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分类
发布时间:2025-02-20 09:02:03浏览次数:15 概述 >>物理因素分类 在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的物理性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噪声和振动和电磁辐射。 前者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后者如 X 射线、γ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和射频辐射等。 >>物理因素特点 1.正常情况下,有些因素不但对人体无害,反而是人体生理活动或从事生产劳动所必需的。 2.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3.作业场所中存在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 4.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5.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存在形态。性质不同使得这些因素对人体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 6.物理因素的靶器官或健康效应以其性质不同而变化很大,因此其限值指标往往不是单一的。例如:反映高温负荷的气象综合指标 WBGT(湿球黑球温度,用来评价在整个工作周期中人体所受的热强度,主要用于高温作业分级),再加上体温、心率变化。 7.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例题】以下关于物理因素特点叙述不正确是 A.性质不同,对人体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 B.对人体是否造成伤害以及危害的程度是由参数决定的 C.作业场所中存在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 D.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关系 E.作业过程中所有的物理因素都是有害的『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作业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因素都是有害的。 高温及低温 >>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包括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 1.气温 主要取决于大气温度、太阳辐射、生产中的热源和人体散热。 2.气湿 指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大于 80% 为高气湿,小于 30% 为低气湿。 3.气流 指生产环境空气的流动,除受自然界风力的影响外,主要与厂房中的热源有关,其速度以m/s 表示。 4.热辐射 主要指红外线,亦包括部分可见光。 (1)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向人体发放热辐射,使人体受热,称正辐射。 (2)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人体表面则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称负辐射。 热辐射能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和表面积。热辐射强度以每分钟每平方厘米表面接受多少焦耳热量表示[J/(cm2·mⅠn)]。 >>高温作业的概念及类型 1.高温作业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 WBGT 指数≥ 25℃ 的作业。 WBGT 叫作湿球黑球温度 ,是由黑球、自然湿球、干球三个部分温度构成的,它综合考虑空气温度 、 风速、空气湿度和热辐射四个因素。 用以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平均热负荷,单位为℃。 2.高温作业的类型(★重点掌握) ( 1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如冶炼钢铁。 ( 2 )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气温高、高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如印染、造纸。
的临床表现,结合末梢循环功能、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参考作业环境的职业卫生学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3.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特别是振动性白指,一旦发病治疗恢复相当困难,也比较缓慢。少数病例即使在脱离振动作业后,仍能继续发展。 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性治疗。应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并可结合采用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等。必要时进行外科治疗。加强个人防护,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 4.其他处理 轻度手臂振动病调离接触手传振动的作业,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情况安排其他工作。中度手臂振动病和重度手臂振动病必须调离振动作业,积极进行治疗。 >>预防振动危害措施 1.技术措施 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如液压、粘接代替铆接),改革风动工具,采用自动化操作装置。 2.限制作业时间 3.改善作业环境 寒冷季节要加强车间环境的防寒保暖,户外作业要配备一定的防寒保暖设备,如保暖房、保暖车、防雨雪设备等。 4.加强个人防护 5.医疗保健措施 6.职业卫生教育和技术培训 7.手传振动卫生标准 根据我国现有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国家标准执行。如达不到标准要求,可按振动强度大小相应缩短工作时间。 【例题】下列有关局部振动病论述错误的是 A.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 B.还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C.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D.多从手指近端开始 E.冷水复温实验阳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局部振动病多从手指远端开始。 非电离辐射 >>概念 在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12eV 以下),不足以引起组织电离的辐射线称为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红外辐射与射频辐射(高频电磁场与微波)。 >>射频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又称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 1m~3000m )和微波 1mm~1m ,特点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 1.接触机会 (1)高频感应加热:高频熔炼、高频焊接、高温淬火等。 (2)高频介质加热:如塑料热合、皮革纸张烘干等。 (3)微波能的应用:雷达导航、探测、通信。杀虫灭菌消毒。微波消融、微波炉烹饪等。 2.生物学效应 分为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 生物体接受一定强度的射频辐射,达到一定时间,会使照射局部或全身体温升高。致热效应机制是人体组织内电子和离子受电场作用发生移动或在其平衡位置振动,使电解质发热。非极性分子发生极化,成为偶极子,极性分子重新排列,由于偶极子的趋向作用而发生频率极高的振荡运动而发热。 但实际工作中,有时并不鞥测定出人体局部温度的上升,工人却有主诉,也能见到客观体征,这种不足以引起人体产热而致的健康影响称为非致热效应。 生物学效应的一般规律是随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故其强弱顺序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长波,但在微波波段以厘米波危害最大。功率密度相同时,脉冲波的作用大于连续波。 3.对机体的影响 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为头晕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脱发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但在大强度长期作用下则出现心动过速,高血压倾向。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心房及心室内传导阻滞。 大强度微波辐照可致微波白内障,此外,还可引起男性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 4.防护措施 (1)高频电磁场:场源屏蔽,采用金属薄板或金属网、罩将高频电磁波的场源包围,以反射或吸收高频电磁波的场能,减低作业场所电磁场的强度。距离防护,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尽量远离辐射源。 工作场所限值,连续波为 0.05mW/cm2(14V/m),脉冲波为 0.025mW/cm2(10V/m)。 (2)微波:屏蔽辐射源,加大距离,个人防护措施。 安装功率吸收器。微波作业点应设置于辐射强度最小的部位。我国作业场所微波辐射职业接触限值:连续波、脉冲波非固定辐射,平均功率密度 50μW/cm2,日接触剂量 400μWh/cm2;脉冲波固定辐射, 平均功率密度 25μW/cm2,
日接触剂量 200μWh/cm2。 >>紫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1.接触机会 凡物体温度达 1200℃以上时,辐射光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着温度升高,紫外线的波长变短,强度增大。 冶炼炉(高炉、平炉)炉温在 1200~2000℃时,产生长波紫外线。电焊、气焊、电炉炼钢等温度达 3000℃,可产生短波紫外线。探照灯、水银石英灯以及碳弧灯、紫外线灯等工作人员均会受到过度紫外线照射。 2.对机体的影响 适量紫外线对人健康有益。 (1)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随波长而异:受强烈的紫外线辐照可引起皮炎,表现红斑,有时伴有水疱和水肿。波长 297nm 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可引起皮肤红斑并残留色素沉着。 由于结缔组织损害和弹性丧失而致皮肤皱缩、老化,严重者诱发皮肤癌。 (2)波长为 250~320nm 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上皮和结膜上皮所吸收,这种由电弧光发射的紫外线所致的急性角膜结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会受到大量反射的紫外线照射,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类似电光性眼炎,称雪盲。 (3)防护措施: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焊接以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有效降低辐射伤害。电焊工及其辅助工必须佩戴专门的面罩,防护眼镜以及适宜的防护服和手套。电焊工操作时应使用移动屏蔽围
住操作区,以免其他工人受到紫外线照射;非电焊工禁止进入操作区域裸眼观看电焊。 【例题】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的波长是 A.400nm B.320nm C.275nm D.297nm E.180nm『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波长 297nm 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 电离辐射 >>概念 凡作用于物质能使其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称电离辐射,如 X 射线、 γ 射线、宇宙射线、 α 射线 、 β 射线、质子射线、中子射线等。 >>对机体的影响 按剂量-效应关系分类,分为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放射病 随机效应主要包括致癌和遗传效应。非随机效应是阈值以下不会发生的有害效应,如放射性皮肤损伤、生育障碍。 电离辐射可以使生物大分子发生电离、化学键断裂等,从而造成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且还能作用体内水分子引起电离、激发形成激发态水分子和自由基,使细胞受损。
当一个器官或组织中足够多的细胞因损伤而死亡或丧失分裂繁殖的能力,则出现非随机效应;但如果受损细胞为了生存 ,启动耐受机制,即可形成突变的克隆细胞,致癌或者(生殖细胞)可引起遗传效应。 放射病 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放射病。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事故性照射和核爆炸。 病程具有明显的时相性,有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1)骨髓型(1-10Gy):最为常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临床表现为白细胞数减少和感染性出血。以口咽部感染最为明显。 2)胃肠型(10-50Gy) :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水样便或血水便,可导致失水,常伴有肠麻痹、肠套叠等。 3)脑型(>50Gy) :短时间即出现精神萎靡,很快转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抽搐、躁动和休克等。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 1Gy 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 造血功能障碍是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的基本病变,主要病理变化为造血组织破坏、萎缩、再生障碍;骨髓细胞异常增生;骨髓纤维化。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为较长时期内受到超限值剂量 0.05Sv 的外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损伤。当累积剂量当量达到 1.5Sv,出现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症状。 临床早期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昏、睡眠障碍、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伴有消化系统障碍和性功能减退。临床检查早期可无明显体征,后期可见腱反射、腹壁反射减退等神经反射异常。妇女可表现有月经紊乱、经量减少或闭经。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并与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受照射的累积剂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血细胞减少的顺序是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先增加,后进行性下降是辐射损伤最早出现的变化之一。白细胞分类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升高,并在 40%~61%之间波动。 (4)内照射放射病:是指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作为放射源对机体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内照射放射病比较少见,临床工作中见到的多为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即指体内放射性核素累积超过其自然存量。 (5)放射性复合伤:指在战时核武器爆炸及平时核事故发生时,人体同时或相继出现以放射损伤为主的复合烧伤、冲击伤等的一类复合伤。 >>防护措施 措施: 辐射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 放射性场所监测 放射防护的要点 正当理由;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外内照射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 受照射剂量当量接近 0.1Sv 者,及时进行医学检查 【例题】以下有关急性放射病哪点是错误的 A.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B.可以分为Ⅰ度和Ⅱ度 C.根据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可分为骨髓型、胃肠型、脑型 D.是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照射引起的 E.是国家法定职业病『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急性放射病无Ⅰ度和Ⅱ度之分。
( 3 )夏季露天作业:夏季从事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受太阳辐射和被加热后的地面 及物体热辐射作用。 >>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高温作业时,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可以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1.体温调节 影响体温调节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强度和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气温和热辐射。当气温超过 35℃,机体不能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只能通过蒸发途径散热,容易产生热蓄积。体温升高,严重者出现过热而发生中暑。体温升高是体温调节障碍的主要标志。一般认为中心体温 38℃ 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应激范围的上限。 2.水盐代谢 高温作业工人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保持机体平衡,达到体温调节。但大量汗液蒸发可导致水盐代谢障碍,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引起热痉挛。 出汗量是反映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一个工作日(8 小时)生理最高限度的出汗量为 6L,失水不能超过体重的 1.5%。一个工作日(8 小时)内尿盐少于 2g 或尿盐量降至 5g/24h 以下时,表示机体缺盐。 3.循环系统 高温作业时,一方面,心脏需要向皮肤血管输送大量血液,以便机体散热。另一方面,要向工作肌输送足够的血液,以满足工作的需要。此外,由于大量出汗,体内水分丢失,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些原因均使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使心率加快,可能导致热衰竭,长期高温作业可使心肌发生代偿性肥大。 4.消化系统 高温可导致消化液分泌抑制,胃酸降低,胃肠蠕动变慢,引起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胃肠道疾患增多。 5.神经系统 高温作业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准确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6.泌尿系统 高温使大量汗液蒸发引起失水,致使尿液浓缩或少尿,增加肾脏负担。 7.热适应 热适应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热适应后,机体产生热应激蛋白,具有保护作用。体温调节能力提高,代谢减缓,产热减少,出汗增多,蒸发散热增强,可以减少或防止中暑发生。人体热适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适应能力限度,仍可发生中暑。 >>中暑的概念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中暑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主要致病因素:高温、高湿、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对热不适应则是中暑的诱发因素。 >>中暑的类型、机制及临床表现 热射病 散热途径受阻,引起热蓄积;高热,大汗到无汗,皮肤干热,伴有意识障碍和昏迷。 热痉挛 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肌肉痉挛和疼痛,尤腓肠肌。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 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 血压下降,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不引起循环衰竭 >>职业性中暑诊断及处理原则 1.诊断 根据职业史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1)中暑先兆:是指在高温作业环境工作一定时间后,仅有症状或虽有体温升高但低于 38.0℃,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体征或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异常,经休息后病情可缓解者。中暑先兆不属于中暑诊断范畴。 (2)职业性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2.中暑的治疗 主要依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体温升高者应迅速降低体温。 (1)中暑先兆: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给予含盐清凉
饮料及对症处理,并予以密切观察。 (2)热射病:快速降温,持续监测体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呼吸循环支持,改善微循环,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对出现肝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者,早期予以血液净化治疗。 (3)热痉挛: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 (4)热衰竭:予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并注意监测体温,纠正电解质紊乱,扩充血容量,防止休克。 >>防暑降温措施 >>低温对生理功能和作业的影响 处理原则: 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传入到脊髓和下丘脑,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寒战、立毛及动员贮存的脂肪和糖维持体温恒定。人在 5℃以下环境下工作可体温过低,影响机体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 神经兴奋与传导能力减弱 , 体温 32.2~35℃, 可见手脚不灵、运动失调、反应减慢。 心血管系统:初期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后期则心率减慢。 房室结的传导障碍表现为进展性心动过缓, 进而出现心收缩不全。 体温过低 : 中心体温 35℃ 或以下。 这时,寒战达到最大限度,体温再下降,寒战则停止,可出现局部冻伤。 >>低温预防措施(★重点掌握) 1.做好防寒和保暖工作 温度≤ 5℃ 为低温作业,这是为防止体温过低和冻伤。 为防止手冷变得不够灵巧而发生事故,工人在气温 16℃裸露双手从事精细作业超过 10~20 分钟,应该提供保暖措施。 除低温外,应注意风冷效应。常以风冷等感温度表示。 以冷环境下,裸露、无风状态作为比较的基础,风冷等感温度乃因风速所增加的冷感相当于无风状态下产生同等冷感的环境温度。 在风冷等感温度 32℃环境下,不得长时间的工作。若在风冷等感温度 7℃环境持续工作,必须在附近建立暖和的庇所。 2.注意个人防护 环境温度低于-1℃,尚未出现中心体温过低时,表浅或深部组织即可冻伤,因此手、脚和头部的御寒很重要。 肢端疼痛和寒战(提示体温可能降至 35℃ )是低温的危险信号 ,当寒战十分明显时,应终止作业。劳动强度不可过高,防止过度出汗。禁止饮酒,酒精除影响注意和判断力外,还由于使血管扩张,减少寒战,增加身体散热而诱发体温过低。 低温作业人员的御寒服装其面料应具有导热性小,吸湿和透气性强的特性。在潮湿环境下劳动,应发给橡胶工作服、围裙、长靴等防湿用品。工作时若衣服浸湿,应及时更换并烘干。 3.增强耐寒体质 人体皮肤在长期和反复寒冷作用下,会使得表皮增厚,御寒能力增强,而适应寒冷。故经常冷水浴或冷水擦身或较短时间的寒冷刺激结合体育锻炼,均可提高对寒冷的适应。 此外,适当增加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例题】高气湿是指环境相对湿度大于
A.50% B.60% C.70% D.80% E.90%『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高气湿是指环境相对湿度大于 80%,低气湿是小于 30%。 【例题】 A.印染作业 B.轧钢、炼钢、炼铁作业 C.缝纫作业 D.印刷作业 E.建筑、修路夏季施工 1.哪类属于高温强辐射作业 2.哪类属于高温高湿作业 3.哪类属于高温露天作业『正确答案』B A E『答案解析』高温强辐射作业: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如冶炼钢铁。 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气温高、高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如印染、造纸。 高温露天作业:夏季从事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受太阳辐射和被加热后的地面及物体热辐射作用。 【例题】在高温环境中,哪一种方式并非人体的散热表现 A.血液重新分配 B.大量出汗,汗液蒸发散热 C.细胞耗氧量增加 D.产热中枢抑制,自身产热下降 E.血管放射性扩张『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细胞耗氧量增加会产生热量,不是散热的表现。 【例题】某女性,从事高温作业 4 小时后,感觉剧烈头痛,并迅速进入浅昏迷状态,体温 39.5℃则其最可能的中暑类型是 A.机体蓄热 B.热射病 C.热痉挛 D.热衰竭 E.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热射病:散热途径受阻,引起热蓄积;高热,大汗到无汗,皮肤干热,伴有意识障碍和昏迷。 热痉挛: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肌肉痉挛和疼痛,尤腓肠肌。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 血压下降,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不引起循环衰竭。 该患者的表现是高热,有意识障碍,所以,最可能的是热射病。 【例题】夏季,某青年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饮水较少,至下午 3 时突然感到头晕、双下肢疼痛难忍,时而缓解,时而发作。经检查,患者体温 37℃、神志清楚,他的
疾患可能是 A.热晕厥 B.日射病 C.热射病 D.热衰竭 E.热痉挛『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热射病:散热途径受阻,引起热蓄积;高热,大汗到无汗,皮肤干热,伴有意识障碍和昏迷。 热痉挛: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肌肉痉挛和疼痛,尤腓肠肌。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 血压下降,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不引起循环衰竭。 该患者提问正常,双下肢疼痛难忍,即腓肠肌疼痛痉挛,所以,最可能的是热痉挛。 【例题】低温对生理功能和作业的影响不包括 A.热量不易散失 B.运动失调、反应减慢 C.初期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后期则心率减慢 D.外周神经系统出现感觉运动障碍 E.体温过低『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 项是周围神经中毒的表现,不是低温的影响。 噪声 >>生产性噪声的概念及分类 1.声音 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称为声音。 人耳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在 20 ~ 20000Hz 之间 ,这一频率范围的振动波称为声波。小于 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大于 20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2.噪声及生产性噪声的概念 从卫生学的角度,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3.生产性噪声的分类 (1)按来源 来源分类 机械性噪声 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音 流体动力性噪声 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或释放(汽笛)发出的声音 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2)按时间分布情况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强烈的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声波经外耳道进入并传至鼓膜。鼓膜驱动中耳的听骨链运动。而后中耳听骨把机械能经镫骨板传给耳蜗,敲打耳蜗的卵形窗。耳蜗内的外、内淋巴液推向毛细胞,信号给中枢听觉系统,引起音响感觉。 有研究认为,毛细胞过度刺激导致细胞死亡。其他异常还包括毛细胞代谢衰竭、毛细胞内的结构变化和退变等。声波的另外一条传播途径是骨传导。这两种途径对于听力测量和耳聋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1.暂时性听阈位移( TTS ) 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査听阈可提高 10 ~ 15dB ,离开噪声环境 1 分钟之内可以恢 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 15 ~ 30dB ,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称为听觉疲劳。 2.永久性听阈位移( PTS ) 指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分为听力损失或听力损伤以及噪声性耳聋。 早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听力曲线在 3000~6000Hz 出现“ V” 形听谷。 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随着病损程度加重,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同时语言频段(500~2000Hz)的听力也受到影响,语言听力出现障碍。 3.噪声性耳聋 职业性噪声性耳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是法定职业病。 噪声性耳聋的诊断需要有明确的接触噪声史,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的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结合动态观察资料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力损失,即可做出诊断。 爆震性耳聋是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震性耳聋。 这种情况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可出现鼓膜破裂,听骨破坏,内耳组织出血,甚至同时伴有脑震荡。患者主诉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听力检查严重障碍或完全丧失。轻者听力可以部分或大部分恢复,严重的可致永久性耳聋。 1. 暂时性听阈位移 2. 永久性听阈位移
3. 噪声聋(法定职业病) 4. 爆震性耳聋 >>预防噪声危害的措施 1.控制噪声源 如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 2.控制噪声的传播 3.个体防护 4.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 5.健康监护 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4.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 我国最新制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2007)中对于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规定,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8 小时,稳态噪声限值为 85dB ( A ),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限值为 85dB ( A ) ;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不等于 8 小时,需计算等效声级,噪声限值为 85dB(A);每周工作不是 5 天,需计算 40 小时等效声级,限值为 85dB(A)。 这个标准规定:工人工作地点噪声容许标准为 85dB ( A ),根据等能量的原则,如果接触时间减少 一半,标准容许放宽 3dB ( A ),但最高不得超过 115dB ( A )。 【例题】噪声频率大于 800Hz 者称为 A.连续性噪声 B.脉冲性噪声 C.稳态噪声 D.非稳态噪声 E.高频噪声『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噪声频率大于 800Hz 为高频噪声,300Hz 以下为低频噪声,300~800Hz为中频噪声。 【例题】听觉适应是指短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检查时听阈提高 A.10dB B.>30dB C.10~15dB D.15~20dB E.20~30dB『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听觉适应是指短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检查时听阈提高 10~15dB。 【例题】噪声引起的听觉器官损害特点是早期表现为 A.耳蜗底部受损 B.高频听力下降 C.低频听力下降 D.语频听力下降 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噪声引起的听觉器官损害特点是早期对高频噪声产生听力下降。 【例题】某老企业一接触生产性噪声岗位,工人每天工作 4h,则该岗位的噪声容许标准为 A.<88dB(A) B.<90dB C.<90dB(A) D.<93dB
E.<93dB(A)『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工人工作地点噪声容许标准为 85dB(A),根据等能量的原则,如果接触时间减少一半,标准容许放宽 3dB(A),也就是 88dB(A)。 【例题】防止噪声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 A.制定合理的噪声卫生标准 B.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 C.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D.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E.厂区厂房的合理规划『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防止噪声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振动 概念 1.振动 振动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往复的运动。 振动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振动速度是指振动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单位为 m/s。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单位为 m/s2。 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速度和位移成反比。离平衡位置最近时,速度最大,加速度最小。位移最大时,速度最小,加速度最大。 频率相同时,加速度愈大,危害愈大;振幅愈大,危害愈大。不同频率的振动对人体影响不同。目前以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作为人体接振强度定量指标。 2.振动评价的物理参量 (1)频谱:振动的频谱是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值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常用的频带有 1/3 倍频带的中心频率(范围 6.3~1250Hz)和 1/1 倍频带的中心频率(范围 8~1000Hz)。 了解振动源的特性,评价其对人体的危害。 (2)共振频率:指人体内各器官固有频率,如与外界作用力的频率相同时,则发生共振,使危害加重。 (3)4 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为便于比较和进行卫生学评价,依据接触方式和接触时间提出了 4 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评价方法。该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触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有效值,它同时考虑了加速度和频率的作用。 >>生产性振动的分类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 手传振动亦称作手臂振动或局部振动,系指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如使用风动工具、电动工具和高速旋转工具的作业。 全身振动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由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 >>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振动可为人体所感受,在人体的浅层和深部组织广泛分布有各种振动感受器,或称机械感受器,它们主要分布在皮下、肌肉、骨膜、胸膜、腹膜、肠系膜等处。 感受器内的神经末梢对很小的机械刺激可发生反应,形成感受器电位。当电位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通路传至丘脑和大脑皮质,引起中枢兴奋,从而产生振动觉。 1.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1)大强度的剧烈振动可引起内脏位移甚至造成机械性损伤。在全身振动的作用下,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心搏出血量减少,脉压增大,可致心肌局部缺血,对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呈现抑制作用。全身振动使女性出现月经期延长、经血过多和痛经等。 (2)全身振动可通过直接的机械干扰或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障碍。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致注意力分散、反应性降低、易疲劳、头晕等。
全身振动伴有长时间的强制体位(如长途驾车)是导致骨骼肌疲劳的主要原因; 1 ~ 2Hz 的全身振 动具有催眠作用,最终导致作业能力下降。 (3)低频率、大振幅的全身振动,可引起晕动病。这种障碍预后良好,可通过脱离振动环境,药物治疗和适应锻炼而恢复。 脊柱胃肠抑神经,疲劳催眠晕动病。 2.手传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长期接触过量的手传振动,首先引起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条件反射抑制,神经行为功能下降,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和肢端感觉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组织营养障碍,手掌多汗等。 以手部感觉障碍和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特点的振动性神经病是手传振动职业危害的早期表现。 其次引起外周循环功能改变,表现为皮肤温度降低,冷水负荷试验皮温恢复时间延长,外周血管发生痉挛,出现典型的雷诺现象,即振动性白指。 振幅大,冲击力强的振动,引起上肢关节脱钙,局限性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等。也可出现掌挛缩病。 振动可引起听力下降,振动与噪声联合作用可引起永久性听阈改变,加速耳聋的发生。 振动还可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所以,局部振动的影响也是全身性的。尤其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更加明显。 >>手臂振动病 手臂振动病是指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在我国属法定职业病。 1.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1)手麻、手痛等手部感觉障碍:手麻、手痛、手胀、手僵、手多汗等局部症状是本病早期和比较普遍的主诉和主要症状。特别是间歇性或持续性手麻,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具有重要的亚临床意义。 这种手麻、手痛往往影响整个上肢,下班后特别夜间更为明显,往往影响睡眠,活动后可暂时缓解。 (2)发作性手指变白(振动性白指):是目前诊断本病的主要临床依据之一。其发作具有一过性和时相性特点,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变白部位界限十分明显。白指发作的常见部位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远端指节,严重者可累及近端指节,以至全手指变白,故有“死指”、“死手”之称。 发作持续时间与白指的范围有关,可由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的频率决定于白指的严重程度和环境温度,轻者仅在寒冷季节偶尔发作,重者四季均可频繁发作。白指发作的恢复往往是由苍白变发绀、再变潮红,伴有麻胀感,逐渐恢复至常色。 (3)上肢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的症状:可出现手指关节的肿胀、变形,手部肌肉萎缩等。上肢关节特别是指-掌关节、腕关节的疼痛较多见。 2.诊断 根据我国颁布的《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GBZ 7—2014),根据一年以上连续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以手部末梢循环障碍、手臂神经功能障碍和(或)骨关节肌肉损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