生事件流病调查、现场处理;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实施计划免疫;普及传染病知识及健教;指导下级 CDC 开展工作;提供技术咨询传染病发生、流行监测和预测国家及省级 CDC对传染病发生、流行以及分布进行监测,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并开展卫生评价等工作设区市及县级 CDC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疫情信息 发现甲、乙传染病予当地卫健委报告,对疫情进行核实和分析
的调查和核实自然疫源地施工环境的卫生调查(省级 CDC)施工前卫生调查,竣工后监测 在自然疫源地和可能是自然疫源地的地区兴办的大型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申请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对施工环境进行 A.环保调查 B.卫生调查 C.卫生资源调查 D.环境资源调查 E.危害因素调查『正确答案』B (六)医疗机构的职责 1.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2.承担责任区域内传染病预防工作。 (七)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合法权益保护。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2.病人及携带者在治愈或排除传染病前不得从事易传播传染病的工作,任何人必须接受疾控的调查,检验和采集样本。 四、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一)传染病疫情的报告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疫情或不明原因传染病时时应及时上报 2.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应及时向附近疾控中心或医疗机构报告 3.疫情报告遵循属地管理原则 患儿刘某,因发热 3 日到县医院就诊,门诊接诊医师张某检查后发现刘某的颊黏膜上有考氏斑,拟诊断为麻疹。张某遂嘱患儿刘某的家长带刘某去市传染病医院就诊。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张某应当 A.请上级医师会诊,确诊后再转诊 B.请上级医师会诊,确诊后隔离治疗 C.向医院领导报告,确诊后由防疫部门进行转送隔离 D.向医院领导报告,确诊后对刘某就地进行隔离 E.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防疫机构报告『正确答案』E (二)传染病疫情的通报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全国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公布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五、疫情控制 1.医疗机构采取的控制措施情况 处理病人/携带者 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疑似者 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亲密接触者 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擅自脱逃者 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被污染场所/医疗废物 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对被污染的场所、物品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的控制措施: ①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进行卫生处理; ③指导下级疾控中心工作,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疫情处理。 3.对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场所及特定区域人员的紧急措施。处理单位及措施 县以上政府实施隔离并报上级政府批准具体要求隔离期间给被隔离人提供生活保障 被隔离人单位不得停发工资 紧急措施 当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①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②停工、停业、停课; ③控制或者捕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④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⑤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疫区封锁 解除疫区封锁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适用情况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宣布疫区本行政区域疫区县以上政府报上级政府批准跨省疫区国务院封锁疫区省级政府本区域甲类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国务院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 六、医疗救治 (一) 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完销毁,其它医疗器械注意消毒。 (二)开展医疗救治的要求 1.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2.提供医疗救治方式 3.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4.转院 七、法律责任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法律责任处理机关 县级以上卫健委处理意见 对机 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构责任人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执照构成犯罪 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违反规定处理机关县级以上卫健委处理意见对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责任人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吊销执照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某县医院因收治多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未按规定报告受到行政处罚。为此,该医院积极整改,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并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治任务,不属于医院应承担的任务是 A.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B.承担责任区域内传染病预防工作 C.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威胁因素检测 D.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 E.防止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正确答案』A A 县张某系艾滋病患者,在 B 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期间,擅自逃出医院回到 A 县,脱离隔离治疗。为防止艾滋病传播,可以协助传染病医院追回张某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的是 A.卫生行政部门 B.疾病控制中心 C.民政部门 D.司法部门 E.公安部门『正确答案』E (1~3 题共用题干)男,35 岁,已婚。因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淋病。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分类的规定,该患者所患疾病属于——法规 A.按乙类管理的内类传染病 B.丙类传染病 C.甲类传染病 D.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E.乙类传染病『正确答案』E 2.为防止该病传染给患者妻子,医师符合伦理的最佳做法是——伦理 A.请示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B.劝说患者告知其妻子实情 C.将实情直接告知其妻子 D.告知患者所在单位 E.同意不告知患者妻子『正确答案』B 3.如果患者拒绝将病情告知其妻子,医师所面对的属于——心理 A.多重趋避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趋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E.双避冲突『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