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18秋《教学论》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2023-12-26 09:12:51浏览次数:21
《教学论》作业答案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5 题)参考答案:1.C 2.C 3.A 4.A 5.A 6.C 7.B 8. D 9. C 10. B11. C 12. C 13. A 14. B 15.C主观题部分:一、简答题(每题 2.5 分,共 2 题)1、简述“程序教学”的优点及其局限性。答:答案要点: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将教材分成一个个小部分,按照严格的逻辑编成程序,由学生自己学习,可用机器,也可用程序课本。它有几个基本的要素:主动积极的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程序教学有很大的优越性。第一,它把每一份知识都跟学生的动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必须自己积极独立的去学习;第二,分步学习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化难为易,使学生胜任愉快;第三,这种教学毋需什么单独的或专门的巩固工作,通过直线或分支的程序,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或者得到成绩的鼓舞,或者知道缺陷和错误所在,随时得到调整和纠正;第四,它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必齐步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好处;第五,它突破学校、教室、教师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毋需教师在场,自己进行学习。程序教学也有很大局限性。它根本来源于理论基础的贫乏和片面。第一,程序教学只能管学习的结果,管不了学习的过程,也管不了学习的性质。它不能鉴定学生是创造性地学习,还是机械性地学习,也不能判断学生理解得是深是浅。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能保证学生真正深刻理解地掌握教材。第二,程序教学也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削弱了教师的随机指导和讲解。同时,学生的独立性被限制在程序轨道之内,也难以真正发挥。它也不能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第三,它适应的学科领域有限,不适用于技能训练学科,也不适用于艺术学科,不利于发展想象,情感等品质。即使对于适用的学科,它把教材分割的较零碎, 破坏了知识的整体性,也切断了学生的社会联系,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上的陶冶。2、 简述赞科夫提出的五项教学原则。答:答案要点: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以前的教学原则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是远远不够的,他认为应当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尤其是智力发展。为此,赞科夫提出了他的新的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他认为应该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种能为紧张的智力工作不断提供丰富的、有刺激的、有挑战的食物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迅猛的发展”。高速度原则。他主张,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就要向前进,就进而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以广度求深度。至于什么是适宜的速度,应“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一般发展来决定”。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他提出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尽可能在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规律、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规则的基础上,来形成读、写、算技巧。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赞科夫主张,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不仅要对知识本身能够理解,而且能够理解知识是怎么得来的过程。他认为,过去所提的“自觉性”原则,只把“理解”指向外部,只把知识技能作为“理解”的对象,而他所提的这一原则,则是指向内部的,即把“理解”指向学习的进行过程。两者有重大区别。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赞科夫主张,对差生要特别注意发展其智力和个性品质,这才是提高他们的根本办法。二、论述题(每题 5 分,共 2 题)1、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为什么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答:答案要点: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首先,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进行的。任何学习活动不可 能没有教的指导而独立存在,首先,教师的领导或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教师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有教师决定;教师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学习方式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所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能力等等,主要来自教师的作用。其次,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没办法越俎代庖。教是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教师主导是为了学生学习得更有效,方向正确,减少困难,保证质量,如若不然,教学和教师的领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存在的。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任何环境和教育都不起作用。此外,我们需要注意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辨证统一的。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学习内容构成一对认识关系,而教师是领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并不参与学生自己的认识过程,教师的目的并不是认识,而是工作,他的工作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认识活动。2、试述知识掌握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答:答案要点: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是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依据人的智力发展规律,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宝贵的智力价值。每个个体的智力的继续发展,必须掌握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经验。无知必然无能,离开掌握知识的过程而发展智力是不可思议的。另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智力发展,要想掌握知识技能是不可思议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掌握知识的快慢、难易、深浅、顺利与否、特别是能否灵活运用等,由很大的影响。但是,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的统一是有条件的,与知识的质量、数量及其结构,教学的 指导思想,教学的方法等都有关系,要克服种种矛盾才能达到统一。在教学内容方面,知识过于繁琐或过于贫乏都对智力发展不利,知识结构不合理,难度掌握不好,也会与发展智力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而且要丰富、充实、全面;在结构上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增加学习方法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能采用“满堂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呆读死记,而应该实行启发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发现和探究来理解知识,会使他理解得更加全面和深刻,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空间。通过领导学生发现,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给了学生信息和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提升了相应的思想品质。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