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药

发布时间:2025-02-26 09:02:06浏览次数:22
中枢神经系统药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苯二氮 类  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可分为 3 类:苯二氮 (BZ)类、巴比妥类及其他类。  地西泮作用机制:  苯二氮 类能增强 GABa 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并能促进 GABa 与 GABa 受体结合。GABa 与此受点结合,Cl-通道开放,Cl-内流增加,使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抑制效应。药理及临床应用 特点抗焦虑作用 抗焦虑作用的高选择性,小剂量即可明显改善症状,对各种焦虑均有显著疗效。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1.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2.地西泮是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缓解人类大脑损伤(去大脑强直)所致的肌强直和肌痉挛镇静催眠作用 能明显缩短入睡诱导时间,显著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减少觉醒次数(慢波睡眠),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其他 心脏电击复律及各种内镜检查前用药  不良反应  1.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后遗效应,包括头晕、乏力、嗜睡、记忆力下降等大剂量可致共济失调;  2.一次性大量服用或静脉注射过快可致呼吸循环功能抑制,出现呼吸频率减慢;血压下降、循环衰竭,可用苯二氮 类拮抗剂氟马西尼进行鉴别诊断和抢救;  3.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可导致中枢抑制作用加重;  4.长期大剂量用药仍可产生依赖性和成瘾;长期用药可致畸,故妊娠早期禁用;产前和哺乳期慎用。  不是苯二氮 类药物作用特点为  A.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B.明显缩短入睡诱导时间  C.延长睡眠持续时间  D.小剂量无抗焦虑作用  E.具有记忆遗忘性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抗焦虑作用的高选择性,小剂量即可明显改善症状,对各种焦虑均有显著疗效。  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  不抑制放电,抑制放电的扩散。减少 Na+和 Ca2+的内流,稳定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膜。对中枢神经无镇静催眠作用。  【临床应用】  1.抗癫痫:为治疗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对小发作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  2.中枢疼痛综合征: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  3.抗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1.局部剌激:药物的强碱性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长期应用可引起牙龈增生。  2.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为眩晕、头痛、共济失调。  3.造血系统症状:药物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叶酸代谢,引起巨幼细胞贫血。  4.过敏反应:常见皮疹和发热,偶见严重皮肤反应如剥脱性皮炎、系统性红斑。  卡马西平  【药理作用】同苯妥英钠形似,抑制 Na+通道,从而抑制癫痫病灶及其周围神经元的放电和扩散。能提高脑内 GABa 浓度,增强其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广谱抗癫痫,是治疗单纯性局限性发作和大发作的首选药物之一,同时还有抗复合性局限性发作和小发作作用。对癫痫并发的精神症状亦有效。   2.对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苯妥英钠,常作首选。  3.尿崩症。  4.对锂盐无效躁狂抑郁有效。  丙戊酸钠  【临床应用】  广谱抗癫痫药;对各类型癫痫都有一定疗效。对大发作不如苯妥英钠;对失神小发作优于乙琥胺,但不首选;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疗效近似卡马西平;它是大发作合并小发作时的首选药物,对其他药物未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可能奏效。  【不良反应】  常见一过性消化系统症状。对肝脏毒性大,多数患者表现皮疹、脱发、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聚集障碍所致的出血时间延长。  记忆要诀: 考点  控制癫痫大发作,苯妥英钠首选药。  治疗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是主药。  小发作选乙琥胺。持续状态推安定。     A.乙琥胺  B.地西泮  C.氯丙嗪  D.苯妥英钠  E.异丙嗪  1.治疗脊髓损伤引起肌强直的药物是  2.治疗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药物 『正确答案』1B;2D  抗精神失常药  氯丙嗪药理和临床应用作用部位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特点中枢神经系统 抗精神病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型精神分裂症。对抑郁无效,对躁狂症也有一定疗效镇吐作用 具有强大的止吐作用,用于呕吐和顽固性呃逆,晕动病除外(属于前庭刺激)体温调节作用 不仅降低发热体温,而且也能使正常体温下降,并可随外界温度升高体温,与哌替啶、异丙嗪合用组成冬眠合剂,用于低温麻醉、人工冬眠自主神经系统 阻断肾上腺素 α 受体 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阻断外周 M 胆碱受体 引起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结节-漏斗系统中的 D2 亚型受体促使下丘脑分泌多种激素抑制 D2 亚型受体 抑制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释放,致催乳素分泌增加;还可抑制垂体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不良反应】  1.常见反应:①中枢抑制→嗜睡、困倦。②阻断 M 受体→视物模糊、口干、便秘、尿潴留。③阻断 α 受体→鼻塞、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用去甲肾上腺素解救)。  2.锥体外系反应:长期大量使用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 D2 受体①帕金森氏综合征②急性肌张力障碍③静坐不能。  此外长期服用氯丙嗪后部分患者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用抗胆碱药症状加重,抗 DA 可以缓解。  3.精神异常:意识障碍、淡漠、兴奋、躁动、消极、抑郁、幻觉、妄想等。  考点  4.惊厥与癫痫:出现局部或全身抽搐。  5.过敏反应:皮疹、皮炎、肝损害黄疸(肝细胞内微胆管阻塞)、粒细胞减少。   6.内分泌障碍:引起高催乳素血症,乳房增大、泌乳、排卵延迟、月经不调或停闭、儿童生长迟缓等。  7.急性中毒:患者出现昏睡、血压下降至休克水平,并出现心肌损害,如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P-R 间期或 QT 间期延长,T 波低平或倒置),此时应立即对症治疗,但禁用肾上腺素升压。  丙咪嗪(米帕明)作用部位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特点中枢神经系统 抗胆碱反应 患者连续服药后,出现精神振奋现象,症状减轻阻断 NA.5-HT 在神经末梢的再摄取 抗抑郁、抗焦虑和恐惧症遗尿症自主神经系统 阻断 M 胆碱受体 视物模糊、口干、便秘和尿潴留等心血管系统 降低血压,致心律失常 对心肌有奎尼丁样直接抑制效应  不属于氯丙嗪临床应用的选项是  A.精神分裂症  B.感染中毒性精神病  C.顽固性呃逆  D.洋地黄引起的呕吐  E.前庭刺激所致晕动症 『正确答案』E  镇痛药  吗啡: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平滑肌。  【药理作用】部位 药理作用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 激动中枢阿片受体,降低对镇痛物质的敏感性→镇痛、镇静 ① 强大镇痛,②有明显镇静作用;③多次用药作用于边缘系统产生欣快感。抑制呼吸 抑制延髓呼吸中枢镇咳作用 抑制延髓咳嗽中枢的孤束核阿片受体缩瞳 针尖样瞳孔平滑肌 兴奋胃肠平滑肌 作用于脑干极后区阿片受体→恶心呕吐胆道平滑肌 收缩奥狄氏括约肌诱发胆绞痛其它平滑肌 降低子宫张力,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心血管系统 降压作用 ① 扩张容量血管降低血管阻力;②释放组胺升高颅内压 抑制呼吸-引起 CO2 蓄积而致脑血管扩张  【临床应用】  1.各种急性剧痛:如严重创伤、术后及烧伤、癌症晚期;胆绞痛、肾绞痛宜合用阿托品。  2.心源性哮喘:除应用强心苷,氨茶碱及吸入氧气外,静脉注射吗啡可使患者血管扩张,心脏负荷减轻,促进肺水肿的吸收;同时可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3.腹泻:适用于减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症状。如伴有细菌感染,应同时服用抗生素。  【不良反应】  1.副作用:治疗量吗啡可引起眩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胆绞痛、呼吸抑制、排尿困难等。  2.耐受性和依赖性:不用于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等。  3.急性中毒:可因呼吸麻痹致死。  哌替啶(度冷丁)效应 特点药理作用 镇痛、镇静;抑制呼吸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但因作用时间短,故不引起便秘轻微兴奋子宫,不延长产程,分娩止疼要在 4h 后临床应用 各种疼痛 代替吗啡用于创伤、手术后及晚期癌症的疼痛麻醉前给药 消除患者术前紧张、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人工冬眠 常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组成冬眠合剂 心源性哮喘 代替吗啡,效果较好不良反应 类似吗啡,久用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纳洛酮  【药理作用】纳洛酮对各型阿片受体均有竞争性拮抗作用,作用强度依次为:μ>κ>δ 受体。  【临床应用】  1.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  2.解除阿片类药物麻醉的术后呼吸抑制及其他中枢抑制症状  3.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的鉴别诊断  4.适用于急性酒精中毒、休克、脊髓损伤、卒中以及脑外伤的救治。  5.研究疼痛与镇痛的重要工具药。  吗啡用于治疗的适应证为  A.颅脑外伤疼痛  B.诊断未明急腹症疼痛  C.哺乳期妇女止痛  D.分娩止痛  E.急性严重创伤、烧伤所致疼痛 『正确答案』E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作用 临床作用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 ① 抑制环氧酶-抑制 PGs-抗炎解热镇痛②抑制 TXa2-抗血栓③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① 急性风湿热及风湿性关节炎②慢性钝痛及发热③防治血栓性疾病(小剂量)④川崎病APC(复方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及咖啡因 ① 最常见胃肠道反应②出血倾向,术前 1周应停用③过敏反应:偶见荨蔴疹、过敏性休克、阿司匹林哮喘④瑞夷综合征⑤水杨酸反应为中毒的表现⑥肾功能损害,可引起水肿对乙酰氨基酚 抑制中枢 PGs 合成,几乎无抗炎、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于发热头痛 适合于消化道溃疡,阿司匹林过敏及阿司匹林哮喘患者的发热头痛;发热首选 常见恶心和呕吐长期大量①肝坏死②微小病变性肾病布洛芬 非选择性 COX 抑制剂明显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常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经 胃肠道刺激常见,但比阿司匹林较小偶见视力模糊及中毒性弱视,应停药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制是  A.增加中枢 PG 释放  B.抑制外周 PG 合成  C.增加中枢 PG 合成  D.抑制外周 PG 降解  E.抑制中枢 PG 合成 『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制是抑制下丘脑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 PG(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降低体温。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