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3《实验心理学(上)》2020年12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08-28 20:08:07浏览次数:49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20 年 12 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试可能的题型包括:1、单选题2、多选题3、判断题4、简答题5、实验设计题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假设(1) 行为是有规律的(lawful):行为的运行方式具有一定内在规律。(2) 行为是被决定的(deterministic):在特定的条件下,行为模式是固定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understandable):自然规律最终可以被理解。即使我们现在不能理解,但是在未来的一天总会被研究清楚。如记忆、思维、意识等。2、科学家/心理学家的科研态度不确信的(uncertain)、谦虚的(open-minded)、可能犯错误的(fallible)、谨慎的(cautious)、有道德的(ethical)。3、心理学是对行为的科学研究,理解行为需要科学的方法。4、科学的实验证据应满足的标准(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2)客观的(objective),客观描述,不包含主观因素。(3)系统的(systematic),在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得来的。(4)经过控制的(controlled),排除了任何控制变量的影响。5、科学证据的局限性(1)研究中行为的实质(2)实验设计的特点(3)技术的局限性(4)一项研究的局限性6、科学家的态度:不确信的、谦虚的、3.可能犯错误的、谨慎的、有道德的7、实验心理学的产生:1879 年,冯特(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诞生。8、实验心理学的发展(1)构造主义:将复杂的心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组成成分(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些成分可以孤立地一个个分析。(2)格式塔心理学:心理研究综合整体的观点,但认为这种“完形”是天生就有的。主要侧重于知觉的研究。(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客观地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完全把人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归结为刺激-反应。主要侧重于学习方面的研究。1 的方法,获得每位学生的动机得分和考试得分,并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高,表明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在这里,研究人员使用了()的方法。A.非实验设计B.准实验设计C.真实验设计D.纯实验设计14.一个 2×3×4 的完全随机设计,表示( )A.实验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有两个水平,第二个因素有三个水平,第三个因素有四个水平B.实验有三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有两个因素,第二个水平有三个因素,第三个水平有四个因素C.实验有三个因素,两个因素有两个水平,最后一个因素有三个水平D.实验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有三个水平,一个因素有四个水平15.珍妮古道尔对黑猩猩进行研究时,她用摄像机真实地记录到了黑猩猩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有学习的本领。在这里她使用的是( )A.随机法B.控制法C.观察法D.实验法16.在研究新旧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时,通常研究的班级是一个自然班,不能打乱原来的班级再重新组班,此时适合使用( )A.非实验设计B.准实验设计C.真实验设计D.纯实验设计17.在混合实验设计中,对 2x3 实验设计(2 是被试内变量,3 是被试间变量)来说,应该把被试至少分配成( )组。A.1B.2C.3D.4(二)多选题1.科学证据的标准包括( )A.以事实为依据的B.客观的C.系统的D.经过控制的2.科学证据的局限性包括( )A.研究中行为的实质B.实验设计的特点C.技术的局限性D.一项研究的局限性3.以下属于被试变量的有( )10 A.温度B.年龄C.空间大小D.教育程度4.在研究字号大小对阅读速度影响的实验中,以下哪些是控制变量( )A.汉字笔画数B.字号大小C.测试场所安静性D.阅读速度5.提出假设的方法包括( )A.演绎推理法B.类比推理法C.归纳推理法D.直接推理法6.下列哪项属于信度的定义( )A.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B.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C.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D.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7.以下哪些额外变量可以使用消除法来控制( )A.噪音B.身高C.头发D.词频8.在控制额外变量时,兼作组法的优点有( )A.容易造成顺序效应B.条件之间的个体差异得到了控制C.所需要的被试数少D.实验材料的量大9.准实验的缺点包括( )A.对干扰因素控制得不够B.几乎很难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C.受观察者主观偏好影响程度大D.需多个观察者参与,记录比较烦琐10.下列哪项属于科学家的态度( )A.不确信的B.谦虚的C.可能犯错误的D.有道德的11.下列哪项属于疲劳的操作定义( )A.要求被试从事专注工作 10 分钟、60 分钟和 120 分钟来定义疲劳的三个水平B.被试跑 100 米与 1000 米后的身体状况C.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D.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11 12.非实验的优点包括( )A.它是在自然情境下获取数据,结果的推论性高B.能够发现变量间的相关联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C.对观察的内容可以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测量D.人为干涉的程度低13.两个变量之间低相关并不意味着它们内部的关联性低,原因有( )A.第三变量的影响B.偶然的巧合C.全距限制D.相关系数较高14.平方和包括以下哪几种主要类型( )A.总平方和B.组间平方和C.组内平方和D.多组平方和15.科学问题应具备的特点包括( )A.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来检验的B.是探索变量的关系的C.可行的,即可以进行研究的D.是有创新性的16.抵消平衡法能控制的误差包括( )A.顺序误差B.空间误差C.习惯误差D.疲劳效应17.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的外部效度低,原因包括( )A.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测验的外部效度B.多次测验降低或增加了被试对实验变量的敏感性C.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D.选择×实验变量可能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18.以下关于平方和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总平方和,指一组数据总体的离散程度B.组间平方和,指各组内部总平方和之和C.组内平方和,指各组之间的离散程度D.总平方和包含两部分:组间平方和、组内平方和19.以下关于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包含一个被试内变量和一个被试间变量B.由于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含有一个被试内变量的缘故,所以它也被称作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两因素实验设计C.重复测量几个因素就是有几个被试内变量D.重复测量三因素的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三个是被试内变量,一个是被试间变量20.通常当被试不能被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时,可以应用准实验设计,包括( )A.自变量为被试变量B.控制变量较多12 C.在研究中难以实现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D.在研究中可以实现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三)判断题1.将复杂的心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组成成分(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些成分可以孤立地一个个分析。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2.1860 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是由冯特撰写的。3.同样的文章、数据可以在不同的杂志上重复发表。4.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5.下操作定义的方法包括通过对事物的性质、品质或特征进行描述,以及通过某种方法使要研究的心理现象发生。6.如果实验研究的结果能推广到更大的范围,那么可以说实验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7.在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高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时,由于智力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要对智力这一额外变量进行匹配。8.参与性观察、构建性观察、现场实验都属于无介入观察的形式。9.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探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也探讨变量间的相关等其它关系。10.真实验设计排除了其它无关因素对实验的干扰,所以能够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非实验、准实验却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11.社会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采用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视作像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系统。12.对大量的事实或实验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的关于某一类事物的共同规律陈述是演绎推理法。13.用恒定法来控制额外变量,会导致实验结果的概括力减弱,即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它水平上去。14.准实验主要是探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非实验则很难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真实验介于二者之间。15.1877 年,皮尔逊最早提出了相关的思想,他提出回归线和回归的标准差等概念。16.如果两个变量内部确实存在紧密的内部关联,也就意味着二者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17.被试内变量是指对于接受该变量的被试来说,每一个被试仅接受自变量的一个处理水平。18.观察法能够描述行为和揭示变量间在自然情境下的关系。19.等组匹配取样主要用于被试量很少的情况下,因为随机取样会导致被试样本的不匹配或不等组。20.实验中的随机化通常包括两个方面:抽取样本和分组的随机化。被试比较少时可以使用此方法。21.在一个实验设计中,实验者通常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要求,经常采用多种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来排除各种误差。22.相关法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两个变量间的关联程度,因此,只要已知一个变量的值就可以预期另一个变量的(近似)值。(四)简答题1.在对心理学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信度和效度有何不同?2.在心理学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哪些?3.在心理学研究中,组间实验设计有何优点?4.在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操纵自变量?(五)实验设计题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请按以下顺序阐述你的设计: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自变量、因变13 量有哪些以及它们各自的操作定义;控制变量有哪些及其控制方法;材料的设计方案;被试的选取与分配方法等。2.请你设计一个有关汉字方面的实验,请按以下顺序阐述你的设计: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自变量、因变量有哪些以及它们各自的操作定义;控制变量有哪些及其控制方法;材料的设计方案;被试的选取与分配方法等。五、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 DBBAB 6-10 BADDB 11-17 ADAAC AC(二)多选题1-5 ABCD、ABCD、BD、AC、AC 6-10 BC、AC、BC、ABCD、ABCD11-15 AB、ABCD、BC、ABC、ABC 16-20 ABCD、ABCD、BC、ABCD、AC(三)判断题1-5 错误、错误、错误、正确、正确 6-10 错误、正确、错误、正确、正确11-15 错误、错误、正确、错误、错误 16-22 错误、错误、正确、正确、错误、正确、正确(四)简答题1. [答案]:(1)信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可以再现的程度。(2)效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2. [答案]:(1)消除法(2)恒定法(3)随机法(4)匹配法(5)抵消平衡法(6)兼作组法(7)纳入因素法(8)统计控制法3. [答案]:1)在组间实验设计中,由于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2)能够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被试因为实验时间过长而引起厌烦情绪或失去兴趣;3)排除了组内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几种水平的实验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4)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5)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试;6)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抵消被试的反应偏向。4. [答案]:1)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2)确定检查点(数量、间距、范围)。14 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五)实验设计题1.答案略2.答案略说明:本考试指导适用于 202009 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15 (4)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采用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视作象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系统。9、以人为对象的研究要公正地对待试验对象,包括:(1)知情同意;(2)退出研究的自由(3)免遭伤害的保护、信息咨询,消除有害后果(4)保护个人隐私(5)其它方面10、科学欺瞒和科学欺骗(1)科学欺瞒(scientific deception):有时当被试知道了实验目的后,会影响实验结果,主试不告诉被试的实验的真正目的,实施欺瞒。也就是说,在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欺瞒是为了控制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不同于科学欺骗。比如,我们在做观察小偷的真实行为时就可以采用科学欺瞒。(2)科学欺骗(scientific fraud):有意歪曲事例,包括捏造和篡改数据,即操纵结果以使之看起来更好,更有甚者,则完全伪造数据,所报告的观测结果根本不是实际做出来的。如,有些人在论文时,编造数据结果。11、同样的文章、数据不能在不同的杂志上重复发表。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变量(variable):变量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例如,身高、光的强度、呈现时间、性别、年龄、IQ 值、学习成绩、距离。(2)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独立变量,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3)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4)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研究者想探讨阅读材料的字号大小对读者的阅读速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自变量为阅读材料的字号大小,因变量为读者的阅读速度,额外变量为字的频率、体例、笔画数、被试性别、年龄、智力,以及测试仪器等。2、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在心理学中,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们的程序所下的具体、明确的、直接可以操作的定义,被称为操作定义。3、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操纵自变量(1)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如果操作定义不合适不敏感,研究很可能失败。包括:使用现有的信息对变量进行操作定义;通过操纵创建情景状态进行操作定义;通过操纵创建情景状态进行操作定义。(2)确定检查点(数量、间距、范围)。可以根据前人的研究,也可以通过前测自己探测出检查点。(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刺激间隔时间、刺激呈现的顺序、刺激呈现的空间方位2 4、选取被试样本的方法(1)随机取样,包含简单随机取样(simple random sample)和系统随机取样。(2)分层随机取样:是随机取样的进一步形式。首先确定总体的层次,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随机取样。总体的层次是指一个总体的被试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3)等组匹配取样:主要用于被试量很少的情况下,因为随机取样会导致被试样本的不匹配或不等组。(4)方便取样:选取那些最方便得到的被试,但必须随机将被试分配到处理中去。(5)个案样本取样:由于在现实研究中被试的稀少,所以要采用此方法5、研究假设的类型:(1)析因性假设:为解释、控制行为的起因而建立,主要是为了解释一种行为的特定影响和起因。自变量和因变量间是一种因果关系。(2)描述性假设:描述和预测行为而建立,根据一个行为特性或它发生的状态,来描述行为,它鉴别出一个行为发生时的情境,从而能够预期它什么时候发生。条件和行为间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相关联系。6、提出假设的方法:(1)演绎推理法:指根据某一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对该类问题中的特定问题可能的结果进行预期,即从一般到个别。(2)归纳推理法:对大量的事实或实验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的关于某一类事物的共同规律陈述,即从个别到一般。7、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1)题目(title)(2)关键词(key words)(3)摘要(abstract)(4)前言(introduction)(5)方法(method)(6)结果(result)(7)讨论(discussion)(8)结论(conclusion)(9)致谢(acknowledgments)(10)参考文献(reference) (11)附录(appendix)8、因变量的观察(1)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2)让因变量成连续数据(3)校准测量因变量的仪器(4)反应指标的平衡9、信度和效度(1)信度(reliability):信度是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可以再现的程度。(2)效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10、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不同(1)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3 关系的明确程度。(2)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11、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历史因素、选择、测验经验的增长、测量工具的稳定性、统计回归因素、被试亡失、选择和成熟之间的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效果、疲劳因素12、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的控制:用 ABBA 法平衡同一组被试在不同任务上的疲劳程度;或者采用两组被试,一组先做 A 任务后做 B 任务,另一组先做任务后做任务。然后将两组数据综合起来比较。第三章 变量的类型与设计1、自变量的类型:(1)操纵变量(manipulated variable):实验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对它定义的不同水平是属于不同的实验条件。(2)不可操纵变量:实验者不可以直接操纵,由被试的一些特性所构成的变量(如性别、年龄),它只能基于被试固有的特性来进行选择不同类型的被试,对它定义的不同水平是指不同的组,也就是不同类型的被试。2、因变量的种类:(1)反应的准确性;(2)反应的速度;(3)反应的概率;(4)反应的强度;(5)测验分数、评定分数。3、因变量的特点:(1)它应当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2)当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观察、测量的,并且是可以转化为数据的。(3)必须是连续的数据。4、额外变量的来源(1)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比如,测量反应时的仪器总是比实际情况要快。(2)实验环境:比如,实验过程中的光照强度造成的实验偏差、布置的实验场景使被试不想做实验等。(3)主试者:比如,主试给指导语时方式和态度的不一致,对不同的被试有所不同使得被试在反应时有一定的差异;主试在进行实验操纵时的程序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也容易导致实验结果不能很好的反应实验情况。(4)被试:比如,被试的分配(5)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任何环节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6)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比如,剔除极端数据,要按照通常的标准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剔除;统计分析时要使用与数据相适应的统计方法。5、额外变量的类型(1)随机的额外变量:在实验中偶然地起作用的额外变量。通常无法绝对避免,但可减到最低限度。随机误差:由随机的额外变量造成的误差。解决办法:增加测验次数和被试数目。(2)系统的额外变量: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变量。系统误差:由系统的额外变量造成的误差。解决办法:控制。6、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1)消除法:消除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的额外变量。(2)恒定法:保持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3)随机法:实验中的随机化通常包括两个方面:抽取样本和分组的随机化。(4)匹配法:是根据被试的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使各组被试的特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是同质的。4 (5)抵消平衡法:通过实验设计的方法来抵消或平衡这些额外因素带来的误差。例如,ABBA 法,拉丁方设计等。能控制: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练习效应(6)兼作组法:把变量设为被试内变量来消除被试间变量的差异,优点:条件之间的个体差异得到了控制,所需要的被试数少。(7)纳入因素法:纳入为因素法,又叫附加因素法。指把额外变量也加入为自变量进行研究,最后通过统计分析,把这些额外变量的效应从总效应中剔除掉。(8)统计控制法:通过统计的方法将一些额外变量的效应提取出来,从而避免对实验引起误差,如,协方差分析。第四章 非实验、准实验1、在观察法中,反应性(reactivity)是需要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何为反应性,如何来控制它?反应性是指因观察者的出现使得被观察者的行为发生了改变。控制它的方法有:(1)无干扰测量 (unobtrusive (nonreactive) measure );(2)适应(adaptation);(3)间接测量(indirect measure)。2、观察法的类型: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介入的程度和行为被记录的方式;(1)无介入观察(2)介入观察3、相关法它主要被用来揭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从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角度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4、低相关:两个变量之间低相关并不意味着它们内部的关联性低。(1)原因一:偶然的巧合。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2)原因二:全距限制(restriction of range)。在相关研究中,为了能够计算出真正有意义的相关系数,要求每个变量内各个分数之间必须有足够大的差异,数值之间也必须有显著的分布跨度或变异性。当数值之间的变异很小时,可能导致两个变量本来存在高相关,但实际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较低,这就是所谓的全距限制。5、非实验设计:(1)缺点:对干扰因素不加任何控制;几乎很难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对变量控制得不严格;受观察者主观偏好影响程度大;需多个观察者参与,记录比较烦琐。(2)优点:在于它是在自然情境下获取数据,结果的推论性高;能够发现变量间的相关联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对观察的内容可以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测量;人为干涉的程度低。6、准实验设计在准实验设计情况下,被试是不能随机分配的,所以,在这种设计中很难揭示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潜在的第三变量的影响很难从非实验和准实验中排除掉。(1)单组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组,即实验组。例如,单组前-后测设计,只有一个实验组,只给一次实验处理,但有一个前测成绩和一个后测成绩;时间序列设计,一个实验组只接受一次处理,测量多次,前测和后测的测量数目相等,时间间隔相等。(2)多组设计: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例如,固定组比较设计,有两个组(一个为实验组,一个为对照组)两组都有后测成绩,但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而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处理。优点:它不需要随机化程序,也没有采用非常人为的严格的控制方法,因而适合于更广泛的研究目的;缺点:对干扰因素控制的不够;几乎很难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7、相关研究的历史斯皮尔曼:1904 年,提出著名的“衰减校正公式”;高尔顿:1877 年,最早提出了相关的5 思想,他提出回归线和回归的标准差等概念。布赖恩:1892 年,首次把相关的方法运用于心理学研究中(在“随意运动能力的发展”中)。桑戴克提出的“心理和社会测量的理论”促进了相关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8、相等时间样本设计:一个实验组,接受多次处理,测量多次,时间间隔相等;优点:很好地控制历史、测验(因有多次测验,降低了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向性样本成绩的概率)、统计回归影响;缺点:外部效度低(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测验的外部效度;多次测验降低或增加了被试对实验变量的敏感性;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选择×实验变量可能会影响改设计的外部效度;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9、多组设计的类型(1)固定组比较设计:有两个组(一个为实验组,一个为对照组)两组都有后测成绩,但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而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处理。(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来选择对等组,在研究的初期两组不相等。(3)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能够较好地控制选择、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但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以及选择×处理可能会影响外部效度。(4)相等组匹配设计:各组之间不能随机分配被试,但是各组除自变量不同外,在其它方面都进行了相应匹配,使得各组间近乎相等。第五章 真实验(一)单因素实验设计1、真实验设计排除了其它无关因素对实验的干扰,所以能够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真实验研究是在实验室条件(人为情境)下进行的,可以对变量进行操纵。2、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1)被试内变量被试内变量是指对于接受该变量的被试来说,每一个被试接受了自变量的所有处理水平,则该变量被称为被试内变量。(2)被试间变量被试间变量是指对于接受该变量的被试来说,每一个被试仅接受自变量的一个处理水平,那么该变量被称为被试间变量。3、在心理学研究中,主效应与多重比较的关系(1)主效应(main eect)是指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化,主效应显著说明该因素的不同水平之间从总体上在因变量上反映出来的值是有显著差异的。(2)多重比较是当自变量有多于两个水平时,主效应显著时,研究者想进一步弄清到底哪些水平间存在差异,这种分析数据的方法就是多重比较。4、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功能(1)使实验处理的变化最大。通过实验设计使实验处理最大化,以有利于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2)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使处理效应本身最大化,使不感兴趣的额外变量最小化。方法:控制额外变量,如被试方面、实验材料方面、实验场所方面等。5、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特点(1)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P≥ 2)。(2)分配被试时,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3)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6、组间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6 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7、组间实验设计消除误差的方法(1)完全随机化分配被试。完全随机化的方法适合被试量比较大的实验,可以降低被试间的差异。(2)等组匹配法。适合于被试量少的实验设计中。8、组内实验设计的优点(1)在实验设计方面:a)只需要少量的被试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b)由于节省大量的被试;c)组内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每组被试接受的若干个实验处理之前,加入练习实验或准备实验,作为被试在正式实验前的准备(被试不知道是准备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练习实验结果剔除;d)组内实验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2)在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a)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不等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多地反映了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b)组内实验设计获得的数据避免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第六章 真实验(二)两因素实验设计1、两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2、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2)如果一个自变量有 p 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 q 个水平,实验中含有 p×q 个处理水平结合。(3)研究中的两个自变量都是被试内变量。3、单因素实验设计与两因素实验设计的不同单因素实验设计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而两因素实验设计中有两个自变量。例如,研究字频对阅读速度的影响中,自变量是字频,这为一个单因素实验设计。而研究字频和笔画数对阅读速度的影响中,自变量是字频、笔画数,这是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4、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2)如果一个自变量有 p 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 q 个水平,实验中含有 p×q 个处理水平结合。(3)研究者更感兴趣于研究中的被试内变量的效应,以及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希望对它们的估价更加精确。5、平方和包括:总平方和、组间平方和组内平方和第七章 小样本研究1、小样本研究的意义(1)充分考虑到了被试的不同质性。它把那些原本不同质的被试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被试组(甚至有时一个被试组只有一个被试),以确保每个被试组内的被试相对一致,所以各组被试的成绩基本上反应了被试的实际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因被试不同质而带来的误差。(2)探讨稀有现象的有效方法7 2、小样本研究的方法(1)实验组-对照组研究(experimental group-control group study) :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组还有一个对照组,但每组被试并不多。(2)单个案研究(single case study):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三、答题技巧1、单选题和多选题:能够根据题干描述,从备选项中再认出正确答案,单选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多选题需要选择 2 个及以上正确答案,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采用直接选择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2、判断题:一般是对学科中基本问题与概念的描述,结合学习的内容进行正误判断。3、简答题:问答题是对学科中的基本问题与概念的记忆和理解,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即可。4、实验设计题:是对实验心理学课程的较高要求,需要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综合把握和理解,根据题目要求,从研究问题、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和操作定义,到研究过程中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说明。四、重点复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哪项是比较可靠的心理学研究途径( )A.直觉B.个人经历C.权威人士D.科学方法2.心理研究综合整体的观点,但认为这种“完形”是天生就有的,主要侧重于知觉的研究。这是( )的观点。A.构造主义B.格式塔心理学C.行为主义D.认知心理学3.为解释、控制行为的起因而建立,主要是为了解释一种行为的特定影响和起因,这是()A.描述性假设B.析因性假设C.直接假设D.间接假设4.动物实验中迷津的难度属于什么变量( )A.任务变量B.环境变量C.被试变量D.因变量5.选取正常血压被试,把他们随机分为 A、B 两组,接下来让 A 组被试保持安静状态,不接受外界刺激,而 B 组则被施予强烈的外界刺激(如惊吓),在这里血压属于( )8 A.被试变量B.可操纵变量C.不可操纵变量D.因变量6.将考生的英语成绩定义为初二年级最后一个学期期末的英语成绩,这是( )A.定义人口和样本B.建立操作定义C.考察行为的内容D.建立假设7.下列哪项属于统计控制法( )A.协方差分析B.拉丁方设计C.“ABBA”法D.剔除额外变量的效应8.根据被试的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使各组被试的特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是同质的,这是( )A.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9.两个变量间高相关并不意味着它们内部的关联性高,很可能是偶然发生的事件,此时可以通过( )来验证。A.计算方差B.计算相关系数C.做散点图D.重复实验10.表示两个变量或测量数值之间关联性大小的值是( )A.标准差B.相关系数C.散点图D.方差11.在研究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是否有影响时,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因变量为学习成绩,额外变量智力。将智力作为自变量之一考察,通过统计分析出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从而剔除其影响,得到教育方法对成绩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 )A.纳入为因素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兼作组法12.下列哪项不属于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A.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B.样本的代表性C.测量工具的效度D.被试亡失13.研究人员想探讨某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高低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采用相关9
文档格式: doc,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