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08 09:06:04浏览次数:36
关于旅游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旅游业的发展会促使新的环境问题的出现。人流在节假日涌向游览区,对地面的践踏破坏了植被。饮食服务行业的污水排放,各种垃圾废品的抛掷,造成各种污染。现代化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有害废气等,导致旅游环境的恶化。旅游对环境的破坏,是指对可供观赏的名胜古迹、名泉瀑布、森林资源 ,动物、资源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在旅游旺季时造成的游人在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资源开发,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的旅游发展中国家表现更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还有就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等不利影响或消极影响。这也是旅游业与旅游环境之间影响最广泛的部分。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国家特殊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生力军,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增进城乡文化交流.巩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民族村寨旅游规模增长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如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污染趋严重等。使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受到威胁,如不予以重视。势必会影响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现状 (一)盲目开发致使资源破坏旅游要发展,规划需先行。但是,目前大多数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还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即使有旅游规划.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一些地区不具备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进行开发。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导,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有些村寨进行道路、宾馆、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保持与原有景观协调。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这些都阻碍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生态环境破坏趋重由于缺乏足够的环境保护意识.部分村寨旅游目的地居民随地堆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污水随地排放,游客乱扔垃圾,这些行为造成民族村寨水体、大气、土壤严重污染,给游客留下民族村寨旅游环境“脏、乱、差”的印象⋯。此外,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旅游娱乐设施运行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生态质量。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三)民族文化被商品化和庸俗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民族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一些落后的文化。如鬼文化、占文化等被刻意渲染:一些与本地文化无丝毫联系的“景观”或活动内容凭空出现。如此等等。所有这些,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真性和独特性而被商品化和庸俗化。 (四)城市化倾向破坏自然景观许多发展旅游的民族村寨.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往往忽视对村寨特有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过分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向游客展现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包括农舍铺瓷砖、路面水泥化、建筑现代化等方方面面.不仅使游客感觉到乡风民俗荡然无存.而且还破坏了民族村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民族村寨的城市化倾向破坏了自然景观.阻碍了民族村寨旅游的持续发展。二、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的解决途径(一)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引导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坚持资源的市场配置。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更大发展。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村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村民收入水平较低.村寨或村民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和环境治理的财力 。另一方面.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和负外部性问题需要通过旅游市场机制以外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政策资金、信息和教育等方面引导和扶持村寨旅游发展成为必然。同时.为了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和利益相关者的“搭便车”行为。需要明晰旅游资源的产权,切实保护参与方对旅游资源的合法权益。为了有效解决环境困境,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旅游相关立法,特别是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规范和制约不良旅游经济行为,防范负外部性产生。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开发商和村民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规划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和旅游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因素.使规划既切合当前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在规划之前要进行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强化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民族村寨旅游规划不仅要与当地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而且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建设规划、村寨环境建设规划相衔接.规划要突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色。防止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脱节,避免破坏当地资源和环境。(三)建立村民参与旅游的利益保障机制村寨居民是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和载体,对旅游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利益得不到保障.其获利有限.因而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动力不足.阻碍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如明晰旅游资源产权、建立高效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土地征用和拆迁补偿制度、建立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等.赋权让村民参与旅游.让村民获得剩余索取权或额外的收益(如奖金、红利等),在利益得到保障后,村民将主动参与旅游活动.努力保护旅游环境。例如贵州西江苗寨。采取“分红制”的办法。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大部分.按照村寨民居建筑保存的完好程度对村民实施奖励.提高了村民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1,7(2):32.38.[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陈安泽,卢云亭.旅游地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