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

发布时间:2025-01-03 09:01:17浏览次数:4
  引言  我们自毁于自己创造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我们自毁于自己创造的环境污染,……我们自毁于容许有害的社会条件继续存在。  ——美国卫生总署《健康的人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概念及其分类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人们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其与行为科学的紧密联系。为此,我们需要在了解人类行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      促进健康行为  1.概念及特点   促进健康行为(health promoted behavior):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具有 5 个方面特征:  (1)有利性:行为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  (2)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而不是偶然行为;  (3)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有个性但同时能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  (4)一致性: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没有冲突;  (5)适宜性:行为强度适宜,能理性控制。  促进健康行为的五种类型  (1)日常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有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身体活动等。  (2)避开环境危害行为: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离开被二手烟污染的环境、在有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时穿戴防护用具、积极应对心理应激的紧张生活事件等。  (3)戒除不良嗜好:不良嗜好指的是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烟、酗酒与滥用药品等。戒烟、戒毒、戒除酗酒、滥用药品、网络成瘾等属于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4)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事故发生,以及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其中:  a.求医行为(health-seeking behavior):指人们感到不适,或察觉到自己患有疾病时,主动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   b.遵医行为(compliance behavior):指个体在确诊患有疾病后,积极遵从医嘱检查、用药,配合治疗的一系列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  概念及特点 危害健康行为(health-risky behavior):指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   即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及习得性。  (1)潜伏期长:不良生活方式形成以后,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对健康产生影响,出现明显的致病作用。这一特点使得人们不易发现并理解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加之行为的习惯性,改变起来难度较大。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采取干预措施,阻断其对健康的危害。  (2)特异性差:与致病行为模式的特异性不同,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一种不良生活方式与多种疾病和健康问题有关,而一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又与不良生活方式中的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关;而高血压又与吸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多种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3)变异性大: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大小、发生时间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例如,有的人吸烟会发生肺癌,而有的人也同样有此不良生活方式却没有得肺癌。此外,即使是同时开始不良生活方式,以同样的量作用同样长时间,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4)协同作用强:当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存在时,各因素之间能协同作用、互相加强,这种协同作用最终产生的危害,将大于每一因素单独作用之和。  (5)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在个体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故又称为“自我制造的危险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的四种类型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持续的定势化的行为称为习惯,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习惯及其特征称生活方式(life style)。不良生活方式则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锻炼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个体差异大、广泛存在等特点。  (2)致病行为模式:致病行为模式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 A 型 行为模式和 C 型行为模式 。  A 型行为模式 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表现为争强好胜,工作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 ; 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出击,而一旦受挫就容易不耐烦。该行为模式又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有关研究表明,具有 A 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地高于非 A 型行为者。  C 型行为模式 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表面隐忍而内在情绪起伏大。C 型行为模式又称为“肿瘤易发性行为”,研究表明 C 型行为者患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高出其他人三倍左右。  (3)不良疾病行为: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不良疾病行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疑病、恐惧、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迷信乃至自暴自弃等。  (4)违规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等。违规行为即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康,又严重影响社会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秩序。健康相关行为 定义 特点 类型促进健康行为 有利于健康 有利性 规律性 和谐性 一致性 日常健康行为 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 预警行为 适宜性 保健行为危害健康行为 不利于健康潜伏期长 特异性差 协同作用强 变异性大 习得性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致病性行为模式 不良疾病行为 违规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  健康相关行为  美国学者布莱斯勒(Breslow)等依据对近 7000 人为期五年半的研究,发现了七项与人们的期望寿命和良好健康显著相关的简单而基本的行为。它们是:  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  每天吃早餐;  每周 2~3 次的适量运动;  适当的睡眠(每晚 7~8 小时);  不吸烟;  保持适当的体重;  不饮酒或少饮酒。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  健康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改善健康相关行为,包括终止危害健康的行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及强化已有的健康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对目标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了实质性的改善,健康教育工作才算是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健康教育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各国学者、专家提出多种改变行为的理论,以期改变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促进人类健康。  在众多健康行为相关理论中,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在此介绍知-信-行理论、健康信念模式、行为转变阶段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  知-信-行理论  知信行模式( KABP 或 KAP ) 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用公式表示:  知识 → 信念 → 行为  信息 → 知识 → 信念 → 行为 → 增进健康  知-信-行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知”为知识、学习  “信”为信念、态度  “行”为行为、行动  根据知信行模式: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  行为改变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需要经过几个阶段,而且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和动机,只有针对其需要提供不同的干预帮助,才能促使教育对象向下一阶段转变,最终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在行为改变阶段理论中,将行为改变的心理发展过程可分解为 5 个阶段,对于处于行为改变特定阶段的人们,促使其向下一阶段改变的干预策略也有所差异:  第一阶段(无改变打算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在最近 6 个月内没有考虑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 有意坚持不改变。处于此阶段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存在的健康问题,或以前尝试过改变而没有成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如没有觉得吸烟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危害,从未考虑过戒烟,或戒烟没有成功。对于这些人的行为干预要点应该是提供信息,向他们提供有关吸烟危害的知识,提高他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产生戒烟愿望,唤醒其对戒烟必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打算改变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打算在最近 6 个月内采取行动,改变疾病危险行 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即关注健康,但又存在侥幸心理或存在改变行为的障碍,在益处和代价之间权衡,处于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态。如对吸烟的危害将信将疑,对是否戒烟犹豫不决。针对处于该阶段人群的特点,行为干预必须能进一步提高其认知,激发他们改变行为的动机。  第三阶段(改变准备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打算在最近 30 天内改变行为。 人们对于行为改变已经有积极的态度,做出承诺要改变行为,如向亲属、朋友宣布自己要改变某种行为,并且为行为改变 做了相应的准备,如向别人咨询有关行为改变的事宜,购买自我帮助的书籍,制定行为改变时间表等。对于这些人,应该注重提供科学的戒烟方法,鼓励人们尝试健康行为,并给予抵抗社会压力等环境支持。  第四阶段(改变行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在过去的 6 个月内目标行为已有所改变。 人们已经开始采纳新的行为,如开始戒烟。对于已经开始行为改变的人们,需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克服戒烟的困难和阻碍,不断施以正向强化,并继续提供环境支持。  第五阶段(行为维持阶段):人们的行为已经比较稳定,行为改变已经达到 6 个月以上,并能继 续坚持。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们,行为干预的重点是巩固成果,防止复发,因此需要继续心理、环境上的支持,不断强化。  【例题】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歧视是一种  A.隔离措施  B.预警行为  C.正常心理反应  D.社会危险因素  E.自我保护行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歧视是一种社会危险因素。  【例题】行人横穿马路之前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日常促进健康行为  B.保健行为  C.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D.预警行为  E.基本健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行人横穿马路之前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属于日常促进健康行为。  【例题】对“健康相关行为”定义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促进健康的行为  B.危害健康的行为  C.与疾病相关的行为  D.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E.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例题】关于危害健康行为特点的描述,以下正确的是  A.非偶然发生  B.作用强度小  C.持续时间短  D.先天获得和形成  E.对个体之外的他人和社会没有危害『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危害健康行为特点: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和习得性。  【例题】在事故发生后采取正确处置的行为,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日常健康行为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D.预警行为  E.保健行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在事故发生后采取正确处置的行为属于预警行为。  【例题】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不包括  A.一致性  B.有利性  C.统一性  D.适宜性  E.规律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和适宜性。  【例题】关于知信行模式的描述错误的是  A.“知”指知识、学习  B.“信”为信念、态度  C.“行”为行为、行动  D.知信行模式认为信念是动力  E.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基础『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知信行模式中,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