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中国古代诗歌》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1 11:07:30浏览次数:40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课程名称【编号】:中国古代诗歌【0022】 A 卷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1、___杜审言__是七言律、绝的奠基人之一,被尊为“律诗正宗”。2、____楚辞____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3、北朝的诗人中集南北诗风之大成的诗人是____庾信___。4、在从事新乐府创作的诗人中, 张籍 、王建的乐府,被世人称为“张王乐府”。5、在词史上, 辛弃疾 的词具有最崇高的地位,与苏轼并称“苏辛”。6、 敦煌曲子词 是敦煌石窟出土的写卷的一部分,除少数文人作品外,大部分是无名氏之作。7、《咏史》八首出自诗人__左思__,表达了对门阀社会压制人才之不公的对抗和批判。8、高适深度反映社会现实的边塞诗代表作是___燕歌行___。9、宋人__郭茂倩_《乐府诗集》一百卷,将汉唐乐府分为十二类,是主要的分类方法。10、_华靡浮艳__诗风流行于宫廷。代表是太宗时的虞世南,高宗时的上官仪,武后时的沈宋。11、郑燮的《马嵬》“__石壕村里夫妻别_,泪比长生殿上多。”将首尾两个阶层的苦痛相比较。12、苏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酒困路长惟欲睡,_ 日高人渴漫思茶 。”描写了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的真切感受。13、李清照诗歌的后期代表作___夏日绝句___写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4、__陈师道__以“闭门觅句”式的苦吟方式作诗,与苏轼的挥洒自如不同。所以他写诗不学苏,而以黄庭坚为师,与黄庭坚并称“黄陈”。15、__话本__是宋元间“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形式。二、名词解释(每题 6 分,共 30 分)1、梅村体梅村体清初词坛,吴伟业号梅村。梅村体是吴伟业创作的一种七言歌行体,其有元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院、李商隐的风情韵味- 1 - 融合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梅村体”词有100 余首,以《圆圆曲》为代表。2、公安派公安派是晚明文学的重要派别,其首要人物袁宏道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他们的作品也能打破传统诗文的陈规陋习,注重有感而发,清新流畅。3、上官体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上官仪(608?—644),陕州(今河南陕县)人。贞观初进士及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高宗朝官至三品西台侍郎,地位很高,名噪一时。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上官体重要特征是“绮错婉媚”,即上官体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4、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5、《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因其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泛题为“古诗”。关于诗的时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目前学术界大致认为《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大约产生于东汉末(桓、灵之际),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趋向成熟,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结合作品,谈谈屈原骚体作品的节奏特征。答:1、屈原的作品采用五字、六字等多种句式,采用三三节奏或三二节奏,“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因“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声易杂”, 《诗经》的四言句式、二二节奏,正是言短而调重的类型。- 2 - 2、楚辞虽以五、六言为主,但句子可长短不齐,参差变化,产生缓急不同的节奏效果。3、在句式的整齐与错落上,楚辞倾向于错落,即上下句可能对偶时而不对偶,使上下句的词语结构发生变化。对偶句式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少司命》)但多数句子形式工整而意义不对: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离骚》)《离骚》中凡连用介词“于”、“乎”二字时,总是前句用“于”,后句用“乎”: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4、节奏铿锵有力。通过颠倒词法和句法,以变换节奏,强化诗歌的韵味。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5、“兮”字是骚体的标志,多在句末,隔句一用,切合感叹抒愤的语气。2、简述陈子昂诗歌革新的理论主张。答: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3、简述与前期散曲创作相比,后期散曲创作风貌的变化。与前期散曲创作相比,后期散曲创作风貌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首先,散曲的题材内容被不断开拓,举凡写景、言情、赠别、怀古、谈禅、咏物、赠答、抒怀等等,几乎无所不涉,无所不能,其表现领域得到极大扩张,从而使诗坛呈现并确立了诗、词、曲鼎足而立的诗体格局。其次,在思想情调方面,前期散曲创作中大量的那种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激情喷发的作品大为减少,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渐渐成为散曲创作的主流。第三,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无论是韵律平仄的严谨、语言的典丽,还是对仗- 3 - 的工稳、典故的运用等形式美诸因素,都较前期有所强化。就总体而言,元代后期散曲创作的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4、曹植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曹植的诗是建安文学的最高峰,被誉为“建安之杰”。钟嵘说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他还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受到后世推崇有三点原因:一是文采富艳;二是对五言诗发展的重大影响;三是不幸身世引起后人的同情。是失意文人的典型,令后人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刘勰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对两人的地位与文学成就、影响的关系进行了客观评论,也有这个意思。四、论述题(共 15 分)1、结合作品,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上承屈原,将中国诗歌的浪漫精神推向了顶峰。(一)主观色彩极为强烈,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李诗“以气为主”,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物象和事件做细致描述,惯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为美。所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情感似火如风喷薄而出,不予节制。(二)构思奇特,想出云外喷薄的情感,非变幻离奇的想象不能表达。为承载其驰骋不羁的想象,李白常用神话传说创造一个虚拟的现象世界。以及用夸张、比拟、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奇思妙想。“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三)融壮美与优美意象于一体,构成其古体与近体诗的一个重要区别在古体诗中,好以空间容量巨大的词表达感情,又往往配以夸张的修饰,如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极力塑造气魄宏大,吞吐山河的诗美,以壮美意象承载充盈的情感和奇特的想象,非此不足以尽情。同时情感细腻,亦好用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主要表现在五、七言绝句中。(四)语言风格清新明快,决少僻字冷语,与情感的激越与澄彻相合,所谓“清水出芙- 4 - 蓉,天然去雕饰”。(五)长于乐府歌行和绝句,律诗成就略见不足,与其情感表达方式是一致的。- 5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