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机考[0066]杜甫研究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0 11:07:43浏览次数:43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名称【编号】:杜甫研究【006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大作业命题(学生选择其中至少两个题目作答,每题 50 分)1、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50 分)答:“民胞物与”,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语出宋儒,但其思想却古已有之。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显然是源自于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先说杜甫的民胞精神。民吾同胞,人人皆同胞,皆吾兄弟,其人性的共同基础不言自明。这是一种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化,本来重伦理情感。不过,儒家爱人思想中,是讲究爱有差等的。推己及人,幼吾幼老吾老,是根据血缘亲情来推衍爱的范围的。杜甫对家人--妻子、儿女、兄弟以及亲人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其《月夜》、《一百五日夜对月》、《元日示宗武》、《得舍弟消息》、《月夜怀舍弟》……等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亲情。但民胞精神是超越亲情的一种更为博大的爱,它不带功利性,也不受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仁爱和同情,具有平等性,充满温情。所以,杜甫那些描写亲情的诗篇固然充满情韵,显示了诗人的亲切的一面,但杜甫那些同情不幸者,关心弱小者,帮助受难者的诗篇更显示出诗人人性的光辉。这是杜甫迥异于时人,并在历史上独具风采的重要因素。杜甫的民胞情怀,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对生命的关怀,是杜甫一生都不曾忘却的。杜甫自己的忧生不用说,那是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杜甫在关心他人生命时,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鲜明的态度。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对人民生存权利的关心,是杜甫民胞思想的又一表现。此一内容,与杜甫的仁政理想有关。如反奢侈,尤其是反诛求的问题,着眼的就是人民的生存权利。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杜甫一生很少过上安定的日子,更谈不上富庶的生活,但杜甫一- 1 - 生又时时刻刻关心着那些比他更为不幸的人,并尽其可能予以最大的帮助。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为他的独具的宽容。这种宽容,或许可以用儒家思想中的“恕”道来解释。 恕是仁的核心。“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看杜甫的爱物思想。 杜甫的爱物即“物与”思想,表现也是十分生动感人的。这种“尔汝群物”的态度展示的是诗人亲近自然的情怀。杜甫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没有直接的议论,但他的诗篇却明显地表达了天地化育万物,人与物同受造化沾溉的认识。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对自然美的吟咏,是唐诗的重要内容。在唐以前已曾有之,在唐以后亦不曾断绝。所以,这方面的内容尚算不得杜诗独具的特色。杜甫的“物与”思想,表现为一种与物无间的赤子之心。杜甫对自然界那些勇敢矫健的动物,格外喜欢,他常常倾注炽热的感情,视它们为可共生死患难,可寄托豪情壮志的朋友。二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弄,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他对那些弱小的、病态的、衰微的物体寄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怜悯。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杜甫的物与思想,还深切地表现在物我同一,己悲物悲,己喜物喜的大量描写。物我同一与庄子的“物化”说有内在联系。杜甫爱物,不仅仅是单向的感情投入,那些可爱的物尤其是动物,有时还显得比人类更懂得感情,给诗人以温暖和安慰。杜甫爱物,还表现在他对自然界的一种独到的感受。尽管杜诗中有不少同情病马、穷猿、饥鸟、病柏、枯棕的作品,相对而言,杜诗笔下的自然界,还是一个和谐、安宁、富有秩序和规律的世界(那些“病物”之不幸,常常与人类的摧残有关)。2、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50 分)3、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50 分)答:杜甫的人道精神,显然不局限于孔孟的“恕道”,他是以人类命运为出发点,兼爱一切人,同情一切遭遇不幸的人。在这点,他是吸取了墨家思想的精华的。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而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这种变化,从《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表现出来。在前二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 2 - 关于《哀江头》主旨,有多种意见。王嗣奭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曲江,帝与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而公追溯禄山乱自贵妃,故此诗直述其宠幸之盛,宴游之娱,而终以‘血污游魂’,所以深刺之也。”(《杜臆》卷二)以“讽鉴”解此诗是主流。追溯乱根,归咎于贵妃,则是封建时代的“女祸”偏见,不用多说。《哀江头》在宋人眼里,被认为是最得“风人之旨”的。张戒说:“杨太真事,唐人吟咏至多。然类皆无礼。太真配至尊,岂可以儿女语黩之耶?惟杜子美则不然,《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不待云‘娇侍夜’、‘醉和春’,而太真之专宠可知;不待云‘玉容’、‘梨花’,而太真之绝色可想也。至于言一时行乐事,不斥言太真,而但言辇前才人,此意尤不可及。如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不待云‘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而一时行乐可喜事,笔端画出,宛在目前。‘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翼鸟’、‘连理枝’,‘此恨绵绵无绝期’,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题云《哀江头》,乃子美在贼中时,潜行曲江,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诗人之旨者。”(《岁寒堂诗话》卷上)《哀江头》一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味并不是没有。不过,诗人“哀”于江头,哀于贵妃之惨死,是面对已死这一既成事实的。诗人悄悄行走在春日的曲江,吞声而哭,他在哭江山易主,哭君主蒙难,哀贵妃不测。诗篇对“霓旌下南苑”的回忆,突出表现的是“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娇宠,而那尽情欢乐的场面,又未尝不是对盛世的反映。“南苑”即“芙蓉园”,位于曲江之南,是长安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唐太宗的游乐之处。杜甫曾经目睹过皇帝游幸的盛况:“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詄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 (《乐游园歌》)在《哀江头》中,杜甫将这种热闹场景集中于贵妃的射猎体现出来。在安史之乱军中,诗人潜行于此地,想到是昔时帝国的太平景象。“同辇随君侍君侧”,固然有明显的“讽喻”意味。《汉书·外戚传》载,汉成帝游于后官,曾想让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认为不妥,婉言拒绝道:“观古图画,圣贤自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如今杨贵妃无班婕妤之贤淑,玄宗则有甚于汉成帝之昏庸。但是,即便是“死于安乐”,杜甫此时流露的情感也不是罪有应得的愤恨,而是感慨天翻地覆和惆怅物是人非。在这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明眸皓齿”的描写,明显带有诗人对贵妃悲剧的同情色彩,“明眸皓齿”而惨遭“血污”,这是值得同情的。而贵妃之死又是那样地富有“历史意义”,富有政治色彩,与时代悲剧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她的生命就意味着一出历史悲剧。后世人们多从讽喻角度看此诗,不是没有道理。但杜甫之“哀”,却又主要是为杨贵妃的“游魂”而产生的。“人生有情泪沾臆”,道出的正是这种生命的悲感。杜甫对李杨的感情,随着他们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他们身为国君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他们率先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他们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此诗流露出的正统观念不少。杜甫面对流落街头的王孙,同样是涌起一阵悲悯之情,这种态度和安史乱前诗人对皇亲国戚,王子公孙的奢侈淫靡生活的批判形成鲜明对照,固然,时局的变化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各个阶层的人都因为战争而同仇敌忾,增强了亲和力。但也正因为变局使昔日的王孙沦落为街头的乞丐,这大起大落的变化使王孙遭受了不幸。而不幸的人毕竟是值得同情的。何况,王孙总还是王孙。他们遭受如此灾难,似乎比平民百姓更值得同情。所以,杜甫便宽容了他们过去的劣行,也为今日的王孙乞丐们洒上同情之泪了。二、大作业要求(包括格式、字数、字体等) 1、从上面五个题目中任选两个题目作答。2、每题字数不低于 1000 字。3、题目用黑体四号字,正文为宋体五号字。4、文章须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严禁抄袭。- 3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