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功能
发布时间:2025-02-16 10:02:55浏览次数:250 突触传递等未讲解部分已在绪论中讲解。 神经反射 1.反射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弧 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 非条件反射 特点:先天就有的、少数的、固定、低级 例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 □ 条件反射
特点:后天建立的、无数的、可消退、高级 例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下列对条件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 B.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数量有限 D.建立后可以发生消退 E.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正确答案』C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投射系统 定义: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的投射 类型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神经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神经纤维。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特点 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导通路发出投射规律投射皮层特异感觉接替核点对点特定区域非特异投射核弥散性广泛区域
皮层联系皮层层次效应第四层神经元诱发其兴奋各层改变其兴奋状态生理功能形成特定感觉;激发皮层传出冲动维持与改变皮层兴奋、觉醒状态受环境和药物影响 不易受影响 易受影响 二、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1.内脏痛的特征 ①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而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 ②常以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的慢痛为主; ③常可出现牵涉痛。 2.牵涉痛 是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临床常见内脏疾患的体表牵涉痛部位】内脏疾患 体表牵涉痛部位心肌缺血 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胃溃疡和胰腺炎 左上腹和肩胛间胆囊炎、胆石症发作 右肩区阑尾炎 上腹部或脐周(发病开始时)肾结石 腹股沟区输尿管结石 睾丸 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A.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B.引起温度觉 C.引起触觉 D.使机体进入睡眠状态 E.引起痛觉『正确答案』A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三、小脑的主要功能 四、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前角是骨骼肌的牵张反射的低级中枢
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当其受到外力牵张而伸长时,能反射地引起该肌肉的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①肌紧张:维持人体正常姿势和进行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 ②腱反射:临床上通过检查某些腱反射以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临床意义:减弱→提示:反射弧受损 亢进→提示:高位脑中枢受损 ▲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 肌紧张的维持——γ 回路 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时使 A.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 B.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 C.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 D.其他关节的肌肉也收缩 E.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正确答案』C 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制区——通过抑制 γ-神经元,降低肌紧张 易化区——通过兴奋 γ-神经元,增强肌紧张
三、小脑的主要功能 小脑结构 生理功能受损后的症状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参与维持身体平衡 平衡失调脊髓小脑(蚓部、半球中间部)维持肌紧张肌张力降低皮层小脑(小脑半球外侧部)协调随意运动,使各种精巧运动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共济失调 四、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作用:参与对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 基底核病变: 1.运动过多,肌紧张降低 → 舞蹈病 2.运动过少,肌紧张增强 → 震颤麻痹(帕金森) 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的功能 A.调节内脏活动 B.维持身体平衡 C.维持姿势 D.协调随意运动 E.协调肌紧张『正确答案』A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表现出抗重力肌的肌紧张加强,称为去大 脑僵直,其原因是脑干网状结构 A.抑制区活动增强 B.易化区活动增强 C.组织受到破坏 D.组织受到刺激 E.出现抑制解除『正确答案』B 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脊髓(低级中枢)——是排尿,排粪,发汗,血管运动等许多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 脊休克——是指脊髓横断后,排尿排便等脊髓反射暂时消失的现象,随后反射可恢复,只是不受意识控制。 二、延髓(基本生命中枢)——是心血管运动,呼吸功能反射调节中枢。 脊休克——是指脊髓横断后,排尿排便等脊髓反射暂时消失的现象,随后反射可恢复,只是不受意识控制。 三、下丘脑(内脏脑)——是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eg. 体温调节、水平衡、垂体激素分泌调节、生物节律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